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补锅”到“铸鼎”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NENGW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江南才女李莉二十多年了。我曾经称她善于“补锅”,堪称“补锅大师”,这是源于相识的最初几年,总听到她在玩“接力棒”——接过半成品,或合作或单干,独运匠心,自辟蹊径,巧手玉成。《风氏彝兰》如是,《白洁圣妃》如是,状李贽云南之旅的《童心劫》也如是。记得她还向我讲过,当年领导曾经交下一个禁毒题材剧目的任务,剧团组织人左弄右弄,总也不成器。局长马博敏把她叫来,不许讨价还价地派下这桩“苦活”。她接了,上了,拼了,硬是交了上佳的答卷,剧目上演了。也许正是这一次,我想到了她的特异功能“补锅”。不是么,锔缸补漏,重捏重塑,不啻大手笔也。
  不过,这“补锅”么,内中的讲究大了。要慧眼独运,深挖题材内涵,处理好各种矛盾,寻找最佳舞台呈现。我想以白剧《白洁圣妃》为例,作点剖析。
  应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白剧团之约,李莉为白族民间传说中的圣女、被奉为苍洱“本主”的白洁夫人立传,便遭遇了一大难题,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抵牾。我以为《白洁圣妃》的最大亮点,是处理好了历史评价或道德评价的复杂关系,破解了这一难题。
  白洁原本是邓赕诏主夫人,是美丽、善良、机智、多情的象征,丈夫被皮逻阁烧死之后,她奔赴火场,用手扒灰烬,寻找丈夫尸骨,血染十指。为了抗拒皮逻阁的逼婚,她纵身洱海,保全了节操,进而受到白族民众世世代代的尊崇。相沿至今的火把节、洱海赛龙舟,便始于人们为了寻找她的遗体。而用凤仙花染红指甲,则是纪念她双手滴血扒灰烬的壮举。这一切,见于世代相袭的民间传说,也见诸多种野史记载。
  于是,历史和道德的二律背反,便摆在了剧作家李莉面前。
  面对这一难题,剧作家毅然采取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方式,突破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着力地运用彼此包容的辩证逻辑。本来,历史事件就由多种因素构成,历史人物也是多侧面、多重性的。那种非此即彼、非善即恶、非功即过、非美即丑的思维,往往会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简单化、表面化、粗鄙化、疏陋化。为什么不能既善且恶、既美且丑、既是且非、既功且过呢?为什么不是复杂而多样地融于一体呢?当然,不是要去抹掉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而是说选取不同视角、依据不同准则,完全可以得出多样化的结论,作出超越单一化平面化的,能发人深思的诠释。而这,也许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李莉大胆地这么做了,《白洁圣妃》也就得以崭新的面貌立于白剧舞台!
  皮逻阁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他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作者新的思维和新的追求。作为六诏中最强大的蒙舍诏诏主,他眼光深远,胸怀大志,既有统一六诏的雄心,又有南面称王的野心;既是开国安邦的英明君主,又是心狠手辣的阴险小人;既深明一统归唐的历史趋势,又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恶魔!照白洁夫人的话就是善良与罪恶融在一处、仇恨和道义混在一起、英雄与魔鬼合成一体!但,仅仅表面地列出这相悖的两个侧面,仅仅展现人物的这一双重性格,那么,就根本上说,这个人物还没完全脱离表面化、脸谱化的窠臼,也只是脸上多抹了几笔黑白相间的油彩!剧作的高明在于在双重性格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复杂的心理依据,特别是写出了他身上的“大恶”向“大善”的辩证转化。
  写好了皮逻阁,白洁夫人的塑造,就便当得多了。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她的政治眼光即对皮逻阁政治目标“一统归唐”的支持,以及为夫复仇、坚守节操的关系,换个说法,也还是如何处理顺应历史和坚守道德的两难选择问题,只不过,它具体而微地落在了女主人公白洁的身上。《白洁圣妃》中白洁夫人身上最大的亮点,是剧作为她作了重新定位,她不仅是美丽、善良、忠于爱情、以死抗争的复仇女神,更是具有远见卓识、明大体、顾大局、眼里有乡亲、心中有百姓的杰出才女。
