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语言大师赵元任:玩学问的人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370724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天赐其独厚,不仅给了赵元任从事语言学研究和音乐创作所必须的“机官”(胡适语)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分,还使他得享天年,而且给了他同时代人无法企及的机遇,33岁即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列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在故国陷于战乱、疯狂之时,又使他得以远渡重洋,在世界一流学府中治学著述、授业解惑。因此,赵元任89岁的一生在很大程度是如意遂愿、平静安稳的,绝非乱世苟活。
  这些当然都是值得羡慕的。不过,在凡夫俗子如我看来,实在是可遇不可求,过于高远了。我羡慕的倒是赵元任顺由其“滑稽生性”(胡适语),怀着“女人对男人的爱”(指对于学术的兴趣,赵元任自己的比喻)和“男人对女人的爱”(指对于艺术的兴趣),终其一生乐此不疲,以学术为志业。“玩”和“学问”两不耽误,相得益彰。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赵元任就是“乐之者”。可以说,赵元任才是真正达到了“玩学问”的境界。与此相比,时下强作潇洒自居“玩学问”的学人,至多不过是叫花子过年——穷开心或苦中作乐——罢了;至于那些以为学问谁都配玩的学术票友之流,那更是东施效颦,不堪与语了。
  “巴黎夫浪色”
  1926年,时年37岁的赵元任在《清华校刊》发表了18条格言体的《语条儿》,其中有:“没有预备好‘例如’,别先发议论。”长者教不可违,下面就是“例如”。需要说明的是,首先,例子都出自赵元任的女公子赵新那、女婿黄培云所编《赵元任年谱》;其次,除了实在有趣的几个例子,其余都取与赵元任的学术兴趣发展有关,且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可寻者。
  赵元任13岁时,为了使人听不懂,先是用反切说话,后来更进一步,倒转反切。后来,倒转说话不仅是他多次表演的拿手节目,而且还成了他学术研究的课题,并有论文发表。再例如,赵元任从小就将英文字缩略,自创一套速写方法。15岁时某日日记有:“bklawd2pg”,意思是“书大字二页”(book large word 2 page)。不中不洋,别人自然莫名其妙,时间一长,发明者本人也未必搞得明白。这种创造性缩略的方法,赵元任后来使用得不少。多年前,美国费城大学著名汉学家梅维恒教授曾惠赐“Chinoperl”(中国演唱文学:Ch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一册,当时就对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性缩略佩服得五体投地。读了《年谱》才知道,这个电脑拒绝承认,必定用红色纠错线标出的“英文字”乃是赵元任在1969年提议的。还有纯粹的创造。洋人原不知中国烹调之“炒”为何物,“stir frying”就是赵元任发明,教给洋人的。电脑也不认,洋人可是经常要用。赵元任是著名的翻译家,曾经写有专文讨论翻译的信达雅问题,所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早已脍炙人口。他对翻译的关注是随时随地的。有些译法很出人意表,如一直将“亲爱的”音译作“迪呀”,将法语的“你会说法语吗?”(Plarlez vous francaise)音译成“巴黎夫浪色”,更是令人不由地发笑。
  “Shí shì shī shì shí shī shǐ”
