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大单元” 追求教学“有课有程”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三大弊端:有教无学、有学无习、有课无程。而要彻底扭转这种现象,我们就得从题海战术中抽离出来,应当围绕语文核心概念,以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抓手设计大单元,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开展语文教学,让一节节的语文课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为语文概念的理解而教,做到语文教学“有课有程”。
   关键词 设计大单元;语文核心概念;有课有程
  特级教师陈日亮这样总结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一是只有教师的教,看不到学生的学,有教无学;二是只有学生课堂上的‘被动学习’,没有在课外的自主学习,有学无习;三是课一节一节地教,教的内容无关联,课与课的衔接几乎毫无道理,有课无程。”①此话切中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痛处,题海战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有过之无不及。而要彻底扭转这种现象,我们就得从题海战术中抽离出来,应当围绕语文核心概念,以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抓手来设计大单元,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让一节节的语文课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为理解语文核心概念而教,做到语文教学“有课有程”。
  一
  记得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重点知识一定要敲实,实得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②钱先生这里所指的“重点知识”应为语文学科核心概念或原理。语文教学要想做到“有课有程”,就必须花课时“敲实”一些语文学科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跨文化、跨时空、跨情境的核心概念。
  那么,语文学科到底有哪些核心概念?又有哪些关键能力?据我的理解,语文学科中的“形式与内容”“思想与语言”“整体与部分”“联结与转化”等核心概念非常关键,它们分别对应的是咬文嚼字的能力、言意互换的能力、整体把握力和联结转化力。
  一是咬文嚼字的能力。一个人鉴赏能力的高低,与他是否理解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这一核心概念密切相关。形式与内容是一体化的,形式变了,思想内容也会随之改变;同理,内容变了,形式也要随之改变。比如,鲁迅作品中的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个句子的表达形式决定了他要表达的内容。如果把它改成“在我的后园的墙外有两株枣树”,就变换了句子形式,思想情感也随之改变。要想提升学生对言语形式的敏感度,教师就得在平时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去揣摩句子、段落、篇章的形式,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形式”有敏锐度,最终转化为读写能力。
  二是言意互换能力。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如何理解言意转化的问题至关重要。古人说过,“立象以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说明在言意转化的过程中,有一个“象”的问题,达“意”最佳的办法是以象传情,立象尽意,寓象以理,这是写作教学的核心概念。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就得以象解意,据言得“意”,这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概念。如何将语文学科的这一核心概念,转化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意识到:一个阅读者,如果读不懂作者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一位优秀的阅读者;一个写作者不会“以象遣意”,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写作者。明白了言意转化这一核心概念,语文学科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朱光潜说:“表达是指使内含语言成为外显语言的过程。表达使思想结果成为有形的东西并使思维主体以外的人得以理解。思维是在心中画出一幅图画,而表达则是展示这幅画像。”这就表明,言意转化要通过“象”来实现。
  三是整体把握力。如何围绕一个中心去谋篇布局,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问题。准确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关乎阅读与写作。叶圣陶先生说:“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就向中心环拱。而各部分又密合无间,不易更动,方得成为圆球。一篇文章的各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③如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抓住文章中心,从多个角度把握文章,利用“一与多”的创作规律,提炼出一套读写教学策略:写文章先确定“一个中心”,然后从“多”个角度去展开。
  四是联结转化力。联结转化力是语文学科核心概念最关键的能力,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是世界的图像。”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如何在阅读中将文字图像化,与生活联结,以及如何在写作中将生活图像化、阅读所得图像化,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的高下,取决于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要提升这种能力,教师就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做诗歌图像化、小说图像化的想象训练,尤其要训练学生在写作与阅读时在心中“画出一幅画”,与生活联结,从而养成这种读写习惯。为了践行“联结转化力”这一核心概念,我将课堂与课外、校园与校外、学习与生活融合起来,实现读写的联结与转化。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用生活去解文,将文字图像化、生活化;在写作时,将阅读所得与写作联结起来,与生活对接。
  二
  如何做到为理解语文核心概念而教,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语文学科的重要原理,这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学生去记忆零碎的、片段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学科概念做深层次理解,长久下去,学生的头脑中只会留下一些碎片化的死知识,导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崇“大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是非常科学而有现实意义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当下零碎敲打式的选文教学,无法真正“敲实”语文学科核心概念,而“大单元”或者说“大观念”教学,往往能“见树又见林”。
