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生命的体验与关怀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w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洁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一、师德的内涵及其本质
  
  1.师德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追求的职业道德境界。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作风、教师的职业良心等。其中,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对所从事职业所要达到的作为和成就的设想和规划,是师德的基础;教师的职业作风是教师在从事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是师德的体现;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在从事职业时对教师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统一,是师德的灵魂。
  2.师德的本质
  师德是职业道德的特殊表现形式,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特殊性。教师的职业对象是人,教师的职业内涵是要培养和塑造人,教师职业必然是道德示范的职业,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师形象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尤其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评价教师和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从本质上说,师德是教师对教师职业实质的体验,是教师人格的全部内涵,是教师生命方式的展示。从职业本身和教师人格本身审视师德,从教师的生命出发体验师德,是塑造高校辅导员师德新的立足点。
  
  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点
  
  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顾名思义,高校辅导员,即高校政治辅导员,主要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地,在工作中,辅导员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推动学生的党团建设;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为学生的思想进步提供健康的条件和环境。
  2.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高校辅导员必须一切以学生的学习为工作的重心,做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辅导员必须根据大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习惯,有意识地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通过与任课教师的联系和配合,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寻找学习规律,发掘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养成学习品格等,使学生具备比较扎实的学习基础,掌握学习技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3.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生活里的知心者
  独立于家庭和社会的大学生生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高校辅导员扮演着大学生生活的知心者的角色。做大学生生活里的知心者要求辅导员从深入学生宿舍开始,了解学生生活中的冷暖,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的形成。
  4.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灵深处的导师
  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高校辅导员要主动扮演学生心灵导师的角色。辅导员应当掌握相当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知识,积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科学地为学生排解心理困扰,教会学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三、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
  
