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考试题中,古典诗歌鉴赏是难点之一。做好诗歌鉴赏题需要一定的积累,但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一、读懂题目,大胆猜测
与其他的阅读题一样,诗歌题目关涉诗歌内容。考生读完后,应该对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和大胆猜测。
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含山店梦觉作》,含山店,说明作者不在家中,而是身在旅社。此诗是旅途之中有感而发。梦觉,即为梦醒。我们可以猜想:旅途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因何梦醒?梦醒之后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
又如2015年济南一模题《闲居遣怀》,闲居,一般指悠闲自在的隐居之趣,也可指因官场失意而不得不赋闲在家的无奈。遣怀,排遣内心的愁闷。究竟是怎样一种闲居,就可以继续读文本印证了。
二、利用注释,读懂诗歌
诗歌之所以添加注释,就是因为出题人认为有些地方存在阅读障碍。有对作者的注释,有对创作背景的注释,有对词语的注释,也有对典故的注释,它对于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十分关键。如:
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①韦庄(约836~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其中“灯前一觉江南梦”,有的学生理解为,在客居之所做了一场梦见自己家乡江南的梦。而事实上,注释①中提到作者是长安人,所以,“江南梦”就不能解释为梦见江南,而是一觉醒来,却是身在江南异地。那么,诗歌的情感就由对客居天涯的等闲视之,变成了一觉醒来身在天涯的辛酸之感。
三、关注直接抒情句
抒情句直接表露作者内心情感,是读懂诗歌最直接的一把钥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
千秋岁·水边沙外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即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飘零”——漂泊之苦,“离别”——离别之痛,“空”——思念却不能相见的失落,“忆”——对往昔美好情景的回忆,“携手处,今谁在”——聚散难定、人生无常之感,“朱颜改”——人生老去的无奈悲哀,“春去也”——惜春伤春之意,“愁如海”——愁。这样的解析零散一些,但准确抓住这些词句,也就基本读懂了这首词。 四、关注诗歌中的写景句
景物是情感的载体。很多诗歌都是借助景物描写来寄托情感。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色彩、数量词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重读的字词。然后播放示范录音,让学生跟读,最后师生齐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欣赏诗文的美,并逐渐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文中“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一句中的“必”字应该重读,以此来表现其不可抗拒之势。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对诗词的韵律美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语言意境上还会存在疑惑。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一点时间,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里的注释进行课文翻译,对不理解的词句先做标记,而后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共同寻找答案。而对于小组讨论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对于不容易理解的片段,教师还要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可以共同欣赏本文的配乐朗诵,感受古诗文的音乐美和情感美。《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疏文。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意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魏徵的高度责任感和巧妙的劝谏艺术。
二、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作品文化内涵
赏析古诗文作品,学生需要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用自己的文化经验,去探究作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过程,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作者的原意。在诗文欣赏时,学生还要熟知作者的思想态度,了解其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只有对作者当时的处境感同身受,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当时的思想情感,把握作者意图。仍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简析魏徵高超的劝谏魅力。魏徵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曾经在瓦岗寨和秦琼一起参加反隋起义,后被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明图治所征服,成为唐朝的一代贤臣。魏徵大胆上书,敢于直谏,提出的建议多数被唐太宗采纳。他的这篇《谏太宗十思疏》有什么绝妙的地方呢?
首先,魏徵劝谏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了维护大唐盛世和李唐江山的牢固长久、国泰民安进行的,表现出他作为大唐高层官员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他觉察到唐太宗有了贪图享乐的思想苗头,及时直谏,使之警醒。这就使唐太宗容易接受而且引起充分的重视。其次,魏徵上书时,懂得谨言慎行,没有因为唐太宗对他的信任和赏识就得意忘形、狂妄直言。魏徵知道虽然唐太宗善于听取意见,但他毕竟是君主,必须以礼尊上,不能忘记君臣关系。谦称自己“下愚”,尊称君主为“明哲”。在发表观点时用“臣闻”而不是用“我认为”。这些礼貌敬语委婉而合理,既动情又晓理,唐太宗自然会从善如流,言听计从。假若魏徵骄横狂妄,即使心诚理直也不会被重用,而且有自身难保的可能。
此外,本文巧妙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运用大量的比喻来阐述自己治国安民的见解,言辞生动、准确,以物喻人,容易被人接受。比如开篇魏徵发表“积其德义”的治国原则时,用要想树木长得高,先“固其根本”,而水流得长远的必要条件是“浚其泉源”来比喻论证。用自然界的固有现象,委婉表达他的治国观点,生动委婉又简单明了。他还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揭示人民力量的强大。文中利用正反对比论证来增强说服力,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劝谏。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来触动李世民的心灵。通过“十思”,魏徵向唐太宗描绘了一个繁荣美好的政治图景。教师通过深入剖析《谏太宗十思疏》,使学生在了解魏徵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文章有更清楚的认识,了解其写作手法,理解了作品的绝妙之处。
总之,在古诗文欣赏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主动乐学,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得到美的感受,在字句的翻译阐释中得到渊博的知识,在历史的背景中得到智慧的生长和境界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五汛中学(224500)
