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我第一次向学校申请赴滇支教,未果。2009年5月底,根据县教育局的通知,我再次向学校递交了赴滇支教的申请表,心里盼望着自己的二次申请能够获批。8月底,临近新学年的开学,就在我以为自己又一次落选,不再抱有希望的时候,却意外接到了县教育局的电话,通知我做好准备,赴滇支教。当时我的心情真是欣喜若狂。那几天我不断地憧憬着未来一学年的支教生活。我知道,那将会是我人生中最有光彩的一页。
2009年8月28日,我和崇明其他学校的4位支教同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我们的目的地——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看着这里陌生的一切,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若不是因为支教,我想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来这么偏远的地方,也永远不会知道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这样一群热情、好客、纯朴的佤族人民。
8月29日一早,我们来到了将要工作一年的地方——勐董中学,向学校报到并接受校方的安排,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支教工作。我被安排承担初三59、60两个班级的思想品德教学任务,每周有10节课,2个早读,2个晚自习,周六全天要上课,周日上午还要上半天课,教学任务非常重。在5个支教同事中,我是唯一一个担任初三毕业班教学的老师,也是历年来唯一被安排在初三年级的教师。面对毕业班学生中考的压力,我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将更重。
9月1日,学生正式上课,我们也正式展开了自己的支教工作。因为是中途接手,所以我对初三年级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于是我主动与班主任了解班级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融入到班级中去,以便教学工作正常的开展。我经常与班主任沟通、与学生谈心,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很快,我就对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
沧源地处祖国边陲,与缅甸接壤,位于大山深处,交通十分不便,经济非常落后,是国家贫困县。所以这里的教育水平也十分的滞后,教育的硬件设施、软件环境等都与内地有很大的差距。我所在的勐董中学甚至连大门都没有,只有两幢香港“苗圃基金”援建的教学楼光秃秃的矗立在那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佤族,家庭都很困难,学生们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大冬天也穿着拖鞋,尽管沧源的冬天并不寒冷,但仍会感到凉意,而这些可爱的学生还处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却要忍受着生活的艰辛。为了省钱,很多学生早饭都不吃,这让我们几位支教老师看了都觉得心酸,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这里的学生学习基础也相当薄弱。信息的闭塞导致学生对很多事物的认识、理解是空白,他们甚至连“3·15”这样的生活常识是什么都不知道。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在课堂上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灌输给他们新的事物和理念,用故事的形式融入政治教学当中。学生们很喜欢上我的课,很喜欢听我讲故事,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虽然他们的生活很贫穷,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很差,可是他们仍然快乐地倾听着,这一点让我感动不已。
由于初三年级面临着来年的中考,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我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个周六、周日都要为学生上课。尽管如此,我还是利用学生周日下午半天的休息时间,无偿为部分学生培优补差,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这么拼命过,可我仍然乐此不彼,丝毫不觉得累,虽然因为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让我的身体的抵御机能下降,为此病倒过好几次,但我内心仍是快乐的。为了更好的帮助我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我还主动向学校提出兼任我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副班主任,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动向和情况,帮助他们提高自我。学校办公经费很紧张,我就自己掏钱为学生印试卷、买奖品。我还联系自己的同学、朋友,发动他们献出自己的爱心,为学生购置了篮球、羽毛球、文具等用品,总价值1000余元。
2010年3月中旬,初三年级学生体育中考结束以后,学校暂停了初三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分配给了中考科目的老师,我主动向年级又要了两节课。2010年4月,为了使学生在中考中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学校又将初三年级的晚自习由原来的10点结束延长到10点半。虽然任务更重了,身体更累了,到家的时间更晚了,但我毫无怨言,依然坚守岗位,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生中,因为我觉得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年的中考中,我所带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很多同学考取了市重点高中,其中一名同学还成为了县中考和政治单科科目的双料“状元”,这让我倍感欣慰。
除了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外,我还积极的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事务,我们来的这一年,恰好时逢县教育教学改革,全县学校学习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我也积极的参与到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去。我和支教组的其他同事每人每学期听课都不少于20节,我们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积极讨论学校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并根据杜郎口教学经验,率先将教学教案转换为导学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对学校的其他老师进行指导。同时也积极参与学校的“公开课教学评优”活动。我总共上了两堂新模式的教学示范课,受到县教育局领导和学校老师的广泛好评。我还积极建言献策,撰写了《杂谈“杜郎口”》一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受到了县教育局的高度重视。2009年12月30日,全县“杜郎口教学”模式改革现场会在勐董中学召开。为了迎接这次会议,积极宣传勐董中学,我和组长韩老师还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收集学校的各种资料,写解说词、照相等,为学校做展示板。会议当天受到了前来参观的各个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在日常工作中,我还协助学校政教处,经常性的找学生谈心,教育学生,追查逃课学生等。教学之余,我也帮助其他老师解决教学上的难题、出试卷等,力所能及的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瞬间,一年的支教就结束了,在我刚刚熟悉这里的一切,喜欢上这里的一切的时候,却又不得不离开。这一年里,虽然我们的住处很差,老鼠与我们为伍;虽然我们遭遇了百年难遇的西南旱灾,用水十分困难;虽然我人生第一次体会到被迫去臭水沟里洗衣服的感觉;虽然沧源人民那如“小米辣”般的热情让我们难以招架。但我们依然会怀念这一片我们曾经待过的热土,依然怀念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因为,我们的爱在佤乡。
