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a小调钢琴协奏曲》体现了格里格钢琴创作的典型风格,它拓宽了挪威民族艺术走向世界的道路,在钢琴协奏曲中的地位非常显赫。从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中可以看出,格里格采用古典协奏曲的特点,把挪威民间音乐素材与浪漫主义技法相结合,形成了他不朽的协奏曲的主要风格。
关键词:格里格;协奏曲;民族乐派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60-1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1843年生于卑尔根。母亲是格里格的钢琴启蒙,父亲代理过英国驻卑尔根的领事。在小提琴家布尔的帮助下,格里格1858—1862年间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1964年结识同辈作曲家诺尔德拉克,两人志同道合,并共同以挪威民间音乐为基础,开辟了挪威民族音乐的道路。
格里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挪威近代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民族音乐家,也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民族主义浪漫派作曲家的典型代表。他的音乐作品体现了浓厚的挪威民族特色,其音乐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格里格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和自己的祖国联系在一起。他说过:“无论祖国的前途如何,要是把我和挪威分开,那就等于割掉我的手臂和双腿。”可见格里格的创作与挪威这个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格里格1868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也是他极为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作品是格里格25岁那年的夏天,被好友邀请去度假,刚刚新婚一年的他喜得爱女,心中充满喜悦和爱,同时,他强烈地想写一部大型的作品,在远离喧闹的度假期间,格里格创作出了他不朽的钢琴作品——《a小调钢琴协奏曲》。
三、结构分析
这一乐章的结构由奏鸣曲式写成,a小调,4/4拍,快板。
(一)呈示部(1—88小节)
引子(1—6小节):第一小节由定音鼓奏响了主音a,钢琴从第二小节开始,双手八度和弦的下行,表现了挪威民族舞曲雄壮、奔放的风格。
主部(7—30小节):对比性主题,在由钢琴奏出的引子之后,第7小节乐队开始奏出了8小节美妙动听的主旋律,之后又由钢琴重复了一遍,乐队的绵柔与钢琴晶莹、清澈的音色形成了性格相异的两种音乐形象。
连接部(31—48小节):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调性不稳定,从第31小节开始,钢琴织体变成了三十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交替,伶俐、俏皮,仿佛挪威人民在跟着欢快的节奏跳舞;第43小节是连接部的第二阶段,这部分音乐忽然变得缓和,预示着副部,为副部的开始作了充分的准备。
副部(49—73小节):调性转入关系大调,C大调,副部主题抒情、歌唱,与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左手的伴奏音型与连接部的第二阶段相似,到了第64小节时,双手和弦越来越密集、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将音乐壮观、磅礴的气势呈现了出来。
结束部(74—88小节):这一部分完全由乐队奏出,动机式的重复,为展开部的进入做了准备。
(二)展开部(89—116小节)这部分主要是展开主部主题。导入部分(89—100小节):钢琴作伴奏,乐队奏出主旋律,音乐材料来自呈示部中的主部;
中心部分(101—109小节):是对呈示部中主部材料的分裂、展开;
结束部分(110—116)小节):7小节的准备句,运用了引子中的音乐材料,为再现部作了充分的准备。(三)再现部(117—176小节)主部(117—128小节);
连接部(129—146小节):调性由a小调转入了A大调;
副部(147—171小节):调性正式转入到a小调的同名大调——A大调上;
结束部(172—176小节):这一部分主要是主部主题动机的不断重复,其中第176小节是一个华彩段落。
(四)尾声(177—223小节)
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的尾声非常庞大,像是被再现部隔开的第二展开部,主部主题隐藏在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当中,将全曲推向高潮。
三、从《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看格里格的音乐风格特征
格里格的作品具有浓烈的北欧民族气息,他的创作和思想鲜明地体现了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的风格和特点,并与挪威有着紧密的联系。作曲家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山川河流的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渴望,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首《a小调钢琴协奏曲》当中。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格里格唯一一首钢琴协奏曲,他把内心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表达在了这首作品之中,是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的完美结合。在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当中,呈示部沿袭了莫扎特确立的协奏曲模式——双呈示部,即7—18小节由乐队单独演奏,19—30小节由独奏乐器钢琴奏出,并在尾声之前有一个“华彩段落”,体现了格里格依然采用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作曲特点。
这首作品的尾声处的创作手法跟肖邦的《c小调夜曲》(Op.48No.1)非常相似,可见肖邦对格里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看出格里格音乐中运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技法。
