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山歌校园传承路径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中桥小学音乐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并总结壮族山歌进校园的内容、形式与效果,提出建立长期有效的山歌教学模式、加大双语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加大力度编撰壮族山歌教材等壮族山歌校园传承路径。
  【关键词】壮族山歌 教育传承 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15-05
  “以歌养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农耕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写照,优美质朴、丰富多彩的壮族山歌文化,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价值情感及民族心理。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群众有更丰富、便捷的娱乐方式,以娱乐、礼仪为传统功能的壮族山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歌圩”衰落了,“歌手”衰老了,“歌谣”的地位衰微了。面对困境,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壮族山歌,成为人们当前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不少学者从非遗保护、节庆与旅游、文化艺术节等方面对壮族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也有不少学者尝试从教育传承方面论述壮族山歌走进中小学校园的途径,这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壮族山歌当下的传承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以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中桥小学音乐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尝试分析并总结壮族山歌走进校园的可行性以及不足,为学校传承壮族山歌文化提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广西壮族山歌以“壮”方言为基础,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婚姻交流、教育传承、人生礼仪、祭祀驱邪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从现状看,壮族山歌的大多功能已衰退,但其在礼仪及教育方面的功能价值依然突出,尤其适用于对壮族青少年的价值观及审美观的培养。目前,学界对壮族山歌教育传承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壮族山歌对青少年的功能价值研究。沈赛玲(2007)认为,壮族优秀山歌内容丰富,承载着壮族优秀文化,具有真善美的内涵。在当下社会,山歌对青少年的审美培养有重要的意义。龙海平等(2015)从当下壮族社会变迁的角度论述了壮族山歌对壮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意义,提出在青少年群体中推行山歌文化的必要性。农菊梅(2015)则比较系统地从德育角度谈壮族山歌文化对壮族社会群体,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的性格培养的指导意义,并提出构建校园“歌圩”,让山歌走进校园的思路。覃月弯(2018)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当下壮族山歌传承的困境,认为山歌文化的传承首先要解决文化认同问题,以中小学生群体为主的青少年教育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他提出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壮族山歌的困难除了语言障碍,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文化多元化冲击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些关于壮族山歌的功能价值研究,为壮族山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壮族山歌走进校园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农星光(2012)以广西民族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为研究内容,认为壮族山歌在师范类专业的音乐课中应该有更多参与成分,让更多专业学生掌握壮族山歌教学理论以及应用知识,为他们毕业之后进入中小学教学打下基础。该文从师资培养角度总结壮族山歌在校园教育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前瞻性。何明智(2015)提出当代文化在变迁的同时,壮族文化也需要变迁。为了更好地传承壮族文化,壮族山歌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进入校园扩大普及面成为必要的途径。其中,收集更多形式的山歌编入教材是推动山歌进校园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壮族山歌进校园研究案例中,总结较好的有韦珍雅(2015)和杨剑(2016)。韦珍雅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论述壮族山歌在城市中学传承的可行性和不足,提出语言环境是山歌校园教学的主要困难之一。杨剑以百色市几所中学为例,围绕壮族山歌进入中学课堂的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教学反思等内容展开研究,遗憾的是该文没有涉及教学效果的跟踪研究。