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拉奥孔雕塑的分析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7114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拉奥孔雕塑为群雕,主要为三个人物,拉奥空和他的两个儿子,这座雕塑是著名的大理石人物雕像,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这座雕像据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称,是由三位来自于罗得岛的雕刻家所创造的,表现了特洛伊祭司拉奥孔与他的儿子们被海蛇缠绕而死的情景。正是因为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以及自然的精通,同时通过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也可以说是运用个体的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真实的再现自然并对作品进行加工。从而使得人们在审美实践的在场过程中,身心和感官都获得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使得欣赏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直观内外相呼应,仿佛置身于激烈的环境中。本文通过拉奥孔作品的分析来阐释个体的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活动对于审美经验的创生意义。
  关键词:拉奥孔;自由技术;创生意义; 联系
  一、阐述自由技术经验、审美经验及其创生意义的含义及其联系
  (一)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的含义
  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大抵可解释为某项技艺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地步。在个体自由经验技术操作的过程中个体身心是愉悦的,而操作本身是合乎歷史在场的目的,符合个人生存的目的。[1]也是能够让人类共同的生活下去并且使生活更加符合群体的需要。操作本身便是一种目的,而目的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原始先民时代。而原始的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的探索可表现为是合乎规律的合乎目的的技术经验的萌生,而萌生的过程也是原始先民探索如何才能合乎目规律以及合乎自身生存的过程。为了自身生存,原始先民们必须不断地尝试,并对一次次的技术行为活动进行内在的选择 审视 调整以及完善,以至于能更好的符合人类的生存。在这个基础上原始的先民摸索到了有效地技术经验。正是这种不断摸索的经验,让人类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摸索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先民在技术经验操作中身心产生的愉悦成为了审美情感最初的萌芽,也是审美实践发生的萌芽。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也就是所谓的“劳动产生美”。
  (二)何谓审美经验
  审美是一种物我两忘的现在进行时,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也是审美主体意识的高度自由运作的状态。而在审美过程结束后,审美主体则是完全可以对刚刚发生的审美反应进行回应和描述的,在头脑中形成了对于此物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也就深深扎根于个体头脑中,而审美经验则正是对这种审美体验的回忆。
  (三)审美创生
  “审美创生”指的是人的身心自由而有意义的审美实践的在场生成。而审美的对象也就是个体自由技术经验物化的对象,在欣赏的过程中,审美对象不仅仅是审美主体五官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外在感觉,在这种直观的表面现象中往往伴随着主体内在的身心活动,是主体身心内部与外在的相互呼应,这种内外相呼应的联系就表现为审美实践的创生精神,简称: “审美创生”。
  (四)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整个审美实践的过程中个体的自由的经验技术操作对审美的创生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创生需要植根于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主体内在、身心二者相结合。而审美体验和创生都是以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为在场内容的感性实践基础的,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拉奥孔———自由技术经验操作的物化形像
  拉奥孔雕塑为群雕,主要为三个人物,拉奥空和他的两个儿子,这座雕塑是著名的大理石人物雕像,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这座雕像据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称,是由三位来自于罗得岛的雕刻家所创造的,表现了特洛伊祭司拉奥孔与他的儿子们被海蛇缠绕而死的情景。正是因为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以及自然的精通,同时通过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也可以说是运用个体的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真实的再现自然并对作品进行加工。从而使得人们在审美实践的在场过程中,身心和感官都获得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使得欣赏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直观内外相呼应,仿佛置身于激烈的环境中。
  在拉奥孔这幅雕塑作品中,人物刻划非常逼真,表现了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和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以及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也是雕塑家技艺达到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的物化形式。因此这座雕塑被誉为是古希腊最著名、最经典的杰作之一。雕刻家在对拉奥空这座雕塑的构图上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整体构图呈矮三角形,给人感觉既稳定又向上的动势。三个人物的动作、姿态和表情相互呼应,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扭曲和美的协调,显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非凡的构图想象力。雕刻家运用了自己最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法:扭曲、夸张和富于表现力的神情。三个人物肉体都被刻画的格外有力量感,无论是拉奥空还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是肌肉发达。四肢因痛苦而扭曲的肌肉形态,被蛇缠绕,难以挣扎的痛苦表情,把人物临死时的挣扎刻画的惊心动魄。人物塑造的格外写实,让人一眼便如同身临其境,被雕刻家所表现的情绪所感染。而雕刻家对人物的塑造之所以達到如此娴熟的程度,就如同庖丁解牛一般,练习的多了,自然就够逼真。这便是雕刻家达到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的结果。
  而雕像是静态的,对于雕塑人物的定格瞬间选择,雕刻家并没有选择表现拉奥空处于最大的痛苦濒临死亡的的一刹那,而是选择拉奥空正处与挣扎的状态。对于这点莱辛有更精彩的解释。莱辛说,“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展现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因为想象跳不出感官印象,就只能在这印象下面设想一些较软弱的形象,对于这些形象,表情已达到了看得见的极限,这就给想象划了界限,使它不能向上超越一步。”因此,绘画和雕塑“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即发展到顶点前的一顷刻,这一顷刻既包含过去,也暗示未来,所以让想象有发挥的余地。
