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4日,清明,传统祭祀的节日。河南周口市的乡间掀起了一波“拢坟”热潮。以家庭、姓氏宗族为单位的人们穿梭在麦地里,寻找自家的坟地。
没有拢起的坟前,男人提锹填土,女人挎篮整理供品,四五岁的娃娃怀抱着烧纸,麦田里不时地响起鞭炮声,空气中弥漫着纸灰的味道;已经拢起的坟前,男人跪着磕头,女人伏身哭坟,搞不清状况的孩子一脸严肃;赶去祭扫的农用电动三轮车穿梭在公路上,车上满载金纸折成的“元宝”和葱翠的松树苗。
在去年11月的“平坟复耕”运动中平掉的300多万座坟头,正在被一锹一锹地重新拢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殡葬改革在与乡约民俗的较量中,再次陷入尴尬。
39岁的张富春,头深埋在两肩中间,削瘦的肩膀随着哭泣而抖动,13岁的儿子张罗宁蹲在一边静静地抹着眼泪。尽管在当地传统中,哭坟是女人的角色。
张富春面前的说是坟,只是麦地里一块高起的平地,如今已经种上了麦子,只有散落在麦田里碎裂的石碑块能看出这里曾经是个坟墓。
这里不仅是张家原来的祖坟,也是妻子罗军丽的遇难地。
2012年10月,在厦门打工的张富春本是回家帮忙秋收冬播,正赶上他家所在的扶沟县练寺镇河套村推进平坟工作。10月16日下午,村里的大喇叭响起来,通知各家各户要在三天内平掉全部坟头。
没有人提出异议,在村民们所受的教育里,即便是平祖坟这样的大事,也是“上面让平就平呗”。村里的党员、干部都被要求“起带头作用”。
张富春的父亲张方是一个“有觉悟”的老党员。1970年入党后,他一直是积极分子,村里队上的事从来没有落过人后,交党费这样的小事都要争在前面,只要一提起“老党员”三个字,张方都会使劲把腰杆挺直。
平坟也不例外。收到通知的第二天,张方就要求张富春带着侄子去平掉自家的坟头。和周口市其他的乡镇一样,有带头人“撕开口子”后,很快,全村的坟头悉数平完。在平过坟头的土地上,一座座墓碑更加显眼。于是,村里再次下发通知:三天内平掉墓碑。
已经忙完种麦的张富春,原本计划在10月21日这天带妻儿去周口逛逛,接到家里要平墓碑的电话后,只好叫上亲戚刘义来、何洪庭还有同村的张富民一起“动碑”。按照要求,石碑要挖坑深埋,不能影响耕种。
张家的墓碑是2006年由张方在南阳的弟弟出钱立的,选用了当时流行的小牌楼式墓碑,2米高,1米宽,碑顶还有个屋檐的装饰。村里许多人家选择了将墓碑直接砸碎,但张富春不愿意,平了坟头已是大不孝,再砸碎墓碑实在于心不忍,他想给爷爷奶奶在地下留个“完整的房子”,于是一家人决定,在旁边挖个坑,直接放倒墓碑。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就在干活间歇喝口水的工夫,两米多高的石碑轰然倒下。罗军丽和何洪庭被完全压住,当场死亡,来帮忙的张富民也受了重伤。
妻子的死,击垮了张富春,草草与镇政府签下了关于一次性给予救济补助金15万、生活照顾费7万元的两份协议书后,妻子罗军丽的骨灰成为村里公墓的第一个住户。
家里依然保持者罗军丽在世时的摆设,一个油漆斑驳的柜子、一张桌子,床头上挂着2005年两人在北京补拍的婚纱照,张富春却整个变了,除了按照习俗每个七祭去公墓给妻子上坟之外,他几乎不再出门,平坟丢了妻子的性命,这件事让他抬不起头。
一贯顺从听话的老党员张方也陷入纠结:“平了坟能种麦,可一个碑能占多大地儿?”
