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结合透皮给药系统治疗增生性瘢痕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d1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Fractional micro-plasma radio frequency technology)联合透皮给药系统导入曲安奈德治疗外伤、烧伤等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2年11月以来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透皮给药系统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大面积瘢痕进行透皮给药治疗时,在一定药物总剂量下可增加治疗面积,缩短治疗时间。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透皮给药技术,易于操作,创伤小,痛苦少,恢复期短,安全性高且副作用小,为微创治疗瘢痕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微等离子技术;透皮给药;增生性瘢痕;治疗
  [中图分类号]R6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10-003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auma and burning hypertrophic scars by fractional micro-plasma radio frequency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 of triamcinolone.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scar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since November 2012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icro plasma radiofrequency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icro plasma radiofrequency technique only.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en the large area of scar was treated by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the treatment area increased under the total dose of certain drugs, and the treatment course can be shortened. Conclusion Micro-plasma radiofrequency combined with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technology is easy to operate, less trauma, less pain, short recovery period, high safety and small side effects. It is one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scar.
  Key words: micro-plasm aradiofrequency; transdermal-drug delivery systems(TDS); hypertrophic scar; treatment
  瘢痕治療一直是困扰整形外科医师的难题。近年来,瘢痕的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为其中之一[1-2]。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Fractional micro-plasma radio frequency technology)的主要作用原理为表皮气化微剥脱以及真皮深层热效应,前者利用单极射频激发氮气分子而产生微等离子体;后者通过射频产生的热效应,将能量以像束模式,均匀分布作用于深层胶原组织,使紊乱的胶原组织重塑达到治疗目的。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 delivery systems,TDS)[3]是药物避开肝脏首过效应,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在病区起到治疗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将微等离子射频技术与透皮给药系统联合用于瘢痕的治疗[4],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对于大面积瘢痕,可减少给药剂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可在一定药物总剂量下增加治疗面积。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笔者科室2012年11月以来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60岁,瘢痕面积5%~80%,瘢痕质硬,突出体表约0.3~1.0mm,伴有严重的疼痛及瘙痒,瘢痕区牵拉挛缩,瘢痕部位包括面颈部、躯干、四肢。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透皮给药系统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所有患者在入组前未行任何治疗半年以上,治疗前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瘢痕疙瘩、皮肤肿瘤、皮肤破溃感染、妊娠妇女及精神异常者。
  1.2 仪器和试剂:离子束微等离子射频治疗仪的6排滑动治疗TIP头[滑动治疗TIP头周长25mm,轮宽10mm,象束点间距(1mm)];混频超声给药系统(Accent XL);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DermaShine, MT-NDL5P31G1 北京林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酵母)(20g/支,桂林华诺威基因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曲安奈德注射液(Triamxinolone Acetonide,40mg/瓶,昆明积大公司生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单纯应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患者全麻成功后,治疗部位酒精消毒,选择治疗参数85~95W,时间0.3s,在治疗区皮肤表面水平、垂直及斜行方向滑动各2遍,致痂皮呈金黄色即可。治疗结束后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液喷涂治疗区域3d,痂皮脱落前创面保持干燥,10~15d痂皮自然脱落愈合。治疗5~13次,每次治疗间隔时间1.5个月。
  1.3.2 观察组: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透皮给药系统治疗。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参数及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在微等离子射频治疗结束后(图1),将配制好的曲安奈德注射液(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生理盐水10ml,瘢痕面积大者可增加曲安奈德[5]用量至80mg+生理盐水20ml)通过电子注射器可调节5针针头(注射针头内5根注射针,每针间距约5~8mm),根据瘢痕厚度,将针尖长度调节为3~5mm,垂直扎入瘢痕内,推注药液(图2),至治疗区组织颜色转为苍白色,每一注射点推注药液0.1~0.3ml。每次成人注射曲安奈德剂量不超过80mg,儿童不超过40mg。因为瘢痕表面本身凹凸不平,可有部分药液遗留在瘢痕皮肤表面,再利用混频超声系统[6-7]将皮肤表面药液以及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8-9]通过微等离子技术而形成的微通道[7-12]导入到瘢痕内(图3)。治疗结束后,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液喷涂治疗区域3d,痂皮脱落前创面保持干燥,7~10d痂皮自然脱落愈合。治疗3~8次,每次治疗间隔时间1.5个月。
