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地整合运用现行教材,落实核心素养以及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是语文教学课堂改革的迫切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本文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带刺的朋友》一课为例,浅谈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
【关键词】创造性;整合运用;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191-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阅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因此,教师如何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择优选取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知识内容,在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1]。
一、扣字眼,抓关键
部編版《带刺的朋友》一课,选自作家宗介华的散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刺猬偷枣的详细经过。学生在中年级学段对该类型的文本已不陌生,因此在备课过程中,笔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将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抓刺猬偷枣的关键动词,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此目标看似不难,但想要快速达成并不容易。设计如下: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大致内容都讲出来了,可是字数太多了,能不能少一点。
你用短短的一句话就清楚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呢?对于一般故事性文章,我们可以用上‘谁做了什么事’的句式来简单概括
课文。”
在层层递进中,紧扣关键字,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提炼文本语言,摒弃繁琐的段落分析,为学生指明概述方向,从而使学生学会概括一般故事性文章的方法,为学生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做足准备,也为课堂后续的脉络梳理预留充足的时间。设计如下。
“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小刺猬偷枣的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刺猬到底是怎样偷枣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圈画出表示刺猬偷枣动作的词语。(相继板书‘爬、摇晃、摔、归拢、打滚、扎、驮、跑’等词语。)
现在你知道小刺猬的刺还有什么作用了吧!原来还能扎枣呢!”
在梳理文章脉络时,笔者让学生先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段落,划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接着以问题“刺猬到底是怎样偷枣的”为切入点,让学生默读课文相关部分,圈画表示刺猬偷枣动作的词语。在学生圈画过程中相继指导,然后让学生交流。
笔者在不同班级得到的学生反馈各不相同: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若教师没有明确关键词的概念,有些学生就只能找到相关语句,无法精确到字词;有些学生能够提炼出关键词,但归纳能力还不足;小部分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提炼出有效字眼,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语文思维。因此,紧扣字眼、抓住关键词句,既能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能在无形中使学生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的重点。
二、看插图,助想象
教师在创造性整合运用教材时,要着重关注文本插图,做到图文结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从而助力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想象。设计
如下。
1.挂满、玛瑙、眼馋
(1)见过玛瑙吗?示图,这是怎样的玛瑙?
(2)“眼馋”是什么意思?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就明白了。
(3)令人眼馋的是玛瑙吗?这些红枣像玛瑙一样诱人。
2.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斑斑驳驳
(1)这组词语有不理解的吗?
(2)看看这幅图就明白这个词语了。“斑斑驳驳”在文中指月亮透过树枝产生的光影。
(3)看看文中的插图,“新月斜挂”指每月初弯弯的月亮悬挂在天上。课文的插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4)“朦胧”两个字都是月字旁,在这里与什么有关呢?看看这幅图,你就理解了。
(5)请同学们边想象画面边读这组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多美的夜色啊!
教师关注课文插图,借助多媒体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字词,全方位地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看插图,助想象,既能让学生得到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又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作比较,看变化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整合运用教材时,要兼具创新性,这就意味着要对文本中的内容横竖作比较、看变化,更全面地分析教材内容,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使阅读教学效果更优化[2]。设计如下。
1.看见、注视、监视
(1)这组词语和什么有关?它们都表示看,那又有什么不同呢?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你会有所发现。
(2)“注视”是指怎样看?
(3)猜猜“监视”是什么意思?
(4)“注视”和“监视”都表示看,却没有出现“看”这个字,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2.缓慢地爬、匆匆地爬、诡秘地爬
(1)看有不同,爬也有讲究。“缓慢地爬”是指怎样爬?你能带着动作来读读吗?
(2)什么是“匆匆地爬”呢?你能带着动作读一读吗?
(3)“诡秘地爬”是指怎样爬?老师刚教了大家理解词语的方法,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4)在爬前面加上不同的修饰词,我们的眼前就浮现刺猬不同的样子,真是写得生动有趣。
3.哗哗作响、噼里啪啦、噗的一声
这组词语都和什么有关?这样摹仿不同声音的词语就叫做象声词。
通过对比不同的“看”、不同的“爬”和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通过分析鲜明刻画的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形象,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共鸣。
四、引质疑,说评价
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努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设计如下。
(1)文中“我”对刺猬暗暗钦佩,是什么原因使“我”这样?原来“我”钦佩它是因为它本事高明。
(2)整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2—10自然段,画出体现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语句,并和同桌讨论交流。
教学该课时,在理清文脉后回顾全文,引导学生质疑作者是由于什么原因对刺猬暗暗钦佩,刺猬的高明究竟体现在哪里,使学生不断思考得出评价,照应题目《带刺的朋友》,升华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自由远航。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章字眼,抓住关键词句;注重教材插图,丰富学生想象力;归纳内容细致比较,思考变化原因;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得出个性化评价。这样才能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改。
【参考文献】
[1]邹春红.例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6).