  看到皮逻阁的攻略,以及他不得已而为之的谋杀五诏主的内心直白以后,带来的是她对皮逻阁的极端对立的两种态度、两种选择的内心的痛苦撕拼:“他半是人杰半是鬼,我半是仇恨半是悲!”“怎么办?助他么,夫君亡灵怎面对?毁他么?谁解六诏眼前危?”思来想去,她只能够“辨大势,量进退,吞下仇,抹去泪,为践夙愿、拼死挣扎这一回!”而正因为她性格中的这种双重性,让她时时处处居于矛盾的巅峰,时时刻刻处在两难的境地。戏却因此而更好看了,情节因此而更曲折了,人物因此而更丰满了,内涵也因此而更厚重了。剧作对民间传说以至野史逸闻中白洁形象的提升,由此而得到了实现。
  我以为这是处理历史题材的杰出之作。这是讲她的“补锅”。
  “铸鼎”云云,则是指她的原创剧作、舞台精品。这方面,也可以列出一长串。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京剧《成败萧何》、《秋色渐浓》(越剧版我没看过)、《金缕曲》,沪剧《挑山女人》等等。试选两出说说。
  《金缕曲》是在第七届中国京剧节上看到的,我钦佩郭启宏原著话剧《知己》为知识分子呐喊的真诚,也敬佩李莉改编本显示出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关注人性、关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碰撞。
  《知己》是启宏的新作。是他历经沉浮、洞察世态、省视内心、感慨系之的作品,是他“老而弥坚”、顽固依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作品。这出描写清初知识分子命运遭际、思想性格发展、或坚守或被扭曲的戏,在我看来,是一出让人感慨万端的作品,一出令人浮想联翩的作品,一出使人深长思索的作品,一出叫人回味无穷的作品。是一出一眼看不透的戏,一出看后各有所悟的戏。说它是启宏椎心泣血之作,当不为过。他实实在在是在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内心的块垒。
  李莉改编是成功的。既忠实于原著,又略有差异。特别是和启宏相比较,她显得更为“心慈”,更加“手软”。经受了流放宁古塔的非人折磨,昔日狂放不羁的江南才子吴兆骞,已经蜕变为苟且偷生的卑琐小人。李莉却给了他一线阳光。她“因为深爱”,“更愿意看到吴兆骞,在经过磨难后闪现出的心底明光”,“尽管这明光一闪即灭,但至少能让人因此而感觉人心向善向美的渴望”;因而,她“在改编中掺和进了些许人心本善的向往和执著”。全剧结局便和话剧原著有明显的不同。对此,我举双手表示赞同。
  有学者声言,该剧是真正引领京剧走向现代的作品,实现了从话剧到京剧的完美转化。此话极是。作为京剧节评论组的成员和召集人,观赏了全部参演剧目,点评了一批佳作,我更想说:从剧本主旨内涵开掘的深沉厚重,人物形象的鲜明丰满,舞台呈现的精致完美,李莉的改编本《金缕曲》,完全可以视为本届京剧节的扛鼎之作,当之无愧的翘楚。
  令我更为敬佩的是上海京剧院特约定制并隆重推出的佳作《成败萧何》,这是李莉创作达到的巅峰。自该剧问世,赞誉不断,好评如潮。我只想说明一点,就创作思想探索,它和本文前边谈到的白剧《白洁圣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都关联着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道德评价范畴的谴责——“萧何的道德,对不起韩信!”而“成败岂能由萧何!”则着眼于历史评价了。此乃客观趋势使然,个人无能为力!李莉巧妙地回答了这一难题。
  两剧相联,总体上看,都是唯物史观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说,《白洁圣妃》难度更大,更富开创性,在作者剧作史册上,更具里程碑价值。基于剧种受众的局限,演出阵容层次的差异,更由于宣传推荐的不等同,《白洁圣妃》的影响远远不如《成败萧何》就是了。
  我的想法是,《白洁圣妃》的价值,很值得重新认识,《白洁圣妃》的创作经验,很值得认真总结。
  当然,一孔之见,终归上不得台盘。姑往说之,说说就散。
其他文献
人物:  Jerry: 男,二十六岁左右,会所私人教练,高大帅气。  张小洁:女,二十五岁左右,Jerry的女友,公司职员,漂亮清纯,左撇子。  Linda: 女,二十五岁左右(与演张小洁为同一人),跳操教练,较现实,有心机。  周家豪:男,二十八岁左右,会所舞蹈教练,前几场衣着、谈吐比实际年龄更老成,后改变。  佳 佳:女,二十二岁,大四学生,单纯,特别富有青春朝气。  苏红娟:女,三十五岁左右
期刊
长年的创作,接触了京、昆、豫、越、绍、婺、锡、淮、琼、越调、调腔等等剧种,也不断观摩了全国众多地方戏剧种,我感触颇多,一个剧种如果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的艺术创造,就会失去其本身的光彩,也将被时代和观众淘汰。  三、 剧种的特色与创新  1.剧种音乐个性  作为戏曲,“曲”被称为半壁江山,最能体现一个剧种的个性特征。不同剧种的风格,代表着不同地区地域文化风俗、风情,构成了不同地区的民众独特的思维模块,
