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突破口首先应该是打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之处。其次,就阅读教学而言,它可以是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的门径所在,通过突破口,我们可以窥见文本的内核,触发课堂的高潮与活力,引起联想和想像,产生有价值的思想和表达,并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再次,就表达教学(主要指写作教学)而言,它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简捷有效的抓手,也是学生避免通过长期艰苦的写作实践和感悟历程而达到“轻松写作”的一条捷径,它将有助于学生思想有深度有层次和个性化的表达。
一、语文教学突破口的理论内涵
教学突破口的本质是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该定义表明:教学设计必须有确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地安排,以达到最优组合,教学设计仅是对教学系统的预先分析与决策,是一个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而非教学实施,但它是教学实施必不可少的依据。
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估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个子系统都可以成为突破口的“泉源”。
二、语文教学突破口的特征
1.可行性
突破口要成为现实,起到老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即时效果,至少必须具备两个时示性原则: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如主观条件既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积累,情感阅历,兴趣所向,也要顾及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气质情趣,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理差异,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季候特征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选取突破口最怕“志大才疏”,“心比天高”的结果往往是“命如纸薄”。突破口在不同的教学内容面前是灵活多变的,设计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发现并顺应规律,切不可以不变应万变,惹出“刻舟求剑”的笑话来。
2.整体性
突破口应立足于整体。教学设计的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因此,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突破口,应遵循科学的系统观,统筹兼顾其他子系统,只有将本子系统和谐地统一于整体之中,才能算是科学成功的设计。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功能。好的教学突破口能使课堂教学体系有一个好的结构,有利于知识的串联和记忆。心理学实验表明,把知识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形成结合紧密的知识体系,就能长期保持在记忆里。所以,抓对突破口,能使所有知识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和记忆结构。
3.创新性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研读过程在课堂上通过组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教材是千变万化的,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审美倾向是个性化的,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是不时转移,飘浮不定的。所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突破口,为始终保持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必须沉入文本,挖掘作品的个性,并结合时代背景,自身气质,学生实际等等客观条件,常教常新地去寻找或设计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突破口。
4.发展性
发展是个硬道理。突破口不简单是教学过程的理顺和教学难度的降低,教学突破口必须负起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责任来。验证突破口选择的适当与否,应以其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依据。在不同年龄和教学阶段,突破口会呈现多变的特征。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为出发点,灵活地选择突破口。
三、突破口研究的实践着眼点
从语文课程来说,“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充分关注并发掘学生的语言潜能,要引导学生通过已知来认识未知,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唤醒沉睡的记忆,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识新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突破口的着眼点之一,就是在目标定位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学计划的完成。一堂课,一个阶段的课,都要注意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要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在一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一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捕捉、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使课堂教学产生真正的效益。
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的着眼点之二,就是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模式。
静态分析,就是只着眼于对文本内容肢解,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满足于回答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训练也是依据分析来演绎的。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但是每篇文章都是这样慢问细析,学生能获得什么?他们的兴趣又怎么持久?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地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就是动态的体验与感受。
要做到“动态”,就必须给学生以沉浸、体验、感悟、思辨的过程。沉浸,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文本,这个阶段,不必急于归纳中心、把握情感,而是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心动,形成一个大体的感觉;体验,就是依据自己的己有经验,包括生活的积累、知识积累和思想认识,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或产生共鸣,或产生疑惑;感悟,是指经过共鸣、生疑、探求以后,明白一些道理—包括知识的道理和思想内容上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思辨,是指能在一定积累之后,上升到理性高度来认识,能辨别是非优劣,这本身就包含着鉴赏的因素了。
要使学生能够动态地体验、感受,就要给学生以必要的抓手和方法导引,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要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并形成独立的见解。
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的着眼点之三,就是要把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以单项训练为主,转化为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以阅读为基础,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应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在阅读过程中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要有“心有所动而口不能言”阶段,又要有随时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阶段,要在表达过程,主动学习、吸收典范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也提升思想水平,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最终总要通过表达来体现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是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虽然在某一阶段,可以以提高某一能力(如阅读能力)为主,但就能力发展规律来说,应是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的。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语文教学突破口的理论内涵
