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州市盲聋哑学校位于五泉山脚下,是兰州市唯一一所集盲人、聋人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兰州市盲聋哑学校是教育部2003年确定的全国十五所“聋教育信息技术实验学校”之一,全国十一所《中国手语》试点校之一,中国特教学会聋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和甘肃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务院残工委、教育部、民政部等部委授予的“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残工委授予的“残疾人之家”等30多个荣誉称号。
2009年第四次全国特教会上,学校再次被教育部、民政部、中残联授予“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其办学成绩对推进甘肃省的特殊教育事业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在国内特殊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文明校园——师生的自觉行动
“文明校园”建设是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全体师生长期以来自觉践行的活动。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创造了条件。
王正校长说:“特殊教育是奉献爱的事业。”学校良好的校风让学生感受到了爱,看到了光明,听到了希望。
王正校长告诉记者,残疾孩子的家庭对待孩子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溺爱或者放纵。溺爱或放纵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再加上残疾孩子交流上的巨大障碍,常使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纠正这些问题就成了学校的任务。
学校每年开学时都会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除了让学生懂得感恩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时让家长看到希望,对孩子产生信心。同时,请家长一起上感恩课,让孩子给父母洗脚、沏茶,陪父母看电视、聊天,与同学们互助学习等。这样就扩大了残疾孩子的交际圈,鼓励他们交流,克服交流上的困难,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王正校长的办公室前,有一排整齐的盆栽石榴树,树上挂满熟透了的石榴。王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并没有给学生说过不允许他们摘树上的果实,但是没有一个学生摘过一个石榴。这让他很感动,同样也感动了记者。
学校还制订了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安全要求及措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活动。通过与各大院校举办“相互走访,参观联谊”活动,使残疾孩子体验丰富的大学生活,进行理想教育,砥砺学生刻苦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帮助他们树立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体艺教育——身虽残但志更坚
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不仅仅磨砺学生的意志,更为残疾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体育与艺术还是残疾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途径,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王校长说,学校把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作为建设“特色校园”项目来抓。
在体育教育工作中,学校有相关的教育目标,如,对小学生重点是激发兴趣,对中学生重点是培养特长,对中专生重点是提高水平,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学校缺乏体育训练场地,常常借用其他单位的训练场所,即便如此,学校盲人门球队、盲人足球队、聋人足球队和聋人篮球队多次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2009年,学校女子盲人门球队代表西部赛区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女子盲人门球联赛中获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还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为西部特殊教育学校争得了荣誉。
相对于体育教育,学校的艺术教育更显特色。就拿律动课来说,律动课是为聋生开设的舞蹈课。聋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记住每一个动作,然后根据心中的节拍完成每一个动作。负责律动课教学的芦婷婷老师说:“教会学生打拍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有时候,要让听障学生听鼓声或是感受地板的震动来感受节拍。加入动作的时候,常常要将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分开来练习。学生在克服这些困难并学习到舞蹈的基本动作后,就可以在学校艺术团继续学习。加入学校艺术团的学生,之前至少要这样学习三年。”
在学校盲部则开设音乐课,盲生音乐课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地方就是没有乐谱,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学生一句一句地记下。
