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探究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sdb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那么诗词就是艺术中的艺术,诗词是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彰显诗词的魅力,让学生在充满意境的诗词世界里徜徉,让思想和灵魂接受爱的浸润、美的洗礼,然而我们的初中诗词教学却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
  一、初中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是多了分析,少了感悟。或许是初中语文的课时限制,或许是对语文的解读偏差,也或许现行教育的功利性作祟,我们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较多地关注诗词“形”的研读:即通过大量的背景介绍,词句分析,寻根究底,来搞清作者写作意图,来达到考核之目的,至于诗词的“本”——意境,则全然不顾。然而这种少了诵读,少了赏析,没了感悟的诗词教学,虽然实际中考核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久而久之,诗词应有的魅力就在这繁锁地分析中荡然无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就随之消失地无影无踪。由此我想到叶老的一句话:“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学习之外,但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的滋味……”
  其次是多了功利,少了浸润。我想诗词最大的魅力在于通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来浸润人、陶冶人、启迪人。然而我国现行选拔人才的制度缺陷传导给了每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每年的考核纲要都明确地罗列出需要掌握的多首诗词背诵的篇目,而考核这些诗词的主要手段无非是以“默写”为主。在这样的考核背景下,诗词教学自然被教师功利地还原为“背诵和默写”,以致于在诗词教学时,“教学环节的省略,教学过程的简化,教学策略的单一”就成了家常便饭,这种功利性的诗词教学,自然而然让学生失去了美的浸润。
  再次是多了肤浅,少了深入。这种肤浅首先表现在诗词教学中对“诗词思想内涵及意境”的剖析与解读上,或许教师由于自身文化功底的欠缺,也或是对诗词教学的准备不足,教学时直接向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由学生进行识记,也或是直接用教参进行照本宣科,忽略了师生交流,忽视了生本交流,忽略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更省略了学生对诗歌的个人感受的过程与评价。这种肤浅地教学,让诗词失去了应有美感,陷入“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境地。其次表现在“诗词字面的”的剖析与解读上,诗词,由于语言高度凝练,而意味深长,它可读、可诵,却不可言说。特别是诗词中一些遣词用字,受时代,地区的影响很大,并随着发展,其字面所含的意义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因而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然而现行诗词的课堂教学时往往采用“就字讲字”式的办法,这种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快速理解字意,但也会造成字意理解的偏差,以及所含的意蕴感悟的忽略,最终变成 “此境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奈罢了。
  二、诗词教学的有效探究
  首先要树立诗词教学的审美意识。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在教学时努力用诗词所蕴含的情趣、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诗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语言的精华,故而它经千年传唱而不衰,并由此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爱国情怀,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更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伤世悲音,这一曲曲犹如天簌般音响涤荡学生的灵魂,浸润着他们的思想。因此诗词教学首先要树立审美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感悟社会生活的多样。
  其次要树立整体诵读的意识。诗词教学,就需要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词中所蕴含的音乐美、意境美,感悟流淌其间的节奏,轻抚情感的脉络。当然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有效地引领:在语调的处理上,要处理好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而在情感的把握上,要注意内容的情感色彩,处理好昂扬激越、凄清悲凉、深沉悲愤等基调。总之要在充分地理解了诗词的意象,把握了诗词的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这样既可以更深一步体会诗词蕴涵的情感,又可获得情感升华。
  再次要树立深入探究的意识。诗词讲究“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的境界,讲究“意在言外”无法言传的“神韵”,讲究自我在与自然深沉交融中,荡然而生的某种“情趣”,这或许就是诗词所追求的“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进入诗人所营造的境界,感悟诗人的情怀,触摸诗人的灵魂,就必须进行深入地探究、有效剖析,进行意象合理地整合。意象,就是融合了诗人、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存在”,是理解、感悟诗词意境的着手点。在诗词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知的生活经验对诗词进行整体感知,充分地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进而去感悟全诗的意境。比如《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了游子心中的无限悲愁。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系统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构建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新课标提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
期刊
【摘要】 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学生必须转变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对于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应尽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积极主动的做好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同步转变。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法;学法    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
期刊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召开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来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外,课堂教学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渠道。语文教科书中蕴藏着丰饶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传授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必将受到良好的效果。  一、
期刊
如何学习语文课?虽然我们从小就学习语文,不外乎学字词,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中心,但真正要学好它,那还真是不容易。要学好它,非得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可。  学好语文,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
期刊
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考试。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一、激情是快乐作文的助燃剂  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
期刊
【摘要】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阅读信息处理,从写作的角度来解读文章,使学生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    作为语文教育主渠道的课堂学习,如何走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如何开展语文
期刊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下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采用的较多的组织形式。这种学习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有充分地机会发表意见,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在实践应用中会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在小组学习中只充当“听众”,不能参与其中;有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小组学习时,老师不能时时提醒,学习效率低;
期刊
【摘要】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  
期刊
【摘要】 研究性阅读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文以《曹操煮酒论英雄》为例,讲解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并提出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前准备;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体验;研究性教学要充分尊重文本。  【关键词】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    《曹操煮酒论英雄》节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丰富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联,息息相关,如果生活是一本书,语文就是书中不可缺少的文字;如果生活是一幅画,语文就是画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如果生活是一首歌,语文就是歌中婉转流淌的音符。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我根据自己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结合我的见解和感受,从语文课外指导的角度出发,谈以下几点建议,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