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石窟前世今生

来源 :中国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歲月無痕 人間有愛
  佛即眾生,眾生即佛。在漫漫歷史長河裡,佛與菩薩們歷經歲月滄桑,閱盡人間繁華興衰。十數年遊歷於中國古老石窟造像間,卻只是千年石窟在世間的一剎那;十年的行走拍攝,只是當今社會發展劇變的片段縮影,時光流轉,梵影依然。一方水土一方人,佛與眾生守望千年,佛佑芸芸眾生,經年累月地注視着人們耕耘與收穫,歡喜和憂愁。世代和這些佛窟造像生活在一起的眾生百姓,虔誠地供奉、頂禮,以此獲得精神的慰藉。
  古老佛窟與百姓眾生延續千百年的生生息息,將佛的莊嚴妙相與眾生百態盡覽其中,在這些無名的百姓身上,我們彷彿可以看到我們一直都在苦苦追尋的妙相佛光。這些平和的照片沒有任何故弄玄虛,每一張都直入我們的內心,每一張都洋溢着濃郁的當下氣氛。在臥佛前收割莊稼、晾曬糧食的村人,在佛像前嬉戲玩耍的孩童,以及求佛保佑的香客和民眾等等,當下社會生活場景展演在已有數百千年的石佛前,引人人勝地帶出一個個擁有無限想像力的感人故事。
  緣起
  平生第一次和石刻親密接觸,還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事了,表叔騎着當時成都還不多見的雅馬哈125型摩托車,搭着我去看大足石刻。那時,重慶還屬四川,川內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還聞所未聞。記得我們經過蜿蜒起伏的老成渝路,費時1天才到大足寶頂山,雖早已灰頭土臉,背痛腰酸,但我年少氣盛,下了摩托車,拿起我的海鷗4B型相機就拍了起來。那時拍攝,只為一時興起,也不知所拍對象為何方神聖,不過走馬觀花地拍了兩卷120黑白菲林,到此一遊而已。不曾想,這卻為我二十多年後系統地拍攝石窟造像埋下伏筆。石刻造像的精美絕倫,佛菩薩威儀中的慈眉善目,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後來,攝影慢慢開始伴隨我的生活。無論風光、風情,抑或古鎮、民俗,皆沉迷於心儀影像尋覓中。偶爾也順便拍攝一些石刻,也不過淺嘗輒止。
  2005年一次行走鄉間古道的探尋之旅,卻使我豁然洞開:一龕荒山草叢中長滿苔蘚的古代石刻造像吸引了我,石像雖風化殘損,但慈祥的微笑隱約可辨,石板路上積水的馬蹄印似乎在訴說佛與眾生的千年故事,時萬籟俱寂,似聞梵音,猶如一陣清新的風吹過,靈動山間,就此萌發探尋拍攝古代石窟的念想。醉心於石刻上千年風蝕的道道石紋和斑斑石花;摩崖石刻上殘存的朱砂、石青等礦物質顏料歷經歲月洗禮後的迷人光彩;盤根錯節的古樹和慈眉善目的菩薩一同呼吸曠野的清新空氣;特別是那些穿過浩瀚歷史風塵的石刻造像的端莊靜穆神態,千年不變,使人着迷。由此,我開始系統化地研究拍攝巴蜀石窟,經年累月地翻山越嶺,行走於巴蜀大地。遍訪西南石窟造像後,進而萌生求真溯源的願望,追尋佛教石窟傳播的步步佛跡,跋涉天南地北,彈指間,不覺酷暑嚴寒已十數載。
  看燈山假面佛像
  看燈山位於四川的名山和蒲江的交界處馬嶺鄉,乃西南絲綢之路上其中一處驛站。大家看到這個釋迦佛的佛鑫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我當時在這山上的時候也很困惑,這個釋迦佛的頭怎麼了,為甚麼掛了一個白晃晃的紙板佛頭?多方打聽,終於知道原因。這個石窟在2004年的某一天,附近的村民聽到山上有叮叮咚咚敲擊石頭的聲音,最後上山抓住了兩個盜竊佛頭的蟊賊,好歹又把佛頭拼接裝了上去。結果前幾年還是被偷走了。村民們也很無奈,總不能讓佛沒有了頭。所以他們就用紙板畫了一個佛頭安到佛祖空空的肩上(2014年3月拍攝)
  前世
  自公元前3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後,公元1世紀印度逐漸有佛像之始。起先,無非用山間的洞窟為佛教徒作禪修、生活之利,爾後人們便鑿洞開山成窟,還在洞中置佛像、佛塔之形,窟中描繪壁畫,就此產生了石窟寺。最初石窟造像與壁畫是為禪定時的觀想之用,其後演變出裝飾功效,石窟開鑿愈發輝煌壯觀,千年石窟藝術也由此而誕生。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有初唐所繪張騫出西域,印證佛教傳入中國,乃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求取佛法這一傳說。至此,石窟造像藝術也隨着絲綢之路上往來不絕的商賈駝鈴聲傳入中土,與中國傳統雕塑、繪畫、建築相融合,生根發芽,成就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又一朵奇葩。以鳩摩羅什為代表的高僧在北方大量的譯經傳道,得到皇家王室的大力支持和宣導,一時中土大地上,高僧大德誓志弘法,晨鐘暮鼓不絕於耳,伴隨佛教傳播逐漸中國化、世俗化,石窟開鑿造像也如火如荼。
  大足北山石窟第36號鑫刻於五代,鑫正中釋迦佛趺坐於蓮台之上,慈悲、沉穩;其左右分別刻出八尊羅漢,稱十六羅漢。這裡平常漆黑無比,根本看不清岩壁上的佛像。我借住燈光,照亮了岩壁上那些斑駁的石窟。五代石窟在中國存世極少,目前僅在四川安岳、重慶大足以及浙江有發現。中間營造出那些神秘的光繪,正如同五代石窟傳承的中國石窟藝術的火種(2010年12月拍攝)
  今生
  十數載的尋跡探訪後發現,佛教石窟往往與絲路古道上的重鎮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離城鎮不遠的山嶽,有河流且岩石易於雕刻,所在之地都有佛窟的存在。依傍交通線上的城市,源源不斷提供了香客和佛寺的補給,而山野之隱,卻營造了絕佳的禮佛修行環境,不得由心讚嘆古人的智慧。開鑿石窟,是佛教達到相當程度時的產物,宗教的虔誠使來自各地的工匠、藝術家創造一窟窟、一龕龕精美絕倫的佛教藝術作品。從新疆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開始,沿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天梯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從陝北到中原腹地,一路綻放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天龍山石窟、響堂山石窟這樣的朵朵蓮花。然而,北方戰亂卻中斷了石窟開鑿的漫漫花季,中原大地結束了大規模造像歷史。