1997年,学校成立了“爱心艺术团”,2007年,学校成为甘肃省残疾人特殊艺术培训基地。自成立至今,“爱心艺术团”参加全国最高层次艺术调演活动,捧回了近40个大奖,已成为学校文化交流的使者。2009年,在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爱心艺术团”编排的节目《汉风踏鼓》获得了特等奖,舞蹈《生命的支点》和《追潮》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学校同时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参加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的美术教育也发展得有声有色,主要以各种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学校的走廊里挂满了学生作品。王毅主任带领记者参观了学校的泥塑室和标本陈列室,室内陈列的都是盲生或者聋生的作品。这些作品表达着残疾学生的心灵世界。在泥塑室,泥塑老师得意地给记者介绍了一件未干的泥塑作品,那是一位盲生制作的,他刚刚离开泥塑室。
假如让我们闭着眼睛去感受这个世界,触摸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得到这位教师的喜悦之情。
除此之外,学校还有很多兴趣小组,如刻葫芦、绘画、手工编织丝网花、书法、剪纸、写作、折纸等小组。学校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三的下午是活动课,学生都会在这些兴趣小组中度过。
职业教育——生存技能的教育
除了义务教育外,兰州市盲聋哑学校还大力倡导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专门成立了职教部——兰州市特殊教育职业中专。兰州市盲聋哑学校与特殊教育职业中专是两块牌子、一所学校。王校长说,职教部成立的目的是为残疾学生的一生考虑,让残疾学生学习一门技术,能适应并融入这个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心智健全、学会生存和生活的人。简单地说,就是要让残疾人有饭吃,有工作可以做。
职业中专开设3个专业,盲人按摩、聋人实用美术、办公自动化。盲人按摩是一个传统的专业,现在学校盲人按摩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并且待遇也颇丰厚。残疾人家庭为了医治残疾人的缺陷,大多都花尽了积蓄,甚至是债台高筑。王正校长说,现在盲人按摩专业毕业的学生,基本上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了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学校与多家盲人按摩中心合作,为盲人提供发展平台和谋生机会。聋人实用美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制图、制作动漫等。学生毕业后还可以考大学,在大学继续深造。办公自动化则是为社会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软件的应用及计算机编程等。
王校长说,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各阶段的教育都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特殊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新就业观念,这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责任。
后记
采访结束后,记者感慨颇深。除了对特教教师和学生的敬意外,让记者感触最深的还是对身体健全人的深思。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不需要像残疾学生付出那么多,可一些人不努力,不求上进,总想依赖别人。
采访中一位老师说:残疾学生在演出时,受伤后缠着绷带、忍着剧痛也要争着上台,残疾学生的生活都是自理的,洗脸、刷牙、洗衣、叠被都是自己做。可是,不少身体健全的“小公主”、“小王子”们,起床后还要等着妈妈来帮着穿衣服呢!
责任编辑:陈富样
2009年第四次全国特教会上,学校再次被教育部、民政部、中残联授予“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其办学成绩对推进甘肃省的特殊教育事业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在国内特殊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文明校园——师生的自觉行动
“文明校园”建设是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全体师生长期以来自觉践行的活动。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创造了条件。
王正校长说:“特殊教育是奉献爱的事业。”学校良好的校风让学生感受到了爱,看到了光明,听到了希望。
王正校长告诉记者,残疾孩子的家庭对待孩子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溺爱或者放纵。溺爱或放纵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再加上残疾孩子交流上的巨大障碍,常使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纠正这些问题就成了学校的任务。
学校每年开学时都会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除了让学生懂得感恩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时让家长看到希望,对孩子产生信心。同时,请家长一起上感恩课,让孩子给父母洗脚、沏茶,陪父母看电视、聊天,与同学们互助学习等。这样就扩大了残疾孩子的交际圈,鼓励他们交流,克服交流上的困难,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王正校长的办公室前,有一排整齐的盆栽石榴树,树上挂满熟透了的石榴。王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并没有给学生说过不允许他们摘树上的果实,但是没有一个学生摘过一个石榴。这让他很感动,同样也感动了记者。
学校还制订了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安全要求及措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活动。通过与各大院校举办“相互走访,参观联谊”活动,使残疾孩子体验丰富的大学生活,进行理想教育,砥砺学生刻苦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帮助他们树立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体艺教育——身虽残但志更坚
