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來的高考中,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题基本属于回答“是什么”的题。针对这样的评价题,本文通过对知识点的精讲和对典型题的分析,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套从如何复习到如何应考的完整指导方案。
【关键词】评价 复习 诗歌
“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歌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从近年来高考情况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高考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对于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题,平时该如何复习,考场应如何解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点侧重谈平时的备考复习,第二、三点则侧重谈考场的解题方法):
一、知识精讲
1.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作者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通过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大致如下:(1)分类。即把诗歌按内容特点作大致的分类:“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山水田园”类;“边塞”类;“哲理”类;“讽刺”类;其它。也可师生一起探讨诗歌分类的角度,划分诗歌的类型。(2)选材。即为各类型的诗歌各选十首诗歌,课本和课外各五首,有的类型课文数量不足则用课外同类诗歌代替,至少保证有五首课外诗歌入选。这些诗歌可由教师精选,也可师生合作完成。(3)探究。教学中分为8个时段,要求学生在一个时段内完成对一类诗歌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工作;或者把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类诗歌的分析归纳。提倡合作探究,尽量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完成。(4)展示。即完成探究工作后,在课堂上把各类诗歌或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可采用学生个人主动发言的方式,也可由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作介绍。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这种分类鉴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2.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是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又如08年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题明确了方向。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相反,如果忽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如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不结合题目理解,则很难把握这首诗的主旨“谈读书”。
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平时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注释。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应该把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看作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对我们的解题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如07年江西卷是比较鉴赏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其中对作者进行了注释: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在解答“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和“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这两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注释所起的作用,因为这两位是身处晚唐的诗人,而晚唐正是昔日盛大李唐王朝的衰落之时,“伤心”即“为国事而哀”。
3.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如07年浙江卷古诗鉴赏题的第二首是金代吴激的词作《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该词化用了唐代三位诗人的诗句: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解题时倘若不抓住三个典故的寓意揣摩,我们对作者蕴涵其中的“家国灭亡的悲痛、无奈仕金的隐哀、身世相仿的伤感”就难以理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古代借景抒情类诗歌绝大多数是以乐景来表乐情的,但也有一些诗歌却以乐景来寄托哀情。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不能为诗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而误解作者的真实情感。如下面这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对于这个问题,考生可选择回答“同意”或“不同意”。倘若回答“不同意”,关键就要处理好上片作者所表达的“伤春”情绪与词中明快景物(“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也即题干所言“旷达之语”)的“矛盾”,这就不能不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进行鉴赏: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词人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显然,借助“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手法来处理此类题目中的“矛盾”,是回答“不同意”的最佳方法。
二、典題引路
1.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写的是作者登上金陵(南京)凤凰台上的所见所感。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对历史的感慨——理解此句,须抓住含蕴着李白独特历史感喟的“埋幽径、成古丘”等关键词语;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则是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连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该诗,应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内容。前两联从怀古开始——作者来到西山、赤壁这些古代英雄驰骋争雄、兵家必争之地,不禁浮想联翩: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但像这滚滚东流之水一去无回。第三联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最后一联发出感慨: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3.07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高蟾《金陵晚望》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眺,看见一幅“浮云落日”图之后所抒发的一股沧桑感。韦庄《金陵图》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图画之后,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两位诗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鉴赏这两首诗歌,不能忽视注释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作者简介:陈孝秀,江西省南康中学教师;邱文华,江西省南康中学教师。
【关键词】评价 复习 诗歌
“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歌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从近年来高考情况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高考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对于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题,平时该如何复习,考场应如何解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点侧重谈平时的备考复习,第二、三点则侧重谈考场的解题方法):
一、知识精讲
1.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作者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通过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大致如下:(1)分类。即把诗歌按内容特点作大致的分类:“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山水田园”类;“边塞”类;“哲理”类;“讽刺”类;其它。也可师生一起探讨诗歌分类的角度,划分诗歌的类型。(2)选材。即为各类型的诗歌各选十首诗歌,课本和课外各五首,有的类型课文数量不足则用课外同类诗歌代替,至少保证有五首课外诗歌入选。这些诗歌可由教师精选,也可师生合作完成。(3)探究。教学中分为8个时段,要求学生在一个时段内完成对一类诗歌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工作;或者把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类诗歌的分析归纳。提倡合作探究,尽量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完成。(4)展示。即完成探究工作后,在课堂上把各类诗歌或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可采用学生个人主动发言的方式,也可由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作介绍。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这种分类鉴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2.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是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又如08年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题明确了方向。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相反,如果忽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如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不结合题目理解,则很难把握这首诗的主旨“谈读书”。
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平时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注释。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应该把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看作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对我们的解题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如07年江西卷是比较鉴赏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其中对作者进行了注释: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在解答“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和“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这两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注释所起的作用,因为这两位是身处晚唐的诗人,而晚唐正是昔日盛大李唐王朝的衰落之时,“伤心”即“为国事而哀”。
3.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如07年浙江卷古诗鉴赏题的第二首是金代吴激的词作《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该词化用了唐代三位诗人的诗句: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解题时倘若不抓住三个典故的寓意揣摩,我们对作者蕴涵其中的“家国灭亡的悲痛、无奈仕金的隐哀、身世相仿的伤感”就难以理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古代借景抒情类诗歌绝大多数是以乐景来表乐情的,但也有一些诗歌却以乐景来寄托哀情。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不能为诗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而误解作者的真实情感。如下面这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对于这个问题,考生可选择回答“同意”或“不同意”。倘若回答“不同意”,关键就要处理好上片作者所表达的“伤春”情绪与词中明快景物(“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也即题干所言“旷达之语”)的“矛盾”,这就不能不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进行鉴赏: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词人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显然,借助“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手法来处理此类题目中的“矛盾”,是回答“不同意”的最佳方法。
二、典題引路
1.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写的是作者登上金陵(南京)凤凰台上的所见所感。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对历史的感慨——理解此句,须抓住含蕴着李白独特历史感喟的“埋幽径、成古丘”等关键词语;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则是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连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该诗,应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内容。前两联从怀古开始——作者来到西山、赤壁这些古代英雄驰骋争雄、兵家必争之地,不禁浮想联翩: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但像这滚滚东流之水一去无回。第三联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最后一联发出感慨: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3.07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高蟾《金陵晚望》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眺,看见一幅“浮云落日”图之后所抒发的一股沧桑感。韦庄《金陵图》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图画之后,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两位诗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鉴赏这两首诗歌,不能忽视注释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作者简介:陈孝秀,江西省南康中学教师;邱文华,江西省南康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