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傻子的“诉说”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y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以作品中的痴傻型人物为立足点,对《喧哗与骚动》与《爸爸爸》展开平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痴傻人物具体的声音、无实意的语言进行分析与比较,探析无意义的“喧哗”背后那有意义的作品价值观;第二部分则从难以“诉说”的痛苦中分析异质文化所共有的社会历史现象——“常态”社会对所谓“非常态”人群的排斥与压制。由以上两点对中西这两部文学作品略作相异相同之比较。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爸爸爸》;班吉;丙崽
  “人生是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这段《麦克白》中的经典独白,正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的命名来源。诚然,在美国现代主义里程碑式的杰作《喧哗与骚动》中,白痴班吉的“哼哼唧唧”是他唯一的“发声”;中国当代“寻根小说”的扛鼎之作《爸爸爸》里,傻子丙崽的“爸爸”和“×妈妈”是其仅有的“语言”。他们就是那“愚人说事”、“痴人说梦”,两者的“喧哗”充斥于各自的作品之中,然而其“喧哗”却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本文试对《喧哗与骚动》与《爸爸爸》进行平行比较研究,倾听傻子班吉和丙崽的“诉说”,探析这“喧哗”背后的意义。
  一、“诉说”作者对传统的态度
  《喧哗与骚动》以白痴班吉的角度开启第一章显然是别具意味的。通过这“非常态”的十五个时间层次和一百多个场景转换所呈现的今昔对比,读者已然感受到昔日南方贵族日渐式微、旧式传统崩塌瓦解一去不复返的悲凉,但正是因为“诉说”者无喜亦无怒、“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①使故事更添苍凉。
  班吉的“喧哗”是因为姐姐凯蒂,这便有了“诉说传统”的意味。凯蒂作为南方贵族的一位淑女,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沉沦堕落、失去贞洁,是康普生家族彻底败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传统规约、传统道德观土崩瓦解的显性表现。凯蒂从作为纯洁美好的化身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最终沦为德国纳粹军官的情妇,在其产生变化的每一阶段班吉都做出了极其剧烈的反映——凯蒂十四岁第一次穿大人装束、搽香水时,班吉哭闹着“躲了开去”;②凯蒂十六岁在秋千架上与查利约会时,班吉“哭着,使劲拽凯蒂的衣服”,直至凯蒂保证“我永远也不会再那样了”;凯蒂十七岁失身于达尔顿·艾密司的那个夜晚,班吉只看一眼她的眼睛,就“哭起来了”,“一边哭一边推她”去洗澡间,想要洗去姐姐的“不洁”。班吉的“喧哗”是冷漠的康普生家族里企图拯救凯蒂的唯一努力,然而终究无济于事。这种构设本身,便饱含了作者对传统不敌现代洪流、一去不复返的感慨与无奈。
  《爸爸爸》则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截然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小说开篇就写道:丙崽生下来时,“一个死人相”,“很快学会了两句话,一是‘爸爸’,二是‘×妈妈’”,“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③丙崽和班吉一样,“谈不上好也谈不上歹,因为他根本就不懂得好歹”。④然而就是这样的丙崽、凭借这样的两句话,忽有一天竟被奉为神明了,出于一个傻子之口的无实质意义的“爸爸”和“×妈妈”成了神圣的“阴阳二卦”、用来决定对外制敌的战术。作品以如此鲜明的“荒诞性”事件去突出传统文化中“信鬼崇巫”的愚昧与迷信,作者也正是以强烈的批判意识对原始初民形态进行了冷峻的審视。
  同样是透过笔下“非常人”的“喧哗”去传递作者自身的价值观念,《喧哗与骚动》与《爸爸爸》由于时代环境背景的异样则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于传统的情感与态度。前者,福克纳目睹了南方贵族的日益衰败以及传统贵族品质、传统道德观在与北方自然主义、实利主义的敌对中节节后退的社会现状,虽惋惜却也无可奈何、虽留恋却也清楚明白传统的归属。站在传统崩塌的“废墟”上,作者不免唱出一曲传统文明逝去的挽歌。后者,八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上的转型时期,应对社会现状,有识之士发起“寻根”之潮、力图结合“现代性”重建精神文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亟待剔除,《爸爸爸》这一类饱含强烈批判意识的作品也自然应运而出。