  “安史之亂”唐皇兩度入蜀避禍,社會政治活動重心一再南移。石窟藝術的火種隨著接踵而至的士紳、商賈、工匠傳入巴蜀,他們願望開鑿佛窟,祈求盡快平叛好返回家園,祈禱國富民安。上行下效,四川民間石窟開鑿就遍地開花。由廣元千佛崖、皇澤寺,巴中南寵、水寧寺,到邛崃、蒲江、丹棱、夾江至樂山大佛,再到安岳臥佛溝、華嚴洞,大足寶頂山、北山石窟,巴蜀大地延續了中國石窟藝術史,猶如中國石窟這部史書的下半闕,石窟造像藝術達到鼎盛輝煌時期。代表石窟如安岳、大足等,汲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植根歷史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形成鮮明的本土化、世俗化特色。此時石窟形制仍盛行大像窟、佛殿窟,摹擬地上佛殿,出現許多道教、儒教,以至儒釋道三教合一寵,造像除釋迦外,阿彌陀、彌勒、藥師等淨土和觀世音造像等等漸漸複雜,地藏、密教形象風行。石窟文化融入巴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的生活部分依賴於這些傳統文化的支撐,使這一文化現象體現地域化、生活化的特點,石刻題材和內容愈加多樣而豐富,連同其獨特的宗教文化內涵,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石窟藝術寶庫。   護者有情
  歲月和風雨模糊了石匠當年的刻痕,但石佛拈花微笑的神態依然一如數百、千年前那般端莊慈善,就猶如剛經歷了冬天的這窗外世界,草木轉換凋敝與繁茂,但亙古陽光從來都是那樣的溫暖。巴蜀佛窟已有百年千載,風雨侵蝕,人為破壞,但佛心永恆;佛像注目下的芸芸眾生,歷經戰亂、饑荒、朝代更替、信仰缺失與重拾,但血脈滾滾,生生不息。
  我與孔雀明王同在
  距安岳縣城60公里外的孔雀村,因當地開鑿於北宋年間的孔雀洞石窟而得名,在洞口早年已坍塌的窟內,雕鑿有世間少見的密宗本尊孔雀明王造像。洞窟高4.7米、寬4.3米、進深2.7米,現存窟龕8個,大小造像75尊。正中雕刻高2.3米全身孔雀,其上趺坐主尊四臂之孔雀明王,頭戴化佛寶冠,胸飾瓔珞,身着雙領下垂大衣。其左手執蓮蕾’左下手捧蟠桃,舉於胸前的右手指已殘,右下手托貝葉經,造姿優雅,慈藹可親。孔雀明王也稱“佛母大孔雀明王”,明王多現忿怒像,令人難有親近之感,孔雀明王以孔雀為坐騎,則顯秀麗大方。左右側侍立合十的天王像,後壁崖上雕刻供養天人及帝釋天大戰阿修羅。
  2007年3月,我驅車數百公里前往安岳縣雙龍鄉孔雀村,打聽國寶級的宋代孔雀明王造像。沿着山路走了很久,一路打聽、爬坡上坎地終於找到這裡。沒想到慕名已久的孔雀明王神像居然在一個鄉民煙薰火燎的廚房角落肅立着!這場面讓我震驚,以至於十幾年過去,依舊難忘。我穿過這戶農家的堂屋、臥室及至廚房,拍下的只是這戶人家灶台以及石佛的一角。以後數次前往,皆無功而返。我也開始關注這個地方,經常去看這裡的變化。跋涉千里,尋覓十載,我完整拍下孔雀明王造像這十幾年來的際遇。這是中國鄉土信仰的流變與重拾,也是文化的崩塌和重建,讓我明白攝影絕非一張照片的事。
  孔雀村來源於這裡曾經還有一座不大的孔雀寺,20世紀50年代“土改”時期,分給周世夏父輩居住,孔雀明王像所在的孔雀洞正好搭建半片瓦房做廚房,周世夏就是在孔雀明王旁的灶台邊長大的。相傳為釋迦牟尼等流身的堂堂孔雀明王,當起了灶王爺。2007年在周世夏煙薰火燎的昏暗廚房裡,他拉着木風箱就着紅紅火苗說:“文革”時期,狂熱的破四舊紅衛兵們帶上炸藥包,要來炸掉孔雀明王像,卻因其身與他家房舍相連,孔雀洞正好在其廚房才得以倖存。後來,他索性用玉米秸、柴禾把孔雀明王像遮掩起來。但是,文革之後,文物局另外聘請了文管員來看護神像,這份差事沒能落在周世夏身上。老周抱怨道:“神像在我家,由我守護幾十年,為甚麼我不是文管員,不給我發工資?而拿着工資的文管員,卻坐在文管所修在離此數十米遠的房子裡,根本看管不了佛像。文管員不可能住我家裡,根本不能守護神像,為甚麼還能拿工資?”老周決定上訪去,不知道他有沒有向孔雀明王抱怨過這件事。周世夏一家與孔雀明王相伴幾十年,周家保護着佛像,明王庇護周家,佛像被灶煙薰了幾十年後,2010年當地文管部門撤遷了周家老宅,一家人住進了旁邊百米遠新修的磚瓦房,精美的孔雀明王造像才終於重見天日。周世夏也修成正果,如願成了名副其實的文物管理員,如今文物局給明王像也新修了圍牆建起了仿古屋頂。
  孔雀明王窟
  年代:宋代
  位置:四川省安岳縣雙龍街鄉孔雀村
  重要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護者:周世夏
  兄弟同守千年石窟
  雙流縣與仁壽縣交界的龍泉山脈僻靜的牛角寨,有唐代石窟造像101龕,唐人在其中16個人石包鑿有95龕、1,395尊佛教造像,還有6寵、124尊道教造像。梭石坡是道教石刻集中的地方,時年70歲的文管員黃天健打開難得一開的鐵門,滿院長滿萋萋青草,靜靜中一派佛瑞仙道之境,卻又被跟來的黃天健孫女的小狗叫聲打破。據他說,這石窟附近曾有戶人家,瓦房失火燒光,全家搬到石窟邊隔了兩間房,住了十多年,所以石窟頂壁道士頭上留下一層黑漆漆的煙灰。大石包上開鑿有牛角寨道教石窟的經典作“並列真人窟”,比肩真人的35尊人物造像分為前後兩排,前女後男,諸真人身材苗條,頭挽道髻,皆著道裝。其餘小寵同為唐代的佛寵,如旁邊的3羅漢寵,頂上殘存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寵等,成為佛道合一的見證。
