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增长和就业都是最强音。就湖南现状而言,稳增长的关键是稳投资。据测算,实现今年全省经济增长8.5%的目标,投资总额要达到2.6万亿元以上。在当前整个投资势头有所趋缓的背景下,“钱从哪里来”成为稳增长的当务之急,全省各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其中株洲市的一些思路和做法颇具针对性。日前我们深入株洲市项目建设一线开展实地调研,总结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引发了几点思考。
基本情况
株洲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接力打造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服饰、陶瓷等千亿产业集群,重点建设神农城、湘江风光带等百亿民生项目,为株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班子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进取,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7亿元,GDP、园区技工贸收入、存款余额均突破20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贷款余额均突破1000亿元。
今年株洲市经济增长的目标为9.5%,据他们测算,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要保持在20%以上。为此,株洲市委市政府转变观念,主动作为,用好财政资金、用足信贷资金、用活社会资金多管齐下,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今年开局短短几个月,落实政策性贷款和基金近300亿元,确定了20个投资在20亿元以上的项目,启动了轨道科技城和交通枢纽商城两个100亿项目,累计到位和落实的项目投资500多亿元。从项目建设和融资看,株洲市发展态势良好,他们对完成今年稳增长的目标充满信心。
主要做法
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挤、撬、选、争、变、放、合、稳。
挤,就是统筹归集财力,挤出关键资源。在今年预算编制中,下决心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加大资金统筹和归集力度。市本级共取消到期和一次性专项及不合理专项资金3.1亿元,收回历年结余结转资金4.7亿元,收回各单位特设专户沉淀资金7000多万元。全面整合归集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专项数比去年减少283个,重点对近20个专项产业基金进行整合,不再按产业分线分块安排,归集资金2.6亿元。通过上述措施,为稳增长挤出了关键性资源,因此而得以在财力不宽裕的情况下,安排了5亿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和6亿元的偿债资金。
撬,就是运用财政杠杆,撬动各方投资。5亿元产业发展基金,主要采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项目补助等方式,用于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科技创新和上市融资;6亿元偿债基金将安排一半以上用于支付新建项目贷款利息。通过上述途径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形成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金逐级放大的产业投入模式。如轨道科技城项目,安排产业发展基金1亿元、偿债基金2.2亿元,推动市国投集团与建设银行联合成立30亿元的股權投资基金,用于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资本杠杆率拟定放大10倍的算法,30亿元的产业基金可以撬动300亿元的社会投资。
选,就是选择优质资源,包装项目融资。一是着眼发挥优势选项目。把有限的要素投入到自身有优势、市场有需要、能支撑发展的大项目上,采取大片区、大规模开发模式,引导大额度、长期限、低成本的信贷资金投入。今年启动的两个100亿项目轨道科技城和交通枢纽商城,就是围绕扩大轨道装备制造业和服装批发市场这两个优势来做的。二是着眼扩大需求选项目。选择那些能带来更多投资和消费的项目,通过政府投资为社会投资创造机会。如龙母河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56亿元,涉及范围2万余亩,既是一个水利、血防工程,也是一个开发项目,能提升云龙示范区的整体品质,带动周边项目开发,已与银行初步达成80亿元的融资意向。三是着眼整体开发选项目。将公益性项目融入到经营性项目,打捆包装成经营性项目进行融资开发,有效解决银行对没有经济收益的公益性项目不再贷款问题。目前全市已包装20个投资在20亿元以上的经营性项目,基本落实银信部门的政策性贷款和基金近300亿元,且都属于企业经营性债务。
争,就是把握有利时机,争取政策支持。去年,利用轨道交通产业政策,争取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利用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政策,争取项目资金3.5亿元;把握发行企业债机会,申报企业债券5项,累计获批企业债130亿元。今年,抓住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机遇,策划包装了21个整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获得农发行200亿元授信支持,年内将投放到位100亿元;南岳岭棚户区改造项目,争取到国开行棚改资金信贷支持40亿元。