时至今日,我依然与我那群可爱的孩子保持着联系,他们总是向我诉说着他们的高兴、烦恼,而我也认真的倾听着。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因为我知道,我们今天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多少年的奋斗打拼才得来的,我倍感珍惜,所以我更懂得感恩。我愿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2009年8月28日,我和崇明其他学校的4位支教同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我们的目的地——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看着这里陌生的一切,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若不是因为支教,我想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来这么偏远的地方,也永远不会知道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这样一群热情、好客、纯朴的佤族人民。
8月29日一早,我们来到了将要工作一年的地方——勐董中学,向学校报到并接受校方的安排,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支教工作。我被安排承担初三59、60两个班级的思想品德教学任务,每周有10节课,2个早读,2个晚自习,周六全天要上课,周日上午还要上半天课,教学任务非常重。在5个支教同事中,我是唯一一个担任初三毕业班教学的老师,也是历年来唯一被安排在初三年级的教师。面对毕业班学生中考的压力,我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将更重。
9月1日,学生正式上课,我们也正式展开了自己的支教工作。因为是中途接手,所以我对初三年级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于是我主动与班主任了解班级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融入到班级中去,以便教学工作正常的开展。我经常与班主任沟通、与学生谈心,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很快,我就对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
沧源地处祖国边陲,与缅甸接壤,位于大山深处,交通十分不便,经济非常落后,是国家贫困县。所以这里的教育水平也十分的滞后,教育的硬件设施、软件环境等都与内地有很大的差距。我所在的勐董中学甚至连大门都没有,只有两幢香港“苗圃基金”援建的教学楼光秃秃的矗立在那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佤族,家庭都很困难,学生们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大冬天也穿着拖鞋,尽管沧源的冬天并不寒冷,但仍会感到凉意,而这些可爱的学生还处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却要忍受着生活的艰辛。为了省钱,很多学生早饭都不吃,这让我们几位支教老师看了都觉得心酸,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这里的学生学习基础也相当薄弱。信息的闭塞导致学生对很多事物的认识、理解是空白,他们甚至连“3·15”这样的生活常识是什么都不知道。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在课堂上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灌输给他们新的事物和理念,用故事的形式融入政治教学当中。学生们很喜欢上我的课,很喜欢听我讲故事,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虽然他们的生活很贫穷,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很差,可是他们仍然快乐地倾听着,这一点让我感动不已。
由于初三年级面临着来年的中考,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我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个周六、周日都要为学生上课。尽管如此,我还是利用学生周日下午半天的休息时间,无偿为部分学生培优补差,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这么拼命过,可我仍然乐此不彼,丝毫不觉得累,虽然因为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让我的身体的抵御机能下降,为此病倒过好几次,但我内心仍是快乐的。为了更好的帮助我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我还主动向学校提出兼任我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副班主任,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动向和情况,帮助他们提高自我。学校办公经费很紧张,我就自己掏钱为学生印试卷、买奖品。我还联系自己的同学、朋友,发动他们献出自己的爱心,为学生购置了篮球、羽毛球、文具等用品,总价值1000余元。
2010年3月中旬,初三年级学生体育中考结束以后,学校暂停了初三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分配给了中考科目的老师,我主动向年级又要了两节课。2010年4月,为了使学生在中考中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学校又将初三年级的晚自习由原来的10点结束延长到10点半。虽然任务更重了,身体更累了,到家的时间更晚了,但我毫无怨言,依然坚守岗位,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生中,因为我觉得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年的中考中,我所带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很多同学考取了市重点高中,其中一名同学还成为了县中考和政治单科科目的双料“状元”,这让我倍感欣慰。
除了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外,我还积极的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事务,我们来的这一年,恰好时逢县教育教学改革,全县学校学习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我也积极的参与到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去。我和支教组的其他同事每人每学期听课都不少于20节,我们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积极讨论学校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并根据杜郎口教学经验,率先将教学教案转换为导学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对学校的其他老师进行指导。同时也积极参与学校的“公开课教学评优”活动。我总共上了两堂新模式的教学示范课,受到县教育局领导和学校老师的广泛好评。我还积极建言献策,撰写了《杂谈“杜郎口”》一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受到了县教育局的高度重视。2009年12月30日,全县“杜郎口教学”模式改革现场会在勐董中学召开。为了迎接这次会议,积极宣传勐董中学,我和组长韩老师还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收集学校的各种资料,写解说词、照相等,为学校做展示板。会议当天受到了前来参观的各个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在日常工作中,我还协助学校政教处,经常性的找学生谈心,教育学生,追查逃课学生等。教学之余,我也帮助其他老师解决教学上的难题、出试卷等,力所能及的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瞬间,一年的支教就结束了,在我刚刚熟悉这里的一切,喜欢上这里的一切的时候,却又不得不离开。这一年里,虽然我们的住处很差,老鼠与我们为伍;虽然我们遭遇了百年难遇的西南旱灾,用水十分困难;虽然我人生第一次体会到被迫去臭水沟里洗衣服的感觉;虽然沧源人民那如“小米辣”般的热情让我们难以招架。但我们依然会怀念这一片我们曾经待过的热土,依然怀念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因为,我们的爱在佤乡。
时至今日,我依然与我那群可爱的孩子保持着联系,他们总是向我诉说着他们的高兴、烦恼,而我也认真的倾听着。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因为我知道,我们今天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多少年的奋斗打拼才得来的,我倍感珍惜,所以我更懂得感恩。我愿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