  综上所述,雕塑家通过娴熟的技艺以及独特的构图方式将雕塑作品呈现出来,作品中处处都体现着雕塑家的自由技术经验操作。首先是对人物的塑造上已达到运用自如的状态,并且人物形体具有动态美,这必然是经过无数次的构思和试验的结果。其次观者在观赏这座雕塑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痛苦与煎熬,使观者情绪受到波动和感染,对这座雕塑产生不同的理解,便是具有审美经验的创生意义。
  三、个体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活动对于审美体验的创生意义
  人们在进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首先映入审美主体眼帘的便是是艺术家个体自由技术经验操作的物化形式——艺术作品。其实就是艺术家“胸中之竹”经过个体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呈现出的“手中之竹”。在雕塑拉奥孔中,无处不体现着艺术家对于雕塑技艺运用自如的表现,也正是艺术家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在艺术家创造中,完全是以艺术家身心自由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场为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活动。没有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就没有审美体验,没有审美体验就没有审美创生。因此,雕刻家创作出的作品是观者能够有审美创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应龙.经验实践美学引论——美与自由的技术操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
其他文献
1,孩子是你的,你要负责!  2,哥!你好坏啊!  3,您订购的充气娃娃已发货,请查收!  4,昨晚草地上的5次钱,付了吧!  5,100太贵了,200行不?  6,该用户正在浏览黄色网站……  7,BB会叫爸爸了,你什么时候来看他。BB哭着要去找爸爸。  8,该用户逛窑子未归!  9,主持,上次您说的那个生发液,很管用。  10,某人的好友印象被人写道:“安心工作吧,孩子我已经打掉了。”女友与之
期刊
摘要:路遥在中篇小说《人生》中通过构建叙事空间,深刻地传达出作品内含城乡二元对立的文化冲突,并在人物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展现时代特点。以主人公高加林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村青年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人生追求和选择同前辈截然不同;而作者站在乡土传统的立场,以城乡“交叉地带”创作题材表现这一现实背后的转变。剖析作品中的叙事空间能够更好地发掘 “城乡交叉地带”题材的文学作品,揭示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下的乡土现状。 
期刊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和生命的命题首先就是关于自由的命题。神是自由存在的保证,自由是神存在的理由。别尔嘉耶夫通过自己的论证,试图证明人的自由首先是精神自由。同时,自由先于存在,自由不是神创造出来的,而是和神同样产生于虚无之中。别尔嘉耶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的论述,不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评论,是对其“精神”的揭示,对其深层的世界感知的发现,对其世界观的直觉再现。  关键词:自由;陀思妥耶
期刊
摘要:民间故事类型在不同的信仰文化圈及民族地域中呈现出不同的局面,本文透过对苗族天鹅处女故事类型的分析,来观察苗族民间故事类型所呈现出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苗族;天鹅处女型;分析;地域文化  同其他民族一样,苗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奇特的民间故事,它们的类型多种多样,天鹅处女型故事就是其中一类,它同其他类型故事一样深刻反映着苗族人民的多层面的生活,折射出浓郁的地域性特征。  一、中国 “天鹅处
期刊
摘要:比读英国拜伦的《当初我们两分别》和中国陆游的《钗头凤》可以发现,虽然这两首诗歌的作者生活年代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诗词格律不同,但两首诗歌在主题、意境和写作风格等方面却颇具相似之处。本文试从以上各方面对这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当初我们两分别》;《钗头凤》;拜伦;陆游;比读  诗歌是人们用韵律语言富有想象地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断言“所有的好
期刊
摘要: 一直以来,学者们分别从作家、社会、历史、文本各个角度对《铁皮鼓》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探究文学作品的魅力与长寿的原因。接受美学为这一命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将从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空白”理论为基础,探寻《铁皮鼓》小说本文中“空白”因子对读者的召唤,浅谈君特·格拉斯小说的魅力来源之一。  关键词:接受美学;伊瑟尔;铁皮鼓;“空白”  一、沃尔夫冈·伊瑟尔接受美学理论  德国接受
期刊
摘要:《诗经》之灵韵源于“比兴”。木本香草,虫鱼鸟兽,都是先民钟情的歌咏对象。马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劳力,更是《诗经》的宠儿。分析马的生理特性和社会用途,文本中高频出现的“马”形象,其实隐喻了当时的阶级上层——君子;而以马为中心的日常则与先秦的伦理秩序相契合。  关键词:马;《诗经》;君子;等级秩序  《诗经》是我国先秦时期自然风貌的“活化石”。千余年来,有关植物和动物的刻画无出其右者。它不是简单地
期刊
摘要:在艺术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急需找到自我定位,树立自己的审美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能给当代艺术提供以源源不断的养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汇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当代艺术创作本土化的根基,有助于建立中國当代艺术美学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艺术;意义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当代艺术发端以来,在艺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因其不能树立属于
期刊
摘要:《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祥林嫂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典型。文章通过特殊的艺术技巧把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强有力的抨击。本文通过对《祝福》文本时序与重复叙述语句进行分析,探究祥林嫂的死亡真相。  关键词:文本时序;重复叙述;谋篇布局  一、文本时序安排与谋篇布局  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是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探讨文本叙述时序特色之前,
期刊
摘要:鲁迅笔下生成了许多的人物类别,病态人物是特殊的一类。疗救意识的生成机制,与鲁迅的个人体验紧密相联。小说中被赋予特殊内涵、显露出独具一格审美风貌的疾病书写,是鲁迅借以表现个人精神主张的文学符号,其象征意义和隐喻的所指是更切近鲁迅写作根本旨归的文学表达。  关键词:鲁迅小说;疾病;人物;隐喻  在鲁迅小说中,不论是身处荒原、茫然无措的知识分子,还是精神麻木、亟待启蒙的农民,他们通常以身体的疾病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