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PK“星宿桥”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jk3883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州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突出了赵州桥设计的意义以及创造与修建的智慧,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赵州桥》这篇课文简洁明了,用不同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课文。在禄丰县城有一座星宿桥,星宿桥横跨于禄丰县西门外的禄衣河(又称星宿江)上,俗称“西门大桥”。康熙《云南府志》云:因河水“渊深莫测,众石垒落,状如列垦,故称星宿江”。桥因江得名,此桥为南丝绸路、迤西古驿道之咽喉。“坝桥星影”曾是昔日禄丰八景之一(星宿桥为7孔尖拱石桥,长96.5米,宽9.8米,桥面两侧砌有实体护栏,高0.6米,厚0.4米。两头船形桥碳长18米,宽4.3米。桥身全用红砂石砌成,石条之间用石灰掺糯米浆浇灌,粘连紧密,坚硬牢固。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星宿桥与赵州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教学中结合禄丰县的实际,联系生活让星宿桥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让赵州桥与星宿桥来一次亲密接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效地对学生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这是我们禄丰县的星宿桥。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到星宿公园游玩。你们熟悉它吗?
  2.交流互动,加深认识。学生同桌交流对星宿桥的认识。
  3.直观展示,有效铺垫。出示赵州桥图片,介绍: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4.观察图片,进行对比。这两座桥有什么区别?咱们禄丰县的星宿桥能和赵县的赵州桥一决高下吗?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熟悉的星宿桥来和赵州桥进行对比,通过两座桥图片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仔细观察,寻找理由,PK“坚固”
  1.自读课文,完成表格。学生自读课文,图文结合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感受赵州桥的雄伟。
  3.小组代表汇报,教师随机出示文中相关句子:(1)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从“世界闻名”一词可以看出赵州桥的知名度,从“一千三百多年”一词可以感受到建造时间长,历史悠久,进一步体会到它的坚固。)(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从“创举”一词可以看出设计者李春的智慧非凡,在此之前,还没有一座桥采用过这种设计)。
  4.指导朗读,深化理解。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对李春的敬佩之情。
  5.分析星宿桥的建筑资料。阅读星宿桥资料,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6.进行“坚固比拼”辩论赛。⑴从这两份表格中,你认为赵州桥和星宿桥,哪一座桥更雄伟、坚固?⑵学生分“赵州桥”“星宿桥”两个队,分别进行阐述,说出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讲究活学活用,学生通过自读、自学、交流、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在阐述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对比“美观”,感受独特,激发情感
  1.读课文第3自然段和星宿桥资料,勾画体现美观的句子,朗读感悟。
  2.出示赵州桥、星宿桥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坚固”的对比讨论活动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美观”的区别感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在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四、回归整体,迁移运用,有效拓展
  1.整体读文,归纳写法。请同学们齐读《赵州桥》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赵州桥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浏览课文,品读句子。
  3.默读课文,勾画句子。默读课文,画出采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读一读。
  4.有效练笔,师生评议。⑴说一说你对赵州桥的印象和感受。⑵思考:怎样才能够将禄丰县的星宿桥更好的呈现给读者呢?⑶请写一写“星宿桥”。⑷学生练笔后展示小练笔,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写法的有效迁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认识、实践到迁移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在学生在回归文本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并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和运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目前,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原因,很多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引发自残、自杀等极端事件,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教师要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验他的感受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验他的内心感受,也就
期刊
一、基于语感的思考  语感,属于语言心理学范畴,它是人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正确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语感培育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夏丐尊先生在20世纪初提出“语感”这个概念后,老一辈语文教育专家,如叶圣陶、吕叔湘等不断阐明“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语感,它是一种语文修养,是行为人对一种话语的敏锐感受力,是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而迅速的语言感悟能力。语感具
期刊
在班级里,教师总会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的学生,他们惹是生非、我行我素,而且常常制造一些“意外”,如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或搞恶作剧;明知有错就是不认错,还跟教师顶牛、犟嘴;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经常与同学产生矛盾、冲突;故意损坏班级里的公共财物等。教师就如同一个消防队员,整天忙于“救火”。结果是,虽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收效甚微,这让教师束手无策,苦恼不已。  我们的教育往往追求循规蹈矩
期刊
数学教材中“主题图”的引入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这不仅给枯燥、单调的数学教学赋予了生机,更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挥想
期刊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文以孩子的视角,借助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揭露了战争带给世界的沉重灾难,它是对战争的无情控诉,对和平的深情呼唤。为让学生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感受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及对和平的祈盼,可引导学生走进情境,想象描述,充当角色,加强感受,促进表达,在语言情感的体悟和表达中提升他们的言语能力。  一、想象描述,享受春天美好  可这样导人:“同学们,春天繁花似锦,生
期刊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要转变原来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新理念、新教法在实践运用时还有偏差。请看案例:  片段一  师出示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遇。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师指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实验稿课标的“统计观念”更名为“数据分析观念”,是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体验随机性、获取数学信息、数据的应用价值。如果说前两者偏于统计过程和统计方法本身,后两者则更为注重运用数据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  一、溯根源,感知数据收集的过程性  “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逐渐建立
期刊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师生成长互动的园地,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也充满了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设计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数学本质,更要思考课堂生成资源的运用,让我们的课堂始终贴着儿童的思维前行。怎样才能有效地运用课堂生成资源呢?下面结合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谈谈如何有效运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学片段】:  新课结束进入巩固练习时,教师出示墙面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所谓体验,亦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对阅读而言,体验须在阅读者以足够时间直面文本、以浓郁兴致专注于文本的基础上方能生成。在“知识化”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主体体验“注入”他们的阅读过程,让他们眼中的语言文字受到体验之雨露的“滋润”,进而在他们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诱发阅
期刊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纯追求知识本位的教学,如今提倡“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教育教学“育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应着力改善学习方式,构建有利于“创生”的具有自我生长性的数学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圆的认识”备课时应考虑两点:一是学生对圆的知识认知起点在哪里?已经知道了多少?二是哪些内容需要探究?哪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