  对语言文字,赵元任的确妙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比如,在《国语留声片课本》第七课中用“荤油炒菜吃”、“偷尝两块肉”为例来说明“五字五声”,妥帖之余,妙趣横生。堪称“玩学问”之妙注。但是,以赵元任之好玩,出神入化偶尔也会变成“入神出化”。兹举两例。赵夫人杨步伟的《中国食谱》在美国是颇为畅销的。出版前先由女儿英译,赵元任嫌译得太单调,接管了翻译工作。技痒难耐,在“炒鸡蛋”这道菜下用英文加了个注:“当两个蛋碰撞时,由于只有一个蛋撞碎,因此需要取第七个蛋来敲碎第六个蛋。如果,这也是很可能发生的事,第七个蛋先被敲碎而不是第六个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用第七个蛋而把第六个蛋放回去。另一个办法就是先不确认蛋的顺序,而是把第五个蛋以后被敲碎的那个蛋定义为第六个蛋。”英文更妙。结果当然是被解除翻译职务。另一个例子是,1952年,赵元任用准同音异形字写成得意之作《石室诗士食狮史》,意犹未尽,四年后又成两篇《忆漪姨医疫》、《记饥鸡集机脊》。在语言学界常被引用。第一篇还被《大英百科全书》收集在有关中国语文项内。众所周知,赵元任参与倡导并且一贯支持汉语(罗马字)拼音化,而上述三篇戏作倘若拼音化,如果不计四声音调符号,都只需要、只能够用一个拼音,分别是“shi”、“yi”、“ji”,却正反映了汉语不同于拼音文字,因而难于拼音化的特点。这和自己的一贯立场完全相悖,而且替汉语拼音化的反对者提供了他们自己未必想得出来的绝妙佳例。看来是玩的成分居多了。
  “该笑的地方都笑了”
  赵元任的漫长一生就是这样任由其自然天性,在亲密和睦的家庭里生活,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工作,两者水乳交融,走着以学术为志业的道路,创造着自己的命运。“平常总是笑眯眯的”(赵元任长女如兰语)。愉快的笑并非只是点缀,而是他生命的基调和主旋律。
  很久以来,我一直有个疑问,赵元任难道就只有笑没有哭吗?翻遍厚达近600页,长达近45万字的《年谱》,似乎也只有两处提到赵元任“哭了”。一处是1949年2月2日,“拟祭萨(本栋)文稿写哭了”。如果说这次哭还仅仅是有关私人交谊的个人感情的流露,那么,另外一次恐怕就是那一代的学人在所难免,共同的悲情宣泄了。事在1956年(时年64岁):“5月2日,拟灌制《长恨歌》与《琵琶行》录音带,几次试诵,总以情不自禁,泣不成声,不能卒读而告终。最后只得改录其他一些短诗。”日记载:“下午灌唐诗,练长恨歌琵琶行,老哭,只好灌了几个短的。”看到这段催人泪下的文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和赵元任同时代的许多学人,如陈寅恪、汤用彤、吴宓,等等。培云注:“通过此事,可以略见元任先生对中国古文化感受之深,感情之丰富,亦难免有天涯沦落之感。”真可谓知言。赵元任的一生基本过的是象牙塔式的学院生活,表面上看来好像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他的“人生观是入世的”(如兰对其父一生的总结)。实则那一代的学人都是入世的,而其入世背后的真精神就是这种未必流露,却又是无法克制更无法消灭的文化悲情。
  1945年,赵元任作为美国语言学会主席致辞,一如既往的幽默风趣,照例十分注意别人的反应,是否都笑了。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得意地写道:“got the laughs where intended”(该笑的地方都笑了)。我想,这也是对赵元任一生最好的总结了——“该笑的地方都笑了。”
  许多年以前,我在海淀的一个冷摊上意外地买到过一本《现代吴语的研究》初刊本,封面上有赵元任亲笔题签:“八勒佗叔叔格”。封底有这位叔叔的铅笔题记:“时元任侄将赴粤调查也”,其名“忍林”。而今思人思书,真是哭也未必,笑也无由了。
其他文献
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 拍摄了历史上第一部全长纪录片。他探险的一生,远离文明。1949年在BBC,他说自己曾一拳打倒一头熊,并且把熊变成了他的宠物。结果坐火车时,他在车厢里把熊弄丢了……  以下文字是弗拉哈迪1949年夏天为BBC口授的故事……  我曾跟一头熊干过漂亮的一仗。那时候,我要比现在年轻得多,精力也更旺盛。当时我正在苏必利尔湖以北一块人迹罕至的地区做勘探工作。我带了一名印第安随从,乘着一
期刊
牛津大学八年时光对王尔德的影响终其一生,他在学校获得的一系列成功使他把一个本是对任何一个有思想、对生活抱有美的态度的人都深怀敌意的社会想得太美好、太可以随心所欲了。他希望自己身边一直有鲜花和掌声,一直有崇拜者和同情者。他放浪不羁,才华横溢,妙语连珠。他希望生活一直像在牛津时那样:父亲替他付学费,学校把他与社会隔离,只给他知识与美,而他则可以自由选择可爱、精美的一切,拒绝一切可厌、病态、粗鲁的生活。
期刊
