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剧王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exc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被称为其的经典之作。同《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剧中主角,在现实与理想中痛苦徘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关键词:哈姆莱特;悲剧;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作者简介:郭小雨(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2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作为近代文学的开端,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就此拉开帷幕,而莎士比亚无疑是群星璀璨的作家群中最闪亮的一颗,一位来自英国的文学巨匠和天才,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他的光芒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暗淡蒙尘,反而在百年的沉淀中越发剔透,要不然怎会有“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样的话,可见莎士比亚在世界上的地位几乎无人可及。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新兴资产阶级兴起的大背景下,莎士比亚的艺术实践深深植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土壤,虽然人们的身上包裹着残存的封建的外衣却也无法遮掩住那对于新兴事物的好奇心和不断涌现出同时代一起前进的进取心,这在现实生活和人文主义崇高理想生活之间形成了千沟万壑,一时之间难以平复。值此情此景,莎士比亚那精妙的文字如午后微风拂过面颊,温润的不止脸庞还有被撩动着的人们的心弦,让人们无法抗拒,并深陷其中。
  《哈姆莱特》创作于1601-1602年,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哈姆莱特》便是其中最为经典的创作,就是现在,这部著作依旧撼动着我们的灵魂,激荡着我们的心,而这震撼感不仅仅是因为情节的波折,更重要是从其中汲取深刻的感受,从时代的悲剧中警醒起来,为我们理想的生活奋发前进。
  这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像我们熟悉的一样,是一位出生高贵,受人爱戴的王子,他生来便拥有了一切,他才华横溢,潇洒英俊,一切美好的词汇似乎放在他身上都很合适,可生活百转千回,悲哀和快乐也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我们不熟悉的开始,便是哈姆莱特悲剧的开始,父亲的突然死亡,叔父的夺权篡位,母亲置道德与伦理不顾嫁给篡位的叔父,他的信仰与理想在现实面前被彻底粉粹,他原本明亮、灿烂的未来,变得阴影重重,使得他从一个“快乐王子”变为“阴郁王子”,这种内心的变化来自于对生活的失望和现实的绝望。作为一个对生活、朋友、爱情都充满热情的人,这时的他明亮又温暖,就像冬日的暖阳照射着冰冷的大地。面对正义、爱情、责任,一颗矛盾而又决绝的心,在那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毅然背叛了命运,坚守住了他的正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现实的丑陋不是他所能承受的,事实的残酷远远超出了他对于生活的认知。一切都就此开始变得不同,悲剧的种子在此慢慢生根,发芽,直至膨胀到无可挽回。
  哈姆莱特身上既闪耀着人文主义者的光辉,却也被旧时代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样冲突的两者就不免将他打造成内心复杂和性格矛盾的个体,犹豫、敏感、多疑还有无法自控的偏执和狂热,这或许也是哈姆莱特性格的最大悲剧,性格的缺陷也为悲哀的结局奠定了基础。对于理想世界的渴望和黑暗现实的无奈、人性的信仰和根深蒂固的宗教印记,我们似乎找到了宗教作为精神支柱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漫长的中世纪,宗教信仰几乎是人们唯一的精神依托,宗教信仰对人们的影响似乎比想象中还要根深蒂固,哪怕是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熏陶的丹麦王子。然而,这种对比也成为哈姆莱特思想复杂的重要因素。哈姆莱特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他拥有一切美好的品德,却不免与所处时代思想碰撞,产生裂痕。在复仇的过程中,他反复的思考着,人之存在,生与死的抉择,是奋起,还是堕落?因为痛苦和郁闷,心中原本高洁明艳的花朵全部枯死,杂草在心中疯狂生长。这些思考的深刻和高度是令后人瞻仰的,可他又在另一方面不遗余力的诋毁女性,讽刺着他生命中两个重要的女性形象,正是他延宕忧郁且偏执狂热的性格所带来的内心的矛盾和复杂却将他一步步推向悲剧的深渊,让他在黑夜中无法抽离,只能任凭自己在无形中扼住自己的喉咙。