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不仅仅磨砺学生的意志,更为残疾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体育与艺术还是残疾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途径,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王校长说,学校把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作为建设“特色校园”项目来抓。
在体育教育工作中,学校有相关的教育目标,如,对小学生重点是激发兴趣,对中学生重点是培养特长,对中专生重点是提高水平,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学校缺乏体育训练场地,常常借用其他单位的训练场所,即便如此,学校盲人门球队、盲人足球队、聋人足球队和聋人篮球队多次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2009年,学校女子盲人门球队代表西部赛区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女子盲人门球联赛中获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还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为西部特殊教育学校争得了荣誉。
相对于体育教育,学校的艺术教育更显特色。就拿律动课来说,律动课是为聋生开设的舞蹈课。聋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记住每一个动作,然后根据心中的节拍完成每一个动作。负责律动课教学的芦婷婷老师说:“教会学生打拍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有时候,要让听障学生听鼓声或是感受地板的震动来感受节拍。加入动作的时候,常常要将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分开来练习。学生在克服这些困难并学习到舞蹈的基本动作后,就可以在学校艺术团继续学习。加入学校艺术团的学生,之前至少要这样学习三年。”
在学校盲部则开设音乐课,盲生音乐课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地方就是没有乐谱,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学生一句一句地记下。
1997年,学校成立了“爱心艺术团”,2007年,学校成为甘肃省残疾人特殊艺术培训基地。自成立至今,“爱心艺术团”参加全国最高层次艺术调演活动,捧回了近40个大奖,已成为学校文化交流的使者。2009年,在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爱心艺术团”编排的节目《汉风踏鼓》获得了特等奖,舞蹈《生命的支点》和《追潮》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学校同时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参加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的美术教育也发展得有声有色,主要以各种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学校的走廊里挂满了学生作品。王毅主任带领记者参观了学校的泥塑室和标本陈列室,室内陈列的都是盲生或者聋生的作品。这些作品表达着残疾学生的心灵世界。在泥塑室,泥塑老师得意地给记者介绍了一件未干的泥塑作品,那是一位盲生制作的,他刚刚离开泥塑室。
假如让我们闭着眼睛去感受这个世界,触摸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得到这位教师的喜悦之情。
除此之外,学校还有很多兴趣小组,如刻葫芦、绘画、手工编织丝网花、书法、剪纸、写作、折纸等小组。学校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三的下午是活动课,学生都会在这些兴趣小组中度过。
职业教育——生存技能的教育
除了义务教育外,兰州市盲聋哑学校还大力倡导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专门成立了职教部——兰州市特殊教育职业中专。兰州市盲聋哑学校与特殊教育职业中专是两块牌子、一所学校。王校长说,职教部成立的目的是为残疾学生的一生考虑,让残疾学生学习一门技术,能适应并融入这个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心智健全、学会生存和生活的人。简单地说,就是要让残疾人有饭吃,有工作可以做。
职业中专开设3个专业,盲人按摩、聋人实用美术、办公自动化。盲人按摩是一个传统的专业,现在学校盲人按摩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并且待遇也颇丰厚。残疾人家庭为了医治残疾人的缺陷,大多都花尽了积蓄,甚至是债台高筑。王正校长说,现在盲人按摩专业毕业的学生,基本上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了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学校与多家盲人按摩中心合作,为盲人提供发展平台和谋生机会。聋人实用美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制图、制作动漫等。学生毕业后还可以考大学,在大学继续深造。办公自动化则是为社会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软件的应用及计算机编程等。
王校长说,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各阶段的教育都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特殊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新就业观念,这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责任。
后记
采访结束后,记者感慨颇深。除了对特教教师和学生的敬意外,让记者感触最深的还是对身体健全人的深思。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不需要像残疾学生付出那么多,可一些人不努力,不求上进,总想依赖别人。
采访中一位老师说:残疾学生在演出时,受伤后缠着绷带、忍着剧痛也要争着上台,残疾学生的生活都是自理的,洗脸、刷牙、洗衣、叠被都是自己做。可是,不少身体健全的“小公主”、“小王子”们,起床后还要等着妈妈来帮着穿衣服呢!
责任编辑:陈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