张富春想不清这事到底该怪谁,最终只好责备自己,“如果我不回来,就不会出这事。”“如果不让她跟着我,也不会出事”。
13岁的儿子虽然看起来和平常无两样,但也会在深夜里忽然醒来喊“妈”。
在没有坟头的祖坟上祭拜之前,张富春已领着儿子去公墓祭拜过。在墓地狭窄的通道上,张罗宁脸上挂着泪珠,给妈妈磕了几个头。他们特意带了罗军丽生前爱吃的烤鸡,还有当地一种叫“果子”的甜品。
这个叫做天堂静园的公墓是在一块麦地上改造的,南面排列了两排水泥墓地,北面空地上,去年冬天种的麦子在风中摇摆着。从去年10月至今,这里一共只竖起了6块墓碑。
周口平坟的进程没因罗军丽的悲剧而停滞。10月26日,周口市政府网站刊文:“对还没有平、迁的坟头,坚决平、迁到位,不留死角,要一战到底。”
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628号令,删除了《殡葬管理条例》中民政部门有权对拒不改正违法土葬、建造坟墓行为强制执行的条款。
这一变动使得河南“平坟复耕”运动陷入了尴尬,媒体、网络甚至专家学者,都站出来呼吁:“平坟运动”伤害了民众情感,破坏了中国文化传统。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各级乡镇干部唯一的回答是:“平坟复耕”只是推行殡葬改革的一项举措。
事实上,殡葬改革一直是中国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的工作。1956年,以毛泽东为首的151名中央领导人签名参加火葬,1980年代中期,殡葬改革正式进入中国各地的法规。殡葬改革的核心是,土葬是封建陋习,应加以取缔,应被现代的、科学的殡葬方式——火葬——取而代之。但在农村地区,这场改变民间千年传统习俗的改革却一直推行得不顺利,始终依靠政权的强制力向下推行。
在张富春的记忆中,“白事”不仅代表着对死者的敬意,也是村子里的大事,其仪式的每个部分,都有重要的含义:鸣放鞭炮,是为死者魂灵引路开道;报丧,则是显示家族力量与族人尊卑的过程;做丧宴,请乐队,则表示对死者的孝心……整个仪式的最高潮,便是出丧。唢呐队鸣炮三响,年轻人抬着棺材走向坟地,亲人们披麻戴孝,哭唱丧歌,纸钱纷飞,棺木入土,最后的告别就是堆起坟头,插上花圈。 尽管殡葬改革工作一直在推进,但张富春记得,只要交上300块钱火葬押金(为了不火化而交纳的费用),土葬仍是被默许的。可如果为了省钱偷偷埋掉,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强制起坟火化。
然而2004年后,在国家再次推行火葬的背景下,周口地区的火葬押金不断加码,先是涨到1000元,又涨到2000元,火化费用仍然停止在300元左右。经济上无法承受的人不得不选择火化。
但并未使土葬退出历史。据村里人讲,拿到火化证明,仍可以按照传统方式举行葬礼,人们用骨灰盒或者白孝布将骨灰带回,装棺入土,并且可以“正大光明地下葬”,“叫火葬,我们火葬了,还管啥?”
据统计,短短一个月间,周口一共平掉约300万个坟头,然而,在三个月之后春节来临时,村民们又重新回到田里,把自家的祖坟拢了回来。春节团圆饭之前的上坟,是河南民间一项颇为重要的仪式,有些人家甚至会将祖宗“请”回家,一起过年。
太康县城逊母口镇王庄全村人也聚集在王家祖坟前,把曾在平坟运动中平掉的168座坟全部重新拢起。这片按照“携子抱孙”传统布置的墓群,除了王氏家族先祖王文周的坟墓,几无幸免。
对于王庄人来说,王氏祖坟不仅是死者的埋葬地,更是家族活档案,族谱陈列馆,没有照片的全家福,只要走进这个墓群,就能追溯出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
300多年前,王家先祖王文周举家从山西迁到周口,如今,已繁衍了15代,发展成100多户、400多人的王庄大队。这15代中,没有一个男性公民去世后在外地埋葬。村民们想不通,“伏羲太昊陵叫祭祖,自家的祖宗为啥不让祭?”
2007年开始,河南省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祭祖文化,“伏羲文化节”成为主打品牌,除此之外,还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桐柏祭祀盘古大典、焦作沁阳神农坛祭拜大典、安阳内黄颛顼、帝喾祭祖节等。
太康县逊母镇书记徐莲此时也很困惑。她记得,去年的平坟推进得很容易,“没什么人反对”,只要党员干部带个头,几天内就可以平完一个村,她自家的祖坟也在运动中平掉了;可是,那么顺利平下去的坟,怎么没几个月又悄无声息地拢起来了?