从以上文献看,以小学为个案进行山歌进校园的研究目前学界还处于空白,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第三,壮族山歌走进校园的教材建设研究。王枬、郭翠梅(2010)是较早提出出版壮族山歌教材的学者,她们认为在整理山歌教材过程中,出版社应负责统筹编写教材项目的重任,壮学专家和学者应起主导作用。韦翠茜(2011)以广西凤山县的优秀壮族山歌选编为例,提出编撰壮族山歌校园教材的构想,该文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只以凤山县一个地方的传统山歌为分析对象,并不具有代表性。姚笛(2015)从壮族山歌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壮族山歌教材选编的建议。该文案例突出,能结合具体的音乐课堂展开论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审美,到传承壮民族文化,壮族山歌通过学校传承的意义重大。然而,就当下现状看,广西各地实施壮族山歌进音乐课堂的教学单位不多。由此,本文以南寧市武鸣区仙湖镇中桥小学音乐课堂为例,通过对该校山歌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全面调查,分析并提出壮族山歌进校园的思路,希望能为壮族山歌校园传承的课题研究提供个案。
  二、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中桥小学壮族山歌课堂调查
  (一)调查点简介
  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中桥小学创办于1933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实施壮汉双语文教学的实验学校之一,同时也是武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鸣三月三歌圩——壮族山歌”传承基地之一。学校现有6个年级共15个教学班,学生总数618人;有专任教师38人,其中9人获“南宁市教学骨干”称号。教师团队中大学本科学历15人,在读大学本科2人,其余为大学专科学历,教师合格率100%。长期以来,仙湖镇中桥小学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双语教育为基础,以壮民族文化为特色,打造了具有壮民族特色的教育品牌,在武鸣区有较大影响。为更好地传承壮族山歌文化,经过多年准备,武鸣区仙湖镇中桥小学从2010年开始在音乐课堂增设壮族山歌专题,该实践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本文的调查就基于此展开。   (二)壮族山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1.课堂内的山歌教学活动
  中国歌谣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根据《中国歌谣集成》的分类体系,它们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等7类。以此标准,笔者根据仙湖镇中桥小学音乐课教学计划整理出该校壮族山歌课堂教学内容如下:
  表1 中桥小学壮族山歌曲目以及授课年级
  表2 中桥小学壮族山歌授课计划表
  由表1看,目前仙湖镇中桥小学壮族山歌曲目不多,内容较单薄,尤其缺少儿歌方面的曲目。但从表2看,该校隔天开设一节山歌课,安排较为合理,两次课中间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既便于学生记忆,也在一定程度缓解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
  2.非课堂的其他山歌活动
  近年来,仙湖镇中桥小学围绕着“壮族文化传承”打造了一系列壮族山歌活动。首先,学校成立“尼仙湖”山歌队。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以年级为单位,选择较为優秀的学生加入山歌队,通过适当的训练,由山歌队代表学校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文艺表演。这种竞争性的训练方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山歌的兴趣。其次,学校定期举办校内山歌比赛。自2010年起,学校每年三月三前夕,都会组织一次全校规模的山歌比赛,获奖的曲目和团队,可获得代表学校参加仙湖镇“三月三山歌比赛”的资格。最后,学校积极组织山歌队参加各类校外活动。从2014年开始,学校“尼仙湖”山歌队多次参加武鸣区“壮族山歌进课堂”汇报展演、武鸣区“三月三”歌圩等活动,在同类学校中成绩突出。
  (三)壮族山歌课堂的教学效果
  仙湖镇中桥小学壮族山歌进音乐课堂教学从2010年秋学期开始,至今已有10年时间,为全面了解教学效果,我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群体进行广泛的调查。
  1.学生群体
  为了形成比例抽样,本研究一共抽选60名学生进行调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10名,男生女生各5名。
  (1)壮语掌握能力状况。调查显示,仙湖镇中桥小学学生的壮语掌握程度总体较好。其中,中高年级学生基本能熟练使用壮语,低年级学生的壮语能力一般。
  (2)对壮族山歌进音乐课堂的喜欢程度。从调查看,大部分学生对壮族山歌进音乐课堂是持支持态度的,学习积极性也较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壮族山歌进音乐课堂的欢迎程度高于中高年级。
  (3)对壮语山歌曲目的掌握程度。从调查看,中低年级学生会唱的壮语山歌数量要高于高年级学生,学生对山歌的掌握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递减的状态,高年级甚至出现已经不能唱全一首山歌的现象。
  2.授课教师群体
  笔者一共访谈了仙湖镇中桥小学6位授课教师,其中2位是学校专职山歌教师,4位是兼职教师。访谈涉及以下三个问题:(1)你对山歌进课堂的教学效果满意吗?(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3)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现状?