  2010年6月當天拍攝黃天健爺孫,寺廟的和尚釋心月師父卻從道籠旁走來入鏡,一切顯得那麼自然融洽。世事滄桑,不料2014年黃天健家裡修房子,懂事的孫女放學回家幫忙,卻不幸觸電身亡。眼見11歲的乖孫女離去,74歲黃天健傷心病倒後,第二年也離開人世。黃天健去世以後,1952年生的兄弟黃天明又當上文管員,和老伴曾淑華一邊打理種滿枇杷、核桃的5畝山地,一面看護唐代石窟。黃天明還養着哥哥留下的那隻小白狗,2018年5月我再次探訪牛角寨佛道石窟時,黃天明還專門打電話讓老伴牽來老白狗,和從廟裡趕來的80歲釋心月師父一起,在已經鋪設石板的院子裡留存了這張難得的照片。
  牛角寨石窟
  年代:唐代
  位置:四川省仁壽縣高家鎮
  重要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護者:黃天健 黃天明
  樂為菩薩遮風擋雨
  青衣江邊羅壩古鎮是告別成都平原,入雅安、康定進藏的古道最後一站的水碼頭,江對岸是唐代高僧悟達國師出生地,悟達乃五百羅漢第117位,稱為悟達尊者。歷史上這裡佛教文化繁榮,晚唐時開鑿的阿吒山石刻造像,恐與此不無關係。阿吒寺摩崖造像分佈於高4.4米、長5.7米、厚3.5米的巨大紅砂岩上,一面鐫刻大小羅漢像108尊,另一面有高鏤空雕刻的華嚴三聖大龕,毗盧佛與文殊、普賢菩薩造像高約1.6米。看地上殘留的柱礎等不小的石構建,明清以前曾有建築依勢造殿將佛龕石蓋住,為進香拜佛廟堂。2007年5月,深山中的阿吒寺造像遭到慘痛破壞,華嚴三聖的精美佛頭被盜割。之後,文管所使用鋼筋焊起密密麻麻的柵欄,保護荒野中的這些唐代造像,此乃不是辦法中的辦法。
  2018年3月我又上山來,深山小廟,香火飄曳,正趕上阿吒寺住持果祥法師帶着居士們在元宵節前一天給古佛上香。山野中巨大的佛龕石已經建起了遮風擋雨的彩鋼蓬,果祥師父說,是山下的四方信眾集資,你五塊我十元,終於湊了兩千元,才請工人運上山搭建起來,菩薩以後再不淋雨了。   佛龕前人間煙火
  樂至縣30公里外馬鑼村山上的一間簡陋大瓦房裡,因有一尊身長10米的臥佛,稱為睏佛寺。當地人稱此尊臥佛為睏佛,即在牀上被下睏覺之佛,乃臥佛、睡佛的不同之解。右脅而臥的大佛頭長2.1米,雙目微合似睜,呈安詳寧靜之態,身後靜立弟子們和天龍八部。
  睏佛寺後山還有數窟典型的唐代摩崖石刻造像,題材都是唐代流行的釋迦說法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彌勒佛等,但都風化較甚,還有個別窟寵被近人妝彩補塑。瓦房外一間小屋是睏佛寺的廚房,這些年文管員楊志明就在這裡生火做飯,遇着初一、十五的廟會期間,這個廚房居士們進進出出很熱鬧。灶台旁邊有一個唐代舊籠,唐時流行的龕楣殘存些許,龕門左右力士依稀可辨,然而,佛、菩薩已是百姓自己新塑,貼上金箔紙,刷點黃蘭油漆,敬了塊紅布披上,就是鄉民心中的神。佛籠終日在廚房煙薰火燎,佛像也算飽食人間煙火。
  前幾年60多歲的楊志明因患白血病去世,他的弟弟楊志勇又接任文管員,看護起山上這個睏佛寺的古代石窟。楊志勇和老婆康大姐還種有一畝田地,生活辛勞,平日裡難得時常在廟裡,睏佛寺的廚房也荒廢垮塌,灶台裡已長出好多野草。
  睏佛寺石窟
  年代:唐代
  位置:四川省樂至縣回瀾鎮馬鑼村
  重要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護者:楊志明 楊志勇
  願為菩薩修金身
  營山太蓬山佛教興盛於唐代,曾為川北佛教聖地,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創建普濟寺,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在普濟寺舊址興建景福寺。據傳,宋黴宗的生母陳才人乃蓬州人,來景福寺祈嗣降香後生下皇子趙佶,即繼位後之徽宗。據營山舊志載,宋黴宗賜名景福寺為“景福禪院”。故而自古人們認為太蓬山的菩薩靈驗’有求必應,香火歷來很旺,且有燒高香的習俗。海拔730多米的太蓬山,現存中、晚唐以來的石窟造像104龕、1,600餘尊,主要開鑿於半山腰峽谷中的透明岩,另在東門、南門也有造像。環岩崖壁皆為歷代摩崖石刻’主要有石窟造像、佛經、碑記,可惜損毀嚴重,尤其“文革”期間破壞更甚。
  砸菩薩 賺工分
  一個大霧瀰漫的清晨,攀山越嶺來到太蓬山,崖壁上滿目瘡痍的慘相讓人無語,從殘存在石壁上菩薩身軀的雲肩、瓔珞,龕楣上的佛帳紋、忍冬紋等精美雕飾’足見這些盛唐造像的精彩絕倫。但是,滿山石窟竟沒有一尊完整的造像,僅留下一個個殘缺的身軀。霧中的透明巖,見到旁邊景福寺的普定和尚,問這裡的菩薩怎麼會被破壞得這麼嚴重。他沉默了好久叫曼慢地跟我說起這些石窟的遭遇:1967年夏天,公社廣播叫每家每戶帶着鐵錘、鑿子上太蓬山破四舊、砸菩薩,公社管飯、記工分。他當年20多歲,年輕力壯,跑在前頭。上百人用鐵錘叮叮咚咚打了整整兩天,把山上的菩薩砸得支離破碎。文革後,山下的永勝公社也改為太蓬村。冥冥之中,俗名王永和的他上太蓬山削髮為僧,成為終日陪伴佛像的普定和尚。他在山上時,常看到這些佛菩薩,咸到內心很羞愧,三番五次下山想找石匠來修復。石匠上來看了都說,打成這樣了,根本不可能修復。所以普定師父每次都是無功而返,一直生活在懊悔之中。
  2018年初夏再上透明岩,不巧前一天普定師父辦事到成都昭覺寺了。在佛窟前遇景福寺副寺廣智師父,38歲的廣智師是安岳人,20歲在浙江五磊講寺剃度出家。談及文物局和寺廟裡擔心山崖垮塌,每逢臘月、正月和觀音會期香火旺盛時,更是擔憂,不久前才新建鋼筋混凝土柱子支撐,保護崖上這些殘存的石刻。
  透明岩摩崖佛龕
  年代:唐代
  位置:四川省營山縣太蓬村
  重要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護者:普定和尚
  守者有愛
