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常态背景下建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是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新常态背景下,就业供给有增有减而就业需求却持续提升,在此背景下高校对学生实践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对学生就业与创业观念的引导不足、对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大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培育体系滞后市场需求、政府扶持与高校支持政策难落地、市场的就业难与招工荒现象并存的被动局面。基于现实状况与未来趋势,高校应该从教学模式、观念引导、协同扶持三个层面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以期促进我国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持续提升、经济韧性逐步增强,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长效机制
一、新常态背景下就业市场环境概述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创造性的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政府及相关媒体在此以后不断对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阐述,其中一个共识就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升级、经济增速开始全面换挡、经济驱动亟待快速转换,其中经济增速全面换挡的重要表现就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在中长期国民经济将保持“L”型走势。国民经济增速的拐点出现,伴随而来的是充分就业假设将被打破,并由此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響。
新常态背景下就业市场环境将出现多方面的创新与发展。第一,经济增速放缓,以淘汰落后产能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将持续推进,企业下岗职工群体将增加,从而增加了市场就业的竞争;第二,经济驱动的转变将会创造出一批科学技术含量高、创新需求强的新兴产业岗位,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行业等等;第三,经济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会造成一些小企业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可能引发国际贸易摩擦,从而减少工作岗位供应。但不幸的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却逐年上升,因此新常态背景下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更是刻不容缓。
二、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一)高等教育培育体系滞后市场需求,对学生实践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培育体系都与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脱节,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高校理论知识陈旧,难以满足实务中的前沿需求;第二,高校偏重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弱,也就是日常说的“眼高手低”;第三,当前的教育体系过于标准化,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退化,抑制了创新;第四,高等教育培育体系的管理相对松散,从而使得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开始丧失斗志;第五,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调整难以跟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使得高校就业难上加难。
(二)市场的就业难与招工荒现象并存,对学生就业与创业观念的引导不足
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弱,供大于求的市场结构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是发达地区企业招工荒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在我国早已司空见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首先,市场需求与高校供给的错位是重要原因,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有限;其次,大學生就业的“眼高手低”与“怕苦怕累”现象普遍,薪资要求却相对较高,供求双方难以达成一致;再者,大学生创业比重不高,且创业多从事餐饮、娱乐等服务性行业,缺乏依靠自身知识密集型优势进行创业的观念力、创造力、执行力;最后,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与创业存在恐惧,其就业策略指导与心理引导不足。
(三)政府扶持与高校支持政策难落地,对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大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素来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高校也经常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自己学子的就业与创业,如创建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引入外部招聘等等。但是从目前的执行效果来看效果欠佳,其核心原因在于政府扶持政策与高校的支持措施难以协同推进,从而不仅降低了政府扶持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与时效性,而且挫伤了高校推出支持措施的积极性。目前,许多学生根本不了解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与创新的支持政策,学校在宣导工作方面存在盲区,这无疑使得政府与学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的促进政策难以落地去产生促进效果。
三、新常态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构建
(一)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技巧
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技巧是新常态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基础、最重要的长效机制。教学是高校的核心使命,教学模式是高校赖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刺激,高校应该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技巧。如前所述,要想真正使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内生平衡,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往往不能简单地依靠理论教学来达到,他们需要被引导、被鼓励,去积极的参与实践,持续优化自身的思考深度,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宣导就业与创业并行的职业观念,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计划经济时代,“吃皇粮”、“编制”、“官本位”等观念浓厚,从而使得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喜欢去考公务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观念的引入,我国劳动市场的效率开始迅速提升,但“好高骛远”、“享乐主义”、“拿来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开始在大学逐步蔓延,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由此,政府与高校应该积极宣导健康、稳健的就业与创业观念,通过不断转变其就业价值观、引导其积极创业,提升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而且还应该鼓励大学生利用所知、所学去创业,从而不仅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有效带动其他就业。但必须强调的是,大学生应该转变只进行最低端的餐饮创业与服务创业的现状,高校应该积极地支持、鼓励学生探索知识密集型创业模式,真正提升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断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实行政府与高校协同扶持的政策,提振学生的就业活力与创业激情
当前,政府与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难以起到协同作用,由此应该积极推进政府扶持政策与高校支持措施的协同发展,通过高校对政府扶持政策的指导、分析及宣导,提升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影响力与实效性,从而真正提振学生的就业活力与创业激情。第一,高校应该对政府颁布的就业或者创业支持政策进行宣导,如深圳地区对于迁入户口的高学历者进行住房补贴、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策略等;第二,高校应该制定相对应的措施来鼓励学生往政府扶持创业的方向靠拢,从而提升政策的时效性与可操作性,最后真正提升政策的实效性;第三,对于政府政策的局限性与漏洞,高校应该仔细分析后,加快与政府的沟通,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政策设计,最终提升政策的效果,实现大学生积极就业、敢于创业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總而言之,新常态背景下建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是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对学生实践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对学生就业与创业观念的引导不足、对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大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培育体系滞后市场需求、政府扶持与高校支持政策难落地、市场的就业难与招工荒现象并存的被动局面。基于前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现状的分析,结合未来新常态背景下劳动市场环境的变化,文章提出在新常态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构建应该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宣导就业与创业并行的职业观念、实行政府与高校协同扶持的政策,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提振学生的就业活力与创业激情,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坚.规模膨胀与就业水平:宁波高校为例[J].兰州学刊,2008(02).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长效机制
