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与我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qiang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经常想起12年前的夏天。7月的一天,成都天气潮湿闷热,我在一片漆黑的体育馆里,听着人声鼎沸。在几千人“MVP!MVP”的高呼声中,一个身高超过1.9米的男子从舞台中央随着升降机缓缓升起——那是时年31岁的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球星科比·布莱恩特。他穿一件红色T恤,被追光灯照耀,向全场观众挥着手。几千人排山倒海的高呼声,又变成了:“科比!科比!”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科比。他隔着球场不停地向观众挥手致意,面带微笑投了几次篮,在另一端看台上的我和其他人一起,声嘶力竭地喊着他的名字。用《大话西游》中的话说,那一刻,他就是一个盖世英雄,从大洋彼岸踩着七彩祥云空降而来。第二年,科比又一次拿到NBA总冠军,我又跑去成都见了他一次。
  见到科比,圆了自己年少时的一个梦。那一年我高考结束,终于有大把的时间去消化那些被短暂封存起来的关于科比的视频、杂志与图书。暑假里,当得知科比会来成都时,我提前几周就去相关论坛搜寻资讯,报名咨询,寻找一切可能见到他的机会。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科比的?
  最早的记忆是,小学时打篮球比赛,班里选择了洛杉矶湖人队的球衣,经过一番打听后,我觉得34号奥尼尔太胖,出于虚荣心选择了科比的8号球衣。从那以后,科比就被我视作偶像。我对他的成长经历、球场纪录如数家珍,收集每一期《灌篮》杂志,在宿舍里贴满他的海报,模仿他的拉杆上篮和后仰跳投。十几年后,一个初中同学告诉我,他至今还记得2006年1月的一天,科比单场拿到81分,我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兴奋地对着所有人大吼大叫。
  我为什么会喜欢科比呢?当时不满16岁的我,大概只是觉得他球技精湛,于乱军之中得分如探囊取物,是“篮球之神”乔丹的接班人。但后来我才意识到,更深刻的原因是,他几乎拥有一切我所没有的特质。我的胯下运球宛若慢动作,后仰跳投经常沾不到篮筐,原地摸高最多也只能摸到篮板……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困境时,我永远缺乏科比那样的勤奋、进取心与孤注一掷的勇气。
  我初中就读于家乡最好的一所私立中学,全年级1500多人,我在最好的班级。但我那靠小聪明的学习方法不再奏效,每次考试成绩排名都在全班中下游。渐渐地,我似乎习惯了自己的落后,不愿去努力追赶,整天游手好闲,佯装洒脱——我怕纵使加倍努力,也追不上那些天资聪颖的同龄人。
  科比就不一样了。他斗志旺盛,好胜心强,不仅拥有一流的天赋,还有极致的勤奋,能将自己逼至极限,不浪费一丝一毫的天赋。“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是他最著名的标签,“第二名就意味着你是头号输家”是他最洪亮的亚军发言。他不甘居于人后,以球队“二当家”的身份夺冠,自己单飞独立带队后,屡败屡战,最终再拿两个冠军。那时候在我心中,科比是超人般的存在,是不可能失敗的,他身上有我所缺乏的另一面。
  科比首次独立带队拿冠军的那一年,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他那一年。一个月后,我上了大学。与中学封闭的环境相比,大学更加开放自由,我接触了更多的人和事,对世界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这时候,偶像在我心中逐渐“祛魅”了,我意识到偶像不是完人,不必在他的身上寻找自己未曾拥有的模样。
  有一段时间,科比几乎从我的生命中淡出了。我开始学会欣赏那些在竞技体育中不那么成功的个人和团队,哪怕是失败者。在“失败型”偶像身上,“人性”的那一面似乎更令人着迷:他们从巅峰滑落,跌倒,又努力爬起,最终归于平静,与命运和解。