  这两年笔者一直任教高三,就以高三教学为例来做具体阐述。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上,笔者主要以“一与多”这一创作规律来组织大单元教学。在一定的时间内,分阶段地将“一与多”创作规律渗透到诗歌、小说鉴赏和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撰写“一字立骨”的议论文,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整体思考力,一般采用三步走,起点是小说阅读,落点是作文写作。
  第一阶段:小说中“一与多”的理解与运用。以2021届苏州高三语文期初考试小说试题《离婚》讲评为例,我將鲁迅的《离婚》《补天》和《理水》组成一个学习任务群,用“一与多”创作规律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学习任务一:教师指导学生鉴赏《离婚》中的七大人形象,重在引导学生从外貌、物象、主要事件、语言、次要人物等多个角度去把握七大人的“保守、顽固、威严”等性格,总结出“一与多”创作规律;学习任务二:学生自主鉴赏《补天》中的女娲形象、《理水》中的大禹形象,在课堂上,学生能较好地运用了“一与多”创作规律去鉴赏女娲的“担当与奉献”精神和大禹的“脊梁”精神。把这三篇小说组成一个小单元来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对“一与多”这一创造规律的深度理解,借此提升学生整体把握结构、鉴赏人物的能力。   第二阶段:诗歌中“一与多”的理解与运用。为了加深小说教学中“一与多”创作规律的理解,笔者变换情境,将《陌上桑》《琵琶行》《代悲白头翁》组成一个小单元来教学。学习任务一:请学生运用“一与多”赏析秦罗敷的美,由于有了第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很快学会了从外貌、服饰、动作、侧面、语言、对比等角度鉴赏秦罗敷的美。学习任务二:认真阅读《琵琶行》《代悲白头翁》,运用“一与多”理论,写一篇鉴赏文字。从学生的作业来看,选择鉴赏《琵琶行》的同学,能够从听觉、视觉、触觉、人物动作、神态等多角度去鉴赏音乐之美。选择《代悲白头翁》的同学,能够从“花相似”与“人不同”、“全盛红颜子”与“半死白头翁”、“古来歌舞地”与“黄昏鸟雀悲”三个角度去把握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的主题思想。
  第三阶段:运用“一与多”理论去指导学生写作。在这个小单元里,笔者采用范文引路与反复练习的方式来落实“一与多”。学习任务一:复习苏轼的《留侯论》,理解苏轼用“忍”字结构全文的写法,即用“一字立骨”法来架构文章。所谓“一字立骨”,就是围绕一个核心词语,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反面”等四个角度去架构文章的思路。从学生的作文来看,学生的作文有了很大的起色。
  为了“敲实”学生整体与局部这一核心概念,笔者始终围绕“一与多”创作规律来开展大单元教学。这个安排是“有课有程”的,是连续延伸的,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得到提升。这一实践结果,增强了笔者践行大单元教学的信心。
  三
  “有课无程”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慢费少差”,高耗低效,不仅在于只教零碎的记忆性知识,只教授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根源还在于我们过分关注主题、事实和技能,却忽视了对语文学科核心概念的思考和理解。而缺乏语文概念性理解,语文永远只是知识的堆砌、事实的累积和技能的展现,不可能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始终围绕理解语文核心概念而进行教学。教师应当思考如下问题:一个学生如何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核心概念?如何能够准确地利用核心概念去解决具体问题?如何真正实现语文核心概念的“应用与迁移”?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重点知识、核心概念要“敲实”,而要“敲实”这些核心概念,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笔者以为,必须让同一概念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复呈现,这样,才能让概念转化为能力,积淀成一种无意识的自觉行为,实现真正的“迁移”。
  比如,笔者根据2021届苏州高三期初考试中苏轼的《转对条上三事状》一文提炼成一个大单元教学——“从古代奏议书到当代建议书”,着重训练学生的联结转化力,主要设计了四个任务群。学习任务一:利用早读复习《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而后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对话的方式概括出古代奏议书的基本写法:呈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或指出问题的危害、提出策略。如《谏逐客令》,先提出“吏议逐客”的事实,而后结合秦国历史分析“逐客”之危害:一是“国无福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二是“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最后建议秦王广纳天下人才。我们将其概括为“象”——“因”——“法”。学习任务二:认真研读苏轼的《转对条上三事状》、晁错的《论贵粟疏》,引导学生运用任务一的课堂结论去分析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如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一文先指出朝廷“独许台谏官及开封知府上殿”,不与群臣接触的现象,而后分析言路不宽的危害是“民之利病,不以实告”,将会危及天下长治久安,最后告诫皇帝应当“兼听广览之路,而避专断壅塞之嫌”。通过这种分析来完成对古代奏议类文章行文思路的深度理解。学习任务三: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从“象”—“因”—“法”的角度去搜集相关材料,准备写作。作文题如下:
  某城市最近提出要全力打造书香城市,激发全民阅读,提升市民的道德素养、思想水平。市文化局向社会征集建设书香城市的建议。如果你是这个城市的一名高中生,请你向文化局写一份“打造书香城市”的建议书,字数不少于800字,自拟题目,明确中心,语言得体。
  学习任务四:根据作文题目,运用“象”——“因”——“法”的行文思路去写作。
  这一大单元教学设计,就想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结起来,将古人奏议类文章的写法转化为现代建议书的写法。值得注意的是,建议书的写法在四个学习情境中都会出现,联结转化力这一核心概念也会反复在学生头脑中呈现。我们相信,一种原理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得到训练,一定会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用。
  无论从认知规律,还是从能力养成规律来看,要想让一种核心概念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一种思想,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在综合的学习实践中完成对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慢慢才会积淀、转化为一种能力。这正如林恩·埃里克森所言:“学科教学单元旨在某一个特定学科内建立概念上的深度理解。”④他认为,要完成对学科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从概念性视角去思考问题,通过协同思考完成对核心概念的概括、理解,然后在不同情境中去运用这一核心概念,实现真正的迁移。简而言之,就是“知道——理解——会用”。这就表明,任何能力的养成和思想的取得,必须在不同情境的中反复实践,缺乏其中的任何一步,就不可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积淀成一种能力。这一条法则,应当是所有做教师必须牢记并终身去实践的。
  ————————
  参考文献
  ①朱永新主編.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
  ②转引自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社.2014:174.