一、读懂题目,大胆猜测
与其他的阅读题一样,诗歌题目关涉诗歌内容。考生读完后,应该对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和大胆猜测。
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含山店梦觉作》,含山店,说明作者不在家中,而是身在旅社。此诗是旅途之中有感而发。梦觉,即为梦醒。我们可以猜想:旅途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因何梦醒?梦醒之后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
又如2015年济南一模题《闲居遣怀》,闲居,一般指悠闲自在的隐居之趣,也可指因官场失意而不得不赋闲在家的无奈。遣怀,排遣内心的愁闷。究竟是怎样一种闲居,就可以继续读文本印证了。
二、利用注释,读懂诗歌
诗歌之所以添加注释,就是因为出题人认为有些地方存在阅读障碍。有对作者的注释,有对创作背景的注释,有对词语的注释,也有对典故的注释,它对于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十分关键。如:
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①韦庄(约836~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其中“灯前一觉江南梦”,有的学生理解为,在客居之所做了一场梦见自己家乡江南的梦。而事实上,注释①中提到作者是长安人,所以,“江南梦”就不能解释为梦见江南,而是一觉醒来,却是身在江南异地。那么,诗歌的情感就由对客居天涯的等闲视之,变成了一觉醒来身在天涯的辛酸之感。
三、关注直接抒情句
抒情句直接表露作者内心情感,是读懂诗歌最直接的一把钥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
千秋岁·水边沙外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即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飘零”——漂泊之苦,“离别”——离别之痛,“空”——思念却不能相见的失落,“忆”——对往昔美好情景的回忆,“携手处,今谁在”——聚散难定、人生无常之感,“朱颜改”——人生老去的无奈悲哀,“春去也”——惜春伤春之意,“愁如海”——愁。这样的解析零散一些,但准确抓住这些词句,也就基本读懂了这首词。 四、关注诗歌中的写景句
景物是情感的载体。很多诗歌都是借助景物描写来寄托情感。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色彩、数量词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重读的字词。然后播放示范录音,让学生跟读,最后师生齐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欣赏诗文的美,并逐渐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文中“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一句中的“必”字应该重读,以此来表现其不可抗拒之势。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对诗词的韵律美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语言意境上还会存在疑惑。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一点时间,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里的注释进行课文翻译,对不理解的词句先做标记,而后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共同寻找答案。而对于小组讨论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对于不容易理解的片段,教师还要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可以共同欣赏本文的配乐朗诵,感受古诗文的音乐美和情感美。《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疏文。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意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魏徵的高度责任感和巧妙的劝谏艺术。
二、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作品文化内涵
赏析古诗文作品,学生需要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用自己的文化经验,去探究作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过程,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作者的原意。在诗文欣赏时,学生还要熟知作者的思想态度,了解其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只有对作者当时的处境感同身受,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当时的思想情感,把握作者意图。仍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简析魏徵高超的劝谏魅力。魏徵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曾经在瓦岗寨和秦琼一起参加反隋起义,后被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明图治所征服,成为唐朝的一代贤臣。魏徵大胆上书,敢于直谏,提出的建议多数被唐太宗采纳。他的这篇《谏太宗十思疏》有什么绝妙的地方呢?
首先,魏徵劝谏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了维护大唐盛世和李唐江山的牢固长久、国泰民安进行的,表现出他作为大唐高层官员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他觉察到唐太宗有了贪图享乐的思想苗头,及时直谏,使之警醒。这就使唐太宗容易接受而且引起充分的重视。其次,魏徵上书时,懂得谨言慎行,没有因为唐太宗对他的信任和赏识就得意忘形、狂妄直言。魏徵知道虽然唐太宗善于听取意见,但他毕竟是君主,必须以礼尊上,不能忘记君臣关系。谦称自己“下愚”,尊称君主为“明哲”。在发表观点时用“臣闻”而不是用“我认为”。这些礼貌敬语委婉而合理,既动情又晓理,唐太宗自然会从善如流,言听计从。假若魏徵骄横狂妄,即使心诚理直也不会被重用,而且有自身难保的可能。
此外,本文巧妙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运用大量的比喻来阐述自己治国安民的见解,言辞生动、准确,以物喻人,容易被人接受。比如开篇魏徵发表“积其德义”的治国原则时,用要想树木长得高,先“固其根本”,而水流得长远的必要条件是“浚其泉源”来比喻论证。用自然界的固有现象,委婉表达他的治国观点,生动委婉又简单明了。他还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揭示人民力量的强大。文中利用正反对比论证来增强说服力,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劝谏。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来触动李世民的心灵。通过“十思”,魏徵向唐太宗描绘了一个繁荣美好的政治图景。教师通过深入剖析《谏太宗十思疏》,使学生在了解魏徵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文章有更清楚的认识,了解其写作手法,理解了作品的绝妙之处。
总之,在古诗文欣赏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主动乐学,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得到美的感受,在字句的翻译阐释中得到渊博的知识,在历史的背景中得到智慧的生长和境界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五汛中学(2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