  科比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是他在2013年受重伤以后。他在带队冲击季后赛的一场关键比赛中跟腱断裂,一瘸一拐地走回场上,完成罚球,然后消失在球场尽头。看着那个镜头,我恍然意识到,原来强如科比,也有脆弱的一面。他不再是无所不能的“王者”,也会受伤,也会长久地陷入低谷。
  但科比终究是科比,他最好的时光已深深铭刻在喜欢他的人心中。2016年,科比选择退役。那一年,也正好是我硕士毕业的那一年。他退役的那一天,我正在清华大学的人文社科图书馆忙着写毕业论文,即将跟校园说再见。4月14日那天上午,当科比退役的告别赛打响时,我看到阅览室里至少有10台电脑,都同时播放着科比的最后一场比赛,大家四目相对,会心一笑。科比也没有让我们失望,他砍下60分,以一种最科比的方式跟我们道别。
  那之后的科比,专注于父亲和商人的角色。然而,我们所怀念和喜爱的,依然是当年那个横冲直撞、棱角分明的年轻人。每当科比穿上运动装,带着女儿吉安娜出入各大篮球训练营时,球迷们都在翘首盼望着,他培养出一个女子篮球的不世之才。
  这一切,在2020年1月27日被现实砸得粉碎。当科比离世的消息传来,国内还是凌晨,我被不断响起的微信消息提示声惊醒,之后就再也睡不着了。
  我无从知道,也来不及悲伤。毕业后,我成了一名记者。当所有人都在纪念科比时,我却因要专心工作,连伤心和悼念他的时间都没有。只是我深知,以科比的性格,他会希望自己的粉丝像他一样,全身心投入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沉浸其中,做到最好。
  终于,有一天,当时间迫近午夜时,我忙完了所有工作,真正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纪念他。我想了很久,最后发了一条没有文字的微信朋友圈,配了两张图,一张是他离去的黑白背影,另一张是《灌篮高手》里的一幕场景。画面里,樱木花道在球队失败后哭得像一个孩子,队长赤木刚宪则像一位兄长,摸着他的头,安慰他,叫他别哭,要昂起头颅。
  科比之于我,就像赤木刚宪之于樱木花道,是偶像,是榜样,也是兄长。他不仅有我没有的另一面,也教会了我面对成年世界的规则与残酷。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他陪伴我们走过了整个青春,是年少时光的伙伴与象征。他的逝去,也代表着我们青春的消亡。
  如今,我长到了科比黄金年代的那个年纪,与他第一次空降成都时同龄,更能理解他辉煌背后的不易。初入中年的我,会时常念叨起这位年少时的偶像,想起那天被球迷们堵塞的成都一环路,想起在他退役的那个上午,那座图书馆里停下学习的年轻人和“不务正业”的十几台电脑屏幕。是他,让互相熟识的我们同时从疲惫的现实中短暂抽离出来。也许,这就是偶像的意义吧。
  (七里烟摘自微信公众号“橡果成长纪”)
其他文献
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以破解神秘的谋杀案闻名,其中一本书竟真的三次挽救了人命。  在克里斯蒂于1961年出版的小说《白马酒店》里,凶手使用的一种名叫硫酸铊的毒药,具有很强的毒性,会导致人呼吸困难、说话含糊、晕厥、脱发,最后死亡。当然,英勇机智的侦探最终抓到了凶手,而这部小说在现实社会中同样产生了很大影响。  1975年,一名拉丁美洲的女读者在阅读该书时突然意识到,她的一个朋友的症状与
期刊
丘成桐27歲便攻克世界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并一举成名,获得了国际数学界两项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在哈佛大学,丘成桐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从贫寒子弟到享誉世界的数学家,是什么造就了丘成桐?  丘成桐强调学文科的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早期受父亲的训练,我养成了对中国历史、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兴趣,一生受惠。他甚至影响了我在数学方面的工作。我不是说具体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去看问题。从他那
期刊
