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灵活的课堂教学艺术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nisru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灌、抱、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有待提高,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课堂上,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实”有余而“活”不足。
  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沉闷状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创造灵活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因内容而异
  倘若总是用诸如根据小说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根据议论文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文,学生岂能不腻?若能从每一篇课文的主要特点入手,然后拟定相应的读文方法,设计有新意的形式,学生会因“新”而“奇”,因“乐”而生“趣”,因“趣”而又生“新”。
  同样采用“诵读法”,如学习《花未眠》,我可以让学生屏息默读,去聆听,去想象:寂静的夜里,在日本精致的榻榻米上,面朝“古伊贺”里盛放的海棠,凝视着它轻轻地慢慢地舒展。在那凝眸的一瞬间,人同花,花同人,花的心和人的心一样在舒展,人和花一样在呼吸。一点一滴,一丝一缕,缓缓的,柔柔的,血液开始流动了。一个声音从远方传来,挟着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他们说,死神啊,如果靠近你就多一份美,我相信我还在靠近。“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美是需要反复陶冶的。”一朵花说。一个人,在时间的荒漠里,诉说着花开的故事……
  学习《荷塘月色》可采用情境诵读法。语言也是有肌肤的,让学生反复诵读,用声音,用口唇来抚摸语言的肌肤,从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并获得语言创造的冲动。课堂上,师生变化着读:小组分读、领读、分读、男领读、女领读……学生在自己的随笔里写道:“读着,读着,竟觉得香味从我口中溢出。”他的感觉多好啊!
  二、 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人而异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长于朗读的,在“听取蛙声一片”中让学生汲取信息,体会感悟,获得美的享受;精于写作的,写下水作文,现身说法,给学生当好示范;善于诱导的,巧设疑问,引生入胜。
  最重要的依据,是自己的学生。例如,读《荷塘月色》,布置作业:“学完后你有哪些感受?跟一两个同学一起聊聊,有什么说什么。”感受是主观的,可此可彼,没有标准,不求统一,方法也因之不同。当然感受越丰富越细腻越好。比如,用体验法,你可以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太美了,自然景物那么美,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用比较法,你可以感受朱自清的性格和气质是很正直很清真的,当然跟李大钊、鲁迅那样的学者兼战士的性格相比,他是很柔弱的,阳刚气不足,阴柔性有余。用对比法,你可以感受动荡年代人生多难,即使置身象牙之塔的学者文人心境也是不得宁静的,我们今天赶上盛世享太平真幸福。用想象法,你也可以感受古人生活有古人的情趣,尤其是少有封建腐烂之气的民间百姓,并不像有人想象得那么古板、僵化。
  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你能否创设和谐的情境?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我们可以列出许多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
  三、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时而异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是活的,因而时时受心理、身体、环境等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一节课的前十五分钟和后十五分钟,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上午和下午,上半周和下半周,考试前和考试后,学生的内在情绪不一样,教学方法就应该有所区别。用不断变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既竞争又合作的气氛里产生对学习的向往,就能使其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中学习。如果我们依据每篇课文的具体个性确定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在学生不同心理的学习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就形成不同的课型,如专题课、朗诵课、鉴赏课、辩论课、语言实践课等,就能在适当的时候形成高潮。就会避免重复,提高学习绩效。
  如《荷塘月色》的教学。整体感知时,采用“点评法”。因为这篇课文语言美、景色美、意蕴美,于是我带着学生边读,边体验,边评点。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影,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细笔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们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忧伤风景。
  教学文章重点时,采用“想象法”。朱自清在描述他构想的生活意象时,是以绘画的线条、色调作为框架或基点的。这样,散文便达到“有声画”的目标。《荷塘月色》有如一幅淡墨水彩,精于着色,巧于比喻,唤起读者种种联想,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散文所提供的语言符号加以绘画性的想象和描述。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出浴的美人”是“近景”,“高处丛生的灌木……画在荷叶上的”是“中景”,“荷塘的四面……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是“远景”。学生依据独特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银辉薄雾中的荷叶荷花那一番新的意境,润泽、静谧、柔美、朦胧,似有千种风情,极富诗意。真是,月朦胧,雾朦胧,月下看荷塘,叶朦胧,花朦胧,光朦胧,影朦胧。何止是一首抒情诗?这是一首“朦胧诗”。何止是一首小夜曲?这是一支“月光奏鸣曲”。
  思考“作者为什么心情‘不宁静’”,采用“讨论法”。作者的气质是阴柔的平和的纤弱的细腻的,为什么他在那样一个时代取了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有这样一种精神世界,有这样一种审美情趣?这可能永远是个谜。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个正直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想超脱,超脱不了,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正因为这是个谜,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艺术不是小摆设,不是随心所欲,不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它是教师教学激情和热情的再现,是教师执著追求的教学生命结晶。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本刊讯近日,Avocent公司宣布SwitchView SC4 UAD KVM交换机已入围由世界领先的安全类产品和技术刊物《信息安全产品指南》(Info Secu-rity Products Guide)评选的2008年度全
期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的改变,对高级护理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是培养21世纪高级实用型、创新型护理人才,这就需要一批有高素质、高理论、丰富实践能力和相对稳定的高层
4月17日,世界第三大IT服务商Fujitsu(富士通)与SUN公司在美国联合向外界宣布:正式推出由双方共同合作开发的全新SPARC Enterprise服务器系列产品,显示了其全面重塑开放式系统计算
期刊、过刊、电子期刊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数字环境下电子过刊具有投入少、智能化、检索方便等特点。数字环境从读者群体结构、阅读习惯、管理工作内容、管理人员个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指出"做"是"教"和"学"的核心。"做中学"用在科学教学中,主要目的是通过"做",即亲身经历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构建科学
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对商业街进行了改造或更新,而改造的成败决定着商业街的命运。古城西安从2008年起开始对明城区内的东大街进行大规模改造,而到2016年东大街却出现了商业衰
一、情境激励法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借助一些电教媒体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圆的认识"
2006年4月7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的“2006教育行业信息存储大会”在西北工业大学成功落幕。此次大会历经一个多月,以巡讲巡展方式,先后在华北
一、问题的提出为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这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深刻变革。特别在历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法作为一种具有突出使用价值的学习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日益广泛地运用。在技能训练课程中合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能有效提高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