一、新常态背景下就业市场环境概述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创造性的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政府及相关媒体在此以后不断对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阐述,其中一个共识就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升级、经济增速开始全面换挡、经济驱动亟待快速转换,其中经济增速全面换挡的重要表现就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在中长期国民经济将保持“L”型走势。国民经济增速的拐点出现,伴随而来的是充分就业假设将被打破,并由此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響。
新常态背景下就业市场环境将出现多方面的创新与发展。第一,经济增速放缓,以淘汰落后产能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将持续推进,企业下岗职工群体将增加,从而增加了市场就业的竞争;第二,经济驱动的转变将会创造出一批科学技术含量高、创新需求强的新兴产业岗位,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行业等等;第三,经济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会造成一些小企业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可能引发国际贸易摩擦,从而减少工作岗位供应。但不幸的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却逐年上升,因此新常态背景下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更是刻不容缓。
二、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一)高等教育培育体系滞后市场需求,对学生实践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培育体系都与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脱节,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高校理论知识陈旧,难以满足实务中的前沿需求;第二,高校偏重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弱,也就是日常说的“眼高手低”;第三,当前的教育体系过于标准化,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退化,抑制了创新;第四,高等教育培育体系的管理相对松散,从而使得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开始丧失斗志;第五,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调整难以跟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使得高校就业难上加难。
(二)市场的就业难与招工荒现象并存,对学生就业与创业观念的引导不足
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弱,供大于求的市场结构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是发达地区企业招工荒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在我国早已司空见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首先,市场需求与高校供给的错位是重要原因,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有限;其次,大學生就业的“眼高手低”与“怕苦怕累”现象普遍,薪资要求却相对较高,供求双方难以达成一致;再者,大学生创业比重不高,且创业多从事餐饮、娱乐等服务性行业,缺乏依靠自身知识密集型优势进行创业的观念力、创造力、执行力;最后,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与创业存在恐惧,其就业策略指导与心理引导不足。
(三)政府扶持与高校支持政策难落地,对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大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素来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高校也经常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自己学子的就业与创业,如创建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引入外部招聘等等。但是从目前的执行效果来看效果欠佳,其核心原因在于政府扶持政策与高校的支持措施难以协同推进,从而不仅降低了政府扶持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与时效性,而且挫伤了高校推出支持措施的积极性。目前,许多学生根本不了解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与创新的支持政策,学校在宣导工作方面存在盲区,这无疑使得政府与学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的促进政策难以落地去产生促进效果。
三、新常态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构建
(一)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技巧
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技巧是新常态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基础、最重要的长效机制。教学是高校的核心使命,教学模式是高校赖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刺激,高校应该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技巧。如前所述,要想真正使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内生平衡,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往往不能简单地依靠理论教学来达到,他们需要被引导、被鼓励,去积极的参与实践,持续优化自身的思考深度,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宣导就业与创业并行的职业观念,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计划经济时代,“吃皇粮”、“编制”、“官本位”等观念浓厚,从而使得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喜欢去考公务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观念的引入,我国劳动市场的效率开始迅速提升,但“好高骛远”、“享乐主义”、“拿来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开始在大学逐步蔓延,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由此,政府与高校应该积极宣导健康、稳健的就业与创业观念,通过不断转变其就业价值观、引导其积极创业,提升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而且还应该鼓励大学生利用所知、所学去创业,从而不仅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有效带动其他就业。但必须强调的是,大学生应该转变只进行最低端的餐饮创业与服务创业的现状,高校应该积极地支持、鼓励学生探索知识密集型创业模式,真正提升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断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实行政府与高校协同扶持的政策,提振学生的就业活力与创业激情
当前,政府与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难以起到协同作用,由此应该积极推进政府扶持政策与高校支持措施的协同发展,通过高校对政府扶持政策的指导、分析及宣导,提升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影响力与实效性,从而真正提振学生的就业活力与创业激情。第一,高校应该对政府颁布的就业或者创业支持政策进行宣导,如深圳地区对于迁入户口的高学历者进行住房补贴、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策略等;第二,高校应该制定相对应的措施来鼓励学生往政府扶持创业的方向靠拢,从而提升政策的时效性与可操作性,最后真正提升政策的实效性;第三,对于政府政策的局限性与漏洞,高校应该仔细分析后,加快与政府的沟通,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政策设计,最终提升政策的效果,实现大学生积极就业、敢于创业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總而言之,新常态背景下建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是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对学生实践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对学生就业与创业观念的引导不足、对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大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培育体系滞后市场需求、政府扶持与高校支持政策难落地、市场的就业难与招工荒现象并存的被动局面。基于前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现状的分析,结合未来新常态背景下劳动市场环境的变化,文章提出在新常态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构建应该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宣导就业与创业并行的职业观念、实行政府与高校协同扶持的政策,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提振学生的就业活力与创业激情,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坚.规模膨胀与就业水平:宁波高校为例[J].兰州学刊,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