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南地域性建筑色彩文化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c198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地域性建筑受地理空间范围、文化渊源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出现了穴居和巢居、半穴居、半地穴居建筑、宫殿和宗庙建筑、衙署建筑、会馆建筑和宗教建筑等类型。河南地域性文化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多元融合,少数民族文化逐渐与中原先进文化互相渗透,最终被汉文化同化;二是儒道互补,在中国多元的文化体系中,儒家和道家是中原建筑文化生成、发展的文化原动力。地域对建筑色彩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地方材料的运用,建筑材料是营造地域性建筑的物质基础,地域性建筑色彩与该地区的土壤、石头、木材有关;二是自然条件的适应,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接受来自生活的色彩,对其进行模仿,将这一色彩文化代代传承。
  一、河南主要地域性建筑状况
  河南地域性建筑受地理空间范围、文化渊源、生活环境和居住方式等影响。人类社会早期,建筑发展非常缓慢,工具落后,人们在意识上处于蒙昧状态,所以那时的建筑只能停留在对自然形态的直接利用和简单改造上。《礼记·礼运篇》曰:“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当时,黄河和长江流域主要采用穴居和巢居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逐渐发展到半穴居,半穴居发展成为地面建筑,最终发展出靠崖窑洞和下沉式窑洞民居。
  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经过上定居生活,这得益于河南优渥的自然环境,肥沃的土壤、温润的气候、充足的水分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时,已有建筑分布在临水地带,主要建筑有半地穴或地面建筑。随后,半地穴居(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的雏形)、木骨泥墙地面等建筑形制出现,增强了建筑的防卫功能。龙山时期产生了石灰、土坯,这些也是今天青砖红瓦的雏形。当时,家族宗法观念得到加强,祖先崇拜直接影响到以人伦关系为主的儒家学说的形成和阴阳五行观念的萌芽,檐柱、高台建筑和城郭开始出现,夏代二里头文化产生了宫殿和宗庙建筑。
  到了汉代,以抬梁式建筑为标志的木构建筑为中国传统建筑奠定了基础,中国南北两大建筑体系进一步融合。之后,随着佛教文化的东渐与中原文化的传播,我国建筑形式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受文化和地域影响,河南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衙署建筑群、会馆建筑群和宗教建筑群等。
  二、文化与地域性建筑色彩
  河南地域性色彩的中原文化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多元融合
  在中国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中原地区有过三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最终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国家;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次是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相继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速。此后,少数民族文化逐渐与中原文化互相渗透,最终被汉文化同化。
  纵观河南地域性建筑,佛教建筑显现出朴实无华的中原文化和佛教思想的融合,河南佛教建筑的色彩诠释了中庸之美,其装饰色彩遵循佛教教义,其图案多以红、黄、白、金、青等纯色调作为基调,河南传统的用色观念是崇尚青、赤、黄、白、黑等象征色彩,两者的结合促进了河南本土佛教建筑色彩体系的形成。河南佛教建筑的装饰图案构图和形式崇尚佛教教义,主要采用对称、连续、均衡等造型手法,深受中国民间艺术影响,中原佛教建筑装饰图案严谨而又不失活泼。
  (二)儒道互补
  在中国多元的文化体系中,儒家和道家渗透最深、流传最久、影响深远,二者是中原建筑文化生成、发展的文化原动力。儒家提倡“中和”“中正”之美,道家崇尚“自然”之美。中国传统建筑群大多数是南北中轴对称布局,地位最高的建筑放在正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环绕在两侧,东西对称,显示出对主体建筑的尊崇,从而形成了“中正”之美。宫殿建筑特别强调儒家这一思想意识,建筑形制和绘制图案追求对称、整齐与秩序。与儒家思想所不同的道家思想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园林这一建筑形式使得道家的思想得以展示,整体追求变化、生动与自然。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竭力用“礼”规范社会秩序,地域性建筑无论是形制还是色彩都受到礼制规范。儒家将色彩分为正色和非正色,正色定为红、黄、青、白、黑,从而形成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道家则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主张回归原始混沌,认为原始的黑色是生命的本源,因而最为推崇。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中原大地上几乎同时产生,但一个始终是个体的生命价值体现,另一个注重群体价值,因而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互补,才形成了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观,也影响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
  三、地域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一)地方材料的运用
  建筑材料是营造地域性建筑的物质基础,地域性建筑色彩与该地区的土壤、石头、木材有关。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河南地域性建筑的地方材料多为黄土和石材。例如,豫西地区地坑院把黄土材料运用到极致,使其至今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陕县有多个时期堆积的深厚黄土层,多数地带黄土层里夹杂有薄薄的料疆石、粉砂,加上典型的褐土和黄潮土,为窑洞民居的营造提供条件,从而孕育出黄河流域的土文化。这一特定的建筑资源颜色为该地区的建筑色彩奠定了基础。再如,河南地域建筑对石材的使用,石材颜色同样影响当地的大量民居建筑。林州市太行大峡谷风景区乡村民居正是取材于当地石材,其石色温润,色性偏暖,因而当地民居多用粉红或类似的暖色调材料建造。卫辉市山区属于太行山尾,当地山石则偏青色,所以那里的民居村落色彩基调偏冷。
  (二)自然条件的适应