  1.4 疗效评定:参考边鲜丽[13]文献拟定疗效判断标准:①瘢痕厚度明显变平(降低>3mm);②瘢痕颜色由鲜红转为浅红或暗红色;③瘢痕质地由硬变软;④痛痒症状减轻或消失;⑤患者本人对治疗效果满意。符合3条及以上者为显效,1~2条者为改善,符合0条者为无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瘢痕改善情况见表1。
  2.1.1 对照组50例患者中11例经过5次治疗瘢痕厚度明显变平,颜色由鲜红转为暗红色,质地由硬变软,痛痒症状减轻;39例患者经过9次治疗瘢痕厚度降低≥3mm,颜色由鲜红转为浅红,质地由硬变软,痛痒症状消失,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典型病例见图4。
  2.1.2 观察组13例患者经过2次治疗,痛痒症状消失,瘢痕软硬程度变化不大但瘢痕区的紧缩感明显缓解;18例患者经过2次治疗,瘢痕变软,紧缩感明显缓解,痛痒症状消失;10例患者经过4次治疗,瘢痕变平整,颜色变浅,质地变软,痛痒症状消失,无紧缩感;9例患者因瘢痕厚度超过1cm,面积超过40%,经过5次治疗,瘢痕质地变软,痛痒症状消失,无紧缩感,但瘢痕厚度及面积变化不大。典型病例见图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均为增生性瘢痕,治疗能量大,在治疗过程中疼痛均较重,均在全麻下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区域水肿持续时间短、创面愈合痂皮脱落时间短(7~10d痂皮即脱落,创面愈合)、停工期短。
  3 讨论
  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是微等离子体在皮肤表面产生微剥脱,同时强大的热效应作用于深部胶原组织,重塑瘢痕内混乱的胶原排列,改变瘢痕的均匀度和平整度。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注射液,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减少胶原合成的同时增加胶原酶活性,加速胶原溶解,从而抑制瘢痕生长使之变软而达到治疗目的[2]。应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在瘢痕组织内建立微通道,再通过透皮给药系统将曲安奈德从微通道导入,使药物可以直接、均匀地作用于瘢痕组织深层,保证药物作用至有效组织层次,提高药效,加速瘢痕软化,减轻痛痒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将促表皮生长细胞因子导入治疗后皮肤内,因细胞生长因子可在局部募集吞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通过作用于吞噬细胞、NK细胞表面受体激活创面的免疫功能[9],改善瘢痕部位营养,促进愈合。同时微等离子体的热效应使瘢痕内毛细血管迅速收缩或凝固,减少药物经血流吸收量,提高给药效率,减少了用药剂量,极大程度地避免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超声导入由于其空化作用、热效应、声流作用和机械效应[7],可能提高皮肤的通透性,可有效促进各类药物的渗透。电子注射器针体为金属材质,进入皮肤深度有限,不易折断[14],对皮肤进行点对点超微注射,在皮肤形成微小通道,将药物深度导入到皮下组织,使其高效吸收,发挥作用[15],所用注射针头为31G,针道不损伤真皮组织及神经血管,炎症反应轻,皮肤损伤小,愈合快,不留痕迹[8]。
  临床观察发现,对照组治疗周期长,对疼痛瘙痒等症状缓解维持时间短,易复发。由于瘢痕組织厚,且表面凹凸不平,传统注射方法给药困难,瘢痕对药物吸收不均,药液浪费较多,治疗面积受限。观察组治疗区域新生表皮生长快,愈合期及休息期短;在大面积瘢痕进行透皮给药治疗时,在药物总剂量相同的条件下,可增加治疗面积,瘢痕组织对药物吸收均匀,有效避免药物浪费,大大降低了药物副作用的产生机率;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透皮给药技术对瘢痕疼痛瘙痒等症状缓解的维持时间长,可减少治疗次数,缩短治疗疗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患者满意率高,通过对适应证的掌握,逐步改进注射方法和治疗周期,可大大提高治疗效率,减少治疗次数,治疗优势较为明显,值得在临床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靓谦,赖琳英,陈敏亮,等.不同功率微等离子射频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8-11.
  [2]樊昕,安俞熙,杨蓉娅,等.微等离子束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2,23(2):69-71.
  [3]鲁应军,朱涛.经皮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8):1219-1221.
  [4]蒙礼娟,乔建雄,张选奋,等.微针经皮经药系统及其创伤修复与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7,52(6):434-437.   [5]王靓谦,赖琳英,陈敏亮,等.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J].中华医学美容美学杂志,2016, 22(3):178-181.
  [6]陈磊.低频超声透皮给药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J].科技视界,2016,6(17):241-265.
  [7]Park D,Park H,Seo J,et al.Sonophoresis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s[J].Ultrasonics,2014,54(1):56-65.
  [8]Sang JL,Dong HS,Chang KY,et al.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ubcision using CO2 gas combined with fractional laser for acne scars:Clinical and microscopic evaluation[J].J Cosmet Laser Ther,2016,36(11):1-18.
  [9]张雪芬,何尚文,胡云云,等.1 550mm铒玻璃点阵激光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1):21-24.
  [10]EL-Domyati M, Barakat M,Awad S,et al.Multiple microneedling session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facial rejuvenation:an objective assessment[J].Int J Dermatol,2015,54(12):1361-1369.
  [11]Partidos CD.Delivering vaccinesinto the skin without needles and syringes[J].Expert Rev Vaccines,2003,2(6):753-761.
  [12]Terahara T,Mitragotri S,Kost J,et al.Dependence of lowfrequency sonophoresis on ultrasound parameters:distance of the horn and intensity[J].Int J Pharm,2002,235(1-2):35-42.
