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庆业驶出航母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婚庆消费年年攀高,全市每年因结婚产生的消费总额高达上百亿元,个性化时尚婚礼将成为商家必争的一块大蛋糕。
  
  婚庆作为产业,其发展规模不容小觑。8月28日至30日,2009中国·上海现代婚礼消费产业博览会将在上海展览中心盛大开幕。由于这是上海市政府在该领域第一次搭台、15家行业协会和一家产业园联合唱戏,为期3天的上海现代婚博会无疑将成为中国至今规模最大、展出内容最全面的一次消费类婚展。
  
  “全国都在跟上海、学上海、赶上上海;上海又走了。”上海婚庆行业协会秘书长何丽娜对《新民周刊》表示,8月底的上海现代婚博会在有效打造婚庆产业链的基础上,也将为中国婚庆产业的明天确定方向。
  
  海派
  
  从近代史来看,摩登的西式婚礼,在中国是从上海开始流行,继而“流”向内地的。1843年开埠的上海在婚庆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这和西方传教士、西方移民和大众媒体的影响有关。由英商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早在1887年就介绍西方男女自由交往和婚姻自主的习俗,与当时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相径庭。“五四”运动以后,受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以及西方文化影响,婚嫁习俗逐渐有所改变,青年男女开始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举行文明结婚。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学成归国的青壮年留学生和教会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的信众越来越多,而上海的电影明星等人带头举行西式婚礼。这种新型婚礼的主要特点,首先就是婚礼服的更新——新娘穿着白色婚纱、西式花冠,新郎则西服革履,代替了从前“文明婚礼”的新娘服红袍凤冠、新郎服长袍马褂;还有婚礼仪式的革新,以及实行“蜜月”、“旅游结婚”、“集体结婚”等等,这些婚俗让全中国人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婚礼仪式相对简单,但订婚、过大礼、送嫁妆、迎亲和回门等习俗仍有留存。“文革”期间,婚礼变成“四旧”被破掉了,结婚一切从简,改之为向亲朋好友派喜糖,俗称“请食糖”。
  80年代以后举办婚礼重新抬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用高档家电陪嫁、轿车队迎亲、大摆筵席、拍婚纱照、拍婚礼录像等风日盛,现代婚庆产业也由此诞生,上海金马婚典总经理曹如华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之一。
  1986年,在上海化工局当政工干部的曹如华主动停薪留职,创办了金马影视服务社。当时的上海人结婚时主要请亲戚朋友帮忙,婚车一般租用桑塔纳,喜糖则是长方形透明袋装的8粒糖,一般是大白兔奶糖、百花奶糖、花生牛轧糖、薄荷奶糖、酥心糖、橘瓣软糖、话梅硬糖和奶油硬糖各一粒,这几乎囊括了当时市面上最好的糖果。曹如华还记得当时婚宴是50-70元一桌,摄像一次50-100元,化妆50元,装扮婚车20元。80年代末的上海,从事婚庆的公司只有十几家,金马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曹如华并不满足于中低档服务,他1990年就接了一笔上百万的婚庆生意,创下中国婚庆的纪录。“直到今天,我都没有见过比这更豪华的婚礼了。”曹如华向《新民周刊》回忆道,当时一名美籍华人回到上海奉贤家乡操办婚事,在当时奉贤最好的酒店(四星级)办了50桌(当时的标准是1万元一桌),并从北京请来15名国家一级演员表演助兴(出场费每人1万),仅音乐烟火表演就花了25万(并请来了专业消防队)。
  那天新人车队有16辆奔驰,从虹桥的新房浩浩荡荡开到奉贤,一路上连交警都来帮忙维持秩序。在婚车即将进入酒店前,一艘飞艇在上空盘旋,上面写着祝福标语。当时酒店铺了红地毯,到处都是鲜花点缀。
  这是一场中西合璧的婚礼,体现了海派文化特色。在奉贤当地,曹如华还给新郎策划了一次传统迎亲的场景,秧歌队、马车、媒婆、民乐队等80多人走了足足半小时,让不少奉贤人以为是在拍电影。这场豪华婚礼让曹如华的公司赚了15万,在1990年算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
  