变,就是变革融资机制,畅通融资渠道。株洲市去年存贷比只有54%,且通过非法集资流出的民间资金就高达数亿元。针对这一现状,他们创新投融资机制,想方设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本地发展上来。一是全面加强政银合作。与17家商业银行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将全市重点项目目录分类整理后进行融资对接,按照项目性质、建设期限和融资成本等要求精选项目方案,选择贷款、基金、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合作,利率最高不超过8%,低者优先。以增进互信为前提,政府与银行共同想办法,合力解决好项目融资中的抵押物、资本金、还本付息等问题,确保贷得到、用得出、还得起。二是创新金融服务平台。引进上海骏合集团,组建新的民间金融中心,帮助40多家小微实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接融资3亿元。积极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全市20家小贷公司和1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累计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42亿元和提供担保54亿元。全面推动农信社改革和村镇银行全覆盖工程,创新“支农”“支小”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大力推动直接融资。组建5家私募股权投资类公司,筛选100家重点企业进行上市辅导,去年有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6家企业在“新四板”挂牌,全市通过直接融资筹措资金190.8亿元,直接融资规模居全省第二。
放,就是放权松绑让利,壮大民营经济。针对民间资金外流、民营经济不强等问题,从创造优良环境着手,着力抓好降低门槛、减少审批、减轻税负、创造机会等工作,以激发民间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市属国有企业坚决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政府投融资公司只从事土地一级开发,二级开发推向市场。如南车株洲物流基地、红旗广场城市商业综合体、农副产品批发交易物流中心等是经济效益预期较好的项目,政府投融资公司都只从事土地一级开发,为民间资本腾出投资空间。 合,就是推进公私合营,力争互利共赢。株洲是全国首批PPP(公私合营)融资模式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的实施意见》,确定了10大重点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垃圾焚烧发电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其中第一批38个项目,以城镇基础设施、园区工业地产、医疗卫生三个领域为重点,涵盖8个公共领域,总计投资达186亿元。这批项目涵盖面广、可行性强,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可望实现公益项目建设和企业投资收益的“双赢”。
稳,就是稳定房地产业,巩固增长支柱。据往年数据测算,株洲市今年GDP要保持9.5%的增长,房地产投资必须保持22%的增长,株洲市财政收入要保持10%的增长,房地产销售必须保持22%的增长。如果房地产业继续下滑,稳增长就困难很大,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控制供给。市区每年新增商住用地总量不高于1500亩,单宗土地使用规模不低于100亩,市区开发面积小于5万平米的住宅项目不予供地。逐步减少政府集中新建保障性住房,鼓励回购、回租、长期租赁商品住房等方式实施住房保障,消化商品房库存。二是释放需求。今年计划完成3.5万亩集体土地拆迁,完成6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以货币化安置的方式创造200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品房需求,消化50%以上的商品房库存。三是鼓励投资。支持二手房交易、抵押和房屋租赁,下调房屋交易计税估价基数,取消二手房抵押贷款的土地使用权抵押,放宽房改房等政策性住房上市交易限制,对购买或租赁门面和写字楼自主创业进行定向补贴。
有益启示
株洲市在稳增长上的一些尝试、探索,乃至他们的市场意识、改革精神、创新思维,为我们当前适应新常态、寻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打开思路找出路。当前如何做到既不踩政策“红线”,又要扩投资、稳增长?株洲的做法令我们豁然开朗。面对新形势下的需求困境、要素制约,有许多路子可以研究和探索,如大力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变政府负债建设为企业投资运营;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对已建成的收费公路、医院、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具有现金流的项目,采取售后回租方式进行融资;对存量债务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延长期限,腾出更多资金搞建设。总之,新常态下稳增长,要主动转变角色、转变思维,不照抄本本,不照搬模式,不简单沿用已有的做法,在实践中破解难题、创新求变。
围绕项目抓投资。抓投资的核心是要有项目,只要有好项目,就会有资金,项目在找资金,资金也在找项目。株洲在投资和项目建设上给了我们以下启发:第一,项目的选择事关成败。要投自身有优势、市场有需求的项目;要投具有放大效应、能带来更多投资的项目;要投回报较快、能形成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项目。第二,项目投资必须讲效益。株洲不仅在“钱从哪儿来”上作了许多探索,对“钱怎么用”“债怎么还”也给予了足够重视。地方政府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性发债”,上项目要先算好投入产出账,发债前要考虑偿还的期限与成本。如果把银行贷款当作财政拨款,用短负债做长投资,必然难以为继,甚至引发债务风险。第三,对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要倾力支持。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湖南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之一,有关部门对株洲轨道科技城项目应在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第四,政府投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赚钱的项目要舍得拿出来让社会资本做,让利于民。