  [13]边鲜丽,吴玲玲.曲安奈德联合氟尿嘧啶封闭瘢痕疙瘩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1):81-83.
  [14]Vinayakumar KB,Hegde GM,Nayak MM,et al.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old coated hollow silicon microneedle array for drug delivery[J].Microelectron Eng,2014,128:12-18.
  [15]李程,朱嗣文,吳飞,等.微针用于生物大分子及钠米药物透皮给药的尝试与挑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5):958-960.
  [收稿日期]2017-08-14 [修回日期]2017-09-11
  编辑/朱婉蓉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评价TBL教学法在口腔种植学教学中的效果及学生对TBL教学法的认知情况。方法:按照TBL教学法进行课前准备和教案编写,将学生分组后进行个人测试,再进行以团队为基础的讨论,最后统计测试成绩。课后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TBL教学法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解。结果:学生团队合作平均测试成绩高于TBL教学实施前个人测试平均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所有学生均了解并满意TB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压电骨皮质切开术即Piezocision技术在解除下牙列拥挤病例中的疗效。方法:選择需减数四颗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正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20例,平均分为Piezocision组10例和传统正畸组10例,对两组下牙列拥挤的排齐时间、牙根吸收及术后的疼痛不适进行对比,使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Piezocision组下牙列拥挤解除所需时间(93.10±10.20)d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膨体聚四氟乙烯在鼻部综合整形中的应用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体会。方法:使用膨体聚四氟乙烯抬高鼻背,鼻尖全部采用自体软骨塑形,严格无菌操作。结果:2010年1月-2015年6月共完成手术366例,随访6个月~1年,无一例发生感染,其中出现鼻尖过长5例,假体偏移1例,经过二次处理后,效果满意。结论:在鼻部综合整形手术中,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抬高鼻背,鼻尖全部采用自体软骨塑形,严格无菌操作,能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面部提升术联合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5月就治的面部老化患者52例,采用颞部以及耳前小切口面部提升,联合3L3M的自体脂肪移植综合技术对面部中部深层脂肪区以及鼻唇沟部位进行填充。结果:随访3个月~1年,患者术后并发症轻微,经三种评价方式满意度调查显示:三方满意率大于86.5%。结论:小切口面部提升联合自体脂肪移植术,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固定矫治中不同疗程阶段成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接受国产MBT传统托槽正畸矫治的140例成人患者。所有患者在正畸前(T0)、初始弓丝放入24h(T1),矫治1周(T2)、矫治1个月(T3)、矫治3个月(T4)、矫治6个月(T5)、矫治12个月(T6)这七个时间节点分别行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的问卷调查。比较固定矫治不同时期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清洁类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方法:对30例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自身对照临床研究。在前臂屈侧分别涂抹粉底液、睫毛膏及唇膏后用卸妆油进行清洁,在涂样前、涂样后及清洁后应用Corneometer? 825、Primos和I-scope进行角质层含水量检测和图像采集。结果:用卸妆油进行清洁后,粉底液、睫毛膏和唇膏涂抹区域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均较涂样前显著升高;涂样前及清洁后Primos所有皱纹参
期刊
[摘要]目的:探討针对假体隆乳术后Ⅲ、Ⅳ级包膜挛缩的综合处理措施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假体隆乳术后Ⅲ/Ⅳ级包膜挛缩68例(136侧),采用乳晕切口或下皱襞切口,包膜完整切除、部分切除或腔隙封闭,重新剥离腔隙,置换假体,组织覆盖困难者延期假体置入。观察术后伤口愈合情况、乳房外形、手感、乳头感觉、患者满意度及包膜挛缩复发及其分级。结果:68例求美者中,采取一期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横一字形切口联合下睑缘切口矫正内眦赘皮术后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50例行横一字形切口联合下睑缘切口矫正内眦赘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睑裂长度(HLFL)、内眦间距(ICD)、睑裂长度和内眦间距比值(HLFL/ICD)、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HLFL(28.58±1.04)mm、HLFL/ICD(0.87±0.04)mm显著大于术前(2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正压充气装置应用于超长宽比例皮瓣中,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14例患者中应用间歇性正压充气装置,术后观察皮瓣一般情况。结果:术后3d换药可见12例皮瓣尖端肤色正常,仅2例耳廓严重撕脱伤稍显青紫,术后7d皮瓣末端血运已大部分恢复正常,仅有1.0cm×0.5cm表皮坏死结痂,经换药后痊愈。结论:间歇性正压充气装置可促进超长宽比例皮瓣成活,具有较好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自制负压引流装置治疗皮肤创面时不同负压值对愈合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9月的慢性溃疡型皮肤创面和外伤型皮肤创面患者100例,两种类型皮肤创面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高负压值组(-201mmHg~-300mmHg)和低负压值组(-100mmHg~-200mmHg),清创后应用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行负压引流治疗,治疗期间每天采集1次负压值,直到创面愈合,记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