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文化中的自嘲现象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CHUN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在网络上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进行自我贬损,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网络文化中,夸张的话语和矛盾的身份之间互动,蕴含着新媒体环境以及文化、社会、结构的张力。本文透过网络文化的自嘲现象,探究其本质。本文先对网络文化自嘲现象的渊源及现状进行分析,对应的分析其形成的网络群体间身份的构建。从而针对其中反映的問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由于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在这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利益的相互作用中,当弱势群体的生活诉求得不到响应时,而产生了这种自嘲现象,是他们渴望平等愿望,是他们娱乐至上的生活态度,亦是他们纾解心中苦闷的方式。
  【关键词】自嘲;身份;网络
  1.网络文化中自嘲现象的基础
  自嘲,字面意思是说自我嘲弄、自我戏虐。当下,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嘲的口吻缓解尴尬或者活跃气氛无疑是一个好方法。究其深意自嘲则是意味着放低姿态、身段,通俗点说就是“接地气”。
  1.1 古代文人自嘲追溯
  自嘲现象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为了拒绝楚威王的辅政邀请,将自己比作乌龟。著名诗人陶渊明在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他用自嘲的口吻形容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常著文章自娱”,来表明他不慕名利、忘怀得失的品格。
  古代文人的自嘲除了个人性格之外,大多出于文人们理想人格与现实的专制政治的冲突。他们通过自嘲的口吻,或者将自己比喻为动物,或把自己的追求与成就贬低的一文不值,传达出了他们任情放达、不拘一格的心境与理想。他们否定了当时社会整体追求的入世潮流,追求另外一个整体——自然、世外桃源。因此,自嘲最终成为他们寄托自己理想的传声筒。
  1.2 网络流行语、恶搞的盛行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被网民广泛使用,网络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通过网民的应用和传播,最终为更多的网络用户熟知和运用。近年来,除了网络流行语,图像化的表情包渐渐成为网民在网络交流的主要方式。表情包是当代网络流行语的一种变体,其主体是恶搞、生动的静态或动态图片,附上语言,便成为更为生动、形象的网络流行语。
  自2012年“屌丝”一词横空出世之后,不难发现在网络流行语中含有自嘲意味的话语也越来越多,并被大家所熟知,自嘲现象便开始受人关注。类似于“屌丝”一词,“被XX”、“躺枪”、“人艰不拆”等网络热词也带有自嘲的意味。而且这些网络热词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网民为搞怪、夸张的表情配上调侃、讽刺的文字,瞬间消解事件本身原有的严肃紧张的气氛。
  网络自嘲似乎通过对自己的“恶搞”,这里的恶搞是指通过戏仿、拼贴、夸张等表现手法,对经典、权威的人或者事物进行解构、重组、颠覆,从而达到搞笑、滑稽等目的的文化现象。
  2.当今网络文化中自嘲现象的现状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末开始,伴随网络的发展,人们的交流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拓宽。网络自嘲现象兴起于微博迅速发展时期,而网络恶搞则更多地依附于贴吧。微博属于社交网站,贴吧则用网络社区来形容更为贴切。两者都给网络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交流空间。


  2.1 网络文化中自嘲现象的新媒体环境
  网络自嘲现象主要还是通过网络空间的话语表现出来。话语又通过各种各样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可以通过语言或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把相同的内容同时发布在微博、QQ、朋友圈;或是优酷、爱奇艺、“A站”这些视频网站上;或是用“评论”“转发”、“赞”、“神最右”、“马克”“弹幕”这些方式进行网络互动。发布者通过讲述、吐槽涉及更普遍共同点的话语来引发更多人的共鸣与围观,以此获得广泛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达成一种默契,用大家所熟知的“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境遇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原本话语的意义被稀释,特别是在感情色彩上,也变得不再像从前那样有着浓烈的褒贬意味。
  网络热词层出不穷,人们不断的寻找着更加夸张和随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进行互动,就连自嘲也衍变成“自黑”。他们或是白领精英放低姿态,或是普通青年自轻自贱的“自我矮化”,亦或是广大网络用户纷纷跟风效仿。
  2.2 网络自嘲的参与方式
  网络具有虚拟性,网络用户大多有着虚拟的身份。因此他们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对自己进行毫无忌惮的调侃和嘲弄,尽情地表达自我并发泄自己反抗的欲望,虚拟化的参与到网络自嘲的队伍中。例如:在网络上他是“矮矬穷”,但在现实中却是“高富帅”;在网络中他自嘲为“学渣”,实际上则是一名“学霸”。这种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分裂,一定程度上是其对自我的一种迷茫和质疑。
  在网络自嘲中,大众的模仿戏虐流于表面而不领会其中的精髓。他们既不是白领精英的放低身段,同时也不是青年的自我矮化。他们不在乎方式,也不在乎是否超越了道德底线。他们只是“凑个热闹”跟风式的参与其中,更不用说他们会从中获得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以及现实生活的心灵救赎。
