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造林整地是生态林建设中造林成败的关键环节。文章围绕造林整地的作用、季节、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科学合理的整地技术不仅提高了苗木成活率、改善了苗木生长状况,还能通过整地提高新造林地的质量,加快造林施工进度。
【关健词】林区;生态林;造林整地技术;方法
近年来,随着生态林建设日趋发展,造林技术的科学实施已被林业工作者广泛推广和应用。在造林程序中整地是造林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特别是在林区,科学整地不仅能通过翻垦土壤改变地表土壤的物理性质,而且可以改善林地的环境条件,提高苗木成活率、提高造林地的质量。
1 造林整地的作用
造林地的整地就是在造林前通过人工措施对造林地的环境条件进行改造,以使其适合林木生长。在生态林建设中,造林整地具有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和便于造林施工的作用。它是通过清除植被、改变局部小地形和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实现的。
1.1 整地能改善立地条件
林区造林地上一般都长着灌木杂草等自然植被。整地后,由于植被清除,光线可直达地面,近地表层气温和地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因此通过不同程度的清除植被,可以创造出不同光造和温度条件,满足不同树种的需要。
1.2 便于造林施工
整地是造林前的一个工序,主要是为造林抚育创造条件。经过认真和细致的整地,可以排除造林施工的障碍,便于进行播种栽植,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如目前造林中存在的植苗窝根问题,主要是因为栽植穴没能达到规定的深度,所以要提高造林质量,就应抓好整地质量。
1.3 保持水土
在“生态优先”的经营理念中,保持水土是林区生态林建设重要指标。通过科学整地切断了径流线,改变了坡面径流状况,增加了土壤入渗能力和土壤持水能力,径流得到了就地拦蓄。
1.4 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
整地可使植物的物候期改变,种子发芽、苗木根系愈合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改善,整地后苗木的根系发达,吸收根增加,立地条件越差的地块,整地的效果越明显。
2 整地季节
整地时间是保证整地效果的重要环节。为了充分发挥整地的的作用,错开造林季节集中使用劳力的状况,要选择适宜的整地季节。特别是林区,由于气候和立地条件和限制,更应该选择合适的整地季节。整地季节一般有提前整地和随整随选两种
2.1 提前整地
在干旱、半干旱荒山地区一般采取提前整地的方式,因为提前整地,可以改良土壤,充分发挥整地的蓄水保墒作用。据调查,在早春造林经过提前整地的土壤含水量达13%~15%,未提前整地的土壤含水量只有7%~8%。提前整地,最好能使整地和造林之间有一个降雨较多的季节,如秋季造林可选择在6月~7月或者前一年的秋季。总体说来,提前整地以伏天最好,因为伏天整地不仅能使整地翻出的生土熟化,使土壤疏松多孔,透气性增强,还可以消灭杂草,较多地贮蓄水分,减少水分蒸发,利用蓄水保墒。
2.2 随整随造
随整随造适用于造林后有浇水条件的造林地和杂草少土壤比较肥沃熟耕地。一般在丘陵区和平川地区采用的较多
3 整地深度
整地深度也是整地的重要环节之一,整地深度下限为20厘米~25厘米,因苗根长度一般为20厘米~25厘米,所以整地深度不能低于20厘米~25厘米。整地深度上限为40厘米,因树木吸收根系多集中在40厘米以上的土层内,故其上限为40厘米。另外干旱地区整地深度应比湿润地区大;低海拔地区的阳坡整地深度应比高海拔地区阴坡稍大;土层薄或岩石风化差的地方,深度浅,反之应当适当加深。
4 林区整地类型与方法
整地类型根据造林的地形、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通常采用全面整地与局部整地两种。局部整地又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4.1 水平阶整地
多用于干旱山地、土壤薄或较薄的中缓草坡或黄土地区的缓坡或中坡。施工时,自下沿等高线开始修第一阶,然后第二阶土,以此类推,最后一阶可就近取表土盖于阶面,阶面外缓培修土埂或不修土埂。一般适应25度以下的宜林荒山。
4.2 水平沟整地
水平沟整地是林区通常采用的整地方式之一,是沿等高线挖沟的一种整地方法。水平沟的断面以挖成梯形为好,水平沟按品字形排列。为了增强保持水土效果,当水平沟过长时,沟内可留几道横埂,但要求在同一水平沟内达到基本水平。一般用在坡度为25度以上的退耕或荒山整地造林。
4.3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适用于山高坡陡处,有利于保持水土,植被破坏量少,特别是在山高坡陡的深山区,效果最佳。具体方法是:在山坡上按造林设计,沿等高线随自然坡形,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挖坑时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把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按要求规格挖好后,再把熟土回垫入坑内,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厘米~25厘米的半环状土埂,外沿要踩实拍光,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