  哈姆莱特母亲软弱、悖德、无情无义的行为将深深植根于他正直善良的准则和信念动摇,它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哀悼自己的父亲,当父亲的亡魂告诉他克劳狄斯谋权篡位毒害自己的真相,哈姆莱特立誓为父亲报仇,他的血性和良知告诉他必须要这样做,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复仇拉开了大幕,他也在这场戏中一步步走向了罪恶的深渊,直至毁灭。哈姆莱特为远离人群装疯卖傻、为的是将自己放置暗处试探君王,他将鬼魂告诉他有关叔父弑父弑兄的真相排在演出中,让他罪恶滔天的叔父不得安宁,宣泄自己的恨意,可他也错手杀死了奥菲利亚的父亲,他最爱的女人的父亲,所以只好远渡重洋,逃离现在,他的爱人,那个单纯美丽的女人在悲伤中、在等待中生命画上了句点,这一切都是哈姆莱特以复仇的名义犯下的错,我不知道,这时的他是悔恨,还是麻木。
  故事的结局是悲哀的,哈姆莱特口中“不幸的皇后”意外死亡,这让他悲痛万分,他自己也没有逃过命运的安排,死在自己兄弟雷欧提斯的毒剑之下,雷欧提斯也在懊悔中闭上了双目,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十恶不赦的新国王一手策划,可他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上帝惩罚,哈姆莱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完成了他的复仇计划。他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哈姆莱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但更经常的是,它就像噩梦一样可怕,“上帝意志主宰一切”这个词无疑是非常精辟的。我们被他们的死触动着,震撼着,或许这才是悲剧的魅力,命运的悲剧是无法逃离的。每个人都注定了自己的,只属于自己的死亡方式,我们都一样,区别在于时间的早晚。
  雨果曾经说过:“哈姆莱特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真实的,但比我们更伟大”。他的形象经典,不仅在于塑造了一个为父报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因为他的英雄行为下的懦弱,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下的一个大的突破。在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中,他从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勇敢的战士,这个过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过的,所经历着痛苦却没有放弃。在哈姆莱特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也曾热烈温暖的生活,也有激情澎湃的青春,也从有过痛苦的经历却也在默默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他表现的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单单只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的缩影,而是属于全世界。他的戏剧就像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方向。在这部悲剧中,即使有暴虐,有血腥,依旧无法掩埋爱的存在,“爱”也是始终贯穿不变的主题,也是因为“爱”理性荡然无存,让人盲目。
  戏剧中有一条非常经典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否应该默默地忍受着山脊严酷的命运,无情的战斗,或者用一片无边的苦难的大海来对抗和战胜它。此二抉择,究竟是哪个比较崇高?
  哈姆莱特选择了死亡,他的死是一场悲剧的化身,可于他而言却是最好的结局,将他紧紧捆绑住的命运之锁打开了,他的痛苦,他的责任也在生命的终点被放下,光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痛苦至极,活着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哈姆莱特的结局是悲伤的,这场复仇他看似胜利,可是他失去了全部,包括自己的生命,如果最后的最后,他活着,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国王,就像他深爱的父亲一样。
  “悲剧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哈姆莱特》无疑就是一幕极具震撼力的悲剧,剧中人试图改变命运,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试图回到过去,却无可奈何。这种无奈,也是我们的无奈,有许多决定我们想做,但不能改变现状。这种悲剧,就是《哈姆萊特》式的悲剧。他的悲剧使人性的光辉灿烂耀眼,他的悲剧是人生成功的开始,那是一座价值与精神的大厦,一座正义的丰碑。在那样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参考文献:
  [1]郑克勇主编.《外国文学史》(第三版),2016.
  [2]【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译,2015.