今年春节,我做了一件特别的事:带着电脑、纸笔和孩子,连续7天采访家中长辈,记录下长辈弥足珍贵的记忆和可以传世的智慧。而采访的线索,来自母亲生前的日记。  母亲写道:“我常想念儿时的故乡,它太讲卫生了。每天,天蒙蒙亮,各家各户就开始打扫了,还会连街道也一起扫了,不需要别人来分派任务……每年一开春,就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城出动进行彻底大清扫,整座小城煥然一新……我们的小学校是孩子们喜欢的地方。每学期,
期刊
在经济学家眼里,“自私”未必是一个十分令人讨厌的词语。  “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写道:“我们能够喝到牛奶,吃到猪肉,并非因为奶农和屠夫的馈赠,而是因为他们在追逐利益。”他要表达的是这样一个观点: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并非来自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而是来自利己之心,来自每一个人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欲望。  所以亞当·斯密接着说,人们从事劳动,未必抱有增进社会利益
期刊
《知识的诅咒》这本书里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假设有一家公司打算给员工发1000美元的奖金。请问以下3项,哪一项最能鼓舞你?  1.想想这1000美元能干什么吧!可以是一辆新车的首付,或者是你房子的一处小装修。  2.想想把这1000美元存在银行里会给你的生活增加多少安全系数。  3.想想这1000美元表明公司对你的工作是多么肯定。公司显然认为他们雇你的钱没有白花。  绝大多数人选择第3项。1
期刊
朋友阿袁因女儿又一次为某女团寄出礼物而十分愤怒。那是一件非常漂亮的演出服,价值不菲,女儿自己都舍不得穿。争吵不可避免,结果依然是各自委屈。  追星,阿袁能理解。她年轻时,也买过明星的海报、磁带、碟片,但她还是无法理解女儿的疯狂:一个不出名的女团,偶尔上一次综艺节目,演唱会门票一张一千多元,这就算了,后援粉丝会时时打“鸡血”,一会儿接机,一会儿拉票,一会儿应援,一会儿众筹。众人拾柴火焰高,粉丝们幻想
期刊
对于一个喜欢的作家,我时常会去找一找这个作家的照片,看看他长什么样。话说相由心生,透过面貌,我们对作家的个性也能管窥一二。张爱玲文笔细腻,常有出人意料的绝妙佳句,华丽冷峭,因此照片中张爱玲双手叉着腰,连头也高高昂起。菲茨杰拉德的文字在灯红酒绿背后潜藏着莫名的哀伤,正如他一部短篇小说集的名字《幻梦的残片》一般,而菲茨杰拉德的照片亦是如此,精致的穿着,笑容中有些许疲惫。萨冈的作品洋溢着年轻的热情,照片
期刊
多年之前,我看過一部日本推理电视剧,它讲述了一个补习班老板谋杀情妇的案件。为了突出恶人之恶,剧中还安插了一场补习班老师集体前往办公大楼催讨积欠薪资未果的戏。炎炎烈日之下,这群被拒于门外的老师悻悻地朝大楼前的广场走去,有人嘴里嘟囔着,有人垂头叹息。接着,一个神奇的片段绽放异彩。某个微胖的中年男老师摘下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正准备擦拭额头汗水的那一刻,一只眼镜腿(可能是因为螺丝早已松脱)忽然断落。这场戏戛
期刊
很多人是通过《觉醒年代》这部剧认识陈延年的。对于这位29岁牺牲于敌人屠刀之下的青年,人们从书中、从影像资料中、从祖国大地上寻找他的故事。  有人去龙华烈士陵园祭奠他,有人去安徽省合肥市为纪念他和弟弟陈乔年而命名的“延乔路”上獻花,有人写关于他的故事……有网友说,陈延年写文章用过的笔名是“人”。微博上有关于他的“超话”,里面的成员十分活跃,当下的许多青少年爱他,怀念他,是因为他曾经那样热烈地爱着我们
期刊
《萨利机长》剧照  很多人问我,如何战胜对自己的不满。我的回答是,战胜不了,想要什么,就得趁现在采取行动。先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等做完了,再说对自己的不满。  其实,我也常常体会到对自己的不满且深感无力,但每次都能从这种绝境中找出一条路。我告诉自己,我的痛苦是在抱怨自己不是另一个人,这样做一点儿用也没有。那就用自己的方式尽力而为,能做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样吧。  有一部电影叫《萨利机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