  自古人言蜀道難,曆代直至近代以來,巴蜀之地堪稱中國文化的避難所,天遠地偏、戰亂較少,使石窟這些歷史文化遺跡能夠較好地保存下來。地處山野地區的石窟造像,雖然也經歷過自然風化和人為損毀,但總體來說,巴蜀大地這些以唐、宋佛窟造像為代表的石窟藝術,和那裡傳統的農耕文化一起,得以倖存於世。在漫漫歷史長河裡,佛與菩薩們歷經歲月滄桑,閱盡人間繁華興衰。或許有些人不太能理解,為甚麼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來做這件事。但我自己覺得,這十年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時段。拍攝之初我也僅僅是對造像本身感動,漸漸不滿足於標本式的拍攝,意識到應該更多的關注承載千年佛窟在中華大地的文化土壤,與其生生息息在一起的百姓眾生,石窟藝術才有生命力,佛在人間,人間佛教。石窟終究都會有風化入滅的時候,我們的後人,也許不止是要看標本式的石窟造像圖片,或者去博物館的射燈下,看那些倖存的冷冰冰的造像,我想,他們還想知道石窟文化得以延續千百年的文化土壤。這個世代我們還能夠看到這麽多偉大的石窟藝術,記錄下它們的時代命運,非常地幸運。
  失而復得的佛首
  在四川眉山地區也有很多佛窟,尤其是這個丹棱劉嘴,就是一個石窟之鄉。丹棱處於通往名山的南方絲綢之路古道上,往來不絕的行客,促進了文化商貿交流,佛教石窟藝術也如火如荼,在此地生根發芽。雖距成都市區不足百公里,1984年意外被世人發現的眾多唐代造像卻鮮為人知。我2011年來到這裡,看到密集的柑橘樹和豆角架旁邊,到處都是唐代雕琢的佛像。劉嘴石窟最大的一龕是第6龕,蓮座上的釋迦牟尼佛’造像大小如真人一般,雕刻簡潔,是劉嘴石窟中難得的精品。風中飄來淡淡的藥味,村民揹着噴霧器給他這片柑橘樹噴藥除蟲,面前的佛祖,聞着泥土味、花香與農藥味,佛似到人間。
  被斬首的佛像
  時隔兩年多,偶然聽說眉山地區發生了石刻的盜竊案。心中有一種不祥之咸,立即趕到這裡。眼前變化很大,柑橘樹都砍掉了,平整出的土地栽上梨花樹。這裡已經由省級文保單位晉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打造周邊環境,露出果林中的石窟,是文物部門報批的前期工作。然而’國寶單位嶄新的石碑剛剛立上不久,這一尊最有代表性的釋迦牟尼佛的佛首卻被盜割了,釋迦窟裡空蕩蕩的佛身已沒了頭。據村民說,在2011年12月中旬的某一天偶然發現這龕釋迦佛少了佛首,但沒人說得清這佛首何時不見的,只記得那些天總是陰雨綿綿,有兩晚雨很大,村裡的狗狂吠不止。這個佛像石質堅硬,佛首起碼有幾百斤重,不僅石藝的人很難敲下,如果沒有一些技術和力氣是敲不下來弄不走的。最後警方循線追蹤,終於追回了這個釋迦佛的佛首。拔出蘿蔔帶出泥,破獲了在四川猖狂作案的5個文物盜竊團伙,抓捕成員20餘名,追繳失竊文物300餘件。其後,我在丹棱縣文管所的庫房裡又看到了這個如來佛的佛首,躺在冰冷的地磚上,仰望水泥天花板。看着這個身首異處的佛首,我的心中非常難過。   劉嘴釋迦佛窟
  年代:唐代
  位置: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雙橋鎮劉嘴
  重要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守者:丹棱文管所
  家住石窟底
  鄭山稱為山,其實是大片紅土丘陵,本來並無高崖石壁開鑿石窟,老天卻降下幾個大石包,使這方百姓結上佛緣。這裡很早就有頗具規模的寺廟,曾在寺院遺址中發掘出一塊《重修千佛寺院碑記》的殘碑,記載唐代僧眾在此設立密宗道場,在千佛寺、萬佛寺開鑿石窟造像萬餘尊。因為地處山溝深處,進出不易,尤其離開公路進入10餘公里長的村道,狹窄的山路村道僅容一車通過,對面來輛摩托車都得停下小心避讓,會車更為警險。
  鄭山現存佛窟68龕、700餘尊造像,多為觀音、西方淨土變、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千佛等唐代典型題材,大小窟籠的佛像,密集地開鑿在幾個大石包上。這個大石包上就雕鑿有近半數,最大的一龕是這觀音菩薩。與附近幾處石窟的遭遇一樣,這裡的佛頭也悉數被敲掉,僅有一尊尊空蕩蕩的軀體殘存。在“十年浩劫”中,紅衛兵一夜之間鑿去這幾百尊佛、菩薩的頭像。
  我在石窟下修行
  樹林旁的大石包之中,寺院遺址上建起兩間簡單瓦房,亦名為千佛寺,由50歲的普權師父在此住持,於峨眉山早年出家的普權師父,在這裡看管石刻已10多年,這處國寶的文物保護站牌子就掛在千佛寺的門邊。靜靜坐落的簡樸小廟,幾個居士婆婆常年住在這裡吃齋唸佛,供奉菩薩。開鑿雙觀音造像的崖石下部坍塌後,普權師父在下面用條石築起一間石頭小屋,既作支撐石窟’又可給上山朝佛的居士們住宿。
  鄭山佛窟群
  年代:唐代
  位置: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雙橋鎮鄭山
  重要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守者:千佛寺普權師父
  地藏殿旁守護者輪迴
  內江市沱江岸邊的壕子口,唐代開窟建寺,宋代名為興慈禪院,後因寺後山上有終年不涸的山泉水流出,水質清純,視為靈泉,故更名為聖水寺。因歷史久遠,古蹟遁剎,輩出高僧大德,稱為四川八大叢林之一。聖水寺有摩崖石刻造像80餘寵,400餘尊,在後山200多米的黃沙巖石壁上星羅分佈,大悲殿、涅槃殿中也有多少不等的佛窟,但殿內石刻,卻被鮮艷的油漆多層塗上。唐代千手觀音、地獄十王等造像,已難覓石刻造像本來面目,似是而非。
  寺廟僻靜處有一小間為地藏殿,民居式的小樓緊倚一個唐代釋迦說法龕,雖風化斑駁嚴重,然不失盛唐遺韻。雜樹纏藤蔓,飄搖吊腳樓,80多歲的居士婆婆羅宗通的喃喃誦經聲,乃滄桑歲月的一個片段。羅婆婆90高齡去世後,現在打理地藏殿的居士婆婆是82歲的張智善,簡陽人,俗名張玉霞,曾在內江街道鑄造廠工作,50歲退休後即來聖水寺皈依,黃卷青燈中,羅宗通婆婆栽下的小樹慢慢長大,地藏殿山崖上的唐代佛寵依舊可聞經聲朝夕不絕。
  聖水寺釋迦說法龕
  年代:唐代
  位置: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聖水寺
  重要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守者:羅宗通 張智善
  石窟旁滄海桑田
