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是数出来的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qs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感是指关于数学计数问题、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是社会要求于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帮助建立正确的数概念、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以“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实践为例,探索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数感;感悟;素养;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一)部分教师对数感的误读
  数感是什么?它在哪儿?怎么让孩子触摸数感?一直以来,深深困扰着笔者,它似乎是一缕轻烟,绕在我们的心间,想紧紧抓在手心里,却怎么也抓不住。我们通过访问、调查一线教师,发现老师们对数感有不同的“声音”。
  1.数感等同于“语感”
  有专家曾解释“数感”与“语感”“音感”等类似,代表着一种直觉感知的相关能力。就这样数感不知不觉被神秘化了,而数感培养的长期性,悄无声息地陷入隐蔽。教学中不甚了了,一时也无法感受,以致于它一直徘徊在教学的边缘。
  2.数感等同于量感
  有些老师在谈数感的时候,举到生活中的例子:小时候商店里买糖的售货员,他们的数感就是好,几斤几两的糖,一双手一抓就准,不差分毫。还有银行的点钞员,数一叠钱,一下子数完了,很少出错,训练得像机器一样。他们认为,这就是数感好的表现。本人觉得这应该是他们的量感好,不是数感好。
  3.数感就是无用的知识
  也有些老师认为,数学考试中又不考“数感”,干嘛要这样劳心费力地去教学生?老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糊里糊涂,何必自寻烦恼,数感知识,学生长大了,就慢慢会明白。我想这些老师,根本不了解数感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属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
  (二)新课标定义“数感”
  那么何谓数感?课标实验稿提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作为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要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目标中,教师首先要对数感有个清晰、深刻的认知。
  (三)小学数学教材的数概念体系编排
  纵观小学数的概念体系,几乎都是这样编排:1~5的认识,0的认识;6~10的认识,11~20各数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大数的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负数的认识等。教材之所以如此分段编排,我想每一个阶段数的认识都是数系一次意义的跨跃,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规范,从小数据的具体形象,到大数据的抽象感知。当学生对于数量达到一定的积累时,自然有质的变化。教学中应结合有关实际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让过程殷实,让理解殷实,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数感。我们通过《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实践,试图解开数感神秘的面纱。
  二、实践——以100以内数认识课试探数感教学
  (一)做前测:学生在课前对100以内数感如何
  我们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去设计本课,那么首先必须知道学生对于100以内数感会有多少了解,才能把住教学的命脉,于是对研究对象30名学生进行前测。
  从前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都有一定的数数基础,但对于数比较大、多的东西,数起来容易出错;数数中发现学生数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只喜欢一个一个数,能初步感受到几个十就是几十,但不会感受“十个”数数的优越性;估算方面的能力和意识相对薄弱,很多孩子根本不会估算。因此,我们应在安排更多的实践中体验,充分安排数数,运用不同的数数策略数不同的物体。并加强估算方面的教学渗透,培养估算能力,逐步培养孩子的数感。
  (二)教材分析,确定方案
  1.教材解读
  我们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意图十分明显,例题1、2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法数来认识100里面有10个十,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2.确定思路
  教学中主要体现两个关键点:(1)尊重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唤醒孩子的体验感受。(2)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充分感知100的多少大小,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到100数数策略的多样化和十进制的优越性,并关注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两个注意点:(1)精简内容。按照教材的本意安排是学习P31~P33例1和例2,两个内容。但是2个例题一起进行的话,在教学中,肯定会忽略孩子的数数教学,课堂上对于数感的培养必定弱化。通过斟酌,推敲最后确定本节课的课题确定为“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只教学例1。
  (2)丰富学具。教材中对于学具的准备不是很多,只有主题百羊图,一些小棒,还有小正方体。我们觉得这些学具太少了,我们增加了:数量是100的各种物品,有除了小棒,还有铅笔、米、白纸、本子、文字等多种物品。
  (三)实践教学,探索数感
  在上述分析和思考下,笔者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经过实践改进后,笔者在活动中执教了本课,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寓数于物,理解数感
  (1)数10根。
  师:会数10吗?你可以怎么数?
  师: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注意:数一根,放一根。放两根,数两根。请把数好的十根扎成一捆。
  (2)数100。
  师:轻轻地把信封里的小棒,倒在桌子上,观察一下与捆好的小棒比较一下:猜桌子上大概有多少根小棒?   (3)数“10个十”。
  师:现在都是100根,但是我们发现好像很散乱。你能10根一捆扎小棒。把所有的小棒扎成一捆一捆的,然后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概括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使学生在数数过程中直观感知计数单位“一”“十”“百”。
  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孩子对于数量的多少,大小没什么概念。因为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是数位、计数单位、读、写数的方法等这些知识,却忽视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和应用。本环节安排三个不同层次的数,虽然数这三个不同的“10,100,10个十”,费了很多的时间,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值得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会数数了,孩子们对数的理解就深刻了。
  2.同数对比,体验数感
  我们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应该充分让孩子进行对比体验,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这样做不仅仅是可以理解数,还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辩证地看待一个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1)拿100个铅笔和100个小棒。
  现在请一个小朋友,先上来拿100支铅笔,再拿小棒,其他人仔细观察一下他拿得怎么样?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抱着100根铅笔的同学,你看他怎么抱?
