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的性灵传统与现代意识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gshengs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代嘉庆年间苏州落魄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是深受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思潮影响的杰作,同时又表现出男女平等、婚姻平等、反对礼教、崇尚家庭等现代性特征,是探讨中国新文学之源流的重要视角。
  关键词:《浮生六记》 性灵 现代性
  《浮生六记》是一部产生于清代中期嘉庆年间的自传体小说,却表现出诸多现代文学的特征,提前预示了中国文学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的动力,则源自中国文学的性灵传统。
  一、“性灵”之渊源
  “性灵”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源于古代诗以言志之论,虽然出现得很早,但一直到明代中期,还只是在传统诗学性情论的语境中使用,其意义也不外乎情感、性情、灵机等,强调诗歌等文学作品应当运用一定的技巧来抒发情感;同时,这种情感当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而它真正成为一种文学思潮,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学历久不衰的传统之一,已经到了晚明。面对理学思想禁锢的强化,思想家李贽倡导“童心”(《童心说》);肯定自然人性。戏曲家汤显祖提出“至情”(《牡丹亭题词》),反对礼教;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文学家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相号召,赋予古老的“性灵”以新的含义:张扬个性,贵我尊己,重趣尚俗,贵真崇变。这一全新的文学思潮,大胆突破了传统伦理对人性的禁锢,扩展了文学表现的内容。至清代中期,袁枚重新树起性灵之大纛,高扬个性的自由和人欲的合理,同时又不失基本的经学立场,渐有席卷时代之势。综观晚明袁宏道和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思潮,其核心的理念是对作家主体心性的张扬,表现出强烈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藐视传统伦理强加于个人的一切。
  二、《浮生六记》与性灵
  与袁枚同时而稍后的苏州人沈复及其带有自传性质的《浮生六记》,无论是作家的个性特征,还是作品的思想内容,都处在性灵思潮的影响之下。沈复强调自己“多情重诺,爽直不羁”(《浮生六记》卷三),“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浮生六记》卷四)。这与袁宏道“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叙小修诗》)的创作原则,以及袁枚力倡独造、绝去依傍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他尽情地去表现生活的本真,所记之乐、趣、愁、快,皆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体验,甚至对于男女主人公各自的缺点,也未有刻意的粉饰。俞平伯指出这部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这正是创造性极强的表征。反对模拟与雕琢,崇尚天工与自然,符合性灵派作家起于匠心而终于灵机的创作理路。此外,小说的主人公沈复与陈芸夫妇,处困厄贫贱而不失其兴致趣味,物质的匮乏丝毫没有减损精神与个性的丰富。这与闺怨、相思之作大异其趣,他们在匮乏甚至困厄当中,努力去探寻和创造生活的乐趣,用盆景、园艺、花草、诗文、流连山水、徜徉自然来丰富精神的世界。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惟趣。”这样的人生趣味与境界无疑是对生命价值和个人体验的深入开掘,琐碎、平淡、真实、快乐,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对自然人性的肯定。
  三、《浮生六記》的现代性
  《浮生六记》又表现出较多的现代性因素。最为突出的是以夫妇人伦之美彰显了家族威权之恶。以夫妇间的相濡以沫作为作品的主题,只有明代归有光等少数作家有所涉及,正如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景,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此外,夫妇间的脉脉温情是在严酷的家族威权与礼教的背景下展开的。沈复父亲的粗暴与弟弟的无行,导致了夫妇二人被逐出家门,最终妻子陈芸病情加重,以致天亡。对逝去的美好家庭和爱情的追忆,对被迫害、被摧残历程的描述,客观上对封建的家庭伦理提出了强烈的控诉。这正是现代文学常见的主题,也是对传统爱情、家庭主题的拓展。
  男女平等的思想也是这部作品的闪光之处。沈复本身亦体现出强烈的男女平等的意识,对女性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他甚至对妻子陈芸说:“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浮生六记》卷一)二人婚后亦不囿于男尊女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初,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大约二十年后,德国戏剧美学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解的角度阐释了“陌生化”,他强调对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对象加工处理,产生一种陌生的、奇特的观感,从而达到颠覆人们固有认知、感觉、经验的目的。布莱希特将陌生化视为一种促使受众进行反思的社会工具。借用布莱希特“陌生化”的理论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绝笔之作——《幕间》,可以更为深入地阐释作者在叙事、语
期刊