  3.网络文化中自嘲现象的实质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反映了被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或事件,代表着一段时间内的社会价值取向。自嘲的产生有这样三种方式:贬损自己(躺枪)、夸赞他人(给跪)、过分地或不着调地夸赞自己(自从得了神经病,整个人精神多了)。无论是那种方式的自嘲现象无疑都与身份相关。
  3.1 无处安放的身份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剧,等级分化开始弱化,社会多元化也得到的空前发展,特别是在话语表达的层面,人们的交流方式变的不再单一,而是以更丰富更多样的方式和风格进行交流。
  自嘲本身就隐含了对自我身份审视。例如:"屌丝"群体嘲讽自身,通过将自己降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诉求。由于自身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与强势群体不能享有相同的社会资源,与其进行平等的对话。当他们能力不够,难以解决现实的问题是,他们索性采用“毫不抵抗”态度的“给跪了”来模糊态度。其充满戏虐和调侃的话语来表达立场,通过这种充满娱乐性的态度来疏解压力和迷惘。   人们通过暴露自身的缺点来吸引共同身份群体的共鸣,这实际上是寻找互相身份的认同,他们渴望未来,渴望平等的话语权。于是他们在网络上进行恶搞、制造流行语,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包含文化语境等身份信息的新文本,引起共同群体的围观,和群体间的各身份认同,以赞、转发评论的方式引起注意。网络自嘲通过暗示来排除那些不理解嘲讽的人,以此实现群体内部的身份认同,尽管这种认同时而给人带来希望,时而又让人陷入迷茫。我们包含互相矛盾的身份认同,力量指向四面八方,因此我们的身份总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自我的分裂常常带来自我的混乱感、空虚感和无意义感。
  自嘲群体对自己进行贬低,使得淤积的消极的情感得到释放,然而身份信息的不稳定,同样也给身份主体本身带来迷茫和虚无感。在网络中人们通过自嘲对自我进行否定,调侃和嘲讽,并带来了快乐的体验。然而没有身份却是无可想象的,青年的文化资本与政治经济资本的不对等,使得他们希望得到更多平等的话语权,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诉求的他们,只能借由网络媒体为他们打开话语表达的大门,通过话语的表意实践来生产只有他们听得懂,看得明白的话语符号。在网络自嘲的队伍中他们不断地被催促将自己脱胎换骨,让精神充分发展,欢迎那些足以改变生活的经验,嘲弄那些无法改变的社会实态。随后这种无处落脚的迷茫驱使生活回归到形式,在集体的自嘲中人们给自己的热门话题添砖加瓦并从中获得一种安慰。
  3.2 娱乐至上的生活态度
  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从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到商业都在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网络交流带给了大众的身份平等和心理自由,在交流时的过程中,充满娱乐感的话语渐渐成为网络交流的方式,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起初人们只是围观,到后来的参与其中而乐此不疲,到不仅是参与,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发挥其创造力,通过创新和再创造来获得全新的娱乐效果。于是,以娱乐、戏虐为目的的“恶搞”和自嘲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与更多的人产生共鸣,其实这种自嘲是网络自嘲者面对生活压力的一种释放。其平等性、互动性,颠覆了中心、亵渎了权威。
  3.3 引导网络自嘲现象的健康发展
  自嘲是人们进行自我纾解,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一方面,网络自嘲参与者本身应该做到无论在网络或者现实生活中,调侃,娱乐之后还是不忘生活的意义,在自嘲为“屌丝”之余,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不忘逆袭而最终逆袭。而不是自娱自乐之后仍然自甘堕落。
  另一方面,社会应该关注到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调动多元文化的力量,减少社会的分化与不和谐因素。为弱势群体创造一个相对平等的社會环境。同时对网络交流空间进行更严格的规范,使其健康发展,并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结语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自嘲成为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自我贬损显得幽默诙谐,为人与人的交往增添了许多娱乐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语言的尺度,避免有趣的“自嘲”发展成为一种网络暴力。也应该在此过程中避免自嘲的心理暗示,生活中依然要努力奋进,在自称“屌丝”之余,不要忘记逆袭。
  参考文献:
  [1]陈兰村,葛永海.文化人格的压抑与自救[J]贵州社会科学,2001(2):170
  [2]胡疆锋.恶搞与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8(6)
  [3]新周刊《屌丝传:从精神胜利到自我矮化》
  [4]任婕.话语空间的漩涡与身份悬置的快感[D]华中科技大学,2014(5)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2004(5)
  作者简介:姓名:陈涵,性别:女,籍贯:河南省郑州市,出生年:1993年,单位:河南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阐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关键词】美学;中国美学;意象  两千多年以
期刊