徐莲本来认为平坟“是件好事”:“平完之后,一眼看出去全是绿色,非常好看。至于尽孝,还是应该在人活着的时候尽。”然而,眼看着当初平下去的坟一座座又重新出现,她想不明白了:“殡葬改革这件事,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2013年清明前,周口市政府再次强调禁止在耕地、林地和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等建造新的坟墓,对已平掉又重新拢起的坟头,要逐步恢复耕作。
但一切收效甚微。放眼望去,周口乡间的绿色麦田里,一座座黄土覆盖的坟头格外显眼,灰喜鹊不时停在坟头啄虫,祭扫时插在坟头的柳枝随风飘荡。
本想在清明祭扫时将坟拢起的张富春,在4月4日早晨却改变了主意。他准备将周口市政府和扶沟县政府一并告上法庭,在他看来此次平坟运动是违法行为。
没有拢起的坟前,男人提锹填土,女人挎篮整理供品,四五岁的娃娃怀抱着烧纸,麦田里不时地响起鞭炮声,空气中弥漫着纸灰的味道;已经拢起的坟前,男人跪着磕头,女人伏身哭坟,搞不清状况的孩子一脸严肃;赶去祭扫的农用电动三轮车穿梭在公路上,车上满载金纸折成的“元宝”和葱翠的松树苗。
在去年11月的“平坟复耕”运动中平掉的300多万座坟头,正在被一锹一锹地重新拢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殡葬改革在与乡约民俗的较量中,再次陷入尴尬。
以生命为代价的“平坟”
39岁的张富春,头深埋在两肩中间,削瘦的肩膀随着哭泣而抖动,13岁的儿子张罗宁蹲在一边静静地抹着眼泪。尽管在当地传统中,哭坟是女人的角色。
张富春面前的说是坟,只是麦地里一块高起的平地,如今已经种上了麦子,只有散落在麦田里碎裂的石碑块能看出这里曾经是个坟墓。
这里不仅是张家原来的祖坟,也是妻子罗军丽的遇难地。
2012年10月,在厦门打工的张富春本是回家帮忙秋收冬播,正赶上他家所在的扶沟县练寺镇河套村推进平坟工作。10月16日下午,村里的大喇叭响起来,通知各家各户要在三天内平掉全部坟头。
没有人提出异议,在村民们所受的教育里,即便是平祖坟这样的大事,也是“上面让平就平呗”。村里的党员、干部都被要求“起带头作用”。
张富春的父亲张方是一个“有觉悟”的老党员。1970年入党后,他一直是积极分子,村里队上的事从来没有落过人后,交党费这样的小事都要争在前面,只要一提起“老党员”三个字,张方都会使劲把腰杆挺直。
平坟也不例外。收到通知的第二天,张方就要求张富春带着侄子去平掉自家的坟头。和周口市其他的乡镇一样,有带头人“撕开口子”后,很快,全村的坟头悉数平完。在平过坟头的土地上,一座座墓碑更加显眼。于是,村里再次下发通知:三天内平掉墓碑。
已经忙完种麦的张富春,原本计划在10月21日这天带妻儿去周口逛逛,接到家里要平墓碑的电话后,只好叫上亲戚刘义来、何洪庭还有同村的张富民一起“动碑”。按照要求,石碑要挖坑深埋,不能影响耕种。
张家的墓碑是2006年由张方在南阳的弟弟出钱立的,选用了当时流行的小牌楼式墓碑,2米高,1米宽,碑顶还有个屋檐的装饰。村里许多人家选择了将墓碑直接砸碎,但张富春不愿意,平了坟头已是大不孝,再砸碎墓碑实在于心不忍,他想给爷爷奶奶在地下留个“完整的房子”,于是一家人决定,在旁边挖个坑,直接放倒墓碑。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就在干活间歇喝口水的工夫,两米多高的石碑轰然倒下。罗军丽和何洪庭被完全压住,当场死亡,来帮忙的张富民也受了重伤。
妻子的死,击垮了张富春,草草与镇政府签下了关于一次性给予救济补助金15万、生活照顾费7万元的两份协议书后,妻子罗军丽的骨灰成为村里公墓的第一个住户。
家里依然保持者罗军丽在世时的摆设,一个油漆斑驳的柜子、一张桌子,床头上挂着2005年两人在北京补拍的婚纱照,张富春却整个变了,除了按照习俗每个七祭去公墓给妻子上坟之外,他几乎不再出门,平坟丢了妻子的性命,这件事让他抬不起头。
一贯顺从听话的老党员张方也陷入纠结:“平了坟能种麦,可一个碑能占多大地儿?”
