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如刺如相见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k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照片》封面上的潘素,初见就让人惊艳。苹果日报社长董桥在《永远的潘慧素》中这样说道:“亭亭然立在一瓶寒梅旁边,长长的黑旗袍和长长的耳坠子衬出温柔的民国风韵——流苏帐暖,春光婉转,几乎听得到她细声说着带点儿吴音的北京话。”而迷蒙在黑白之中的细细风月,却透着她沉寂之下的热烈,孤绝又静美。
  那时的潘素,大抵还冠着“潘妃”的名号,在旧上海奔赴一场场歌舞会。但若单单只看这一页纸中人,你一定会认为她是一个淑女名媛,静立如荷,吐气如兰,回眸之间是内敛的风情。
  这位在十里洋场上风靡一时的女子,的确本是望族千金。父亲在她幼时便聘来先生,教她琴棋书画。那时的潘素,还叫潘白琴。不知很久之后,她还能否在梦中听到有人这样亲切地唤她,令她触摸到童年时不惹世事的天真。那时的光阴一定是如阳光般澄明,又如水般浸润无声,一点一滴流逝,握不住,也捉不到。
  潘素十三岁时,已经弹得一手好琵琶,绘出初具气象的画作。可惜父亲在母亲早亡后,便急急为她娶了一位继母。待一切落定,她忽而惊醒,不得不去面对乱世中的纷纷扰扰。继母给了她一把琴,而后便将她撵出家门。潘素不得已入了上海的天香阁,在那里卖艺为生。
  但她的心却从未零落。她依旧高高在上地端坐着,只不过脚步在红尘中舞蹈,赚一些掌声,也令那凄凉的夜色不再寂寞。她在十里洋场里孑然一身,风生水起地独活。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大上海有一个名为“潘妃”的美人,才艺卓绝。
  艰难孤绝的生活,让她越发尖锐如刺,却又热烈如火。她不像其他交际花去逢迎官场文人,反而喜欢和性格鲜明的“二等流氓”打交道。她从不担心没有人喜欢她的美,抑或琴艺。在这样迷离、寂寞又慌张的十里洋场,她可以婉约踏歌行,也可以纵马疾驰而过。
  潘素后来还学着当时的“黑社会”,在手臂上绣了一朵香艳的花。她带着这朵花,游走于繁华人世,周围都是热闹与喧嚣,衣香鬓影之下没有人看得到隐藏在暗处的泪水与苦难。若不是遇到张伯驹,她大约还会过很久这样活色生香的日子。
  那年潘素二十岁,年华正好,一张笑颜就让张伯驹惊为天人,更别说她卓绝的气质与才情。张伯驹这位名副其实的豪门公子,不爱官名爱才名。他初见潘素,当即写了一副对联:“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两人_见钟情,既要长久,又要朝暮。潘素当时虽与一个名叫臧卓的中将已有婚约,却不管不顾地与张伯驹相恋。臧卓听闻后,将潘素软禁起来,张伯驹四处奔走,终于在一个夜晚将潘素劫走,就好像王子将公主救出高塔,想想便觉得浪漫。
  这不是张伯驹为潘素做的最浪漫的事。在长长久久的歲月里,他不知为她写了多少情诗,于潘素而言,这才是岁月的恩赐。
  潘素和张伯驹在她的家乡成婚。那时,她去寺院得了“慧素”的法号,好像过往已是云烟,她从乱世佳人的戏码中走出,便再不回头。新婚之夜,她在一身华服之下着素衣,张伯驹很是惊讶,但她只淡淡地说:“洁白如素,是我的本色。”她好像仍旧是当年那个不经世事的望族千金,回眸之间,是令人怦然心动的纯澈,还有洗尽铅华后的柔软。
  潘素自二十一岁开始,便正式拜名师朱德甫学习花鸟画,而后张伯驹又请了多位老师各教所长。潘素跟着这位诗词书画无一不精的丈夫,沉浸于书画创作中。她描摹过李白唯一的真迹《上阳台帖》,见过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她看过蔡襄的自书诗札册,抚摸过黄庭坚的草书卷……无数价值千金的诗画真迹,像宝藏一样置于张府中,令她如饥似渴地观摩。
  岁月就这样慢慢地走过,回忆里,有她和张伯驹一起走过的山川与河流,看过的落日与大海。而她一如当初,仍旧是那个孤绝又静美的女子,也是一朵摇曳生姿不曾褪色的花,安然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
  潘素曾自述:“几十年来,时无冬夏,处无南北,总是手不离笔,案不空纸,不知疲倦,终日沉浸在写作创作中。”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爱的人。她亲手为自己建起了一座不见风雨的桃花源,动荡之中,也不曾颠覆。
  她的画技日益精湛,她的画骨也无人可仿。连大师张大千都说她的画“神韵高骨,直逼唐人”。最初,她主攻花鸟画,而后却在山水之间得了妙言,自此醉心于此,流连忘返。她有看悲怆世人的慧眼,也有描摹大干世界的巧手,她的画是《松岩初雪》图上的点点红尘,是《杨落吴江图》里的疏朗岁月,是她一生的跌宕和淡远。
  五十年代时,章诒和在北京什刹海初见潘素,说她丰盈白皙,眼睛乌黑,腮边笑靥浮荡万般妩媚,只有开阔优雅的额头上留有光阴碾过的印痕。真是孤绝静美如初见。而后,潘素在光阴荏苒里渐渐走远,直到我们看不见。旧时风月也四散开来,带着余香,渐渐飘散。