  巴中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倉道”的必經之處,南來北往的官吏商賈為祈願求福,把中原開窟造像之風帶到了巴中。西龕石窟在巴中西郊西華山,毗鄰南龕石窟,在幾百米長的山間,沿西寵寺、龍曰寺、佛爺灣開鑿造像59寵,1,900餘尊,題材主要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菩提瑞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西方淨土變、天王力士及天龍八部等。巴中石窟造像中,西寵開鑿延續最長,從隋代大業年至民國初年的1,300多年裡,僅有元代未發現石刻造像。然而,人們對西寵卻知之甚少,巴中當地也少有人知,就連計程車司機都不知西寵在何處。
  這些年,西龕變化很大,不遠處密集的高樓拔地而起,文管所新修了圍牆平整了地。2017年辜天喜的女兒在浙江辦了個小工廠,回來接在佛爺灣看護石刻十幾年的父母到浙江,老辜就給文管所推薦了同在平梁鄉福星村的張德秀來當文管員。這樣,67歲的張婆婆與老公蘇倫剛就搬來文管所粉刷好的房子,挨着佛窟長住下來,守着文物種着地,擔負起文管員的責任。
  西寵摩崖石窟
  年代:隋唐
  位置:四川省巴中市西華山佛爺灣
  重要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守者:辜天喜 張德秀
  歷經浩劫的唐代石窟
  從隋唐直到明清,廣安肖溪古鎮是渠江上遠近聞名的水運碼頭。幾公里外的沖相寺,與繁華肖溪鎮若即若離的位置,正好成就沖相寺後山那片佛國世界。叩門入寺,穿過廟堂,順着高高的石階登上往後山的壩子,頓見幾通10餘米高的砂岩石壁,密密的開鑿許多或大或小的佛寵,有50多寵,近千尊隋唐造像,隨正壁刻有定光佛的崖壁順勢開鑿,與山體渾然相融,隱身在沖相寺後山的樹林間。
  沖相寺石窟造像題材豐富多樣,規模較大的七佛造像,旁邊崖壁上有《大唐渠州始安縣沖相寺七佛寵銘碑》刻記,此七佛寵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開鑿。整窟高約3米、寬近10米,皆已入滅之七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俱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次第並排,結跏趺坐於金剛座上,一坐千年。然而,七佛龕口兩旁肌肉飽滿、青筋鼓脹的力士,也沒能阻擋“文革”中不堪回首的那幕慘相,七佛的頭顱被悉數敲掉,連力士自己的頭也蕩然無存。如今,窟壁上那個時代殘留的石灰標語“打倒四人幫”,與共同經歷這難忘歲月的眾生鄉親,成為隔世的見證。另一處阿彌陀經變窟,因宣揚阿彌陀佛主宰的西方極樂世界之淨土信仰,也稱為西方淨土變,描繪彼時人們居住在玉字樓閣中,生活無憂無慮,遍地珊瑚瑪瑙等七寶。經變窟3米左右見方,滿窟亭台樓閣,蓮花曼妙,飛天婀娜。然而甚為可惜,每尊菩薩的頭部都被鑿毀,窟外石壁上幾個大書石灰字“毛主席萬歲”還隱約可見,它無言地訴說那段滄桑歲月的離奇故事。
  沖相寺石窟   年代:隋唐
  位置:四川省廣安市肖溪鎮
  重要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守者:沖相寺住持
  華嚴三聖護眾生
  距安岳縣城56公里箱蓋山上的華嚴洞石窟,開鑿於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窟高6.2米,寬10.1米,進深11.3米。正壁為高52米的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並坐的華嚴三聖造像。主尊毗盧佛頭戴高寶冠,冠中刻柳本尊趺坐像,結跏跌坐於蓮台上,雙手當胸結內縛印;左右兩邊的文殊、普賢菩薩頭戴寶冠,冠中刻一小化佛,皆半跏坐姿於鋪帛蓮台,蓮台下分別是其坐騎青獅與白象。左右壁並排高4.1米的十大菩薩坐像,與正壁上的文殊、普賢即合為十二圓覺菩薩。
  造像與供案式高枱皆為鑿石整體雕刻,人物姿態優美,比例均勻,古匠師對面部細腻刻畫,表現眾菩薩外表的俊俏和內心的慈善;線面結合的鐫刻手法,使形體楚楚動人;中國傳統審美情趣的鏤空飾花寶冠,粒粒可數的珠串瓔珞,行雲流水似的帔巾衣褶,襯托出高雅華貴的菩薩形象。菩薩頭部上方,雕刻高浮雕連環畫式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求法圖”,善財童子參拜的大德無一雷同,樓閣精巧,宮闕雄偉,花樹盎然。
  華嚴三聖窟
  年代:宋代
  位置:四川省安岳縣石羊鎮華嚴洞
  重要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洞石窟是中國雕刻藝術最精、保存最完好的宋代佛教石窟,“文革”期間曾是生產大隊的糧倉才倖免遭受破壞,“破四舊”的人來到天遠地偏的這裡,村民們怕他們順道搶糧,把這些人趕跑了。1984年洞頂曾垮坍下一巨石,那時的四川省文管會撥款維修,將洞頂石壁從上面全部揭開,再重新起拱翻製頂壁,施工精心巧妙,華嚴洞石窟又展現殿堂般的輝煌。近年為保護需要,在洞窟中間加裝了木柵欄,香客觀眾再不能走到石刻造像面前,更不能在洞窟裡燃燭燒香。
  修者有義
  中國歷史上是有5次重大的滅佛運動,除了三武一宗四個帝王造成的法難,近代文革的“破四舊”是最大的一次滅佛運動,中華文化遭到毀滅性破壞。這十多年來的拍攝,我走了這麼多、看了這麼多、經歷了這麼多,我覺得中國的這些石窟這些年變化真大,可能此過去幾百年的變化還大。先是文革破四舊,很多唐宋石刻被打得七零八落慘不忍睹。後來的全民經濟潮使許多人沒有敬畏之心,去瘋狂地盜取。倖存下來的石窟很多又作為旅遊景點,以保護之名出現的所作所為也讓人難過心酸。圍牆圈起來,老百姓遷走,再沒有這樣自然而然的人與佛的和諧生活的場景。更悲哀的是,這些年各地為了保護石窟免遭盜竊,佛像被關進了各種各樣的籠子裡。看到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被改變被破壞的石窟造像,有惋惜也有憤怒。在中國除了一些收藏家個人喜好外,對於石窟造像保護和整理有一定規模的民間組織,據我所知,在中國幾乎沒有。