  师:是啊,同样100,因为材料不一样,所以感觉也不一样。
  (2)想象100粒米。
  现在我们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的桌子上放着100粒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00粒米在桌子上占了多大一块地方?
  师出示100粒米,告诉你们这儿有100粒米。感觉怎么样?很少,然后请一个学生掂一掂这100粒米。
  师:感觉怎么样?很轻。感觉这100也不是很多啊!
  (3)对于这个100,你现在还有什么想说的?
  小结:这个100是很奇怪的,有时候很小,像米一样,有时候很大很重,所以啊,我们要看清楚,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材料的100。
  此环节老师对数感的建立,运用了多手段,有观察思考的,有动手体验的,还有空间想象,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小棒、铅笔、米粒,即使数量相同,它们的质量与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获得的经验更丰富,更直观,不仅理解了数字本身,同时也对数感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提供“数境”,丰富数感
  数数教学,本人觉得切忌“空对空”,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数的具体感悟环境,这不但能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感的培养十分有用。
  (1)出示百字图。估算这段三字经大概有多少个字。
  (2)自己数一数,圈一圈。
  (3)序数学习。人是第一个字,请问第三个是什么字?习是第几个,你怎么数的?之呢?你怎么数的?出呢?学呢是第几个?你是怎么数的?(从30数到33)养呢是第几个?你是怎么数的?49个?(从50倒数一个)
  (4)数数练习。不借助百字图,你能从33数到49吗?
  ……
  这个环节,本人采用的主要素材是百字图。之所以选择“百字图”是因为它能够通过数,能感受到数数方法的多样性,优越性,完成“计数单位、数位、组成、数数、顺序、写数”这一系列知识点的落实。比如找“学”第几个字?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它是排在第3排后的第3个,从而体会到第3排后就是表示3个十,第3个就是3个一,掌握33是由3个十、3个一组成的,这两个3是不一样的,也能够体会基数与序数两者的区别。同时,在借助百字图,建立“一个是一,一行是十,一面是百”的观念,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4.渗透估计,提升数感
  从我们的课前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数量的估计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也没有很好估计的意识,这也说明学生估计的能力和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培养。我们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以下环节:
  猜小棒个数
  师:这堆小棒有几根?你是怎么猜的?(学生乱猜)
  师:给出标准,这样一堆有10根,你觉得旁边一堆有几根?(学生猜得比较准)
  生:这样有标准,我们可以有比较,就好猜。
  猜硬币
  师:现在你们来猜一猜这一叠硬币有多少个?(没有提示标准)
  很多学生用手势表示,说:我觉得10个硬币有这么多(手势表示),这里大概有3个十左右,所以才30个。
  师:用课件验证一下,果然没错。
  (3)猜、数格子
  通过这3个小环节的估计练习,学生从开始不知道怎么估计,从瞎猜、乱猜,到有道理、有根据、有标准的猜,特别是自己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的运用“手势”等方法估计,这对数感的提升是巨大。
  三、回顾反思,真实面对
  (一)提供“数境”,学会感知数
  数感的培养要把学生置于适度的“数境”中,也就是我们首先要提供具体丰富的学习材料。本节课为学生准备了数量是100的各种物品(有小棒、文字、铅笔、米、白纸、本子),选取这么多丰富的材料,目的在于:首先感受数数是要通过具体的实物来进行才有意义。其次是培养数数策略,使数数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体会到数不同的物体,感受也不相同。最后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是很有必要的。
  又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0.1与1/10的关系时,本人采取以下设计:
  1.师:刚才大家都说了,0.1元表示1角,那么这1角除了可以用0.1元表示,还可以用多少元来表示呢?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并说出理由。
  生:1角还可以写成1/10元。因为1元等于10角,1角是其中的一份,所以1角=1/10元。   师:说得对不对?谁能够像她这样再说一遍?