其他文献
今天是农历11月20日,金秋时节,硕果飘香,浒井村里,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全村人统一穿上带有喜庆氛围的红色衣裳,列队站于村庄的主干带两旁,夹道欢迎海内外张氏宗亲代表来参加浒井张氏祖祠落成庆典。一座新落成的浒井张氏宗亲祖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建筑,站在祖祠的前面,咉入眼帘的是青石红砖燕尾脊,这些传统闽南建筑的标配,构成了整个祖祠的主色调。在屋顶上,两端的燕尾轻盈地腾空翘
摘 要:堪舆术在古代受到王侯将相甚至是一般的普通百姓选择地基也需要请教堪舆师来作为指导。本文就古代堪舆术的作用来谈论。  关键词:堪舆术;方法;作用  作者简介:胡良(1993-),男,江西南昌人,主要从事北方考古研究。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堪舆术和风水学一样,只不过堪舆学名字雅称。所谓堪舆,就需要分开解释。
摘 要:图式理论强调过去知识或经验对当前认识行为的影响,语言图示作为该理论的一部分,着重语言层面的影响。翻译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其译者在进行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先前语言即译语知识的影响。本文以林纾的《黑奴吁天录》为例,运用语言图示理论来分析林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从新的视角探析林纾如何解读源语言,如何组织译本语言。  关键词:语言图示;译文语言;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吴舒娟(1
摘 要:《伪君子》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的经典作品,莫里哀以他醇熟的古典主义创作手法和对社会深刻的思考成功地塑造了伪君子形象——答尔丢夫。戏剧讲述了答尔丢夫和奥尔恭一家人的矛盾冲突,并有各个不同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这部喜剧极度讽刺了教会僧侣,揭露和鞭挞了教会的虚伪与丑恶。成为世界喜剧史上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答尔丢夫;情节发展;古典主义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维多利亚时代不仅是英国社会最为鼎盛的阶段,也是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随后爱德华时代的儿童文学虽然继承并发展着光辉岁月所遗留的儿童文学传统,却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困境。本文通过梳理爱德华时期著名的英国儿童文学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伊迪丝·内斯比特,肯尼斯·格雷厄姆及其经典作品对英国当时社会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征进行还原,旨在归纳总结出英国爱德华时期的儿童文学形象特点,发掘其对
摘 要:巴金说:“有你在,灯亮着。”一个世纪以来,冰心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温暖着所有靠近过她和她的作品的人。她就像是寒冷的冬夜里那盏昏黄的油灯一样,让所有看到的人感受到希望和温暖,坚定地踏上前面那未知的旅途。我们可以从她的为人和作品中清晰地感觉到她说过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温暖人心的独特人格魅力也主要体现在她的一生心中都充满着爱。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母亲的爱、对儿童的爱
2013年的12月7号是农历的冬月初五,也是二十四节气的“大雪”,是我三十岁生日,之前我与爱人商量,根据工作安排,我生日當天估计在新疆出差,也不可能赶回去过生日,而且当地风俗也有“男不过三,女不过四”的老理,我们一致认为这次生日简化,还像往年一样家人聚餐一下就算给我过生日了,我们把想法告知父母时,父母坚决不同意,一定要给我办生日宴,说邀请亲朋好友,订餐设宴都由他们操办,我和爱人怎么说也不行,只能同
作者简介:西门达人,男、今年四十有余,现居四川成都西门、目前于西藏从事水电开发工作。喜欢旅游拍摄、尤喜山水,爱好文学诗歌、崇尚仓央嘉措式的人物。  丁酉年春节在木里工地值班,工作之余陪爱人、同事一起游玩了附近的一山(雄鹰谷)、一水(泸沽湖)、一寺庙(木里大寺)。节后闲暇之时写作了一篇《转山、转水、转寺庙》系列日记,聊以自娱。  转寺庙篇  丁酉年大年初一早上九点,西门达人陪同家人开车前往曾经名闻遐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等方法,以动画电影《神秘世界历险记3》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融合模式为例对全媒体背景下国内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进行究。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传播讯息的方式变得格外便捷。加上新媒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画面和声音传播的综合、聚拢等特征,使传统媒体在传播优势方面受到极大挑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应该如何生存和发展?新媒体需要传统媒体提供内容,而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媒体
摘 要:余秀华成为热门,让人们再次关注诗歌,平民诗人的头衔也再度进入人们眼帘,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的三个方面,一是思维的碎片化,二是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三是感受的储备与提取,对诗人平民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进行解释。  关键词:语言学;诗歌;平民化;余秀华  作者简介:柳玄涯,女,浙江省嘉兴市人,西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I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