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们的物理探究教学是预先“约定”和设计的,教学过程成为对教案的详细实施和落实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复演,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动发展.因此,本文从思维的开放、碰撞、升华三方面来阐述.
英国学者贝尔纳曾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因此,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也应该是与此相关的人类创造过程的揭示、再现,继而给学生启迪.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复演过程,而是实现思维灵动的发展.
而要实现思维的灵动,就需要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动态性和发展性,以学生内在需求为动力的生成调控方式,需要教师不断关注、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及时将学生生命和活力纳入新课程视野中,把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求,形成探究活动的生长点,使探究活动充满生机和乐趣.
1开渠饮水,源头活水滚滚来——开放思维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学生只有在一种真诚、自由、开放的情境中才有勇气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如何营造这种教学氛围呢?笔者认为可以开渠引水.开什么渠?开放课堂言论之渠.引什么水?引生活体验之水,因为生活中的体验才是最真实的、活生生的,学生的思维在生活之水中流淌才会更加鲜活.
比如在教学“探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针对动能的影响因素,组织学生展开预测,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对问题的理解,有的小组结合生活中的车祸现象,有的小组结合公路上的限速牌,提出动能与质量、速度有关.这种开放形式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正确的结论相一致的能力,同时开放的猜测也减少了走弯路的机会.正是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大胆地猜测,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推波助澜,波澜起伏激情涨——碰撞思维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这就要求要改变以往的听讲-练习-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学生在探究中经历了科学探究中的茫然、挫折、体验、惊奇、激动、充实与兴奋的同时,认识到物理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出来的,没有亲身经历,就很难发现问题,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给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这将是成为学生为之探究的不竭动力.
比如在学习大气的压强时,很多学生认为饮料盒里的饮料是用嘴吸上来的.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过程:先让小组学生进行小实验,吸酸奶饮料盒,学生发现通过“吸”,饮料盒变瘪了.这坚定了学生的“信念”——饮料盒就是被吸瘪的.我没有立即纠正学生的观点,又让小组的学生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这次用的还是吸管,只不过换成了密封的玻璃瓶,再让学生吸水,结果学生怎么也吸不上来?学生此时产生了思维的碰撞,他们在碰撞中不断的争论,最终否定了前者,认定是大气压把饮料盒压瘪的.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成就感,也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的大小奠定了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3拨开云雾,豁达开朗心更亮——升华思维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发生困难,说白了就是缺乏对这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阻,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拨开学生的“云雾”,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让学生产生顿悟,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进而产生成就感.比如在学习《摩擦力》中,我们会让学生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通常在实验结束后,会让学生思考:在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匀速,导致测量的拉力有很大误差,这样测量的摩擦力不准,这种情况下,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改进办法?可以说这个问题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的困惑中.实际上,我们只要把问题改动一下,改成:1.要测量摩擦力,我们根据的原理是什么?2.除了匀速直线运动中拉力等于摩擦力,还可以怎样做让拉力等于摩擦力?你打算怎样改进?有了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肯定会打开,自然能够找到改进的办法:拉动下面的木板,让上面的木块和弹簧测力计不动,既能控制匀速,又能很好地读数.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来继续升华学生的思维,这种升华应该说是成功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当然,我们强调探究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复演,而是强调为灵动而创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教”,而应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我们教师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展开预测与验证、交流与分析,并最终形成结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让他们拥有独立的思考空间,真正使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二是做学生思维的引领者.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总之,我们的物理课堂需要探究的重演,但是更需要学生思维的灵动,这就要求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学生思维的开放、碰撞并最终实现思维的升华.
英国学者贝尔纳曾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因此,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也应该是与此相关的人类创造过程的揭示、再现,继而给学生启迪.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复演过程,而是实现思维灵动的发展.
而要实现思维的灵动,就需要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动态性和发展性,以学生内在需求为动力的生成调控方式,需要教师不断关注、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及时将学生生命和活力纳入新课程视野中,把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求,形成探究活动的生长点,使探究活动充满生机和乐趣.
1开渠饮水,源头活水滚滚来——开放思维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学生只有在一种真诚、自由、开放的情境中才有勇气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如何营造这种教学氛围呢?笔者认为可以开渠引水.开什么渠?开放课堂言论之渠.引什么水?引生活体验之水,因为生活中的体验才是最真实的、活生生的,学生的思维在生活之水中流淌才会更加鲜活.
比如在教学“探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针对动能的影响因素,组织学生展开预测,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对问题的理解,有的小组结合生活中的车祸现象,有的小组结合公路上的限速牌,提出动能与质量、速度有关.这种开放形式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正确的结论相一致的能力,同时开放的猜测也减少了走弯路的机会.正是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大胆地猜测,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推波助澜,波澜起伏激情涨——碰撞思维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这就要求要改变以往的听讲-练习-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学生在探究中经历了科学探究中的茫然、挫折、体验、惊奇、激动、充实与兴奋的同时,认识到物理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出来的,没有亲身经历,就很难发现问题,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给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这将是成为学生为之探究的不竭动力.
比如在学习大气的压强时,很多学生认为饮料盒里的饮料是用嘴吸上来的.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过程:先让小组学生进行小实验,吸酸奶饮料盒,学生发现通过“吸”,饮料盒变瘪了.这坚定了学生的“信念”——饮料盒就是被吸瘪的.我没有立即纠正学生的观点,又让小组的学生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这次用的还是吸管,只不过换成了密封的玻璃瓶,再让学生吸水,结果学生怎么也吸不上来?学生此时产生了思维的碰撞,他们在碰撞中不断的争论,最终否定了前者,认定是大气压把饮料盒压瘪的.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成就感,也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的大小奠定了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3拨开云雾,豁达开朗心更亮——升华思维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发生困难,说白了就是缺乏对这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阻,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拨开学生的“云雾”,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让学生产生顿悟,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进而产生成就感.比如在学习《摩擦力》中,我们会让学生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通常在实验结束后,会让学生思考:在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匀速,导致测量的拉力有很大误差,这样测量的摩擦力不准,这种情况下,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改进办法?可以说这个问题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的困惑中.实际上,我们只要把问题改动一下,改成:1.要测量摩擦力,我们根据的原理是什么?2.除了匀速直线运动中拉力等于摩擦力,还可以怎样做让拉力等于摩擦力?你打算怎样改进?有了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肯定会打开,自然能够找到改进的办法:拉动下面的木板,让上面的木块和弹簧测力计不动,既能控制匀速,又能很好地读数.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来继续升华学生的思维,这种升华应该说是成功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当然,我们强调探究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复演,而是强调为灵动而创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教”,而应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我们教师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展开预测与验证、交流与分析,并最终形成结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让他们拥有独立的思考空间,真正使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二是做学生思维的引领者.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总之,我们的物理课堂需要探究的重演,但是更需要学生思维的灵动,这就要求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学生思维的开放、碰撞并最终实现思维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