  关于第一个问题,6位教师的答案都是“满意”。他们认为,就目前而言,山歌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性高,气氛十分活跃。
  关于教学中的困难,受访教师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于三点: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强、师资配置不足、教材内容太少。其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教学过程中最难解决的,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壮语基础太薄弱,壮语虽是母语,但生活中逐渐被普通话代替,尤其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壮语使用较少。而对壮语的使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这是影响山歌教学的关键问题。关于师资,教师认为这是目前山歌进课堂的困难之一,现在掌握双语的年轻教师少。仙湖镇中桥小学虽然是双语学校,但是双语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不到20%,声乐类专职教师只有1名,并不属于双语教师,因此现在的山歌课堂大多是其他的双语以及兼职教师来代课的。另外,教材的选用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从现状看,较为经典的传统壮族山歌多是爱情类的曲目,难以适应小学课堂,既切合壮族传统又有时代精神的山歌作品太少,如何选择并改编一些作品融入山歌课堂,或是编制固定的山歌教材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于山歌课堂教学改进,教师的意见不多,反复强调语言是基本问题,认为如果学生在生活中能多讲壮语,熟练掌握壮语,那学习壮族山歌就会事半功倍。
  3.家长群体
  南宁市武鸣区是壮族发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壮族历史文化,其中仙湖镇作为武鸣的枢纽地区,壮族传统文化保存良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仙湖镇中桥小学就被列入壮语试点学校,独特的双语教学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爱和尊重。为了更好地了解壮族山歌进小学课堂的家长心理,笔者选择了20名家长作为采访对象,男性女性各10名。该部分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访谈。
  第一个问题:“你是否认可孩子学习壮族山歌,孩子学习壮族山歌会影响学习吗?”有10名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壮族山歌是传承壮文化的必要途径,同时指出学习山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不会影响学习。有8名家长认为,适当学习山歌可以丰富孩子学习生活,但不支持孩子过多参与山歌活动,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有2名家长持反对态度,认为孩子学山歌是不必要的,在普通话普及的大环境里,学习山歌会增加学生学习语言的负担,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学习。
  第二个问题:“你的孩子给你唱过壮语歌曲吗,你和孩子在家一般用什么语言进行交流?”16名家长表示听过孩子唱壮族山歌,4名家长表示没有听过。关于与孩子日常交流所用的语言,10名家长表示,他们完全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有7名家长表示他们和孩子的交流是壮语和普通话混用,如指导作业用普通话、平时谈话用壮语;有3名家长表示自己在家都是用壮话和孩子交流,因为自己本身不怎么会说普通话。
  第三个问题:“你参加过孩子的山歌课堂吗?孩子学壮语唱山歌有什么意义?”有12名家长表示参加过学校的山歌比赛活动以及镇里的三月三系列活动,曾给孩子录过唱歌小视频;有8名家长表示没有看过孩子演出。对学习壮族山歌的意义,有18名家长表示意义重大,他们认为在双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壮语难度大,但是学习壮族山歌就比较简单,而且容易记;有2名家长表示不是很理解双语教学和壮族山歌进课堂的意义和措施。   从以上调查看,仙湖镇中桥小学壮族山歌课堂取得一定教学效果,学生对壮族山歌学习态度较好,同时,该实践也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然而,从教学过程看,仙湖镇中桥小学壮族山歌课堂也面临较大的困境,如在城镇化过程中壮语的社会化功能正在逐步减弱、山歌教师匹配不足、山歌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专门的山歌教材等。为能妥善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几点对策。
  三、提高壮族山歌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以教学效率为目标,建立长期有效的山歌教学模式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仙湖镇中桥小学的学生对壮族山歌的兴趣浓厚,且积极主动去学习,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山歌的掌握能力有明显的下降,这就形成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山歌教学可以短期提高学生对山歌甚至壮语的掌握能力,但如何保持它的影响力,增强学生对它的长期记忆,从而实现壮族山歌真正的传承?不可否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科目的增多,学生压力也会增加,在升学的“重”和兴趣的“轻”之间,学生放弃甚至失去对山歌的兴趣是可以理解的。为此,笔者认为,要保持学生对山歌的热情度和专注度,需要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优化教学环境。
  首先,精选教学内容,创作经典山歌曲目。在传统意义上,比较经典的壮族传统山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时政歌等类型,要把这些经典都搬到小学课堂是不现实的,为此,组织者必须甄别、筛选,选出最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曲目,改编成曲,再引进课堂。在此过程中,组织者需要创新思考,经典山歌也不一定是完全继承传统的山歌,也可以是根据当地历史文化重新创作的曲目。如现在仙湖镇中桥小学山歌课堂中,高年级教授的《怀念詹伯山生死为人民》和《回忆革命先烈山歌》,就是武鸣区文化馆根据武鸣人对其先烈的感恩和怀念改编成曲,这两首山歌曲调优美、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另外,组织者需要拓展思维,除了摘选优秀的传统壮族山歌,对传统词曲进行改编,还应该扩大现代壮族山歌创作路线,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民歌元素对本民族山歌进行改编。比如仙湖镇中桥小学低年级课堂教授的《小小尼达妮赶圩忙》,就是融入粤语童谣元素改编的壮族劳动歌,该曲目曲调欢快、歌词简洁质朴,表现壮族儿童协助家里大人赶圩的欢快场面,较适用于小学生的音乐学习。
  其次,教学形式多样,走可持续的教育模式。从内容和形式看,壮族山歌文化的美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既离不开歌曲本身的词句、音韵之美,也离不开对歌现场歌手和观众的即兴表演之美。就目前仙湖镇中桥小学的山歌课堂而言,按传统音乐课教授形式授课已经难以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了。笔者认为,要有效地教学和传唱壮族山歌,除了引导学生对词句、音韵的掌握,更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团队可以根据所授的山歌曲调编排壮族风格的舞蹈,让学生唱跳结合,增加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可以通过不断打磨这些舞蹈和山歌作品,形成音响资料,以便后来班级能共享,形成可持续教学模式。