4.4 大坑整地法
此法适应两种条件下采用:第一,坡度在30度以下的阳坡或阳坡植被块状分布时,选此处的空闲荒坡进行大坑整地,一定要保护好原有的植被。第二,坡度在15度以下干旱多风地区的荒地或撂荒地。大坑整地的形状为长方形,品字形排列,此法能的有效截水、蓄水保墒,坑内适合栽植乔木树种,坑沿进行播种造林,如柠条等。
4.5 汇集径流整地法
适宜坡度在25度以下,并且坡面比较平整和平缓的宜林荒山。规格是:先挖坑,从山坡顶部开始品字形排列,坑长1.15米~2米、宽0.18米、深0.16米、株4米、行距3米,坑的上部左、右角处修筑八字形、高0.14米拦水墙,集水面以扇性为宜,既好看,集水面比较大,同时铲除集水面上的杂草,铲平筑实,使有限的降雨基本上都流入植被坑内。
4.6 翼式鱼鳞坑
翼式鱼鳞坑是山水平集水沟和大鱼鳞坑复合而成。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鱼鳞坑两侧有集水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增加土壤蓄水量,深度宜大,集水沟长1.0米~1.5米、宽约0.2米~0.3米、深度一般为0.3米~0.5米;一般坡面坡度在20度左右,鱼鳞坑面宽为0.5米,长度一般为0.8米~1.0米。断面形式是为更多地集蓄径流,减少蒸发,破土面低于原地面,并呈一定角度构成蓄水容积。翼式鱼鳞坑整地,集蓄有限降雨于植树穴内,相对提高幼树根系周围的土壤水分含量,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树生长。
4.7 隔坡水平沟整地
隔坡水平沟由沿等高线挖掘的集蓄径流水平沟和隔坡组成,水平沟用于蓄积坡面径流和栽植苗 ,隔坡地段用于产生地表径流,富足集蓄水平沟内的土壤水分。隔坡水平沟的规格设计长50米、宽1米、深0.4米,其容纳径流量为20立方米,以此确定不同坡度的沟距。施工隔坡水平沟要求沿坡面等高線施工,沟底和地埂保证水平。以设计的沟距定规划线,并以此为中线往上往下各1度划2条与规划线平行的线,把平行线之间分二宽,0.30米深的活土层内翻,然后由规划线向上1米深挖0.7米,挖出生土外翻打埂,埂基1米、埂顶宽0.5米,里直外斜。注意沟底和埂地必须与等高线水平,否则就要打埂作横档,以保持局部水平。
5 小结
在生态林建设中,造林整地影响着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科学合理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苗木成活率、改善了苗木生长状况,还能通过整地提高新造林地的质量,加快造林施工进度,促进林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建新.林区整地与造林技术初探[J].绿色科技,2011(03)
[2]王国祥.山西省科学造林研究[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关健词】林区;生态林;造林整地技术;方法
近年来,随着生态林建设日趋发展,造林技术的科学实施已被林业工作者广泛推广和应用。在造林程序中整地是造林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特别是在林区,科学整地不仅能通过翻垦土壤改变地表土壤的物理性质,而且可以改善林地的环境条件,提高苗木成活率、提高造林地的质量。
1 造林整地的作用
造林地的整地就是在造林前通过人工措施对造林地的环境条件进行改造,以使其适合林木生长。在生态林建设中,造林整地具有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和便于造林施工的作用。它是通过清除植被、改变局部小地形和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实现的。
1.1 整地能改善立地条件
林区造林地上一般都长着灌木杂草等自然植被。整地后,由于植被清除,光线可直达地面,近地表层气温和地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因此通过不同程度的清除植被,可以创造出不同光造和温度条件,满足不同树种的需要。
1.2 便于造林施工
整地是造林前的一个工序,主要是为造林抚育创造条件。经过认真和细致的整地,可以排除造林施工的障碍,便于进行播种栽植,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如目前造林中存在的植苗窝根问题,主要是因为栽植穴没能达到规定的深度,所以要提高造林质量,就应抓好整地质量。
1.3 保持水土
在“生态优先”的经营理念中,保持水土是林区生态林建设重要指标。通过科学整地切断了径流线,改变了坡面径流状况,增加了土壤入渗能力和土壤持水能力,径流得到了就地拦蓄。
1.4 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
整地可使植物的物候期改变,种子发芽、苗木根系愈合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改善,整地后苗木的根系发达,吸收根增加,立地条件越差的地块,整地的效果越明显。
2 整地季节
整地时间是保证整地效果的重要环节。为了充分发挥整地的的作用,错开造林季节集中使用劳力的状况,要选择适宜的整地季节。特别是林区,由于气候和立地条件和限制,更应该选择合适的整地季节。整地季节一般有提前整地和随整随选两种
2.1 提前整地