作者简介:
林晓伟,辽宁师范大学。
关键词:格里格;协奏曲;民族乐派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60-1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1843年生于卑尔根。母亲是格里格的钢琴启蒙,父亲代理过英国驻卑尔根的领事。在小提琴家布尔的帮助下,格里格1858—1862年间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1964年结识同辈作曲家诺尔德拉克,两人志同道合,并共同以挪威民间音乐为基础,开辟了挪威民族音乐的道路。
格里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挪威近代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民族音乐家,也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民族主义浪漫派作曲家的典型代表。他的音乐作品体现了浓厚的挪威民族特色,其音乐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格里格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和自己的祖国联系在一起。他说过:“无论祖国的前途如何,要是把我和挪威分开,那就等于割掉我的手臂和双腿。”可见格里格的创作与挪威这个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格里格1868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也是他极为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作品是格里格25岁那年的夏天,被好友邀请去度假,刚刚新婚一年的他喜得爱女,心中充满喜悦和爱,同时,他强烈地想写一部大型的作品,在远离喧闹的度假期间,格里格创作出了他不朽的钢琴作品——《a小调钢琴协奏曲》。
三、结构分析
这一乐章的结构由奏鸣曲式写成,a小调,4/4拍,快板。
(一)呈示部(1—88小节)
引子(1—6小节):第一小节由定音鼓奏响了主音a,钢琴从第二小节开始,双手八度和弦的下行,表现了挪威民族舞曲雄壮、奔放的风格。
主部(7—30小节):对比性主题,在由钢琴奏出的引子之后,第7小节乐队开始奏出了8小节美妙动听的主旋律,之后又由钢琴重复了一遍,乐队的绵柔与钢琴晶莹、清澈的音色形成了性格相异的两种音乐形象。
连接部(31—48小节):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调性不稳定,从第31小节开始,钢琴织体变成了三十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交替,伶俐、俏皮,仿佛挪威人民在跟着欢快的节奏跳舞;第43小节是连接部的第二阶段,这部分音乐忽然变得缓和,预示着副部,为副部的开始作了充分的准备。
副部(49—73小节):调性转入关系大调,C大调,副部主题抒情、歌唱,与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左手的伴奏音型与连接部的第二阶段相似,到了第64小节时,双手和弦越来越密集、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将音乐壮观、磅礴的气势呈现了出来。
结束部(74—88小节):这一部分完全由乐队奏出,动机式的重复,为展开部的进入做了准备。
(二)展开部(89—116小节)这部分主要是展开主部主题。导入部分(89—100小节):钢琴作伴奏,乐队奏出主旋律,音乐材料来自呈示部中的主部;
中心部分(101—109小节):是对呈示部中主部材料的分裂、展开;
结束部分(110—116)小节):7小节的准备句,运用了引子中的音乐材料,为再现部作了充分的准备。(三)再现部(117—176小节)主部(117—128小节);
连接部(129—146小节):调性由a小调转入了A大调;
副部(147—171小节):调性正式转入到a小调的同名大调——A大调上;
结束部(172—176小节):这一部分主要是主部主题动机的不断重复,其中第176小节是一个华彩段落。
(四)尾声(177—223小节)
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的尾声非常庞大,像是被再现部隔开的第二展开部,主部主题隐藏在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当中,将全曲推向高潮。
三、从《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看格里格的音乐风格特征
格里格的作品具有浓烈的北欧民族气息,他的创作和思想鲜明地体现了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的风格和特点,并与挪威有着紧密的联系。作曲家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山川河流的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渴望,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首《a小调钢琴协奏曲》当中。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格里格唯一一首钢琴协奏曲,他把内心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表达在了这首作品之中,是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的完美结合。在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当中,呈示部沿袭了莫扎特确立的协奏曲模式——双呈示部,即7—18小节由乐队单独演奏,19—30小节由独奏乐器钢琴奏出,并在尾声之前有一个“华彩段落”,体现了格里格依然采用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作曲特点。
这首作品的尾声处的创作手法跟肖邦的《c小调夜曲》(Op.48No.1)非常相似,可见肖邦对格里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看出格里格音乐中运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技法。
作者简介:
林晓伟,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