  地域性色彩的形成和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接受来自生活的色彩,对其进行模仿并将这一色彩文化代代传承。例如,黄河流域环境的主色调是黄色,人们对黄色具有独特的感情。青藏高原的人们对雪山有着崇敬之心,白色对他们来说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但是,当地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寒冷,那里的人们对火格外亲近,藏民偏爱红、黄等暖色调。江南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植被生长旺盛,建筑物多以白墙灰瓦穿插其中,渲染出朴素的色调。因此,人类社会发展一直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人类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条件。
  四、结语
  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南地域性建筑先后出现了多种类型。多元融合和儒道互补是河南地域性文化的显著特点,而地域对建筑色彩具有很大的影响。一是地方材料的运用,建筑材料是营造地域性建筑的物质基础,地域性建筑色彩與当地的土壤、石头、木材有关;二是自然条件的适应,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接受来自生活的色彩,对其进行模仿并将这一色彩文化世代传承下去。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其他文献
海城喇叭戏是辽宁省鞍山市独有的一种带有传统气息的地方小剧种,它广泛流传于海城市,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2008年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今经久不衰的一种传统文化。  早期,海城喇叭戏是当地民间艺人在乡村落地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受条件和环境影响,民间艺人头戴自己缝制的小毡帽、身穿大布衫、扎着腿带、腰系一绳带,刻画和塑造各种不同角色。当时,海城喇叭戏将秧歌和高跷两种表演形式结合一起,形
期刊
拉赫瑪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的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一些节奏型、旋律音或是演奏技法对自然事物进行了模仿和演绎,在整套音画练习曲中,他分别对自然现象、动物形态、人物活动和宗教元素进行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刻画。其中,作品39中的第六首艺术形象刻画最具有代表性,讲述了经典的大灰狼与小红帽的故事,因此第六首被人们称为“小红帽”。笔者也借此作品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练习曲的“音画”二字。  拉赫玛尼诺夫Op39.No6音画练
期刊
省委巡视组即将离开青林县的那天早晨,接到一份举报信,举报青林县委书记孙海涛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  一个电话过后,孙海涛来到了巡视组临时办  公室。  “海涛同志,有几件事想跟你沟通一下。”巡视组张组长说。  孙海涛脸色微变,但很快就恢复了镇静,说:“请指示。”  “县委开小车的孙大海和你是什么关系?”张组长单刀直入。  孙海涛说:“他是我的发小,小时候我们一个庄的。”  “农业局的刘富贵局长你
期刊
窗外,飄着鹅毛般的大雪,有的落在屋宇的瓦片上,有的随风打着旋儿,然后从半空中徐徐下坠,最后落在台阶上,悄无声息地落进阴沟里……  窗外,一枝虬生的寒梅开放了,有的打着小巧玲珑的花骨朵儿,有的羞答答地初绽芳蕊,还有的盛开了,一朵比一朵开得含情脉脉,热情似火。  此时此刻,风雪交加,腊梅灼灼,分不清哪里是梅花,哪里是冬雪了。唯有暗香随风飘散,送进屋来……“问世情为何物……”蓦地,不知是谁家的音响打开了
期刊
当前,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为了保证现代美术平面设计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在借鉴西方文化时,人们要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继承中华民族精神。本文首先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然后说明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平面设计的重要性,最终分析如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结合起来,设计出更好的作品,以提高现代设计师的设计水平。  近代以来,西方现代美术平面设计曾长期处于领先状态,我国设计师不断地进行学习。但
期刊
歌唱的灵魂在于情感,而情感又是声乐艺术表达的核心。要想把情感浸入歌唱中,演唱者在平时的声乐训练中需要将气息恰当地和作品蕴含的情感融合起来,从根本上完整地诠释作品的思想情感、故事情节,进入角色,与所扮演的角色融为一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演唱目的。不同的呼吸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本文重点分析了声乐训练中呼吸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  歌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人们可以通过歌唱将高兴或悲伤的情
期刊
在歌剧中,旋律性更强、更具抒情性的咏叹调深受人们的喜爱,在音乐学院的教学和比赛中,咏叹调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美声唱法方面的学生,了解咏叹调的正确演绎方法对于美声唱法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都将咏叹调纳入必学内容,要求学生学习咏叹调的演唱技巧和情感把握。本文从咏叹调的定义出发,研究在演唱咏叹调时需要具有怎样的音乐素养,为以后音乐教学和演出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
期刊
在形成实物的音乐作品前,音乐先以一种程式化的物化思维为指导,在传到受众即欣赏者的耳朵后,其便具备了作者和受众两方面的审美。作为音乐的一部分,中国民族器乐具备以上特点,其审美还蕴藏独特的人文情怀。  一、音乐作品中的物化思维  作为“物”呈现出的音乐作品,其创作需要遵守一定的格式规律、程式。这种潜在的、被作曲家借助的程式,即是音乐作品中的物化思维。  (一)作为物的音乐作品  作为被创造出的音乐实体
期刊
死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群魔》中,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从不信上帝到皈依基督教,他的死亡受“基督的爱”感化,也与陀翁宗教拯救灵魂的思想不谋而合;斯塔夫罗金作恶多端,他的自杀具有宗教的“罪与罚”意识;基里洛夫的自杀具有反抗的力量,他追求自我的意志。陀翁批判俄国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泛滥的社会现实,死亡书写是俄国社会现实生存状况的反映,陀翁认为,作家只有热爱祖国和大地,才能摆脱群魔乱舞的局面,获得精神救
期刊
工笔画是利用工整、细密的笔画来对人物事物进行绘制和描画,在中国有几千年的传承历史,是一种成熟的绘画体系。历代工笔画人才杰出,创造出无数的辉煌作品,它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中国绘画艺术在世界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工笔人物画是工笔画极为突出的组成部分,工笔人物画淡彩画法在艺术领域是极为特殊的存在,能够为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素材和绘画技能。本文主要研究了工笔人物画淡彩画法形式的审美特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