  最后,增强民族认同,以语言学习促进壮族山歌文化传承。本调查显示,壮语环境的衰退是影响学生壮族山歌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要解决这一困境,提高学生的壮语使用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对壮民族身份的认同是两个必要手段。從语言环境看,壮语的衰微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一困境,学校需要进行更多的宣传以及争取更多的社会配合。仙湖镇中桥小学作为双语教学单位,应该充分地利用该教学环境,除了在壮语课堂说壮语,更要鼓励壮族学生在生活中多使用壮语。同时,让家长也尝试和孩子使用壮语进行日常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意识到壮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树立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当语言成为一种习惯之后,文化自然就可以保存下来。
  (二)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加大双语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调查中,我们发现仙湖镇中桥小学现有的6名山歌教师中,有4名是兼职教师,专职音乐教师只有1名,且他是外地人,不懂本地壮语,还有1名是专职的双语教师,以壮语教师身份招聘进校,平时主要教授语文和壮文课,这样的组合实在难以称得上是强大的教学团队。要保证壮族山歌课堂的教学质量,熟练使用壮语和汉语是音乐专业教师的必要基础,因此加大双语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是必要途径。
  如何引进专业人才呢?笔者认为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是两个可行的方法。第一,重点关注校园招聘。近年来,广西高校对双语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大增加,如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开设了壮语班,广西艺术学院少数民族音乐班每年也有招生,三个学校每年毕业生人数约为100人。仙湖镇中桥小学可以通过校园招聘形式,吸收具有壮族文化基础且能熟悉说壮语的青年学生来补充双语师资力量。第二,学校可向社会招贤纳士,尤其是招聘优秀的壮族民间山歌爱好者、歌王,用专项资金聘请他们为兼职教师。另外,仙湖镇中桥小学大部分教师为武鸣区本地人,多少有一些壮话基础,如果学校能根据教学目标,每年定期从中选拔一些中青年教师进行壮语教学培训,那么也可成为壮族山歌课堂以及双语教学储备教师的手段之一。
  (三)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加大力度编撰壮族山歌教材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仙湖镇中桥小学6个年级的山歌教材仅有8首壮族山歌,且内容只涉及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三类。要基于山歌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音乐课程,丰富音乐课程内容,必须编撰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壮族山歌教材。
  首先,政府文化部门做好统筹工作。武鸣区文化旅游部门需牵头组织,并联合武鸣区各双语学校的教学领导、音乐教师共同协商编辑教材事宜,筹建武鸣区中小学山歌教材组委会。由政府主导并妥善安排具体的细节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避免一些学校各行其是,或者临时整理一些山歌曲目充当山歌课堂教材的现象。
  其次,集民间力量收集优秀民歌。武鸣区壮族文化内容丰富,山歌文化也保存得较好,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四、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当地都会举办大型的山歌比赛,吸引广西各地歌手前来参加。教材组委会可根据比赛结果,邀请歌王和优秀歌手参与教材的整理,如提供优秀素材或提改编创编思路,成曲后再经过专家审定,这样一定可以选出大量优秀的山歌曲目作为教材的选篇。   最后,积极与高校展开合作,邀请学术专家参与山歌教材的编辑出版。为了更好地了解壮族山歌在广西高校的教学状况,笔者专门对广西艺术学院声乐专业(民族班)的壮族山歌教材进行调研,获悉以下山歌曲目已经编成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初跟你好》《船从远方来》(武鸣壮族山歌)、《赶歌牙》(天等壮族山歌)、《取切溜》(都安壮族山歌)、《歌唱韦拔群》(巴马壮族山歌)、《东兰有个韦拔群》(东兰壮族山歌)、《夜了天》(大新壮族山歌)、《民族团结花盛开》(德保壮族山歌)、《我的家乡好》(田东“僚歌”)。武鸣区中小学山歌教材如能借鉴或引用这些曲目作为教材内容,并和广西艺术学院的师生进行合作,相信会对壮族山歌教材出版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出版教材工作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力量通力配合。
  在社会转型的视域下,没有一种文化不在变迁之中。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壮族人们的娱乐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会流动的增加则改变壮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壮族山歌在民间传承遭遇到极大的挑战。山歌文化是壮族群众的民族记忆,是反映壮族人们审美艺术、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它的可持续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武鸣区仙湖镇中桥小学的山歌音乐课堂调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壮族山歌进校园是一条可行的传承路径,但该个案也表现出常态的困难,如教学内容和形式创新不足、没有固定教材、缺乏专业的师资等,要克服这些困难,不仅需要学校积极努力、社会大力支持,更需要政府政策长期支持。“每一项政策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离开了特定环境的政策就会沦为无家可归的孤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双语教学成为广西壮族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试点学校为壮语及壮族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无奈受升学考试以及壮语环境衰退的影响,很多试点学校只能停止双语教学,双语政策成为空谈。如今,校园传承路径已成为当下壮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形势之一,但目前规模和效果还不理想。壮族山歌进校园从设计到运作,要做到卓有成效,需要政府制定长期有效的政策和科学可行的工作思路,需要各试点单位脚踏实地、努力创新。
  【参考文献】
  [1]沈赛玲.壮族山歌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龙海平,侯峥,封秋宁.“歌圩文化”:壮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2015(4).