  二、“诉说”他者的苦痛
  福柯指出,“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⑤因此,“疯癫”更多是一种知识建构、文化建构,疯癫、白痴、傻子这一类人群被所谓的“理性”和“常态”社会所压迫,成为一种“非常态”的“他者”。⑥
  《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作为“白痴”这样一个边缘人,由于没有语言能力只能通过某种“哼哼”的声音来传达自身情感和需求而异于“常态”社会,从而被视为“他者”。照顾班吉的黑人小厮勒斯特用一个“常态”孩童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透露出对这个“老傻子”的厌恶,“听听,你哼哼得多难听”;其母亲康普生太太对自己的孩子亦表现出惊人的冷漠,她对班吉“哼哼”时表现的不耐烦远甚于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情绪和需求的关注。除了因“语言”受到嘲弄和厌恶,班吉身为“白痴”,整个人都被其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视为不吉利的象征。“谁愿意看见傻子啊。看见了要倒霉的”,似乎只有对班吉实行“禁闭”才能遂了大家的愿。有学者指出,班吉是“一面道德镜子”。 ⑦通过其他人对班吉的态度,我们得以知晓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和为人品性。
  《爸爸爸》中的丙崽,是恶趣味的后生们欺侮的对象和取笑的工具,也同样体现了作为一个“他者”在愚昧粗俗的原始初民形态的传统社会中所遭受的欺辱和挤压。就连那些小娃崽们也受成人世界的影响,“捏他的耳朵,让他跪在一堆牛屎前,鼻尖就要触到牛粪堆了”,可见整个鸡头寨对这个“他者”的压迫和凌辱。倘若视丙崽为“一面道德镜子”,那么他映射出的则是愚昧的生存环境下众生丑陋的本性。就痴傻形象作为一面“道德的镜子”,投射他人本象、突出“常态社会”对“他者”的排斥和欺压来说,《喧哗与骚动》与《爸爸爸》则体现出惊人的一致,均流露出作者对边缘人给予充分关注和同情的人道主义精神,替没有话语权的“他者”发声。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两点粗略的论述与分析,《喧哗与骚动》以及《爸爸爸》两部作品中的痴傻人物一方面向我们“诉说”了两位文学创作者于不同的时代历史背景中传递出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相异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正是通过他们难以“诉说”这种形式向读者“诉说”、揭示中西痴傻型人物的相似遭遇——作为边缘人和“他者”的苦痛。
  注释:
  ① [法]琼·斯坦因著,《福克纳访问记》。见李文俊编,《福克纳的神话》,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317页。
  ② 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317页。以下对该作品的引用皆出自此版本,不复赘述。
  ③ 韩少功著,《爸爸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页。以下对该作品的引用皆出自此版本,不复赘述。
  ④ [法]琼·斯坦因著,《福克纳访问记》。见李文俊编,《福克纳的神话》,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317页。
  ⑤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5月版,第2页。
  ⑥毛信德,周孝强著,《论<喧哗与骚动>中白痴班吉的美学意义》,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2页。
  ⑦肖明翰著,《威廉·福克纳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42页。
  参考文献:
  [1] 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5.
  [2] 李文俊.福克纳的神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
  [3]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12.
  [4] 张学军.寻根小说与传统文化[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5] [法]米歇尔·福柯. 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5.5.