美国争取独立时,富兰克林的声誉以及与国王路易十五的亲密关系使他成为美国寻求法国援助时的最佳大使。他对闪电的痴迷居然在说服法国人支持美国革命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在英国,乔治三世厌恶富兰克林的政治观点,下令不许在宫殿上安装富兰克林避雷针。  子虚乌有的放风筝事件  美国的每个学龄儿童都知道这个故事。本杰明·富兰克林通过在雷雨中放飞一只线上系有钥匙的风筝发现了电。当他们再大一点,这些学生就禁不住想:“
期刊
美国摄影师刘易斯·海因1903年开始接触摄影,1906年为国家儿童劳动委员会工作。他的足迹遍及美国东部地区,用镜头记录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童工现象。刘易斯·海因在大约十年间拍摄了五千多张有关童工的照片。这些照片成为历史的证据,让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个社会上儿童正在被迫像成年人一样劳动。最终,在媒体的关注下,美国的良心被唤醒,美国的许多州都修改法律,禁止未成年人工作,美国的童工制度逐步被废除。  刘易斯·
期刊
1778年2月,地点是巴黎旺多姆广场附近的一间大厅里,灯光晦暗,布满镜子的大厅里满是诡异的巴洛克气息,室内铺陈厚厚的地毯,墙壁装饰天文星相图案,活像莎士比亚戏剧里三个老妖婆的居所,虽然华丽一些,但气氛还是一样地让人压抑不快。这间疯狂的大厅里的人一个个假发珠屡,衣饰簇新,当得起最优雅的绅士淑女。但这些人每个人都罹患各种各样的隐疾。他们到这里来,是为了寻求治病的秘密法宝。  此刻,他们正围坐在一个橡木
期刊
荷兰黄金时期以吸烟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17世纪的荷兰一派欣欣向荣,被誉为“黄金时代”。那时,一种全新的荷兰派艺术形式诞生了,香烟的主题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们很难确定谁是第一个画吸烟者的人,但吸烟在黄金时代的作品中非常流行。南欧人认为太过现代的烟斗不适于体现神话和古典场景,因此,在荷兰画作中,现实常常成为隐晦地表现象征主义的借口,作品也有明显的道德说教意味。例如扬·斯丁的《如是听,如是唱》塑造了一
期刊
中国纪事  1943年1月9日,南京汪伪政府发布《宣战公告》,正式向英美宣战。汪伪政府还与日本共同发布《日华共同宣言》,宣称“为完成对美国及英国的共同战争,将以坚定的决心与信念,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完全的合作”。11日,中美、中英分别在重庆与华盛顿签订条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特权,蒋介石次日发表演说,称新条约是中国历史上起死回生的重要一页。  2月17日,宋美龄抵达华盛顿,次日在美国国会发表
期刊
吕不韦与嬴政  长平之战前不久,有一个秦国王孙,名子楚的,被“质”在赵。他是太子安国君所生,却非嫡出,他的母亲又不得宠。因此赵人待他很冷薄,他连王孙的排场也苦于维持不住。但是阳翟(韩地)大贾吕不韦在邯郸做买卖,一看见他,便认为是“奇货可居”。  不韦见子楚,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道:“你还是去光大自己的门庭罢!却来光大我的!”不韦说:“你有所不知,我的门庭要等你的来光大。”子楚明白,便
期刊
“画舫录中人半死,倚虹园外柳如烟。”  抚今追昔,恍如一梦,面对眼前的残垣断壁,学者钱泳满怀辛酸,生于盛世末叶的他只能站在荒草丛中,看着“扬州梦”被现实无情打断。  中国的伟大之地常有兴衰轮回的命运,而1817年的扬州,无疑正处于其中最痛苦的一个时期,它衰败得如此彻底,以至于仅剩下过去的影子。瓦砾堆积在瘦西湖畔,双桐书室荡然无存,九峰园中奇石倾颓,一名老妇在片石山房架起锅灶,全然不知文人墨客曾在这
期刊
中世纪东征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儿童十字军。儿童十字军东征发生于公元1212年即第四次东征之后。儿童十字军主要出现在法国与德国,主要有出生于法国的年仅12岁名叫斯蒂芬的牧童和来自莱茵兰名叫尼古拉斯的小男孩组织的大约30000人和20000人的两支儿童军。其目标是前往圣地耶路撒冷,摧毁穆斯林教派。这两支军队的区别在于,法国儿童军年龄普遍偏大,并且有很多的女孩、流浪者,德国儿童军年龄多数都在12岁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