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画报”之五《北京画报》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广州的《时事画报》不遗余力地攻击政府不同,生存在天子脚下的《北京画报》,只表彰新学,不触犯时忌,因此,有可能“进呈御览”(图1)。与此类似的,还有《启蒙画报》之“两宫御览”。这些都是在画报发行若干期后,经过严格审查,方才获得的
  “荣誉”。
  《北京画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初一(1906年5月23日)创刊于北京延寿寺街羊肉胡同,旬刊,每期十余页,编辑兼发行人张展云,绘图则为名画家刘炳堂。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此画报的1—33期,第30期刊行于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上旬,以后各期延误出版,第33期封面刊编者的道歉声明,封底署“补三月份”。
  同样追求开通群治,不同于《人镜画报》声色俱厉地批评茶园与戏曲,《北京画报》寄希望于“戏园子进化”。1906年的《北京画报》上,曾刊出一幅《戏园子进化》(图2),报道广德楼玉成班主田际云开演《惠兴女士传》:“是日特约请彭君翼仲、王君子贞,合本馆主人张展云,登台演说。新戏没开场的时候,先由三人演说。每说一段,满园的人,都一齐拍手。并且鸦雀无声,听的极其入神。……如果各班戏子,都排新戏,演新戏都带演说,中国的人,一定开化的快了。”这里不说晚清文明戏之独创“言论小生”,以及戏前演说如何兴起,就谈是日登台的这三位演讲者。
  彭、王、张三君,今日早被世人遗忘;可在晚清北京,却都是大名鼎鼎。彭翼仲(1864-1921),名诒孙,江苏苏州人,长期居住在北京,先后创办《启蒙画报》《京话日报》与《中华报》,后因言获罪,发配新疆,据说离京时市民送行者数千,赠送程仪无算。王子贞,生卒年不详,在西单北大街开设尚友照相馆,且出资成立了“尚友讲报处”,是《京话日报》《北京女报》及《正宗爱国报》等报刊的热心支持者与撰稿人。张展云除主持《北京画报》外,此前一年,还在同一地址创办了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妇女日报《北京女报》。后者“以提倡女学妇德为宗旨”,据说颇获慈禧太后青睐,编辑乃张展云母亲张筠芗女士。
  晚清的立宪运动,乃清廷继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后发起的第三次大改革,时间跨度从1905年至1911年。经过一番酝酿与折中,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即公元1906年9月1日,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颁布上谕,“宣示预备立宪”。于是,万民欢腾。就像第十二期(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下旬)上《恭贺立宪》说的(图3):“改行立宪,是中国的大转折,是几千年没有的大幸福。”七月十六日,也就是1906年9月4日,北京日新学堂的学生举行庆贺立宪仪式,而后列队游行,围观的路人无不拍手叫好。有趣的是,如此鼓乐喧天彩旗飘扬的热闹场面,被定格在报馆前。
  学堂与报章,均为传播文明之利器,既然不好意思自吹自擂,那就给朋友做做广告。画面上那三个报馆,均为彭翼仲创办。问题在于,《启蒙画报》两年前就停办了,不可能还挂大招牌。更让人感叹不已的是,同年9月29日,清廷巡警部以“妄议朝政,捏造谣言”的罪名,查封了《中华报》和《京话日报》,并判社长彭翼仲流放新疆监禁十年。因此,这幅不太写实的图画,近乎成了晚清北京报业之“挽歌”。
  画报主人张展云也有自我宣传的时候,不信请看《看画报掉眼泪》(图4):“最容易感动人的,第一是戏曲,第二就是图画。北城慧照寺乐众阅报社门口,贴着我们《北京画报》。”本意是介绍“乐众阅报社”,不忘顺带表彰自家画报,属于今人耳熟能详的“自我广告”。说到阅报社,不能不提王子贞的贡献。阅报社又称阅报所、阅报处,与白话报刊一起,构成了晚清志士向下层民众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思想的重要途径。最早的阅报所起源于北京,因效果极佳,很快风靡全国各地。1905年夏,王子贞在其创设的尚友阅报处演说,号召民众捐款,以助政府早日还清巨额的庚子赔款,其倡议得到《京话日报》社长彭翼仲的积极响应,最后演变发展成了晚清影响很大的“国民捐运动”。
  晚清北京,诸多新学样式中,最具观赏性的,莫过于新学堂之运动会。《启蒙画报》第一册有《体操歌》:“中国当今讲自强,第一小儿入学堂。学堂功课毋求备,第一认真下操场。”创办于1906年的《开通画报》,曾这样报道京师的运动会:“各学队伍走在街上,号鼓齐鸣,真是振起国家的威严。足见学生们文武兼全,比起那些个书呆子,大有天渊。”《北京画报》第一期上的《文明结会》(图5),解说得更为细致:“四月初二初三两天,大学堂开第二次运动会。头天请各处私立学堂赴会,第二天请官立学堂赴会。会场很宽,来会的每天都有几千人。运动完了,各学堂排起队来,向国旗三呼万岁,幷有北洋音乐队唱国歌。不但可以振尚武的精神,幷且使人生爱国的思想。这样举动,真有文明气象了。” 有趣的是,画报为代表的“观众”,对具体的竞赛项目不感兴趣,而专注于“尚武的精神”以及“爱国的思想”。所谓“观者如堵”,难道只是为了获得如此道德教诲?