  [6] 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
其他文献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古典诗歌领域中,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其诗歌充斥着感发的生命,灌注了诚挚的情感。细细品读杜甫诗歌,处处可见其忠君爱国的己任之志、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万物有情的细腻感触。  关键词:感发的生命;忠君爱国;心系苍生;万物有情  在古代诗歌的灿烂星河里,杜甫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发出的光芒熠熠夺目,经久不衰。  杜甫用毕生的心血和渊博的才情创作出繁花硕果,诗歌总计约一千四百多首
期刊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剖解欧阳修的《秋声赋》一文,必须自三个互相迥异而又联结的角度来切入,这是源于此篇作品文本本身的多样性,一以“秋”,此维度下又可细分为秋景与秋思;一以“声”,即着眼于此篇作品的拟声、写声、感声特质;一以“赋”,即其文章本身文体特色的显现与建构。前两者较多涉及内容与情感思理,后者则多牵涉文本的外在显现,与文体学诸问题相关涉。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一篇文本的内容
期刊
安康学院  摘要:《官场现形记》是清末作家李伯元(1867—1906)的一部代表作。晚清谴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小说全书六编,共六十回,集中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情况。  关键词:《官场现形记》;结构艺术;人物形象;思想内容  一、结构艺术  小说采用若干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蝉联而下的结构方式,虽不免于松散枝蔓,然亦能适应敏锐地反映社会人生的需要。白描传神,
期刊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马克·吐温,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他的幽默、机智与名气,被誉为是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本文将通过对马克·吐温的中短篇小说进行研究,发现作家很多小说都是以青少年为主人公,通过对青少年的描写,并用幽默的语言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进行批判。  关键词:马克·吐温;青少年;偏爱  在马克·吐温的《风雨征程》、《密西西比河上的往事》、《汤姆·索亚历险记》、《王
期刊
广西师范大学  摘要:《基督山伯爵》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基督山伯爵》的发表,为大仲马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和财富,使他跻身当时的一流作家行列。《基督山伯爵》是一部通俗历史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小说情节新颖独特,魅力非凡,表现出了作者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水平,是世界通俗小说文库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关键词:基督山伯爵;大仲马;爱德蒙
期刊
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中学  摘要:杜少卿富有真才实学,注重“文行出处”,希望通过儒家的教化以矫正世俗流弊,但其理想却与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在想要改变却无能为力的夹缝中苦苦挣扎。杜少卿身上表现出的理想及其理想无法实现间的彷徨与无奈,构成了杜少卿悲剧形象的主色调,是我们认识《儒林外史》巨大思想价值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儒林外史;杜少卿;理想  一、杜少卿的理想  杜少卿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的理
期刊
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要:乔伊斯《一片浮云》中的小钱徳勒与鲁迅《端午节》中的方玄绰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相似性。通过对比,可探究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物所置于的社会环境,分析他们的物质、精神困境和理想的可能性,以及作者是如何洞察、书写社会现实和人的自身处境。  关键词:《一片浮云》;《端午节》;现实;理想  乔伊斯《一片浮云》中的小钱徳勒与鲁迅《端午节》中的方玄绰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自视清高。过于拔高自己,
期刊
兰州大学文学院  摘要:中印交流从古至今都非常频繁,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非常久远,本文选取《西游记》为典型代表重点讨论,从斗法、人物形象等角度探寻印度神话对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印度神话;斗法;密教  印度与中国均为世界四大古国之一,地理上也非常近,因此,从古代就开始有中印文化交流的故事记载。在文学方面,中印两国相互影响,印度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佛经的汉译和传播如影随形,几乎同步发生。中
期刊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建安诗歌是我国文人诗歌创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魏晋风度下的三曹父子即是此时期“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古意悲凉”等共性,但由于个人特质和人生际遇的不同,三人在创作诗风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曹操诗的古朴雄浑,到曹丕的婉约便娟,直至曹植的词采华茂,从中亦可窥见建安诗人的艺术追求。本文旨在结合三曹诗歌创作的具体作品,来分析探讨其各自的诗风特点,并对“三曹”诗歌
期刊
中华女子学院  摘要:文章试图通过描述浮士德与糜非斯托之间的“善”与“恶”的对比,从而展现出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思想。在与糜非斯托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身边充斥着危机。然而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特征使他免于遭受成为恶魔奴隶的厄运,而恶势力糜非斯托却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浮士德与糜非斯托的关系,展现出善恶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分析以获得其中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