教学突破口的本质是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该定义表明:教学设计必须有确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地安排,以达到最优组合,教学设计仅是对教学系统的预先分析与决策,是一个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而非教学实施,但它是教学实施必不可少的依据。
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估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个子系统都可以成为突破口的“泉源”。
二、语文教学突破口的特征
1.可行性
突破口要成为现实,起到老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即时效果,至少必须具备两个时示性原则: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如主观条件既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积累,情感阅历,兴趣所向,也要顾及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气质情趣,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理差异,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季候特征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选取突破口最怕“志大才疏”,“心比天高”的结果往往是“命如纸薄”。突破口在不同的教学内容面前是灵活多变的,设计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发现并顺应规律,切不可以不变应万变,惹出“刻舟求剑”的笑话来。
2.整体性
突破口应立足于整体。教学设计的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因此,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突破口,应遵循科学的系统观,统筹兼顾其他子系统,只有将本子系统和谐地统一于整体之中,才能算是科学成功的设计。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功能。好的教学突破口能使课堂教学体系有一个好的结构,有利于知识的串联和记忆。心理学实验表明,把知识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形成结合紧密的知识体系,就能长期保持在记忆里。所以,抓对突破口,能使所有知识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和记忆结构。
3.创新性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研读过程在课堂上通过组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教材是千变万化的,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审美倾向是个性化的,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是不时转移,飘浮不定的。所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突破口,为始终保持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必须沉入文本,挖掘作品的个性,并结合时代背景,自身气质,学生实际等等客观条件,常教常新地去寻找或设计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突破口。
4.发展性
发展是个硬道理。突破口不简单是教学过程的理顺和教学难度的降低,教学突破口必须负起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责任来。验证突破口选择的适当与否,应以其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依据。在不同年龄和教学阶段,突破口会呈现多变的特征。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为出发点,灵活地选择突破口。
三、突破口研究的实践着眼点
从语文课程来说,“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充分关注并发掘学生的语言潜能,要引导学生通过已知来认识未知,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唤醒沉睡的记忆,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识新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突破口的着眼点之一,就是在目标定位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学计划的完成。一堂课,一个阶段的课,都要注意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要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在一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一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捕捉、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使课堂教学产生真正的效益。
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的着眼点之二,就是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模式。
静态分析,就是只着眼于对文本内容肢解,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满足于回答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训练也是依据分析来演绎的。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但是每篇文章都是这样慢问细析,学生能获得什么?他们的兴趣又怎么持久?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地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就是动态的体验与感受。
要做到“动态”,就必须给学生以沉浸、体验、感悟、思辨的过程。沉浸,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文本,这个阶段,不必急于归纳中心、把握情感,而是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心动,形成一个大体的感觉;体验,就是依据自己的己有经验,包括生活的积累、知识积累和思想认识,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或产生共鸣,或产生疑惑;感悟,是指经过共鸣、生疑、探求以后,明白一些道理—包括知识的道理和思想内容上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思辨,是指能在一定积累之后,上升到理性高度来认识,能辨别是非优劣,这本身就包含着鉴赏的因素了。
要使学生能够动态地体验、感受,就要给学生以必要的抓手和方法导引,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要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并形成独立的见解。
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的着眼点之三,就是要把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以单项训练为主,转化为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以阅读为基础,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应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在阅读过程中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要有“心有所动而口不能言”阶段,又要有随时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阶段,要在表达过程,主动学习、吸收典范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也提升思想水平,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最终总要通过表达来体现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是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虽然在某一阶段,可以以提高某一能力(如阅读能力)为主,但就能力发展规律来说,应是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的。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