摘 要:文学和法律都是对时代的反映,都会关注一些共同的话题,比如复仇、犯罪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法律研究变得形象化,生动化,为法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本文试以柳宗元的《驳复仇议》为研究对象,尝试进行法学与文学双重特性的跨界研究,指出本选题的意义在于分析古代文学中的法理和文采,裨益于今日司法文书质量的改善。  關键词:法律 文学 柳宗元 《驳复仇议》  正如鲁迅先生在《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中所说:“
期刊
摘 要: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固然在其文学价值方面有超越之处,更重要的是作品中的一些精神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洛神赋》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其最根本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幻灭的爱情故事,也不在于作者自身人生理想的表达,而是在于以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表现出自我与超我二元对立矛盾的冲突与超越,这种冲突既通过人神之间的爱情故事来表现,也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情感起伏来表现。这种二元对立的冲突与超越亦是读者共同
期刊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步缩减。与新媒体相比,传统纸媒的劣势有运营模式僵化、效率低下,市场定位不明确,内容陈旧、脱离大众等问题。因此,传统纸媒要及时寻求转型之路,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观念上都要进行转变,适应市场的需求。但在转型过程中,传统纸媒也要注意新媒体传播存在的许多问题,坚守媒体的“底线”。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纸媒 转型  一、传统纸媒在新媒体时代下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
期刊
摘 要:现代派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有着独特的双重身份,他既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又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诗人一生都充斥着生活与诗歌之间的对立,并在诗中建构了独特的乌托邦世界,以诗意的态度调和人生的矛盾。《星期天早晨》是史蒂文斯的代表作品,诗人在诗中建构了独特的男性乌托邦以及自然乌托邦。通过研究此诗,可以探究诗人通过诗歌来进行自救的主张,让人们看到了生活方式与诗意创作相协调的可能性。  关键词:华
期刊
摘 要:“记忆”是石黑一雄作品中一贯的主题,在其新作《被掩埋的巨人》中,记忆再一次被书写、探究。本文着眼于小说中的记忆主题,聚焦《被掩埋的巨人》中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发现小说中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并非自哈布瓦赫以来的“社会记忆”理论声称的那样,个体记忆臣服于集体记忆,受集体记忆建构。事实上,个体记忆有着极大的主体性和灵动性,主要表现在其对集体记忆的反叛、唤醒和救赎三个方面,通过这三方面的
期刊
摘 要:《斗罗大陆》自2009年完结后已经十年,至今它仍然是网络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后续作品仍然在连载。作者唐家三少也因此成为网文界的“大神”级作家,他的作品以及其IP改编的巨大成功为网络文学树立了标杆。写作经验和人气积累的奠基,创作期间迎合读者阅读兴趣,十年后搭载IP改编浪潮,这些因素使《斗罗大陆》历经十年仍然焕发着生命力。  关键词:网络文学 IP改编 唐家三少 《斗罗大陆》  阅文集团白金作
期刊
摘 要:传统的民居形式能够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结合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等诸多不利条件时,对居住环境进行改善的才能与智慧。现在的人们对于民居建筑的追求发生了改变,但同时也对传统的民居建筑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破坏。因此,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代社会,寻求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转型,使其更适用于现代社会,能够保存得更为长久。  关键词:当代 陕西关中 传统民居 转型 保护  陕西,简称“秦”,位于中国的西北部
期刊
摘要:沈曾植先生在《菌阁琐谈》中对李清照的评价是:“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词不仅有婉约的一面,即“芬馨”,还有“神骏”的一面。《念奴娇》正可谓是兼有芬馨与神骏之美的作品,因此,它在《漱玉词》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  关键词:李清照 芬馨 神骏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
期刊
摘 要:“二战”后的波兰,有一群年轻的作曲家脱颖而出,他们的出现形成了欧洲乐坛上现代音乐的独立乐派——波兰乐派。他们的作品以探索新的作曲技法,运用新颖的音色和突出的戏剧性结构而引人注目。其中,最先获得巨大国际声誉的是维托尔德·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 awski,1913—1994)。他的一生经历曲折,横跨整个20世纪,他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家,他多样化的创作风格以及独特的创作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