  繁荣
  
  曹如华认为婚庆产业的巅峰时期是在世纪之交。1999年和2000年,很多新人希望自己的婚礼可以体现千禧年的特质,迅速发展的婚庆需求使上海这片弹丸之地一下子有了500多家婚庆公司,并且也日渐细分化。婚庆服务分为经济型模式,流程式服务,没有什么策划,一般婚庆公司赚3000-5000元;中档婚庆会有策划,体现个性,一般婚庆公司可以赚5000-1万元;而高档婚庆以西式为主,为新人度身打造,婚庆公司至少可以赚1万以上,不封顶。金马曾在千禧年为香港一富商筹备了100万的婚礼。
  与此同时,千禧年前夕许多从日本打工的上海人回国,把日本的婚礼仪式引进上海,由此形成了上海婚庆的高端市场。成世礼仪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8月6日,“小巨人”姚明和叶莉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举办婚礼,婚庆公司就是成世礼仪。这家1998年在上海创建的高端婚庆公司,是程钢和另外两个从日本回来的上海人一起创办的。此前,在日本8年的程钢为当地婚庆公司服务了4年,耳濡目染了许多。
  “当时日本流行礼堂婚礼,先是双方关系最好的亲朋好朋参加,然后是披露宴会宣布两人结婚的信息,后者邀请来宾更多。这种婚礼前半段神圣浪漫,后半段喜庆热闹,也算是欧亚合璧,很适合海派婚礼。”程钢告诉《新民周刊》,成世礼仪在创立之初,上海没有什么像样的高端婚庆公司,成世礼仪主要和承办婚宴的酒店合作,如1998年为新亚集团(现已并入锦江集团)办了烛光婚礼,把以前新娘每桌点烟的习俗改成点蜡烛,深受新人欢迎。
  2003年,北京市民政局到全国调查婚庆产业,非常认可成世礼仪,希望把它的成功经验引进到北京。“北京当时婚礼都以中式为主,讲排场就是一连串的好车。
  北京人消费高,有些人愿意砸几十万办一场婚礼,但是效果很难保证。”程钢说,北京一些婚庆公司专门到上海向成世礼仪取经,“西式婚礼需要各种道具,如背景、烛台、鲜花、地毯等,我们专门有人设计和制作,北京婚庆公司就买了一大批回去。北京市民政局后来还授予成世礼仪‘婚礼示范单位’的称号”。
  如今,成世礼仪成为上海高端婚庆的一块牌子名扬全国。“我们有自身的风格,强项是现场策划。”程钢强调,成世礼仪不像一般婚庆公司外包项目,而是完全由公司9名员工合作完成。其中,婚礼现场的督导是一个关键人物,虽然仅这一个人可能就要收费3000元以上,但他引领新人完成婚礼程序。而司仪通常站在台下,成世礼仪婚礼的镜头中只会出现当晚的主角——新人,司仪则是旁白,让婚庆人员在现场恰到好处又不喧宾夺主。
  如今,成世礼仪一年将承办200多场婚礼。上海的婚庆产业也辐射到了长三角地区。成世礼仪与江阴皇家喜来登酒店和宁波香格里拉酒店都有合作,在当地培养婚庆人才。
  