  千年石窟延續人間悲歡離合
  時光流轉,梵影依然。佛窟開鑿離不開人,佛也是因為眾生才得以成佛,佛即眾生,眾生即佛。離開百姓,眾生的佛就沒有了佛性。佛與眾生千百年來生生息息,佛佑芸芸眾生,經年累月地注視着人們耕耘與收穫,歡喜和憂愁。世代和這些佛窟造像生活在一起的眾生百姓,虔誠地供奉、頂禮,以此獲得精神的慰藉。如此星轉斗移延續千年,這才是鮮活的石窟文化。
  拍攝佛窟不僅為佛像本身,更是留存這段過往歷史,佛與百姓眾生延續千年的悲歡故事。石窟千年,人生有涯,在互聯網時代,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拾取不斷消失的千年石窟的影像,記錄石窟文化的人文環境與這段鮮活的歷史,集結社會文化有意義的影像善本,才是我冥冥中了然的宿願。
  千手觀音要幫手
  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開鑿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公元1174-1252年),全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雕鑿於寶頂山幾十米高崖壁上這龕造像,窟高7.7米、寬12.5米,主尊千手觀音通高3米,慧目下視,面相慈祥’結跏趺坐於4力士捧抬的金剛須彌座上,如孔雀開屏般伸展出830隻金燦燦的手臂。造像以反側相承、上下重疊的佈局,在每隻手中還有一隻眼,手上分別持日、月、寶劍、如意珠、寶瓶、蓮花、寶鏡等寶物。這尊有800多年歷史的千手觀音,也是我國最大的集雕刻、彩繪、貼金於一體的摩崖造像。
  80年鑿崖成佛,800年佛渡眾生,卻已病害纏身,為此,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數十個科研單位和數百名專家,實施針對這窟造像修復的“中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高科技與傳統手段結合,反覆測試,即大量採用古法工藝’如金箔下紅底用豬血混合硫化汞的宋代工藝。層層剝離清洗後的金箔,以古老修漆工藝粘貼上佛身。歷時8年精心修復,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披著100多萬張金箔,又重現金身。
  千手觀音窟
  年代:南宋
  位置:重慶市大足區寶頂山大佛灣
  重要性: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者:大足石刻研究院
  不斷整容的世界第一大佛
  聳立在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的凌雲山,崖壁上有1座通高71米的唐代彌勒大佛坐像,古稱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據載,唐時江水兇猛,常有船毀人亡的悲劇發生,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於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募資修鑿,大佛至肩時海通去世,開鑿中斷;數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招工匠繼續鑿造大佛,大佛修到膝蓋工程再度停工;40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又捐俸金續建樂山大佛,經三代工匠的嘔心瀝血,於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歷經90年終於完工。樂山大佛頭與山齊,頭高14.7米、寬10米,髮髻1,021個,耳長7米,依山鑿成臨江危坐,神勢肅穆,大氣磅礴。
  小時候隨家人遊覽樂山大佛,依山臨江的唐代大佛偉岸挺拔,古人虔誠的偉大力量,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後來的時光裡,不斷到樂山去朝這尊唐代大佛,關注這裡的變化。   樂山彌勒大佛
  年代:唐代
  位置:四川省樂山市
  重要性: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岳臥佛院往昔今日
  安岳臥佛院位於長約1公里的臥佛溝,20餘米高的崖壁上,除有盛唐摩崖造像1,600餘尊外,還有唐代開元初開鑿的釋迦牟尼涅槃圖。梵語涅槃,乃脱離生死輪迴,是成佛的最高境界。此臥佛身長23米,頭東腳西,左脅而臥,曲眉豐頤,雙目微閉,給人以端莊安詳之感。佛經記載佛祖涅槃“北首右脅臥,雙手累雙足”,世間臥佛皆遵循佛經,唯獨這窟涅槃圖卻依山取勢、大膽創新,開鑿成全國唯一的左脅臥涅槃圖,為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臥佛造像。臥佛上方是一組釋迦涅槃前最後說法的造像,釋迦佛居中,左右分兩層侍立九弟子、二菩薩和天龍八部,神態各異的表情,烘托出恭聆的肅穆與佛法的威嚴。臥佛膝間禪坐一侍候狀弟子,足踝處站立一護衛狀力士,整窟構思巧妙,雕刻既工整精到又大氣寫意,展現出佛祖涅槃時超凡幻化的境界。
  無數次來臥佛院,最早到這兒是2007年,那個時候交通很不方便,我開車到了鄉鎮上,然後又包了一條船,沿河道攔水後形成的跑馬灘水庫,馬達轟鳴行舟1小時才能到;後來通了簡易黃泥路,由遂寧市東禪鎮的鄉村小道進入;再後來,由政府“村村通”工程所修的鄉村柏油路駛入;而今,水庫已建起大橋,不再繞道遂寧,可直接開車去朝臥佛。早些年去,這裡栽秧、收穫、曬穀,黃桷樹下跳着敬佛的舞,一陣陣的香煙繚繞在臥佛前的田野上空,一派和諧的鄉村田園景象。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村民供奉着佛祖,佛護祐着忙碌的眾生。我特別喜歡這裡這種感覺,去了不知道多少次’不斷看着這兒的變化。但是現在這個地方是甚麼樣呢?就像照片這樣:稻田沒有了,臥佛前面修了一個空蕩蕩的大廣場,四周修起了圍牆,老百姓遷到圍牆以外好遠的地方。邊一點的稻田蓄了水做了荷塘魚池,人間煙火不再。
