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初高中过渡阶段初高中物理教材、认识与思维发展规律、过渡时期学生心理状态等各方面比较研究,为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确定了高中物理教师的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初高中物理衔接阶段,台阶效应的存在,使学生一下子从机械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简单记忆变成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学习物理的时候便往往不知所措,导致学生在高一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在客观的知识衔接方面,还是主观的学生的学习心理过渡方面,都给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尤其是高一物理教学工和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之间的不同
物理学科是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点学科。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的、静态的简单问题。而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筒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高中教材有别于初中教材的特点都是:(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高中物理教材的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二、初高中学生的认识与思维发展规律存在明显的不同
在整个中学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于生活中的亲自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根据这种思维习惯,初中的物理教材大量地安排了演示实验,并举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物理概念,强调从实验得出结论,因此定性的感性的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要求能够利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的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发展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关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与成熟期,有的文章材料提出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这时中学生的思维成分、个体差异水平基本上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发展变化的可塑性渐小。初二是思维转变的质变阶段。但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物理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强调从演示实验与生活常识出发学习物理,因此将这种思维的转变,在物理学科中向后推移到高一,因此高一学生的智力表现、思维水平、成绩变化大起大落的情况还是较为常见,且在数理化等抽象要求较高的学科出现了大面积的不及格现象,与初中的相对稳定有很大的变动,而到高二以后则又相对比较稳定,因此从这一变化情况来看,高一是思维质变的关键期,与此相适应的高中教材思维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同学进入高一适应的原因。
三、初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物理的学习,通常是从生动的物理事实出发,认识这些物理事实所反映的物理本质而形成物理念、物理规律;这是由感性到理性是第一个飞跃。利用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来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则是由理性到感性的第二个飞跃。因此中学生学习物理一般需经过以下心理过程。
(1)从物理感觉到物理知觉,感觉是认识的初级形式,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是感觉与思维之间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眼鼻耳舌身对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形成物理感觉,从中了解到某些属性和特点形成物理知觉,这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
(2)从物理知觉到物理表象。在物理感知的基础上,有可能建立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形成物理表象,是物理事实非本质属性与外界的联系,它虽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仍属于感性阶段,是事物的直观特点的反映,是从具体的物理感知到抽象的物理思维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渡和桥梁。
(3)从物理表象到抽象思维,多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由于内涵和外延因素的隐蔽性,仅靠物理表象是不能形成的,必须在物理表象的基础上,抓住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因素,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就需要抽象思维,这是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趟长胜.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福建成永定侨育中学网站.
[2]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叶金福.物理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初高中的衔接[J],福建教育学院学.2008,(12).
[4]安秀居.新课程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D].学位论文,2007.
[5]程慧.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学位论文,2002.
[6]魏鹏涛.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初高中物理衔接阶段,台阶效应的存在,使学生一下子从机械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简单记忆变成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学习物理的时候便往往不知所措,导致学生在高一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在客观的知识衔接方面,还是主观的学生的学习心理过渡方面,都给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尤其是高一物理教学工和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之间的不同
物理学科是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点学科。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的、静态的简单问题。而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筒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高中教材有别于初中教材的特点都是:(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高中物理教材的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二、初高中学生的认识与思维发展规律存在明显的不同
在整个中学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于生活中的亲自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根据这种思维习惯,初中的物理教材大量地安排了演示实验,并举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物理概念,强调从实验得出结论,因此定性的感性的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要求能够利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的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发展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关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与成熟期,有的文章材料提出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这时中学生的思维成分、个体差异水平基本上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发展变化的可塑性渐小。初二是思维转变的质变阶段。但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物理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强调从演示实验与生活常识出发学习物理,因此将这种思维的转变,在物理学科中向后推移到高一,因此高一学生的智力表现、思维水平、成绩变化大起大落的情况还是较为常见,且在数理化等抽象要求较高的学科出现了大面积的不及格现象,与初中的相对稳定有很大的变动,而到高二以后则又相对比较稳定,因此从这一变化情况来看,高一是思维质变的关键期,与此相适应的高中教材思维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同学进入高一适应的原因。
三、初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物理的学习,通常是从生动的物理事实出发,认识这些物理事实所反映的物理本质而形成物理念、物理规律;这是由感性到理性是第一个飞跃。利用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来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则是由理性到感性的第二个飞跃。因此中学生学习物理一般需经过以下心理过程。
(1)从物理感觉到物理知觉,感觉是认识的初级形式,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是感觉与思维之间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眼鼻耳舌身对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形成物理感觉,从中了解到某些属性和特点形成物理知觉,这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
(2)从物理知觉到物理表象。在物理感知的基础上,有可能建立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形成物理表象,是物理事实非本质属性与外界的联系,它虽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仍属于感性阶段,是事物的直观特点的反映,是从具体的物理感知到抽象的物理思维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渡和桥梁。
(3)从物理表象到抽象思维,多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由于内涵和外延因素的隐蔽性,仅靠物理表象是不能形成的,必须在物理表象的基础上,抓住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因素,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就需要抽象思维,这是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趟长胜.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福建成永定侨育中学网站.
[2]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叶金福.物理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初高中的衔接[J],福建教育学院学.2008,(12).
[4]安秀居.新课程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D].学位论文,2007.
[5]程慧.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学位论文,2002.
[6]魏鹏涛.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