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的书信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pj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秋,我初中毕业,下放插队到永康长城公社下店午生产队。一天,我收到一封寄自云南某县的信,是初中李同学所寄,大意是他已经到云南学镶牙手艺,云南山高水恶,举目无亲,师傅打骂,劳作辛苦,他每日眼泪拌饭,生活无趣,真想逃回家云云。
  数载传书续友情
  李是我初中时最要好的同学之一,也是唯一到我插队的地方来看过我的同学。和永康绝大多数小后生一样,他没能被推荐上高中,就出门学手艺了。我从他的信中读出他怕苦、厌学、厌世的苗头,真怕他会不顾一切逃回永康。我马上到代銷店买了信纸信封,给他写回信。他虽长我两岁,但我比他多读几本书,上学时我常常帮他“完成”作业。我就在信里用“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的典故和励志故事来激发他的生活斗志,密密麻麻写了三页信纸。我一刻也不敢耽误,镶牙是行担,流动性大,待在一个地方一般不会超过十天半月,我怕回信迟了他换地方。
  半个月后,李同学给我回信,说看了我的信,打消了当初的想法。他还跟我约定,每到一地,但凡有可能收到我的回信,就一定给我写信,并且让我也一定要回信。就这样,三年多,我们一直遵守约定。我在信里和他一起回忆学校里的趣闻旧事———黄昏后一起去学校周围的田埂塘岸钓黄鳝,然后拿到从上海来的钱老师那里去烧半夜餐;寝室熄灯后,他偷偷地从上铺塞给我一把糖炒玉米,不管他怎样小声地千叮万嘱,不要吃出响声来,但是糖炒玉米的香味还是出卖了我们,整个寝室的同学闻香而动,光着膀子一窝蜂从他的木箱里翻出糖炒玉米,“共产”了个精光……我不断地和他写这些家长里短的信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李也通过书信,缓解了思乡之苦。
  半年后,李同学从云南回家过年,第二天就到下店午,带来了三瓶他母亲酿的米酒,我炒了一盘生产队刚分的黑大豆,一起把三瓶酒喝了个精光,又挤在一张床上讲了一夜的话。他说,在他乡看我的信比看小说还够味,那不是看信,那是我们两人像今天这样脸对脸说话!
  第二年,李同学出师,为了能保证和我正常通信,他放弃行担,选择赚钱虽少但比较稳定的“摆街”方式。又一年,他写信告诉我将结婚,一定要我去接他的新娘子,做他的伴郎。
  写信助友结姻缘
  1983年,我在永康清溪供销社雅湖分社的农资门市部工作。雅湖是个小公社,全公社不足9000人。几个大龄青年在一块,也没个可以谈情说爱的对象,没有干活不累的搭配,生活要多枯燥有多枯燥。
  同事阿忠,顶职进社,干活勤快,为人本分,不善言辞,大家送他外号“老爷钟”。父母希望他能找个有工作的姑娘,以后孩子可以有居民户口。可在这小地方哪来有工作、年龄又相配的姑娘?有好心人给他介绍了一个顶职到外地工作的姑娘。两人见了一次面,姑娘回去后就没了下文。他急得像丢了魂,整天叼着烟闷闷不乐,嘴角“噌噌噌”直蹦火疮。
  我看不下去,就说:“要是喜欢就要进攻,整天唉声叹气地抽闷烟,能把那姑娘抽到你怀里来?”
  “那怎么办?我写信给她,她就是不回信,我能怎么办?”
  “那还不好办?我保证她能回信!”我卖了个关子,“不过有三条:若她回信,你必须给我看,并且你还必须请大家喝酒,接下去倘要我帮忙,条件还由我定!”
  “老爷钟”病急乱投医:“别说三条,十条我都依你!”
  我当晚就给那姑娘写信,核心内容只有一句话:你若再不回信,十天内我必将到你单位看你。
  写完后叫“老爷钟”一字不差地抄好寄出。七天后,那姑娘果然回了信,说自己文化水平低,写不了回信,“你千万别过来,我现在还是学徒期,按规定是不能谈恋爱的”。
  我得意地扬着姑娘的信:“‘老爷钟’,每人一个肉麦饼,半斤老酒!”
  “老爷钟”离不开那姑娘,当然也就离不开我了。两年后,那姑娘满师,与“老爷钟”喜结连理。可惜那时我已经调离雅湖,没喝上他们的喜酒。
  缘来有幸还须信
  我祖籍金华,自幼家境贫寒,在永康上无片瓦,下无锥地。经人介绍了几个姑娘,都是姑娘本人不嫌弃,家人嫌我在永康没房产,我自己都觉得无颜面对天下姑娘。
  有位亲戚就不信邪:“永康讨不了媳妇,就不会到外头骗上一个半个?”