【摘要】本文对吕丽萍和孙海英夫妻主演的话剧《独自温暖》,成功和失败之处进行了聚焦,并对电影改编成舞台剧作品的创作,提出几点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话剧;电影;跨界改编  吕丽萍与孙海英联袂上演了一出场景简单,出场人物极少的大舞台话剧,仅仅一台布景到底,4个出场演员,这就是话剧《独自温暖》,很大比例的观众散场后给的评价并不高,认为是这2个演员的独自喝彩。  吕丽萍与孙海英,他俩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期刊
【摘要】对于高校民间舞教学而言,探究情感、内容、形式与技术相融合的途径,以情感为诱导来激发舞蹈学习兴趣,使得“形与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意识到舞蹈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大价值,积极探索与运用民族民间舞情感教学方法,是最关键、最基本的问题。本研究以多年教学经验为基础,针对如何开展民族民间舞情感教学提出了几点拙见,以此为实践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推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
期刊
【摘要】目前,伴随着音乐艺术创造水平的逐渐提高,文艺演出的快速发展。音乐美学获得了极大的重视。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其自身成为传播音乐美学的一种载体,音乐表演艺术不单单是独立创造性的过程,还承担着音乐创作和音乐作品风格的历史使命。因此,文中将主要是根据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促进作用,引出现代音乐美学给音乐表演艺术带来的启示,希望可以给有关艺术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
期刊
【摘要】声乐钢琴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这种表演艺术的完美展现离不开伴奏,将钢琴伴奏和人声结合,可以将声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带给听众别样的视听盛宴。本文就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声乐;钢琴伴奏;艺术魅力  0.引言  钢琴属于键盘乐器,其音乐优美,有着“乐器之王”的美称。在声乐作品中,声乐钢琴伴奏可以使作品更动听。同时,钢琴伴奏所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使得声乐
期刊
【摘要】秦腔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戏剧艺术,其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于秦时,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其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至今,广受人们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学习了解,主要对秦腔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秦腔的进一步推广、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秦腔;戏剧;艺术风格  秦腔又称梆子腔、乱弹,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秦腔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期刊
【摘要】各个设计领域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依赖科技的手段。插画艺术,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创意产业之一,正不断的发生着新的变革。不可否认,现代插画对经济发展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思维观念和技术手段的扩展更迭,从而使插画艺术的生命获得了无限的可能和延伸。  【关键词】插画;视像信息;科技  插画,源自于英文illustration,译为照亮之意.所以说,插画最初的功能是使得文字的意义
期刊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因其独特的创造手法和艺术魅力而广受好评,并无处不传达出本书的主题,即美国梦的实质、爵士时代的残酷社会现实、以及身处于这之中的人们的迷惘状态与梦的破灭。其中,“月亮”为典型意象之一,有多重意义。本文将结合小说文本中的具体内容,着重探讨“月亮”这一意象的不同涵义。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月亮;隐喻性;象征性;历史性 
期刊
【摘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建设丰富的群众文化,不但能够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够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创设浓厚的文明乡风,推动现代农村经济更好的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群众文化,以便能够为我国的新农村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策略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
期刊
【摘要】在豫剧的舞台上,角色所戴的冠、盔、巾、帽统称为“盔头”。“盔头”又有“硬胎儿”和“软胎儿”之分,“平天冠”、“凤冠”、“帅盔”、“纱帽”等属于“硬胎儿”的范畴;“软鸭尾巾”、“软罗帽”、“毡帽”等属于“软胎儿”的行列。  【关键词】“盔头”;“硬胎儿”;“装饰”  “盔头”在戏曲舞台上虽然属于装饰性的物品,但在应用上一定要按照人物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因素而决定。戏曲经过千百年的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