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贫富差距问题已构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主要指由于不同社会成员所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地位和环境的不同,形成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虽然,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错综复杂,但经济伦理因素绝不能忽视。本文以经济伦理方向为视角剖析我国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经济伦理;贫富差距;对策
一、在经济伦理视域下,我国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
(1)传统风俗习惯的束缚。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从生存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有些人是使唤人的,有些是被人使唤的。在早期哲学家的心目中,对于广大劳动阶层与其说有蔑视之意,不如说漠不关心。广大劳动下层阶级的存在,只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在如何使“贫困者安于贫困”这样的哲学框架中所束缚。他们的职业必须按照所有的风俗习惯一代代地传下去,儿子效仿其父亲之所为,样本就这样保存了下来。正如亚当·斯密所说认为,在古埃及有一条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他必须继承其父亲的职业,如果另辟蹊径,那就等于犯罪。同样在当代中国,某些行业都是传统地某一种姓指派的,在许多非工业地区,一个人的职业,还是生来就注定的。否则管理者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用高压手段来满足他们的利益。(2)当今市场经济的客观性陷阱。第一,从横向的尺度来看,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本身才是残酷的、无情的,而不是公众与公众之间、企业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尔虞我诈。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这样的分配制度下,财富是属于那些有经济头脑而且善于抓住机遇的人。他们好像突然使自己的马车安装上了内燃机。交易、交易、再交易,利得、利得、再利得,这些活动产生了令人吃惊的推动力,他们享受着天堂的乐土。而那些没有经济头脑而且没有抓住机遇的人只能在人云亦云中望洋兴叹。第二,从纵向的尺度来看,企业家与公众的命运因储蓄与投资而紧紧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经济自由的必然结果。经济自由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在向往中必须考虑可能有的后果。很多人认为世上积累起来的财富是出于各个人的节制行为,人们甘愿放弃从消费中获得眼前享受而为将来更大的享受着想。但就其节制本身来说,是不足以建立自己神圣的理想国。相反,在国家不反对私营企业情况下,企业家有着惊人的智慧。他们认为企业在进行中必须是活跃的,只有企业在进行中必须是活跃的,财富才会积累起来。如果企业出于休眠状态,不管在节约上如何努力,财富终将趋于萎缩。(3)人情世故的扭曲。此外,过大的贫富差距除了公众能力差异、努力程度、把握机遇程度的不同之外,更多的还有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所致,因而缺乏基本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用经济学家李嘉图的观点或许最为准确,我们所有的人一齐登上“进步的多级扶梯”的社会理论的终结,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多级扶梯对不同阶级会发生不同的效应,有些人会得意洋洋地扶摇直达顶端,而其他人才登上几级即被踢回到底层。从中得到充分利益的那些人,一无所为却坐享其成。
二、在经济伦理视域下,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对策
(1)以教育为本,转变思想观念。随着“以德治国”方针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对每个国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改革开放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在道德上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商品化倾向,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加强,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各种非法行为。这就需要有正确道德评价标准,需要有适合市场经济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2)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首先是改革税收制度,通过累进所得税和高额财产税没收性遗产税等措施增加高收入者的税收,然后通过转移支付等方法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不均的状况。其次实行福利政策,以低收入家庭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由政府出面对失业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其就业机会,促进其收入的提高。政府应该是经济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应当为事物做出安排,而不是对人民发号施令。报酬应当按照比例分配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分配给社会中的积极分子,而不是懒汉式的的袖手旁观者。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务应真正地向所有人开放,让每个公民都有公平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宽阔舞台,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务、更多的考虑人道主义,我们在组织社会时不要破坏我们遵循的应当是组织一个工厂的原则,不要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实现和谐社会的理念,这是我们进行经济伦理反思的重中之重。
参 考 文 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徐毓枬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金瑛.如何缩小社会贫富差距[J].企业导报.2010(7)
[4]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关键词】经济伦理;贫富差距;对策
一、在经济伦理视域下,我国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
(1)传统风俗习惯的束缚。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从生存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有些人是使唤人的,有些是被人使唤的。在早期哲学家的心目中,对于广大劳动阶层与其说有蔑视之意,不如说漠不关心。广大劳动下层阶级的存在,只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在如何使“贫困者安于贫困”这样的哲学框架中所束缚。他们的职业必须按照所有的风俗习惯一代代地传下去,儿子效仿其父亲之所为,样本就这样保存了下来。正如亚当·斯密所说认为,在古埃及有一条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他必须继承其父亲的职业,如果另辟蹊径,那就等于犯罪。同样在当代中国,某些行业都是传统地某一种姓指派的,在许多非工业地区,一个人的职业,还是生来就注定的。否则管理者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用高压手段来满足他们的利益。(2)当今市场经济的客观性陷阱。第一,从横向的尺度来看,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本身才是残酷的、无情的,而不是公众与公众之间、企业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尔虞我诈。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这样的分配制度下,财富是属于那些有经济头脑而且善于抓住机遇的人。他们好像突然使自己的马车安装上了内燃机。交易、交易、再交易,利得、利得、再利得,这些活动产生了令人吃惊的推动力,他们享受着天堂的乐土。而那些没有经济头脑而且没有抓住机遇的人只能在人云亦云中望洋兴叹。第二,从纵向的尺度来看,企业家与公众的命运因储蓄与投资而紧紧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经济自由的必然结果。经济自由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在向往中必须考虑可能有的后果。很多人认为世上积累起来的财富是出于各个人的节制行为,人们甘愿放弃从消费中获得眼前享受而为将来更大的享受着想。但就其节制本身来说,是不足以建立自己神圣的理想国。相反,在国家不反对私营企业情况下,企业家有着惊人的智慧。他们认为企业在进行中必须是活跃的,只有企业在进行中必须是活跃的,财富才会积累起来。如果企业出于休眠状态,不管在节约上如何努力,财富终将趋于萎缩。(3)人情世故的扭曲。此外,过大的贫富差距除了公众能力差异、努力程度、把握机遇程度的不同之外,更多的还有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所致,因而缺乏基本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用经济学家李嘉图的观点或许最为准确,我们所有的人一齐登上“进步的多级扶梯”的社会理论的终结,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多级扶梯对不同阶级会发生不同的效应,有些人会得意洋洋地扶摇直达顶端,而其他人才登上几级即被踢回到底层。从中得到充分利益的那些人,一无所为却坐享其成。
二、在经济伦理视域下,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对策
(1)以教育为本,转变思想观念。随着“以德治国”方针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对每个国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改革开放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在道德上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商品化倾向,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加强,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各种非法行为。这就需要有正确道德评价标准,需要有适合市场经济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2)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首先是改革税收制度,通过累进所得税和高额财产税没收性遗产税等措施增加高收入者的税收,然后通过转移支付等方法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不均的状况。其次实行福利政策,以低收入家庭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由政府出面对失业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其就业机会,促进其收入的提高。政府应该是经济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应当为事物做出安排,而不是对人民发号施令。报酬应当按照比例分配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分配给社会中的积极分子,而不是懒汉式的的袖手旁观者。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务应真正地向所有人开放,让每个公民都有公平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宽阔舞台,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务、更多的考虑人道主义,我们在组织社会时不要破坏我们遵循的应当是组织一个工厂的原则,不要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实现和谐社会的理念,这是我们进行经济伦理反思的重中之重。
参 考 文 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徐毓枬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金瑛.如何缩小社会贫富差距[J].企业导报.2010(7)
[4]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