期刊
陈靝沅简介  陈靝沅(Tian Yuan Tan),1972年生,新加坡人。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欧洲汉学学会秘书长。著有专书Songs of Contentment and Transgression: Discharged Officials and Literati Communities in Sixteenth-Century
期刊
本届乌镇戏剧节荣誉主席林兆华,将他的新作《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以下统称《戈多医生》)带到了乌镇。原剧本其实是德国人迪特里希·施万尼的著作《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中的一个章节。该书对欧洲自古希腊以降的人文传统进行总结和介绍,而在戏剧这一个单元,作者用剧本的形式介绍了20世纪戏剧的流派和特点(作者本人也是一个剧作家)。  所以,这个剧本首先是一篇学术性质的论述文章。在剧本的开头,作
期刊
话剧原来也可以这样演。  日前,我在上海静安八佰秀观看了一场特别的话剧——3D全息多媒体系列剧《都市往事》之首部作品《阮玲玉》。据总策划、著名剧作家徐频莉介绍,该剧采用的是45度角虚拟成像技术,使用180度全息投影,依据八十多年前阮玲玉在《神女》《新女性》等默片中的形象,让她在今天的话剧舞台上“复活”,并和真人同台表演,这在国内和上海话剧舞台上尚属首创。  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预言:“艺术越
期刊
人 物 (按出场顺序)  老年杨小颖——女,60岁,杨小颖老年,日记的叙述者。  胡少杰——女,20岁,新兵,青岛人,敏感好胜,心中埋藏音乐梦。  李天笑——女,20岁,新兵,温州人,炫富女,爱美如命,处事老练。  石大凡——女,18岁,新兵,成都人,天性善良,胆小怕事,好吃懒做。  杨小颖——女,19岁,新兵,安徽人,热情活泼,倔强较真,爱写作。  许 婷——女,24岁,二期士官,徐州人,女兵八
期刊
佟 童  上海戏剧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委约青年艺术家。  编剧导演作品  短片《小先生》《戏痴》《陀螺人》  纪实片《首届长城当代艺术国际双年展》  水墨肢体剧《长城大风歌之织梦人》  话剧《M先生的盛宴》  浸没式戏剧《双重》  一年一度的青年艺术创想周又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园里开幕了。听说这次的《双重》很特别,是要跑着看的,带着好奇,我也来体验
期刊
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代人诵诗时将“尘”“人”结音“en”,“新”结音“in”,以致韵音不叶。实则当代字音较唐代字音变异所故,彼时此三字均为上平声“真”韵。该诗增韵成《阳关三叠》,所增韵字如“晨、身、珍、辰、神、醇、申”等和“辛、因、辚、巡、滨、频、宾”等,都属于同一韵目,整韵结音一致,即至昆曲时依然如此。这便属于“字音”的
期刊
两年前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有一部话剧颇受关注,即由张铁林、田海蓉、关栋天、王佩瑜、史依弘、雷恪生等各界明星联袂演出的“明星版”《一代名优》。  《一代名优》在主题上尊重了原著《名优之死》的核心,体现了其内涵的深刻性,实现了叙事表达的准确性。在剧中人物——一代名优刘振声的眼里,“玩意儿可比生命要紧”,换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叫有职业自觉和职业道德。从这一点上看,该剧的编导陈薪伊改编《一代名优》也有一种“
期刊
之前,笔者主要谈了有关孙悟空在戏里的内容,接下来想聊一些戏外的话题。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有关孙悟空的ID(身份)众说不一,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大致可分为“本土论” 、“外来论”和“混血论”三种。  首先来说明一下“本土论”,基本有三种推论:  一、唐代高僧释悟空  释悟空禅师的俗名为车奉朝,作为一名朝廷武将奉旨随使团出使西域,他惯使一条熟铁棍,路遇强人拦劫,总是一马当先,奋勇拼杀,护卫使团的安全。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