其他文献
那是个下着大雪的冬日,在长安城一条并不热闹的街道上,小酒馆的胖老板点头哈腰地迎进了几个腰悬长剑的客人。  世道艰难,生意不好做,这些武林中人倒是出手阔绰。老板大声吆喝着,让店小二为客官们牵马,又抖着肥胖的身子为最先进店的锦衣男子掸雪。老板并不知这锦衣男子是慕容山庄的庄主,所以见他转身牵过罩在毛皮斗篷下的孩子,斗胆调笑道:“是府上的小姐吧,看这模样儿,真是赛过了画上的天仙。”  那孩子白玉般的面皮涨
期刊
风里水乡,绕梁藤萝香  丝竹悠扬,和弦入梦乡  谁在哼唱,古镇的过往  千百年风华已被淡忘  石阶长长,步调轻摇晃  斑驳围墙,刻着昨日伤  谁在静看,燕子啄小窗  枝头洒落是夏的余香  余香幽,戏子坐桥头  昨日泛黄的一片绣  挑针引线把时光停留  任它飞逝浓淡依旧  当时你曾青衫红裙抛彩绣  当时你曾月下窗前刺锦绣  當时不再白了少年头  走进喧闹的街头  风吹柳丝竹柔落花盈满袖  夜挑灯红烛
期刊
韩琛回到碎叶镇时,正值孟夏。他走过一座青石桥,桥头坐着一个正描眉的花旦,时不时宛转悠扬地唱几句,那熟悉的曲调直教他想起了当年。  那年,他还是小镇私塾里的教书先生,在一日回家的路上遇见了柳芙——那个比彩霞还要绮丽的姑娘。  青衫红裙的她立在楼上,手中抱着一只绣球,左顾右盼间频频摇头。楼下被少年郎们围得水泄不通,其中一个吵嚷道:“既是抛绣球,便是姻缘天定,姑娘何必犹豫不决?”柳芙闻言蹙紧了秀眉,一众
期刊
虽然,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好多人已经忘记了何时芒种,何谓霜降。好在,这些寓意深邃的名字只是悄悄隐匿起来,躲进诗,藏入歌,等待着终有一天被人再次唱起,而聽到的人欣喜道一声,好久不见,我还记得你。  歌曲列表  01  陶然四季  演唱/橙翼 作词/择荇  立春时,北国未解冻的平原  第一尾鱼跃出倒春寒的湖面  快小满,牵耕牛走过黄土上的梯田  偶尔也陪蜻蜓寻
期刊
茉莉香片  看似青茗甘醇 匀一缕茉莉香魂  以肆意花香掩去溃烂心门  品尝茶的苦涩 眷恋花的温存  滚烫散不开混沌  墙上死灰脱落 却露出旧年积恨  如久病难愈终会落下病根  花的香了无痕 茶的苦是认真  是谁讲入木三分  成佛  (《武神赵子龙》插曲)  风吹过得太多  云朵也飘过太多  花开太多 柳絮太多  太多谁还能记得  爱缠绵得太多  思念也想得太多  用心太多 心痛藏太多  如此的太多
期刊
许是从小就接触唐诗,便对长安城生了几许憧憬。后来,见惯了城市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却偏爱诗文里的古旧长安。无意间听到河图的《不见长安》,如一泓清流,从盛唐流淌至今。而我踏上渡船,似梦非梦,亦幻亦真,走进了故事里的长安。  初听这首歌,有脚踏舂草時的不忍,那是细腻疼惜的情怀。是盛唐的梨花细雨,胭脂的淡淡香味,绣阁里姑娘的如珠笑语和追风少年辗转马背上的杯酒风流。歌曲在耳际流淌,我轻轻哼着曲调,踏着轻柔
期刊
小时候,家里有一卷《本草纲目》,上面的中草药都配了很细致的图谱,我非常喜欢“草本”二字,就天天翻这本书。于是也认得了许多诗一般美好的名字——白芷、半夏、玄参、百合、麦冬、苁蓉……她们像女孩的乳名,叫我怦然心动。  我从小身体不好却不愿去医院,奶奶就带我去镇上的老中医那里。我喜欢看中药房里一格一格的小抽屉,外面有精巧的铜拉手,还细致地贴了标签。须发如雪的老爷爷边开方子边笑道:“我开的方子里有杏仁、苏
期刊
有些字句,落笔时心就会变得柔软。像“记得桥边初见”,不知有多少风光旖旎在里面。我记得那时的云和天,记得那时的风很凉,记得那时青草漠漠无人放纸鸢,记得那时桥边初见……  初见垂丝海棠并不十分惊艳,一则它的枝干清癯落拓,无纷繁花影使人恍然堕入梦里。二则它的花轻巧淡薄,无醺人欲醉的香气。相见无言,像彼此熟识了许多年,一时安静倒也不觉得尴尬。  但是每每去看垂丝海棠,心间都藏着小欢喜,云一样轻,风一样淡。
期刊
带血的钢刀闪着寒光向他劈来,皇冠随即滑落在地上,寒风扬起了他散落的长发。他已经没有力气再躲避了,鲜血飞溅而出,像极了开在荒漠上的花朵。他看着那些为了保护他的将军、士卒,到死都不愿放下手中的剑戟。他笑了,眼角却落下一滴泪。  想他姬赤这一生,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不知何谓民生疾苦。及至继任侯爵之位,亦只凭自己的喜好做事。到如今方知这世间的真情、忠义,远比财富、地位重要得多,只是他明白得似乎太晚了。
期刊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宋·周邦彦《苏幕遮》  读宋词会上瘾,至快意处总想一首接一首地哼唱下去,仿佛自己变成了一颗圆润的水珠,滴入曲调婉转的溪流,除了载歌而行不作他想。  就像酒到酣时不宜书簪花小楷,此刻也不宜再读艰深的句子,于是恰到好处地爱上周邦彦这首《苏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