[2]廖荣莲.小学英语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例谈[J].小学语文,2005(12).
【关键词】创造性;整合运用;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191-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阅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因此,教师如何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择优选取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知识内容,在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1]。
一、扣字眼,抓关键
部編版《带刺的朋友》一课,选自作家宗介华的散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刺猬偷枣的详细经过。学生在中年级学段对该类型的文本已不陌生,因此在备课过程中,笔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将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抓刺猬偷枣的关键动词,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此目标看似不难,但想要快速达成并不容易。设计如下: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大致内容都讲出来了,可是字数太多了,能不能少一点。
你用短短的一句话就清楚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呢?对于一般故事性文章,我们可以用上‘谁做了什么事’的句式来简单概括
课文。”
在层层递进中,紧扣关键字,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提炼文本语言,摒弃繁琐的段落分析,为学生指明概述方向,从而使学生学会概括一般故事性文章的方法,为学生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做足准备,也为课堂后续的脉络梳理预留充足的时间。设计如下。
“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小刺猬偷枣的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刺猬到底是怎样偷枣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圈画出表示刺猬偷枣动作的词语。(相继板书‘爬、摇晃、摔、归拢、打滚、扎、驮、跑’等词语。)
现在你知道小刺猬的刺还有什么作用了吧!原来还能扎枣呢!”
在梳理文章脉络时,笔者让学生先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段落,划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接着以问题“刺猬到底是怎样偷枣的”为切入点,让学生默读课文相关部分,圈画表示刺猬偷枣动作的词语。在学生圈画过程中相继指导,然后让学生交流。
笔者在不同班级得到的学生反馈各不相同: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若教师没有明确关键词的概念,有些学生就只能找到相关语句,无法精确到字词;有些学生能够提炼出关键词,但归纳能力还不足;小部分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提炼出有效字眼,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语文思维。因此,紧扣字眼、抓住关键词句,既能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能在无形中使学生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的重点。
二、看插图,助想象
教师在创造性整合运用教材时,要着重关注文本插图,做到图文结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从而助力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想象。设计
如下。
1.挂满、玛瑙、眼馋
(1)见过玛瑙吗?示图,这是怎样的玛瑙?
(2)“眼馋”是什么意思?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就明白了。
(3)令人眼馋的是玛瑙吗?这些红枣像玛瑙一样诱人。
2.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斑斑驳驳
(1)这组词语有不理解的吗?
(2)看看这幅图就明白这个词语了。“斑斑驳驳”在文中指月亮透过树枝产生的光影。
(3)看看文中的插图,“新月斜挂”指每月初弯弯的月亮悬挂在天上。课文的插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4)“朦胧”两个字都是月字旁,在这里与什么有关呢?看看这幅图,你就理解了。
(5)请同学们边想象画面边读这组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多美的夜色啊!
教师关注课文插图,借助多媒体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字词,全方位地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看插图,助想象,既能让学生得到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又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作比较,看变化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整合运用教材时,要兼具创新性,这就意味着要对文本中的内容横竖作比较、看变化,更全面地分析教材内容,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使阅读教学效果更优化[2]。设计如下。
1.看见、注视、监视
(1)这组词语和什么有关?它们都表示看,那又有什么不同呢?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你会有所发现。
(2)“注视”是指怎样看?
(3)猜猜“监视”是什么意思?
(4)“注视”和“监视”都表示看,却没有出现“看”这个字,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2.缓慢地爬、匆匆地爬、诡秘地爬
(1)看有不同,爬也有讲究。“缓慢地爬”是指怎样爬?你能带着动作来读读吗?
(2)什么是“匆匆地爬”呢?你能带着动作读一读吗?
(3)“诡秘地爬”是指怎样爬?老师刚教了大家理解词语的方法,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4)在爬前面加上不同的修饰词,我们的眼前就浮现刺猬不同的样子,真是写得生动有趣。
3.哗哗作响、噼里啪啦、噗的一声
这组词语都和什么有关?这样摹仿不同声音的词语就叫做象声词。
通过对比不同的“看”、不同的“爬”和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通过分析鲜明刻画的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形象,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共鸣。
四、引质疑,说评价
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努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设计如下。
(1)文中“我”对刺猬暗暗钦佩,是什么原因使“我”这样?原来“我”钦佩它是因为它本事高明。
(2)整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2—10自然段,画出体现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语句,并和同桌讨论交流。
教学该课时,在理清文脉后回顾全文,引导学生质疑作者是由于什么原因对刺猬暗暗钦佩,刺猬的高明究竟体现在哪里,使学生不断思考得出评价,照应题目《带刺的朋友》,升华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自由远航。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章字眼,抓住关键词句;注重教材插图,丰富学生想象力;归纳内容细致比较,思考变化原因;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得出个性化评价。这样才能创造性地整合运用教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改。
【参考文献】
[1]邹春红.例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6).
[2]廖荣莲.小学英语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例谈[J].小学语文,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