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实验课推动实验教学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e88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中学物理 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利用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学好物理就必须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实验是物理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符合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正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演示实验生动有趣,易形成悬念,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识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认清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实验教学还很缺乏,尤其是农村由于金费不足实验器材还不到位。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可喜的是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点,所以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再次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位置并且落到了实处。如国家花大力气为农村学校免费完成了实验室建设和"农村四配套工程"等,国家的重视程度我们有目共睹。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除了完成书本上的指定实验以外还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更容易接受。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课堂上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再引导让学生去讨论解开雨后彩虹形成的这个谜。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在这里学习的就不仅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的根本方法──实验。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所以,实验教学不仅局限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3.1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案例一: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可先让学生细致观察,然后出示以下问题:①本实验需要研究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时光屏、透镜、火焰三者的位置关系如何?②在光屏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像?③适当改变距离后像的大小有何特点?光屏上是否一直都有像,若没有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在没有出示以上问题时就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察一段时间后,老师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肯定有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老师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观察中,要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3.2 要与学生紧密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本来就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而且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
  演示实验时还要注意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案例二: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3.3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笔者认为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3.4 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例如,学习固体能传声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自制土电话等等。
  4. 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应该重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时就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师要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提高自身的认识,多角度去思考过、总结,实现语文教学的事半功倍,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努力。为使语文教学高效,使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就普遍性的存在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一个问题是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管理;另一个问题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完美结合。  【关键词】语文 效果 科学化 管理 作文 阅读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
期刊
【摘要】重复再现识字法,是根据学生对事物认识、记忆、识别的客观规律,剥离出来专指识字教学的方法。采用再现记忆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汉字的认识、记忆、识别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重复 识字 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在一、二年级要学会2000个左右。如何提高低年级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推进,新课标新理念的精神已经深入课堂,积极正面的效果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看到不少可喜的现象,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也常有不少与新课标的理念貌合神离的课堂教学,花架子太多,看上去很美,但实质上偏离了教育教学规律,失去了教学的内涵,成了空洞的教学活动。本文就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几个误区  随
期刊
【摘要】写字教学进行得好,不仅能交给学生一种从事学习、工作、劳动的基本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爱好整洁的习惯。那么怎样进行写字教学呢?下面我就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① 抓好"教"的环节。"教"即教学生,教学生如何写好字。要教好学生,我们就应该从"备课、上课"的两个环节上着手;② 抓好"学"的配合。"学"指在学生的一边,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教师教得好,
期刊
【摘要】试卷讲评课,不仅要重知识的拓展,重答题技巧的归纳提升,更要注重学生考试心理的辅导与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动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 准确"把脉" 依纲据本 科学讲评  试卷讲评课是九年级化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
期刊
【摘要】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案,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实践,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信息素养有效地提高,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 信息技术课 思维 训练 素养  信息技术课上有很多的时间应该是具体操作,这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关键的实践活动,也是训练学生思
期刊
【摘要】应用题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涉及的面也很广。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培养 解答 应用题 能力  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  1. 牢固地
期刊
【摘要】经常听到同事们在办公室讨论一堂40分钟的英语课到底该怎么上?这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背景下,课时削减,改变以往那些熬夜、拼体力的学校教育的今天,再谈创造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课堂对于学生很重要。这个"效",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效率,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效果。学生只有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中获取了相应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那么,如
期刊
【摘要】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
期刊
【摘要】习题课是化学课的一种重要课型,但却又是最难评讲的课型。故而在上课前,教师应认真批阅、分析,课前做好准备;有针对性地备课;课中认真评讲;课后督促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应试能力。  【关键词】习题课 评讲 课前准备 备课 课后反思  对于许多年轻教师而言,大家的习题课通常是"答案公布课",或者是"批评课",依次评讲,从头到尾,表面看面面到位,殊不知如此评讲不能达到巩固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