  ③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65.
  ④[美]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兰宁;鲁效孔译.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4.
  [作者通联: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1996~2006,整整10年台海关系的风云变幻,仿佛是中华民族又经历了一次宿命的轮回。  一个民族隔海分治的历史,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最终的结局究竟是兄弟阋墙,骨肉相残,抑或是否极泰来,皆大欢喜?    10年对台的政策牵引    过去10年台海关系的迭宕起伏,于1995年除夕夜揭开了序幕。   1995年1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大陆涉台系统共同举办的迎新茶话会上,发表
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最大价值便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爱上这门学科。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依据教材照搬照抄,让原本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失去了原来的生机。面对此种情形,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要进行不断地进行探索,以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推动教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在此,笔者以“乐导·享学”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乐导·享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概念  “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并不十分合理,存在着土地利用的机制扭曲。其中既有产权上的问题,也有政府管理上的问题,更有如何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的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土地关系中,各方利益主体集约用地的激励约束较弱,影响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政府层级下的“囚徒博弈”    首先以浙江为例,建设用地征用最明显的特征是在不同年度间具有相当大的波动。而造成这种波动的首要原因,在于不同政府层级、政府和企业间的博弈问
目前高中语文的热词,恐怕要算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了。这牵涉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源于全球教育所面临的未来挑战,也是全球教育理性的回归,它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即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放在制高点,以新的姿态呈现给关注未来教
“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眼下在杭州,随便翻看报纸都能看到“天堂”的大小官员们不停地叨咕这句话。5月,当数十位国内“快乐经济学”研究者来到西子湖畔,以研讨会的方式加入这场大合唱时,他们被告知这句广告语便是今年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的主题词,是执政党地方党委提出的“奋斗目标”,不少学者目瞪口呆。  他们惊讶的,不是杭州把城市品牌广告语与一级党委奋斗目标合二为一,而是杭州执政者理直气壮地谈论“生活品质”,并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伊瑟尔认为论及接受美学,核心概念“不确定性”与“空白”是必须应该提到的,他希望凭借它们可以解释文本与读者接受之间的关系。伊瑟尔认为,因为文学文本并不确定规定其语境,而是直接在读者和文本之间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语境框架,“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文本的未定点”,由此产生了文本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克里斯·波尔蒂
“必须是夜里,女人穿细瘦的高跟鞋,独上阁楼,鞋子发出踢踢踏踏的声响。上了楼,阁楼漆黑一片,十指丹蔻打开老虎窗,窗外有层层叠叠的风景,霓虹养眼、软红十丈,而窗里面,端的懒洋洋却繁花似锦的上海女人的做派。”这是《繁花》序言赋予读者的画面感,它是《繁花》的开端,它呈现出的独特的上海味道,是没有经过文化融合的、被金宇澄小心翼翼提纯过后的上海味道,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特色都很鲜明。  一、粉墨登场的
成为“英雄”的文花枝被问起过去时,最常说的是“不记得了!”当面对“应该怎样学习雷锋”的问题时,更“哑口无言”。而这一切皆源于25岁的她,只想“真实地活着”。  “你们先上吧,我走得慢。”湘潭大学附近一间茶室,狭窄的楼梯前,文花枝对记者说。她的声音轻和、温柔,似乎需要照顾的不是她。  转眼间,花枝在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已将近一年了。受伤后的花枝不愿照相,她说自己“形象不好”。但是,镜头里的她,还
在欧洲持续右倾化的带动下,美欧关系在今年底达到近年来的高潮。与此同时,因默克尔推行“价值观外交”及欧盟对华贸易赤字不断膨胀,中欧关系开始生变。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中美欧三边关系在国际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中、美、欧各执一边的新战略三角正逐步形成,中美欧三家将很可能成为21世纪前半期的主导性力量。而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中美欧三角关系中的各个“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已
目前,碎片化、肢解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依然横行无忌,因其片面重视静态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文言文教学早已经沦为了语言训练的工具,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失去了生命力。教学中对作品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的关注严重缺失,使文言文作品变得干瘪、丑陋,失去了灵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内容包括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