  生:因为1元=10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这1角就是10份中的1份,所以可以用1/10分数表示。
  师出示人民币图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师板书:1/10元=0.1元,1/10元用小数表示就是0.1元。
  在这个环节中,本人提供了“元角分”这个数境,通过人民币这个载体,沟通了分数与小数的关系,使得学生很形象、很清楚地明白了1/10=0.1,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说这是数学家规定的这般牵强。同时通过这个图非常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设计方式,尝试表达数
  我们知道一个抽象的数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但它并不是表示数的唯一方式。在古时,古人认识数就从绳结、石块等开始,并不断地向前发展,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不妨向古人学习,多提供学习素材,多种方式表示数,这样,对数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如在教学分数的二分之一概念时,我们设计如下环节: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蛋糕的1/2,那你们能在图形上找到1/2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1/2。
  汇报:(1)长方形折涂1/2,展示学生涂色作品。
  小结:同学们看,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2)汇报其他图形
  师:除了长方形外还有其他的吗?【展示:三角形,圆形,梯形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图形为什么也可以用1/2来表示呢?
  师:原来1/2与折什么物体是没有关系,跟怎么折也没关系,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这样通过折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1/2数,会使学生切实感悟分数的意义及发展过程,同时不知不觉增强学生的数感。
  (三)联系实践,充分估计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估计一把小棒、一把黄豆、一篇文章有多少数量,从中渗透一个“标准量”的估计方法,不但理解数,更要培养估算的精神,使学生逐步拥有数感。在生活实践中,本人经常教孩子去数一数一些生活用品,并写一写想法。
  通过数数实践活动,孩子不仅认识数,还在数的过程中,会去思考数的方法和估计的策略,既丰富了数感,还认识了数数中常见的一个“误差现象”,真是一举数得。
  四、未结束的话
  数感更多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学习知识、技能那样马上见效,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长期积累,不断交流并逐步丰满。培养数感可以在数概念教学中进行,可以在计算教学中进行,还可以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进行,但是本人始终觉得数数是基础。数感的培养对于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甚至对于学生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我们坚持本心,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引、用科学的方法导入,最终会收获有效的课堂。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柳瑞虹.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小学生“数感”的培养[J].宁夏教育,2010(11).
  [3]高洁.小学数学课堂数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张忠宏.在数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0(14).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正比例的意义》为例,探讨如何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哲学思想,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感悟哲学思想,体验哲学思考的方法,形成一些基本的哲学认识,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笔者也指出,作为教师,一定要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教材,以哲学的方法展开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哲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哲学审视;感受思想;深度学习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通过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开拓教育阵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是值得业界同行探索的核心问题之一。  关键词: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校园文化  课 题:本文为作者主持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高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研究”(1910029)的研究成果之
[摘 要] 以初中“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为例,探索初中化学教学中落实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途径。提出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要从渗透学科观念、增强问题互动、开展实证研究、巧用史料佐证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
[摘 要]  由于平面向量具有几何形式和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使它成为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成为联系多项内容的媒介。同时也因为平面向量的这种独特身份,在各省的高考中多有考察,是高考的热点.本题考查平面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考查向量的模、向量的数量积的计算等,考查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等。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向量的模的概念与计算公式。本题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摘 要] 字母是小学低年级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而字母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字母的音、形、义。为了提高学生字母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在课中及课后善用各种资源,通过听、说、读促进学生字母的发音,通过“写”落实字母的“形”,最终“音”“形”互促,实现对“义”的理解。  [关键词] 小学英语;字母教学;音·形·义  字母是小学低年级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起始阶段的学生因为受到拼音的影响,学习字母存在一定的困难
[摘 要]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科知识逐渐积淀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将核心素养的培育寓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中,以便为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坚实的认知基础。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须注重教学深度,充分挖掘与学科知识契合的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寓学科知识于鲜活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从实际出发,主动建构意义,在习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
[摘 要]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基于课标、教材和学生认知起点,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采取多元教学策略,创设真实情景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人教版“制取氧气”(第1课时)的教学为例,梳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元目标多元策略教学案例设计流程,并对该案例进行反思与评价。  [关键词]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课堂教学,要基于课程
Logo语言是一门专为儿童设计的计算机语言,它非常适合儿童的特点,能较好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使儿童在认知与技能上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它本身形象直观,功能强大,能将理性思维可视化,易被儿童接受,但它毕竟是一门计算机语言,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足够的爱心与智慧,坚持一切从儿童出发,才能使学生保持兴趣,启迪思维,体验成就,悄然“花开”。  一、定位课堂教学的原点  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五年
[摘 要]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和射线》为例,探讨了基于小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设计艺术,踩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认知,完善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几何概念。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精准教学;几何概念  [教材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的第一课时,作为起始课,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摘 要]  基于“互联网 ”中小学协同课堂融合了微课等先进教学元素,从主从式向双主多主教师模式的过渡,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针对不同的科目、课堂类型以及课程内容,可采用整体感知课堂、解决问题课堂、学习诊断与矫正课堂、学科活动课堂等几种远程协同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小学语文;互联网 ;中小学协同课堂;流程再造;教学模式  一、基于“互联网 ”的中小学协同课堂布署研究  “互联网 ”时代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