  [3]练翠滢.地方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4]农菊梅.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5.
  [5]覃月弯.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出路——以广西中小学校为例[J].教育观察,2018(9).
  [6]农星光.壮族山歌纳入民族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
  [7]何明智.广西壮族民间山歌文化传播要素及其当代变迁[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8]韋珍雅.初中音乐课堂渗透壮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实践研究——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9]杨剑.壮族山歌传承新探——以广西百色壮族山歌进课堂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4).
  [10]王枬,郭翠梅.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以《广西社会》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3).
  [11]韦翠茜.将本地山歌开发成音乐课程资源探析——广西凤山县将优秀山歌开发为校本教材侧记[J].基础教育研究,2011(12).
  [12]姚笛.本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应用研究——以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为例[J].音乐时空,2015(12).
  [13]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金太军等.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韦文焕(1981— ),壮族,广西罗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现就职于广西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民俗学。
  (责编 黄健清)
其他文献
[摘 要]开展丰富多样、适合于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增进幼儿健康的积极手段和重要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幼儿园坚持“乐园文化”的理念,把“玩得快乐,玩出健康”放在幼儿首要的发展目标,尝试探索体育教学活动新模式,构建“自然、自由、环保、创新”的绿色健康课程体系。通过利用社区环境资源,以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园内有限空间开发“临时运动场”,敢于挑战“狭小空间”,积极探索和开发新型体育游戏——楼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高的情况,提出营造浓郁的“书香”环境、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搭建展示阅读平台等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使学生读而乐、乐而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06-02  陶行知先生说过“看书如同吃饭一样的要紧,也是生活所必需的”“农人要用书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我区部分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从意识观念铺垫、基本理论依托、实践成效佐证和客观条件支撑四个方面分析全面推行绿色海量阅读的可行性,以促进绿色海量阅读在我区小学全面推行。  【关键词】全面推行 绿色海量阅读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25-02  2019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我区小学全面推行绿色海量阅
期刊
【摘要】本文以广西西部某县为例,总结该地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地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当地学校提高对小学英语教育的认识、支持大学生支教团队开展活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与助学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边远地区 农村小学 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12-03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关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为例,论述“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习作单元阅读教学策略:研读教材,定位目标;精心设计,落实要素;梳理框架,指导写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围绕中心意思写” 习作单元 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72-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写作教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中小学衔接普遍存在的问题,论述中小学衔接课程建构的实践经验,建议教师将中小学衔接课程分为建构课堂育习惯、参观实践悟衔接、课程引领促发展三大板块进行实施,以期学生更快地适应角色转换。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 课程 实施经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50-04  说起“中小学衔接”,大众的普遍认知和做法便是让小学毕业生
期刊
【摘要】本文以《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实践为例,围绕探寻积的变化规律这个问题,提出聚焦真问题、提出真猜想、经历真探究的教学策略,以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思想。  【关键词】《积的变化规律》 数学思想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80-02  《积的变化规律》是乘法计算中自然存在的规律
期刊
【摘要】本文以《穷人》教学为例,针对长课文内容多、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的教学切入点等问题,论述抓文体特点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通过关注文本的情节描写、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描写等,梳理文本结构及特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文体特点 长文短教 《穷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73-02  统编版语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为例,论述科学课概念转变教学的三步曲:精准探测认知结构,了解已有概念;引发有意义的认知冲突,解决疑惑问题;选择策略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概念转变 认知冲突 前概念 迷思概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90-02  培养儿童科学概念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教师主要
期刊
【摘要】本文以梧州市新兴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为例,论述以“若水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提出从“润物、润心、润品行”三个层面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实现文化品牌创建,提升综合办学水平。  【关键词】校园文化 若水文化 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59-03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