  这位亲戚在邻县缙云壶镇开了个锅炉坊,有个姑娘在他的锅炉坊里干过几个月的临时工,后来顶职进了机械厂。临出发相亲前,亲戚看了看我那一身衣不遮体的行头,眉头大皱,连忙脱下自己的皮鞋让我穿上。在壶镇机械厂,我那亲戚用三寸不烂之舌,把我吹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说我学富五车,文堪苏陆,家里钞票多得花不完,只好拿去糊板壁……说得我都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我,那姑娘也被说得一愣一愣的,答应先交往试试。
  我对姑娘印象不错,只是那姑娘对我不冷不热,若即若离。我搜肠刮肚连着给她写了几封长信,她只是三四封信里回一封,还惜墨如金。她越这样,越挠得我心痒,惹得我肝阳上亢,中焦阻塞,火疮肆虐。最令人头疼的是她花样百出地试探考验。
  有一次她居然随信寄来一页手写的英文,说是她的室友小芳让我帮忙翻译一下。那劳什子下面还画了三根鸡毛,让我务必在收信后的第二天就译好寄回。
  我知道是小芳替姑娘捉弄我,让我知难而退。好在我跟着广播电视大学学过半学期的英语,我借来英汉词典,逐个单词地查找对照,熬了一个通宵,才把这篇文章译好,原来这是“水仙”牌风油精的英文说明书。
  后来,那姑娘终于成了我妻子。
  过了几年,老婆也没问我糊板壁的钱去了哪,倒是我自个儿觉得那位亲戚话说大了,就惴惴地问她:“难道你当年真是信了我那亲戚的话,才答应嫁给我的?”
  老婆撇了撇嘴:“谁信他的鬼话!我是看了你写的信,知道你有点才气,才不嫌弃你穷得叮当响。还有那篇英文,那是小芳怕我让你给骗了,才死乞白赖地要我考你的。你按时完成作业后,她才相信你是个肯学上进的人,我也才死心塌地跟了你。”
其他文献
翻开中医院里每天开出的处方,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方子里,都会看到甘草的身影。甘草入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医家甄权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国老就是良相。前有管仲、诸葛亮、狄仁杰,后有张居正、曾国藩等等,个个都是文韬武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中俊杰。一株甜美的小草,居然能够被尊称为国老,不能不让人称奇。因为甘草有着独一无二的功效
期刊
我的故乡有种吃法,叫做猪油渣。熬出猪油后,剩下的固体块,虽貌不惊人,但脆而且香。猪油渣撒上白糖,可以拿来哄小孩子吃。熬出的猪油放在搪瓷杯里,待需要时取用:熬汤时,刮一勺;炒菜时,刮一勺;捏饺子,刮一点———饺子里菜肉馅,加猪油,煮熟了,猪油融化,面皮濡润,馅儿酥融,好吃。《儒林外史》里有所谓猪油饵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古龙笔下阴险的反派,律香川和唐玉,都爱吃蛋炒饭。唐玉前一晚杀了人,早起半斤猪
期刊
众多美食之中,老汤是极具吸引力的。老汤不是谁封的,也不是自吹自擂的。货真价实的老汤,不需要任何人去多说什么,食客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证明。用料足,文火煨,波澜不惊,不疾不徐,历久弥新,才能成就醇厚的汤味。  一家饭馆若是没有老汤压阵,就得不到有品位的美食家的肯定。很多人光顾某个馆子,常常就是冲着这家店里的老汤去的。老汤中弥漫的诱人暖香,会让人垂涎欲滴。食客在桌前坐定,点菜完毕,店家笑吟吟地端来一个不大
期刊
1842年夏,中英鸦片战争进入第三年,坐拥百万大军的清政府,面对小股英军的凌厉攻势,仿佛一头衰老而遍体鳞伤的大象,被狮子的利爪尖牙撕咬得连招架之力都丧失殆尽。  常胜英军的窘迫  6月19日,借助坚船利炮,英军闪电般占领上海;7月5日,他们相继攻取战略要地镇江。一路高奏凯歌的英军,冲到南京城下,迟滞不前,疲态百出,竟成强弩之末,他们士气低落、焦躁不安、进退维谷,只有等待奇迹发生。  英国的战略构想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每逢8月,山西的一条偏僻山沟里就会聚集一大批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学生,为期三个月的军政训练就此拉开序幕。  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糟糕的伙食,很快给这群意气风发的博士、硕士和学士一个下马威。  记得第一天结束训练,我们饿得前胸贴后背,站在食堂前面,恨不得马上开饭,没料到中队长说:“来,饭前再唱一支歌!”  歌声自然软弱无力,好多女生气若游丝。  中队长一脸凶相:“声音再大一点!唱不好这支歌,
期刊
“世纪老人”冰心先生是蜚声国内外的知名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生于1900年,享有99岁高寿。从她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养生的秘笈。  冰心常说养生的第一要旨是养心。“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是她的自勉词,也是她的生活准则。冰心的住處十分平常,绝无奢侈浮华之气,素而雅的书房也是她的卧室。她向人解释说,在享受方面要知足,在知识与贡献方面要知不足;应该做的事情就勇敢
期刊
一次,斯大林作报告,引述了他同一位爱说废话的官员的谈话。  斯大林:“你们那里播种工作怎样了?”答:“斯大林同志,您问的是播种情况吗?我们已经把大家完全动员起来了。”  斯大林:“那結果呢?”答:“斯大林同志,我们把问题都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了。”  斯大林:“提出问题以后呢?”答:“斯大林同志,我们已经有了计划,并且马上就会有所转变。”  斯大林:“到底怎么样了?”答:“斯大林同志,我们那里有了一些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目的 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肝细胞性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5例手术切除的HCC原发组织、癌旁组织中CD133 mRNA
“文革”时期,我被七斗八斗。一位坐得离我最近的女同事看我这样镇定,小声嘀咕:“你怎么还不死,要我早自杀了。”  我吃惊地看了她一眼,表示不解,因为自己未曾有过此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东北垃子山干校,听说另一连队一女性不堪忍受批斗,喝了敌敌畏死在高粱地里,结果以“畏罪自杀”了事。  可我,即使在那样肃杀之氛围里,也会可笑地暗想:我那么好看、那么心好的女孩,我干吗要死呢?  我的外婆23歲就做了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