张富春想不清这事到底该怪谁,最终只好责备自己,“如果我不回来,就不会出这事。”“如果不让她跟着我,也不会出事”。
13岁的儿子虽然看起来和平常无两样,但也会在深夜里忽然醒来喊“妈”。
殡葬改革
在没有坟头的祖坟上祭拜之前,张富春已领着儿子去公墓祭拜过。在墓地狭窄的通道上,张罗宁脸上挂着泪珠,给妈妈磕了几个头。他们特意带了罗军丽生前爱吃的烤鸡,还有当地一种叫“果子”的甜品。
这个叫做天堂静园的公墓是在一块麦地上改造的,南面排列了两排水泥墓地,北面空地上,去年冬天种的麦子在风中摇摆着。从去年10月至今,这里一共只竖起了6块墓碑。
周口平坟的进程没因罗军丽的悲剧而停滞。10月26日,周口市政府网站刊文:“对还没有平、迁的坟头,坚决平、迁到位,不留死角,要一战到底。”
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628号令,删除了《殡葬管理条例》中民政部门有权对拒不改正违法土葬、建造坟墓行为强制执行的条款。
这一变动使得河南“平坟复耕”运动陷入了尴尬,媒体、网络甚至专家学者,都站出来呼吁:“平坟运动”伤害了民众情感,破坏了中国文化传统。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各级乡镇干部唯一的回答是:“平坟复耕”只是推行殡葬改革的一项举措。
事实上,殡葬改革一直是中国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的工作。1956年,以毛泽东为首的151名中央领导人签名参加火葬,1980年代中期,殡葬改革正式进入中国各地的法规。殡葬改革的核心是,土葬是封建陋习,应加以取缔,应被现代的、科学的殡葬方式——火葬——取而代之。但在农村地区,这场改变民间千年传统习俗的改革却一直推行得不顺利,始终依靠政权的强制力向下推行。
在张富春的记忆中,“白事”不仅代表着对死者的敬意,也是村子里的大事,其仪式的每个部分,都有重要的含义:鸣放鞭炮,是为死者魂灵引路开道;报丧,则是显示家族力量与族人尊卑的过程;做丧宴,请乐队,则表示对死者的孝心……整个仪式的最高潮,便是出丧。唢呐队鸣炮三响,年轻人抬着棺材走向坟地,亲人们披麻戴孝,哭唱丧歌,纸钱纷飞,棺木入土,最后的告别就是堆起坟头,插上花圈。 尽管殡葬改革工作一直在推进,但张富春记得,只要交上300块钱火葬押金(为了不火化而交纳的费用),土葬仍是被默许的。可如果为了省钱偷偷埋掉,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强制起坟火化。
然而2004年后,在国家再次推行火葬的背景下,周口地区的火葬押金不断加码,先是涨到1000元,又涨到2000元,火化费用仍然停止在300元左右。经济上无法承受的人不得不选择火化。
但并未使土葬退出历史。据村里人讲,拿到火化证明,仍可以按照传统方式举行葬礼,人们用骨灰盒或者白孝布将骨灰带回,装棺入土,并且可以“正大光明地下葬”,“叫火葬,我们火葬了,还管啥?”
民间平坟,官方祭祖
据统计,短短一个月间,周口一共平掉约300万个坟头,然而,在三个月之后春节来临时,村民们又重新回到田里,把自家的祖坟拢了回来。春节团圆饭之前的上坟,是河南民间一项颇为重要的仪式,有些人家甚至会将祖宗“请”回家,一起过年。
太康县城逊母口镇王庄全村人也聚集在王家祖坟前,把曾在平坟运动中平掉的168座坟全部重新拢起。这片按照“携子抱孙”传统布置的墓群,除了王氏家族先祖王文周的坟墓,几无幸免。
对于王庄人来说,王氏祖坟不仅是死者的埋葬地,更是家族活档案,族谱陈列馆,没有照片的全家福,只要走进这个墓群,就能追溯出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
300多年前,王家先祖王文周举家从山西迁到周口,如今,已繁衍了15代,发展成100多户、400多人的王庄大队。这15代中,没有一个男性公民去世后在外地埋葬。村民们想不通,“伏羲太昊陵叫祭祖,自家的祖宗为啥不让祭?”
2007年开始,河南省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祭祖文化,“伏羲文化节”成为主打品牌,除此之外,还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桐柏祭祀盘古大典、焦作沁阳神农坛祭拜大典、安阳内黄颛顼、帝喾祭祖节等。
太康县逊母镇书记徐莲此时也很困惑。她记得,去年的平坟推进得很容易,“没什么人反对”,只要党员干部带个头,几天内就可以平完一个村,她自家的祖坟也在运动中平掉了;可是,那么顺利平下去的坟,怎么没几个月又悄无声息地拢起来了?
徐莲本来认为平坟“是件好事”:“平完之后,一眼看出去全是绿色,非常好看。至于尽孝,还是应该在人活着的时候尽。”然而,眼看着当初平下去的坟一座座又重新出现,她想不明白了:“殡葬改革这件事,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2013年清明前,周口市政府再次强调禁止在耕地、林地和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等建造新的坟墓,对已平掉又重新拢起的坟头,要逐步恢复耕作。
但一切收效甚微。放眼望去,周口乡间的绿色麦田里,一座座黄土覆盖的坟头格外显眼,灰喜鹊不时停在坟头啄虫,祭扫时插在坟头的柳枝随风飘荡。
本想在清明祭扫时将坟拢起的张富春,在4月4日早晨却改变了主意。他准备将周口市政府和扶沟县政府一并告上法庭,在他看来此次平坟运动是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