  洗牌
  
  不是每一家婚庆公司都像成世礼仪那么规范和成功。在曹如华看来,上海的婚庆产业在2004年经历了一次转型,拉开了优胜劣汰的大幕。
  从2004年开始,越来越多的80后成为新人,因此也对婚礼有了更多的个性化要求,主题婚礼应运而生,这时的婚庆费用要在2万以上,而婚庆公司也一下子发展到1000多家。因为婚庆公司的准入门槛低,网络时代让很多人有台电脑和一门电话就可以开门做生意了,当然这样的婚庆公司更像是中介机构,为新人找到婚车、摄像、司仪、化妆等服务人员。
  “为什么没有一家婚庆公司上市?而影楼却可以做到连锁品牌?”曹如华感叹道,鱼龙混杂的婚庆行业由于大打价格战,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导致婚庆公司之间随意抄袭创意,“玫瑰下的陷阱”随处可见,整个婚庆市场亟待规范。在这一大背景下,上海婚庆行业协会于2004年成立,隶属于上海市商业联合会的民间组织。目前,会员单位只有120多家,不到全上海正规婚庆公司的一半,更多的“夫妻老婆店”藏匿于写字楼,如果没有消费者投诉,婚庆协会也难以管理。
  从2004年的1000多家,到现在的数百家,上海婚庆公司的迅速缩水并不是意味着这一产业的业务量减少,而是市场淘汰了一批不适合的企业。
  没有创意、不够专业、只会以低廉价格吸引顾客的婚庆公司是最先被淘汰的。这些婚庆公司主要以下岗人员为主,从业人员年龄较大,文化素养不高。与此同时,一些日韩高端婚庆企业纷纷抢占上海滩。因为上海每年约有十多万对新人结婚,其中独生子女占到绝大多数。由于父母亲朋万般宠爱,再加上准新人对婚礼质量和水平要求的大幅提高,上海婚庆消费年年攀高,全市每年因结婚产生的消费总额高达上百亿元,个性化时尚婚礼将成为商家必争的一块大蛋糕。
  当然,有些外企也在上海水土不服,如2006年11月开业的韩国独资企业“洛维拉婚纱摄影”,在2008年9月突然倒闭、老板人间蒸发,致使上海约200对准新人难以兑现婚纱照片,摄影预付费随之“失踪”。像洛维拉这样的外国婚庆公司,上海婚庆行业协会也很难管理,而让消费者自己擦亮眼睛似乎又有些不近人情。
  祸兮福之所倚,倒闭的外国婚庆公司,却给本土婚庆市场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人把国外先进的婚庆服务理念带到本土公司,但在价格上却便宜很多。此外,随着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几年大学生从事婚庆行业的也越来越多,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婚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上海婚庆行业协会成立5年来,为社会输送了1000多名培训合格的青年司仪,也在自己的网站上推出评选活动,那些获得“差评”的婚庆从业人员将面临生意清淡的结局。但是,仅靠协会的自律来完善、监督婚庆公司的服务质量远远不够,还需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管理。
  行业协会呼吁政府的更多关注和支持,上海市卢湾区政府1998年推出的“玫瑰婚典”值得借鉴。“玫瑰婚典”已成为上海一大品牌,每年都带领新人到世界不同地区举行集体婚礼,并吸引许多知名婚纱摄影品牌纷纷在淮海中路开业。而8月底的首届上海现代婚博会,由于第一次得到上海市政府的全力支持,“海派婚庆”这艘航母定将成功启航。
其他文献
对话姚莉    “我不要人家看我,有什么好看的,这么老了,我要他们听我的音乐,永远。”      姚莉说,她一生中只有一个偶像,就是周璇,她是唱着周璇的歌成长起来的。可是她没有想到的是,到了香港,在唱片PK中,她居然赢了周璇。  也有人把姚莉作为自己的偶像,她们中有台湾的邓丽君和香港的徐小凤,都是两地歌坛“一姐”。一代代歌星就是这样传承交替……  不管是周璇、姚莉,还是邓丽君、徐小凤,她们的魅力是
某位乐评人曾经对音乐下过这样的定义:“音乐对于我们,无非就是流过耳朵,在记忆里留下的东西。”从这个意义来说,音乐不是明天的预言,却是昨日的积淀。      她被人誉为“鼻音歌后”,据说,蔡琴的演唱风格传承了她所创立的艺术流派。  她说,她要把一生留给歌声,让后人去听。  那一年,吴莺音24岁,脚踩装饰着蝴蝶结的银亮高跟鞋,踏上了仙乐斯被五彩霓虹灯渲染得光怪陆离的舞台……时光流转,六十年,将一个世纪
“当年一班搞乐队的老朋友们,我是拉琴的,所以80多岁还可以上台,吹奏的就不行了,还有的已经去世,人不多了。”    上海培养了中国第一支爵士乐队,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流行爵士乐乐师,郑德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把大提琴,跟随了他60余年……走近郑德仁家,每每能听到里面传出来的钢琴声,那是他的妻子倪琴芳在为钢琴课“备课”。这是一个音乐之家,夫妻二人到老都在享受音乐为他们带来的乐趣和荣耀。      演奏只