面向市场筹资金。要支撑全省今年2.6万亿的投资总量,资金来源是关键。从株洲市的投资安排看,80%以上的投资要靠各种融资渠道来完成。必须加快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深度激活民间投资。在信贷方面,要着力搭建政企银三方合作平台,合力解决好抵押担保、还本付息等具体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比如省财政担保资金要切实发挥效用,可由地方财政配套,社会资本参股,组建由财政资金主导的担保公司,解决现有担保公司散、弱、小等问题。在直接融资方面,当前要抓住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机遇,支持、鼓励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加大对拟上市企业挖掘、培育和培训力度,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企业到湖南股权交易所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融资;努力提高企业债券融资比例,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转型,满足企业债券发行条件;积极发展私募市场,适当扩大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与此同时,还要继续高度重视抓好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紧跟政策寻机遇。株洲市的实践表明,政策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抓政策机遇的要诀是“争”,要敢于争、善于争。如南车株机公司每年数十亿元的税收,株洲市只分到几亿元,央企留给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明显偏低,省里可以向中央争取调整政策。今年湖南投资和项目建设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国家推进以立体综合交通走廊为支撑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新型城镇化、自贸区建设等带来诸多机会,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计划、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政策更是为湖南等省份“量身打造”。目前国家已推出生态环保、粮食水利、健康养老等7大工程包,共35个专项,下一步还将推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教育、文化旅游4大工程包,估算总投资超过10万亿,明年计划投資超过5万亿。融资方面,国开行对湖南棚户区改造预授信500亿元,对湖南以PPP模式运作的供水治水项目提供200亿元融资;农发行对新型城镇化试点、重大水利工程将给予专项贷款支持;国家发改委将发布发行专项债券和项目收益债券的指引;丝路基金100亿美元已到位运行。对这些政策动态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应密切跟踪、提前筹划,做好汇报衔接,争取更多支持。
敢于担当开新局。“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当前重温这四句话,依然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株洲市政府主导的项目投入要大,大投入才能创造竞争优势;投入要足,不能留缺口,否则就会变成半拉子工程;投入要快,这样才能保证建设资金源源不断,钱越用越活、越投越多。虽然大项目、大投入,不可避免存在市场风险,但他们认为,对于看准的事情要下决心,等待观望就会贻误时机。当前大家都高度关注财政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风险。守住底线、防范风险是基本要求,但也不能在风险面前止步不前,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走钢丝”,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运用智慧和勇气去探索,争当破解难题的高手和先锋,在勇于担当、锐意进取中开创新局面。
基本情况
株洲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接力打造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服饰、陶瓷等千亿产业集群,重点建设神农城、湘江风光带等百亿民生项目,为株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班子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进取,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7亿元,GDP、园区技工贸收入、存款余额均突破20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贷款余额均突破1000亿元。
今年株洲市经济增长的目标为9.5%,据他们测算,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要保持在20%以上。为此,株洲市委市政府转变观念,主动作为,用好财政资金、用足信贷资金、用活社会资金多管齐下,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今年开局短短几个月,落实政策性贷款和基金近300亿元,确定了20个投资在20亿元以上的项目,启动了轨道科技城和交通枢纽商城两个100亿项目,累计到位和落实的项目投资500多亿元。从项目建设和融资看,株洲市发展态势良好,他们对完成今年稳增长的目标充满信心。
主要做法
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挤、撬、选、争、变、放、合、稳。
挤,就是统筹归集财力,挤出关键资源。在今年预算编制中,下决心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加大资金统筹和归集力度。市本级共取消到期和一次性专项及不合理专项资金3.1亿元,收回历年结余结转资金4.7亿元,收回各单位特设专户沉淀资金7000多万元。全面整合归集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专项数比去年减少283个,重点对近20个专项产业基金进行整合,不再按产业分线分块安排,归集资金2.6亿元。通过上述措施,为稳增长挤出了关键性资源,因此而得以在财力不宽裕的情况下,安排了5亿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和6亿元的偿债资金。
撬,就是运用财政杠杆,撬动各方投资。5亿元产业发展基金,主要采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项目补助等方式,用于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科技创新和上市融资;6亿元偿债基金将安排一半以上用于支付新建项目贷款利息。通过上述途径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形成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金逐级放大的产业投入模式。如轨道科技城项目,安排产业发展基金1亿元、偿债基金2.2亿元,推动市国投集团与建设银行联合成立30亿元的股權投资基金,用于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资本杠杆率拟定放大10倍的算法,30亿元的产业基金可以撬动300亿元的社会投资。