  釋迦牟尼涅槃圖
  年代:唐代
  位置:四川省安岳縣八廟鄉臥佛院
  重要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去何從的千手觀音
  內江東林寺始建於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南宋紹興年又依崖結樓,建成雕樑畫棟的寺字。明代萬曆年遭焚毀,清代康、乾年間又重建。寺後山崖雕鑿有晚唐千手觀音石刻造像,高7.4米,寬7.16米,40隻手分佈左右,遵循千手觀音儀軌:有雙臂托佛,胸前合掌,下護雙膝,其餘手中持各式法器,如串珠、寶蓮、玉環、如意、金輪、鐵斧、寶螺、金剛杵、楊柳枝等。千手觀音善跏趺坐,戴花冠,飾瓔珞,雕刻流暢精湛,形態端莊秀麗。東林寺在內江的市中心,千手觀音就在東林寺的後山上。這尊觀音菩薩40隻手分佈左右,每隻手都有各式的法器,且保存完好,實屬罕見。
  東林寺如今僅存一個大殿,為民國年歇山式屋面磚木結構。在1941年8月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內江時,投下炸彈和燃燒彈使全城一片火海,東林寺也被燒毀,幸好千手觀音造像毫髮未損。至1942年由鈞泰夏布莊主發起籌款,才修建成這個大殿。1949年後,東林寺改作皮鞋廠、冷凍廠和學校,千手觀音掩藏於皮鞋廠壁內,躲過了“破四舊”的劫難。1984年內江市佛教協會將東林寺收回修復,東林寺又晨鐘暮鼓,經聲不絕於耳。
  東林寺千手觀音造像
  年代:唐代
  位置: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河壩街
  重要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張照片是我在2012年拍的,這麼多居士在這個唐代的千手觀音面前,是因為正中有一位住在這條街上的歐淑英婆婆80歲大壽。歐婆婆的願望,就是她的80歲生日能夠和菩薩、經常同她一起燒香的這些居士一起度過。她的兒子很孝順,早早地就幫她張羅好這一切。這一天幾十鄉親朋友都從四方八面趕來了,有的是天不亮從鄉下趕來,到東林寺來吃壽麵、沐佛光。
  2014年後我又去了這裡,但是供奉千手觀音的大殿已經拆除。腳手架裡的安全網遮擋著干手觀音,據說要準備維修。千手觀音面前是一片空曠的廢墟。2018年我再去,走進圍牆見千手觀音依然在腳手架中,仍然在這兒靜靜地立着。面前的空地上雜草叢生,聽說資金到位後,就要修建新廟,以後這尊千手觀音面前或許是小廣場。
  重見天日的國寶
  巴蜀的石窟據統計有400多處,而且這個數字是不固定的,說不清甚麼時候就會有驚人的寶貝突然冒出來。譬如說重慶潼南縣崇寵鎮有一個千佛崖石刻就是如此。該石刻呈東西走向,長30多米,殘高4米,經2011年9月和2013年12月兩次發掘,裸露出中晚唐、北宋時期造像,有43個窟寵,283尊造像,刻“天寶11年”、“遂寧縣清泉鄉”等27則題記。當地63歲的村民張慶明說,此前這裡曾有千佛寺,從山腳到山頂有7重大殿,清代白蓮教的一場大火將千佛寺燒了,後院的摩崖石刻卻奇跡般地保存下來。
  我還聽說原來千佛崖有9米高,但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修建崇寵水庫炸山取石,把上面將近5米高的唐代石刻都炸掉了,非常可惜。距地面4米高殘存的崖面造像又被炸塌下的碎石完全掩埋了。當地人都忘記了這件事。直到2011年8月,有戶人家到這兒來取碎石修院子做地基,這些精美的唐代石刻才重見天日。經過重慶市文物考古隊的兩次發掘,清理出中晚唐和北宋時期的造像280多龕。新發現的石刻上報文管所發掘後,很快被國家文物局頒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管所請鄉民暫時看護起來,山崖前的平壩,正好鋪兩張曬席當作曬場,曬花生看管佛像兩不誤。2018年再次拜訪,這裡已經修起了圍牆屋頂,裝起監控設施,石窟前的平壩修起了停車場。
  千佛崖佛龕群
  年代:唐代、宋代
  位置:重慶市潼南縣崇龕鎮
  重要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可爾它弗阿彌陀佛現代版
  佛像有被損毀的,但是也有新的開鑿。傳統文化的復興,佛教信仰在當代社會的傳播,一些地方又開始開鑿石窟造像。南充凌雲山從2005年開始,來自石刻之鄉大足的石匠楊洪良和他父親一起,受到變賣公司發心弘佛的南充韓姓商人開鑿佛像的邀請,帶着大足老家的幾十個石匠,常年駐紮在凌雲山,開鑿這尊99米高的阿彌陀佛和兩旁山崖的萬佛岩。我隔段時間就會去看,拍攝他們的工作。
  十年過去了,老楊的父親已去世,石匠也換了幾批,鐵錘、鐵鑿硬生生地從山頂往下面開鑿了60多米,鑿下了數萬立方米的石頭,現在大佛才齊腰,預計還要好幾年才能完工。為此,楊洪良在工地上長大的兩個兒子楊玉蘋和楊金茂,進入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與油畫系學習,接受專業美術教育後,再回來繼續完成這尊世界上最高的阿彌陀佛站立像。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已經被炸了,凌雲山大佛如果完成,將是世界上最高的摩崖石刻大佛。一門三代大足石刻藝人,十幾年默默無聞在山間開鑿,繼續在傳承石窟藝術的火種。
  凌雲山大佛
  年代:現代
  位置:四川省南充高坪區凌雲山
  修者:楊洪良等石匠
其他文献
香港的5月又熱又濕,健行起來不怎麼舒服,奈何山上春意盎然,捨不得美景,還是得拾起行山杖出發。石龍拱位於大欖郊野公園內,由荃威花園上山,一路上盡是花花草草,行至觀景台更有藍巴勒海峽的無敵大海景,走得汗流浹背也是值得的。  偷懶秘笈  石龍拱入口眾多,坊間一般推薦從港安醫院斜對面的樓梯上山,不過懂懂門路的「懶鬼」都知道,荃威花園巴士站有一升降機,直達屋苑的F至R座,N座背後有道鐵閘,推開後沿梯級往上走