  1.良好的自我意识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意识是其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因素,涉及“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对自己是否满意”“我能否接纳自己”等问题。自我意识是关于自我形象、人生和人格中最核心的意识,这种意识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个辅导员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也就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2.优良的情感及其意志特征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其具有优良的情感及其意志特征。情感是指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包括责任感、义务、自信心、良心、爱与憎等。意志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自觉地确立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在克服困难中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包括自制力、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忍耐力等。优良的情感与意志能够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稳定的道德意识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与其具有的道德意识有关,道德意识是人在掌握相应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道德原则和信念,具体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评价、道德原则和道德信念等。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有稳定的道德意识,意指高校辅导员对道德知识的认知上达到精确、本质的高度;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要全面地考虑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关系;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其道德判断要受内心道德原则和道德信念的制约等。稳定的道德意识是高校辅导员人格的本质特征,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所在。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塑造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特点和人格特征的分析中,我们看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既有职业道德的一般性,又有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形象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是美丽的,它的美丽首先与其职业形象息息相关。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形象,意味着高校辅导员要强化自己的职业意识,要认识到高校辅导员是一项以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主,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职业,辅导员要从鞭策大学生成长成材的使命中孕育自省自励的意识;意味着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职业尊严,要认识到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社会意义,培养自我肯定的自豪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的提升需要高校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外部机制的支持和高校辅导员内在修养的全面塑造,这不仅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规范化的一个要求,也是高校实现全面改革的必然。
  2.铸造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风范
  高校辅导员职业风范的铸造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铸造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风范,首先,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譬如注重形象的优雅、语言的精炼、举止的文明等;其次,要求高校辅导员遵循教育规律,缔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以科学的教育规律为基础,以崇高的师爱为核心的;第三,要求高校辅导员要用艺术和智慧引导学生成长。每一位学生都是有独特价值的,高校辅导员要在尊重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艺术化地处理学生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恰当地引导学生的和谐发展;第四,要求高校辅导员不断地学习,增强个人的内在素养,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挖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良心
  高校辅导员是与人有关的职业,一切从学生出发,为了一切的学生,职业良心对于高校辅导员有着特殊的意义。高校辅导员要善于挖掘职业良心,以职业良心为工作的底线,人性化地对待学生和处理工作当中的各种事务。挖掘职业良心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在严格做到依法治校、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权衡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真诚地热爱学生,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多为学生的成长成材考虑,善于换位思考,提高服务意识,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4.感受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
  高校辅导员的最高境界是把职业当作幸福的活动。高尚、崇高只是一种来自外在的评价,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高校辅导员的幸福体现在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统一当中。作为一种角色,高校辅导员更多的是指高校辅导员这种职业所要求的客观的规范和原则;而个性角色则指向高校辅导员承担了这个职业后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为了感受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辅导员必须从某种程度上超越角色自我,将角色自我审美化、个性化、情感化,使规范和原则变为辅导员个体本身的生命特征,将这一职业变成一种有意义的生命体验,不仅体验工作中的乐趣,更应该努力与学生共创教育过程的幸福,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给予他们的关怀和温暖,体验到辅导员内心因他们而生成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源于无私的师爱,源于师生间的心意相通与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9.
  [2]王文东.心灵的教化:变革社会中的中国师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419.
  [3]王枬.美丽教师:教师职业美的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5.
其他文献
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就提倡科学探究的教育功能,他强烈的批判了20世纪以前科学教育只重视科学知识,而忽视科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态度的做法。探究式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美国在“教育现代化运动”,特别是有关理科教学的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加涅等人对这一方法都做了分析论证,在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以此作为基本原则之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
期刊
一、德国F+U培训基地介绍    F+U为德语Fortbildung und Umschulung的缩写,意指继续教育与转岗培训。F+U培训集团是一个非赢利性培训组织,在德国的七个州市及欧洲的其他三个国家设有培训机构,并在德国国内及世界范围内建起了覆盖广阔的合作网络。德国F+U培训中心总部设在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开姆尼兹市,该培训中心属下有专事旅游、营销培训的经济学院;专事经理人管理培训的管理学院;
期刊
一、关于教学交往的基本内涵的理解    交往一词,内涵丰富。就其内容而言,交往是人的传递符号、信息、分享思想感情的过程。就其媒介而言,交往是通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交流,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就其功能而言,“交往是两个呼应的体系,通过适当的渠道,进而达到预期结果的过程”;就其目的而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是动态的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期刊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是依托企业、行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黑龙江省农业类专业校企联合办学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由于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已有的农业企业规模小,不能满足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农科类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提高我省农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逐步退去了“精英”教育的盛装,进而开始了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历程。基于这种价值取向的转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原有的单一核心结构的功能平台被历史的消融解构,如何建构转型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协动平台成为历史性的课题,因此,加强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我国社会文化运动转型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1.当代高等教育历史叙事的视域转换  从形
期刊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是实现这个根本任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但影响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学习的长进乃至事业的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有智力因素,即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还有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由Martin E.P.Seligman(Seligman & Csikszentihalyi,2000)发起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总体幸福感的研究,可以说是作为对心理学过度强调消极状态下的反应进行修正而发展起来的。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自信心与总体幸福感两者关系的研究很少,因此,本
期刊
近年来,艺术类专业报考人数增长幅度较大,艺术类院校及有条件设立艺术专业的院校都相应扩大了招生规模,这使得艺术类毕业生数量在将来的几年中会大大增加。面对逐年增长的学生数量及艺术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工作在做好毕业生与市场衔接的同时也需要深入研究两方面的变化和特点,重在做好为学生提供更适合其专业特点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艺术院校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及个性特点的差异,在择业心理上也有着与其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艺术教育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早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美术教育也愈发普及发展。  美术教育在中国已是古已有之,但一般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直到近代才出现比较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教学体系,属于欧式与中国传统相结合;建国后又仿照苏联模式;又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参考当代欧美美术教育模式,以期形成我们
期刊
孝,始于上古,成于先秦,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几千年来,其影响绵远流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而且已经内化成了一种民族精神。孝的意义,就个人而言,是对生命来源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尊重;就社会而言,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今天,我们如果能够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上,以理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就不难发现它实在是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