在干旱、半干旱荒山地区一般采取提前整地的方式,因为提前整地,可以改良土壤,充分发挥整地的蓄水保墒作用。据调查,在早春造林经过提前整地的土壤含水量达13%~15%,未提前整地的土壤含水量只有7%~8%。提前整地,最好能使整地和造林之间有一个降雨较多的季节,如秋季造林可选择在6月~7月或者前一年的秋季。总体说来,提前整地以伏天最好,因为伏天整地不仅能使整地翻出的生土熟化,使土壤疏松多孔,透气性增强,还可以消灭杂草,较多地贮蓄水分,减少水分蒸发,利用蓄水保墒。
2.2 随整随造
随整随造适用于造林后有浇水条件的造林地和杂草少土壤比较肥沃熟耕地。一般在丘陵区和平川地区采用的较多
3 整地深度
整地深度也是整地的重要环节之一,整地深度下限为20厘米~25厘米,因苗根长度一般为20厘米~25厘米,所以整地深度不能低于20厘米~25厘米。整地深度上限为40厘米,因树木吸收根系多集中在40厘米以上的土层内,故其上限为40厘米。另外干旱地区整地深度应比湿润地区大;低海拔地区的阳坡整地深度应比高海拔地区阴坡稍大;土层薄或岩石风化差的地方,深度浅,反之应当适当加深。
4 林区整地类型与方法
整地类型根据造林的地形、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通常采用全面整地与局部整地两种。局部整地又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4.1 水平阶整地
多用于干旱山地、土壤薄或较薄的中缓草坡或黄土地区的缓坡或中坡。施工时,自下沿等高线开始修第一阶,然后第二阶土,以此类推,最后一阶可就近取表土盖于阶面,阶面外缓培修土埂或不修土埂。一般适应25度以下的宜林荒山。
4.2 水平沟整地
水平沟整地是林区通常采用的整地方式之一,是沿等高线挖沟的一种整地方法。水平沟的断面以挖成梯形为好,水平沟按品字形排列。为了增强保持水土效果,当水平沟过长时,沟内可留几道横埂,但要求在同一水平沟内达到基本水平。一般用在坡度为25度以上的退耕或荒山整地造林。
4.3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适用于山高坡陡处,有利于保持水土,植被破坏量少,特别是在山高坡陡的深山区,效果最佳。具体方法是:在山坡上按造林设计,沿等高线随自然坡形,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挖坑时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把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按要求规格挖好后,再把熟土回垫入坑内,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厘米~25厘米的半环状土埂,外沿要踩实拍光,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
4.4 大坑整地法
此法适应两种条件下采用:第一,坡度在30度以下的阳坡或阳坡植被块状分布时,选此处的空闲荒坡进行大坑整地,一定要保护好原有的植被。第二,坡度在15度以下干旱多风地区的荒地或撂荒地。大坑整地的形状为长方形,品字形排列,此法能的有效截水、蓄水保墒,坑内适合栽植乔木树种,坑沿进行播种造林,如柠条等。
4.5 汇集径流整地法
适宜坡度在25度以下,并且坡面比较平整和平缓的宜林荒山。规格是:先挖坑,从山坡顶部开始品字形排列,坑长1.15米~2米、宽0.18米、深0.16米、株4米、行距3米,坑的上部左、右角处修筑八字形、高0.14米拦水墙,集水面以扇性为宜,既好看,集水面比较大,同时铲除集水面上的杂草,铲平筑实,使有限的降雨基本上都流入植被坑内。
4.6 翼式鱼鳞坑
翼式鱼鳞坑是山水平集水沟和大鱼鳞坑复合而成。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鱼鳞坑两侧有集水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增加土壤蓄水量,深度宜大,集水沟长1.0米~1.5米、宽约0.2米~0.3米、深度一般为0.3米~0.5米;一般坡面坡度在20度左右,鱼鳞坑面宽为0.5米,长度一般为0.8米~1.0米。断面形式是为更多地集蓄径流,减少蒸发,破土面低于原地面,并呈一定角度构成蓄水容积。翼式鱼鳞坑整地,集蓄有限降雨于植树穴内,相对提高幼树根系周围的土壤水分含量,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树生长。
4.7 隔坡水平沟整地
隔坡水平沟由沿等高线挖掘的集蓄径流水平沟和隔坡组成,水平沟用于蓄积坡面径流和栽植苗 ,隔坡地段用于产生地表径流,富足集蓄水平沟内的土壤水分。隔坡水平沟的规格设计长50米、宽1米、深0.4米,其容纳径流量为20立方米,以此确定不同坡度的沟距。施工隔坡水平沟要求沿坡面等高線施工,沟底和地埂保证水平。以设计的沟距定规划线,并以此为中线往上往下各1度划2条与规划线平行的线,把平行线之间分二宽,0.30米深的活土层内翻,然后由规划线向上1米深挖0.7米,挖出生土外翻打埂,埂基1米、埂顶宽0.5米,里直外斜。注意沟底和埂地必须与等高线水平,否则就要打埂作横档,以保持局部水平。
5 小结
在生态林建设中,造林整地影响着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科学合理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苗木成活率、改善了苗木生长状况,还能通过整地提高新造林地的质量,加快造林施工进度,促进林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建新.林区整地与造林技术初探[J].绿色科技,2011(03)
[2]王国祥.山西省科学造林研究[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