“不是怀旧,更不是守旧,而是应该借鉴那个时代音乐人对待音乐的一种态度,说几句正本清源的话,才能为如今的上海乐坛注入一支强心针。”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声,歌舞升平……”一曲《夜上海》说不尽老上海的繁华与迷人。    黎锦晖、陈歌辛、黎锦光、陈蝶衣、周璇、白光、白虹、姚莉……他们伴随着歌声永远温存在上海人的心头。赵济莹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曾经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当年的富家
“不是怀旧,更不是守旧,而是应该借鉴那个时代音乐人对待音乐的一种态度,说几句正本清源的话,才能为如今的上海乐坛注入一支强心针。”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声,歌舞升平……”一曲《夜上海》说不尽老上海的繁华与迷人。    黎锦晖、陈歌辛、黎锦光、陈蝶衣、周璇、白光、白虹、姚莉……他们伴随着歌声永远温存在上海人的心头。赵济莹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曾经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当年的富家
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为都市的文艺创造了良好的自由实现的生态环境和流行市场。鲁迅曾指出:海派文化姓“商”,上海老歌是商业化都市上海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它表现的是上海的市民精神和海派风采。    从音乐家黎锦晖1927年发表《毛毛雨》起到1949年,前后20余年,有8000余首称之“时代曲”的流行歌曲在上海诞生,算起来可谓平均每天一首了。与这些上海老歌可媲美的,大概是老上海三百多种上万期的电影画报了。
严打酒驾更须立法  8月15日起,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严厉整治“酒后驾驶行为”。在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行动中,对酒后驾驶行为,一律按《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上限进行处罚。我注意到,“四个一律”均为《道路交通安全法》法定处罚上限,就其性质而言,并未脱离行政执法层面;就其方式而言,未能跳出运动性、突击式执法窠臼。而经验教训昭示国人,规范公民行为促其守法进而成为文明习惯,光靠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运动性、突击式执
热点速读    台湾,加油!  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地区,后续的救援与重建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台北101大楼从8月17日晚间开始,在大楼点上“Taiwan加油”,一起为灾区灾民祈福打气。    据台湾“今日新闻”报道,为了帮“8·8水灾”灾民加油,101特别在大楼北面点亮白色字样的“Taiwan”、西面则点上象征活力的红色“加油”,两面串联成为“Taiwan加油”。点灯时间预计从8月17日晚间6时
名人的名誉权与普通人相比,要作适当的让渡,要容忍一些批评,但这主要涉及公共利益方面,对于纯粹私人、完全无关公共利益的侵权言论,还是应当限制。    动真格了    “开庭当天,我就从《新民晚报》上看到消息了。我们肯定会赢,官司还没有开始打我就知道能赢。宋祖德这样的人,太坏了,胡编乱造,诽谤谢晋,一定要受到惩罚!”坐在客厅的沙发上,83岁的徐大雯语气干脆而坚定,一如当年嫁给谢晋时的坚决。  8月12
8月14日,谢晋遗孀徐大雯,接受了《新民周刊》的专访。这位四川烈女子,陪伴谢晋度过了62年的岁月。正是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婚姻,让徐大雯在提到谢晋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太了解他了。”      丧子之痛击垮谢晋    除去多了一张遗像、一钵香炉,谢晋的书房,没有一丝改变,包括地上胡乱堆着的书、资料、杂物。这是谢晋在家时呆得最多的地方,有时候,研究资料直到天亮。  刚跨进书房的门,徐大雯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