期刊
隨着航空攝影科技漸趨成熟和微型化,無人機系統成為價格更低、性能更佳、更安全的航空攝影器選擇。如今,幾乎人人都可以成為「飛機攝影師」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意學習操縱無人機航拍的人,有必要知道一些有關航拍機的知識,瞭解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無人機。  無人機攝影的知識  無人機(Drone)是指通過機上電腦和地面遙控系統來導航的無人飛行器,無人機上只要安裝了可遙控拍攝的攝影器,就成為無人航拍機
期刊
南京在中國鐵路史上有重要地位,下關站透過滬寧鐵路直達上海,浦口站經津浦鐵路連接北京,這兩個車站盛滿了人們數十載的悲喜。從家國情懷的下關,到朱自清《背影》的親情,再到江寧一條綠色隧道見證愛情,這一段段歷史像情感的軌跡,值得我們們細細品味。  坐火車過長江的下關站  下關站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可是,其時的下關站只能連上海,卻連不到北京,因為中間隔了長江,如何渡江就成了關鍵。下關站的對岸
期刊
若你問起中國哪座古城真正保有古老的味道,這問題恐怕不易回答。江南水鄉如西塘、烏鎮,雲南麗江古城、湖南鳳凰古城、成都的寬窄巷子,無不遊人如鯽。世代生活在老宅裡的百姓遷走,古屋翻新後迎來了紀念品、特產店——雷同的古城去得多了,不禁扼腕嘆道:歷經千年的風物人文竟在旅遊經濟的洪流下不堪一擊?難道現代與傳統真是對立的兩面,要發展就非得摒棄古老的美好事物?紹興給出了答案。  早在春秋時期,紹興已是越國王都。上
期刊
山城重慶的特殊地理環境,產生了一批特殊的群體——棒棒。  棒棒是一種古老職業,替人挑擔扛包運貨,年齡大多四五十歲,有些大的甚至六七十歲,個子矮小,人極精壯,手指常年使用重力,關節粗了變形。他們每天扛着一根一米多長、腕粗的竹竿,常年被汗水浸成酒紅色,非常光潔,中間綁兩根三四米長的繩子,滿街蹓躂,看到貨車停下趕緊圍上去,憑勞力掙辛苦錢。其實他們都有自己的地盤——主要在朝天門各個商場門口,僱主是多年積累
期刊
摘要: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应该主动向融资提供者传递能力信号,使自身与其他不符合条件的融资者区分开,以便获得必要的融资绩效。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进行信号传递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即供应链网络将影响信号传递的有效性。构建中小企业供应链能力、信息不对称与融资绩效之间的理论模型,将网络嵌入性作为调节变量,对150家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实证研究发现,分销运营能力和需
期刊
摘要:以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形式发展的中国一东盟农产品流通产业是对中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理论的适应和拓展。而基于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关系稳定性联盟绩效一供应链优化分析框架,利用广西一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绩效影响因素发现,关系稳定性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承诺与信赖、联盟预期、关系资本、利益分享等因素对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影
期刊
李焯芬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敦煌研究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淨土為佛教詞,即清淨的地方,或沒有染污的莊嚴世界。大乘佛教認為眾生可以通過修菩薩行而最終成佛。因此,佛的淨土可遍佈於十方三世,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在中國歷史上,不乏對彌勒佛、藥師佛、阿彌陀佛、毗盧遮那等佛菩薩淨土的嚮往者。這些信仰都可以列為廣義的淨土崇拜。它代表了大乘佛教的一個理想。  學界一般相信,阿彌陀佛(彌
期刊
都市人幾乎都忘記食材本來的樣子了,甚麼豬肉、白菜、海蝦……彷彿這些一切都來自超級市場’實情當然不是這樣。這趟我們走訪台灣南部的鹽場、蝦場和農場,追尋食材的原貌’在這個基因改造食物橫行的年代,品嚐一道道美味可靠的有機菜式。  鹽之味 井仔腳瓦盤鹽田  台灣是個海島,沿岸的城市總是飄盪著海水的潮濕與鹹味,鹽業也曾是寶島的重要經濟支柱。位於台南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田」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所謂瓦盤
期刊
相信你一定知道「粵劇」,可曾聽過「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在乾隆年間,由湖北漢劇演變而成的漢劇活躍在潮汕一帶,後又在梅州一帶盛行,通過與客家民間音樂結合,形成特有的藝術風格,漸漸與湖北漢劇有頗大的差異,因此被定名為「廣東漢劇」。  外來種子盛放梅州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是廣東客家戲曲,表演與京劇相似,武功屬南派,臉譜百餘種,以黑、紅、白、青四色為主,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