选,就是选择优质资源,包装项目融资。一是着眼发挥优势选项目。把有限的要素投入到自身有优势、市场有需要、能支撑发展的大项目上,采取大片区、大规模开发模式,引导大额度、长期限、低成本的信贷资金投入。今年启动的两个100亿项目轨道科技城和交通枢纽商城,就是围绕扩大轨道装备制造业和服装批发市场这两个优势来做的。二是着眼扩大需求选项目。选择那些能带来更多投资和消费的项目,通过政府投资为社会投资创造机会。如龙母河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56亿元,涉及范围2万余亩,既是一个水利、血防工程,也是一个开发项目,能提升云龙示范区的整体品质,带动周边项目开发,已与银行初步达成80亿元的融资意向。三是着眼整体开发选项目。将公益性项目融入到经营性项目,打捆包装成经营性项目进行融资开发,有效解决银行对没有经济收益的公益性项目不再贷款问题。目前全市已包装20个投资在20亿元以上的经营性项目,基本落实银信部门的政策性贷款和基金近300亿元,且都属于企业经营性债务。
争,就是把握有利时机,争取政策支持。去年,利用轨道交通产业政策,争取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利用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政策,争取项目资金3.5亿元;把握发行企业债机会,申报企业债券5项,累计获批企业债130亿元。今年,抓住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机遇,策划包装了21个整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获得农发行200亿元授信支持,年内将投放到位100亿元;南岳岭棚户区改造项目,争取到国开行棚改资金信贷支持40亿元。
变,就是变革融资机制,畅通融资渠道。株洲市去年存贷比只有54%,且通过非法集资流出的民间资金就高达数亿元。针对这一现状,他们创新投融资机制,想方设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本地发展上来。一是全面加强政银合作。与17家商业银行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将全市重点项目目录分类整理后进行融资对接,按照项目性质、建设期限和融资成本等要求精选项目方案,选择贷款、基金、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合作,利率最高不超过8%,低者优先。以增进互信为前提,政府与银行共同想办法,合力解决好项目融资中的抵押物、资本金、还本付息等问题,确保贷得到、用得出、还得起。二是创新金融服务平台。引进上海骏合集团,组建新的民间金融中心,帮助40多家小微实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接融资3亿元。积极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全市20家小贷公司和1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累计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42亿元和提供担保54亿元。全面推动农信社改革和村镇银行全覆盖工程,创新“支农”“支小”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大力推动直接融资。组建5家私募股权投资类公司,筛选100家重点企业进行上市辅导,去年有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6家企业在“新四板”挂牌,全市通过直接融资筹措资金190.8亿元,直接融资规模居全省第二。
放,就是放权松绑让利,壮大民营经济。针对民间资金外流、民营经济不强等问题,从创造优良环境着手,着力抓好降低门槛、减少审批、减轻税负、创造机会等工作,以激发民间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市属国有企业坚决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政府投融资公司只从事土地一级开发,二级开发推向市场。如南车株洲物流基地、红旗广场城市商业综合体、农副产品批发交易物流中心等是经济效益预期较好的项目,政府投融资公司都只从事土地一级开发,为民间资本腾出投资空间。 合,就是推进公私合营,力争互利共赢。株洲是全国首批PPP(公私合营)融资模式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的实施意见》,确定了10大重点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垃圾焚烧发电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其中第一批38个项目,以城镇基础设施、园区工业地产、医疗卫生三个领域为重点,涵盖8个公共领域,总计投资达186亿元。这批项目涵盖面广、可行性强,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可望实现公益项目建设和企业投资收益的“双赢”。
稳,就是稳定房地产业,巩固增长支柱。据往年数据测算,株洲市今年GDP要保持9.5%的增长,房地产投资必须保持22%的增长,株洲市财政收入要保持10%的增长,房地产销售必须保持22%的增长。如果房地产业继续下滑,稳增长就困难很大,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控制供给。市区每年新增商住用地总量不高于1500亩,单宗土地使用规模不低于100亩,市区开发面积小于5万平米的住宅项目不予供地。逐步减少政府集中新建保障性住房,鼓励回购、回租、长期租赁商品住房等方式实施住房保障,消化商品房库存。二是释放需求。今年计划完成3.5万亩集体土地拆迁,完成6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以货币化安置的方式创造200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品房需求,消化50%以上的商品房库存。三是鼓励投资。支持二手房交易、抵押和房屋租赁,下调房屋交易计税估价基数,取消二手房抵押贷款的土地使用权抵押,放宽房改房等政策性住房上市交易限制,对购买或租赁门面和写字楼自主创业进行定向补贴。
有益启示
