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分析了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状况,对今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思考:依据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提高学生体验积极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优化校园整体教育环境等多方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
一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1.积极心理学出现的背景。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心理困扰,致力于如何帮助心理痛苦的人。有研究者(David Myers)统计,在1967年至2000年间关于心理不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比例为21:1。但是,心理学工作者日益发现人们摆脱正在经历的抑郁或焦虑并不意味着这些个体同时就变得快乐了,快乐并非只是对痛苦的否定。由此,健康心理学家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心理预防机制。他们发现预防痛苦最有效的办法是将注意力放在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上,因此,Martin Seligman等心理学家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2.积极心理学的含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作为心理学的一股新兴势力,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个体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相对于过去的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式心理学的反对,二是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三是在一定意义上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3.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一是积极情感体验,研究各类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机制;二是积极人格,研究各类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和积极的小系统(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
二、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擅长学习文化知识。在长期的求学生涯中,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与喜悦感微乎其微,而更多的是打击与失败感,并且目前社会依然参照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高职学生在自我感受与外在评价的多重影响下,对自己形成以下大概的心理認知。
1.积极情感体验匮乏。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挫败感与社会评价学业的单一化衡量,导致学生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不足。有研究表明,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信心指数明显低于就读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处于学业相对弱势的高职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批评与指责,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此类学生在校体验到积极情感的机会很少。
2.积极人格有待形成。主要表现为意志力不坚定。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很多学生做事情都是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意志力的欠缺成为他们的一大短板。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志力或者可以称为心理韧性,是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的忍耐力和应对力,是一个人心理强大与否、生活进步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1.创设机会引导学生感受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家(Barbara Fredrickson)的研究表明,诱导个体的积极情绪能够扩大个体的认知,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使自身的心理韧性得到提高。因此,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形成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应通过教育环境的创设,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帮助其发现自己的潜能,提高其积极情绪体验。
活动体验教学法与小组教学都有益于课堂中增加学生体验机会。首先,活动体验教学法,主要通过设计适合高职学生并对其心灵成长具有实在意义的各类活动,增加其课堂体验。使学生体验到心理感觉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为真实的体验带给学生的触动或影响远大于空洞的说教。其次,小组教学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其发挥的作用类似于一个心理团体。在这个团体里,学生个体可以自我觉察,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发现,小组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体验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状态,小组的带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明显。
2.多措并举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身上的优势可以有效地抵御心理疾病,比如,积极乐观、诚实勇敢、心怀希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于挖掘并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个体身上寻找闪光点。
3.多方共建积极的教育环境。增加积极体验,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离不开营造积极环境。一个良好而积极的教学环境是增加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条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heldon K M,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16.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6-112.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
一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1.积极心理学出现的背景。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心理困扰,致力于如何帮助心理痛苦的人。有研究者(David Myers)统计,在1967年至2000年间关于心理不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比例为21:1。但是,心理学工作者日益发现人们摆脱正在经历的抑郁或焦虑并不意味着这些个体同时就变得快乐了,快乐并非只是对痛苦的否定。由此,健康心理学家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心理预防机制。他们发现预防痛苦最有效的办法是将注意力放在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上,因此,Martin Seligman等心理学家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2.积极心理学的含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作为心理学的一股新兴势力,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个体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相对于过去的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式心理学的反对,二是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三是在一定意义上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3.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一是积极情感体验,研究各类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机制;二是积极人格,研究各类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和积极的小系统(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
二、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擅长学习文化知识。在长期的求学生涯中,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与喜悦感微乎其微,而更多的是打击与失败感,并且目前社会依然参照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高职学生在自我感受与外在评价的多重影响下,对自己形成以下大概的心理認知。
1.积极情感体验匮乏。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挫败感与社会评价学业的单一化衡量,导致学生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不足。有研究表明,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信心指数明显低于就读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处于学业相对弱势的高职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批评与指责,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此类学生在校体验到积极情感的机会很少。
2.积极人格有待形成。主要表现为意志力不坚定。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很多学生做事情都是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意志力的欠缺成为他们的一大短板。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志力或者可以称为心理韧性,是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的忍耐力和应对力,是一个人心理强大与否、生活进步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1.创设机会引导学生感受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家(Barbara Fredrickson)的研究表明,诱导个体的积极情绪能够扩大个体的认知,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使自身的心理韧性得到提高。因此,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形成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应通过教育环境的创设,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帮助其发现自己的潜能,提高其积极情绪体验。
活动体验教学法与小组教学都有益于课堂中增加学生体验机会。首先,活动体验教学法,主要通过设计适合高职学生并对其心灵成长具有实在意义的各类活动,增加其课堂体验。使学生体验到心理感觉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为真实的体验带给学生的触动或影响远大于空洞的说教。其次,小组教学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其发挥的作用类似于一个心理团体。在这个团体里,学生个体可以自我觉察,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发现,小组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体验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状态,小组的带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明显。
2.多措并举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身上的优势可以有效地抵御心理疾病,比如,积极乐观、诚实勇敢、心怀希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于挖掘并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个体身上寻找闪光点。
3.多方共建积极的教育环境。增加积极体验,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离不开营造积极环境。一个良好而积极的教学环境是增加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条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heldon K M,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16.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6-112.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