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籍新说
原 文
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鸡蛋之类是也。有略煮即不嫩者,鲜鱼、酣蛤之类是也。肉起迟则红色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火熄再烧,则走油而味失。道人以丹成九转为仙,儒家以无过、不及为中。司厨者,能知火候而谨伺之,则几于道矣。鱼临食时,色白如玉,凝而不散者,活肉也;色白如粉,不相胶粘者,死肉也。明明鲜鱼,而使之不鲜,可恨己极。
译 文
把食物煮熟的方法,最讲究火候。有时需要武火,比如煎炒,火弱了食物就会疲塌。有时需要文火,比如炖煮,火猛了食物就枯干了。有时则需要先用武火后用用文火,比如要收汤的东西,性急的话就会皮焦而里面不熟。有越煮越嫩的,例如腰子、鸡蛋之类的食物。有火稍微一大就不嫩的,比如鲜鱼、蚶蛤之类。烹制肉时起锅迟了,肉色就会由红变黑,做鱼时起锅晚了,活肉就变死了。频繁打开锅盖,煮出来的东西就会沫多而香味少。烹调时火灭了又重新点着,就会走油而失去味道。道家讲究丹成九转才有仙气,儒家则以无过、不及为适中。作厨子的,如果能懂得火候而谨慎对待,这就差不多掌握要领了。鱼临吃的时候,看起来色白如玉,凝而不松散的,一定是活肉;看起来发粉白色而又松松散散的,一定是死肉。明明是鲜鱼,而做的不鲜,真是太可恨了。
新 说
火候: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
¬ ——《现代汉语词典》
在中国的烹饪中,火候是个很玄妙的东西。一个好厨师对火候的掌握如同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有人说,中国菜的精髓就在于这说不清道不明的火候上。相比之下,西餐的火候就没有那么多玄机,食谱中多有明文规定,如某菜需200℃烘烤10分钟;到餐馆点菜,侍者也一定会问清楚客人点的牛排需要几分熟;更有甚者,据说德国人的厨房中必备钟表一只,以供做饭时掌握火候,分秒必究,一丝不苟。
对现代人来说,火候除了是烹调出美味佳肴的重要环节,对食物中营养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据测定,较鲜蔬菜以旺火快炒, 维生素C可保存60%~70%, 维生素B2和胡萝卜素可保留76%~94%,而如果用温火﹑文火长时间慢炒慢煮, 维生素的损失要高得多。所以,因为火候掌握不好,把鲜鱼做得不鲜固然可恨,而使食物中的营养损失过多,也同样是得不偿失啊。
原 文
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鸡蛋之类是也。有略煮即不嫩者,鲜鱼、酣蛤之类是也。肉起迟则红色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火熄再烧,则走油而味失。道人以丹成九转为仙,儒家以无过、不及为中。司厨者,能知火候而谨伺之,则几于道矣。鱼临食时,色白如玉,凝而不散者,活肉也;色白如粉,不相胶粘者,死肉也。明明鲜鱼,而使之不鲜,可恨己极。
译 文
把食物煮熟的方法,最讲究火候。有时需要武火,比如煎炒,火弱了食物就会疲塌。有时需要文火,比如炖煮,火猛了食物就枯干了。有时则需要先用武火后用用文火,比如要收汤的东西,性急的话就会皮焦而里面不熟。有越煮越嫩的,例如腰子、鸡蛋之类的食物。有火稍微一大就不嫩的,比如鲜鱼、蚶蛤之类。烹制肉时起锅迟了,肉色就会由红变黑,做鱼时起锅晚了,活肉就变死了。频繁打开锅盖,煮出来的东西就会沫多而香味少。烹调时火灭了又重新点着,就会走油而失去味道。道家讲究丹成九转才有仙气,儒家则以无过、不及为适中。作厨子的,如果能懂得火候而谨慎对待,这就差不多掌握要领了。鱼临吃的时候,看起来色白如玉,凝而不松散的,一定是活肉;看起来发粉白色而又松松散散的,一定是死肉。明明是鲜鱼,而做的不鲜,真是太可恨了。
新 说
火候: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
¬ ——《现代汉语词典》
在中国的烹饪中,火候是个很玄妙的东西。一个好厨师对火候的掌握如同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有人说,中国菜的精髓就在于这说不清道不明的火候上。相比之下,西餐的火候就没有那么多玄机,食谱中多有明文规定,如某菜需200℃烘烤10分钟;到餐馆点菜,侍者也一定会问清楚客人点的牛排需要几分熟;更有甚者,据说德国人的厨房中必备钟表一只,以供做饭时掌握火候,分秒必究,一丝不苟。
对现代人来说,火候除了是烹调出美味佳肴的重要环节,对食物中营养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据测定,较鲜蔬菜以旺火快炒, 维生素C可保存60%~70%, 维生素B2和胡萝卜素可保留76%~94%,而如果用温火﹑文火长时间慢炒慢煮, 维生素的损失要高得多。所以,因为火候掌握不好,把鲜鱼做得不鲜固然可恨,而使食物中的营养损失过多,也同样是得不偿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