株洲市在稳增长上的一些尝试、探索,乃至他们的市场意识、改革精神、创新思维,为我们当前适应新常态、寻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打开思路找出路。当前如何做到既不踩政策“红线”,又要扩投资、稳增长?株洲的做法令我们豁然开朗。面对新形势下的需求困境、要素制约,有许多路子可以研究和探索,如大力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变政府负债建设为企业投资运营;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对已建成的收费公路、医院、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具有现金流的项目,采取售后回租方式进行融资;对存量债务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延长期限,腾出更多资金搞建设。总之,新常态下稳增长,要主动转变角色、转变思维,不照抄本本,不照搬模式,不简单沿用已有的做法,在实践中破解难题、创新求变。
围绕项目抓投资。抓投资的核心是要有项目,只要有好项目,就会有资金,项目在找资金,资金也在找项目。株洲在投资和项目建设上给了我们以下启发:第一,项目的选择事关成败。要投自身有优势、市场有需求的项目;要投具有放大效应、能带来更多投资的项目;要投回报较快、能形成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项目。第二,项目投资必须讲效益。株洲不仅在“钱从哪儿来”上作了许多探索,对“钱怎么用”“债怎么还”也给予了足够重视。地方政府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性发债”,上项目要先算好投入产出账,发债前要考虑偿还的期限与成本。如果把银行贷款当作财政拨款,用短负债做长投资,必然难以为继,甚至引发债务风险。第三,对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要倾力支持。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湖南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之一,有关部门对株洲轨道科技城项目应在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第四,政府投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赚钱的项目要舍得拿出来让社会资本做,让利于民。
面向市场筹资金。要支撑全省今年2.6万亿的投资总量,资金来源是关键。从株洲市的投资安排看,80%以上的投资要靠各种融资渠道来完成。必须加快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深度激活民间投资。在信贷方面,要着力搭建政企银三方合作平台,合力解决好抵押担保、还本付息等具体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比如省财政担保资金要切实发挥效用,可由地方财政配套,社会资本参股,组建由财政资金主导的担保公司,解决现有担保公司散、弱、小等问题。在直接融资方面,当前要抓住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机遇,支持、鼓励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加大对拟上市企业挖掘、培育和培训力度,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企业到湖南股权交易所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融资;努力提高企业债券融资比例,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转型,满足企业债券发行条件;积极发展私募市场,适当扩大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与此同时,还要继续高度重视抓好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紧跟政策寻机遇。株洲市的实践表明,政策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抓政策机遇的要诀是“争”,要敢于争、善于争。如南车株机公司每年数十亿元的税收,株洲市只分到几亿元,央企留给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明显偏低,省里可以向中央争取调整政策。今年湖南投资和项目建设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国家推进以立体综合交通走廊为支撑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新型城镇化、自贸区建设等带来诸多机会,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计划、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政策更是为湖南等省份“量身打造”。目前国家已推出生态环保、粮食水利、健康养老等7大工程包,共35个专项,下一步还将推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教育、文化旅游4大工程包,估算总投资超过10万亿,明年计划投資超过5万亿。融资方面,国开行对湖南棚户区改造预授信500亿元,对湖南以PPP模式运作的供水治水项目提供200亿元融资;农发行对新型城镇化试点、重大水利工程将给予专项贷款支持;国家发改委将发布发行专项债券和项目收益债券的指引;丝路基金100亿美元已到位运行。对这些政策动态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应密切跟踪、提前筹划,做好汇报衔接,争取更多支持。
敢于担当开新局。“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当前重温这四句话,依然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株洲市政府主导的项目投入要大,大投入才能创造竞争优势;投入要足,不能留缺口,否则就会变成半拉子工程;投入要快,这样才能保证建设资金源源不断,钱越用越活、越投越多。虽然大项目、大投入,不可避免存在市场风险,但他们认为,对于看准的事情要下决心,等待观望就会贻误时机。当前大家都高度关注财政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风险。守住底线、防范风险是基本要求,但也不能在风险面前止步不前,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走钢丝”,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运用智慧和勇气去探索,争当破解难题的高手和先锋,在勇于担当、锐意进取中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