  或许正因有此理解上的误差,画家对于龙腾虎跃的运动会场面,描绘不够精细。单就画面的饱满与生动而言,这两幅介绍京师大学堂运动会的图画,不及此前一年广州《时事画报》上的《纪上海女塾运动会》。
其他文献
中世纪东征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儿童十字军。儿童十字军东征发生于公元1212年即第四次东征之后。儿童十字军主要出现在法国与德国,主要有出生于法国的年仅12岁名叫斯蒂芬的牧童和来自莱茵兰名叫尼古拉斯的小男孩组织的大约30000人和20000人的两支儿童军。其目标是前往圣地耶路撒冷,摧毁穆斯林教派。这两支军队的区别在于,法国儿童军年龄普遍偏大,并且有很多的女孩、流浪者,德国儿童军年龄多数都在12岁以下
期刊
老天赐其独厚,不仅给了赵元任从事语言学研究和音乐创作所必须的“机官”(胡适语)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分,还使他得享天年,而且给了他同时代人无法企及的机遇,33岁即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列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在故国陷于战乱、疯狂之时,又使他得以远渡重洋,在世界一流学府中治学著述、授业解惑。因此,赵元任89岁的一生在很大程度是如意遂愿、平静安稳的,绝非乱世苟活。  这些当然都是值得羡慕的。不过,在
期刊
军事伪装的历史是一个悖论,一面是学界和军界的口诛笔伐,一面是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尽管科技已经让士兵无处藏身,但就在13年前,美军还是为数码迷彩投入了50亿美元的巨款……  无论是对于职业军人还是门外汉,伪装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事物。  纵观整个历史,军事伪装的发展充满了争吵和指责:艺术家讽刺建筑师,军人嘲弄画家,历史学家鄙夷理论家以及其他自封的专家。所以很多人至今把伪装看做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它就像催
期刊
近年来凡是有点名气的歌星或影星都有一位星妈跟出跟进,星妈们照顾明星的饮食起居,帮忙化妆,整理服饰,母女贴心总比外人来得细心周到,原属未可厚非,可是有些星妈跻身名妈之林后,不但公然自居明星的经理人,甚至在言谈举止上,处处都要摆出皇太后的姿态来。有位娱乐界的朋友说:“如今三百六十行之外,又添了星妈这一行了。”  其实星妈这一行,早在20世纪以前,故都梨园行就有了这种行当,不过不叫星妈,而叫名妈而已。 
期刊
佛罗里达的西海岸,迈尔斯堡与那不勒斯(Naples与意大利一城市同名)之间,有个一百年前一度昌盛的公社遗址。别乐,巴黎公社能叫公社,这个也能叫,英文字是Commune。可别忘了,我们的“人民公社”是跟人家学来的。在西方,这类公社为数不少,最近十年我不敢说,但是在1990年,我的一个兄弟去纽约念书,穷得叮当响,就曾住进一个公社。公社里的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70年代已懂事的人都知道,这八个字是马
期刊
为什么各国记载历史的书,名字要叫作“春秋”呢?  “春秋”本是先秦各诸侯国史书的一个通称,《墨子·明鬼下》中曾说当时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还有“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甚至还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史官所记,当时即可称之为“春秋”。  为什么各国记载历史的书,名字要叫作“春秋”呢?因为各国这些记载历史的这些书,基本都采用了按照时间先后
期刊
20世纪无法控制的苦难  “不守规矩”的癌细胞会耗干生命力,令患者迁延致死,在这种病症中,“濒死”要比“死亡”更能体现疾病的本质。  在生活中,癌症能够消耗、吞噬我们的一切。它闯进我们的脑海,占据我们的记忆,渗透我们的每一次谈话、每一个想法。作为医生,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沉浸于癌症之中,那么,我们的病人就会感到这种疾病几乎会吞噬掉他们的生活。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小说《癌症楼》中,年轻的俄罗斯人帕维
期刊
法国枫丹白露宫  收藏3万多件圆明园文物  枫丹白露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在法国北部法兰西岛地区赛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从12世纪起用作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也要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把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所谓战利品敬献给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为了存放抢自圆明园的
期刊
在这篇短文里,我想探讨儿童在家庭里与父母或其它监护人的关系,特别是权力的问题。  儿童无疑要依赖于父母或其它监护人的被称为“养育”的行为,但儿童有自己的主动性。例如初生婴儿可以选择自己的注意力方向,事实上,对儿童心智和身体发育至关重要的因素,许多都是儿童在三岁以前主动选择的结果。至少,以往一百年的行为学研究表明,家长和儿童之间的真实关系,更多像是“博弈”,而不是20世纪以前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家长控
期刊
大型人文纪录片《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节:同为那个时代世界上两个最伟大的统治者,中国的乾隆皇帝与法国的拿破仑皇帝在画家的笔下展开的形象完全不一样:拿破仑皇帝喜欢画家把自己描绘成战神,而乾隆皇帝则更愿意画家把自己打扮成文人。  两位统治者形象的截然不同,代表的是中国与西方在国家发展上发展逻辑、发展重心、发展模式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又首先应该追溯到双方在地理环境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