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论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关系。综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发展史,没有一种哲学真正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它的重要起点是《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多个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行了完整的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 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2-0030-04
  
  一、人是“自然存在物”和“对象性的存在物”的统一
  
  马克思首先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作为秉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的。”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与动物一样具有自然力、生命力、物质力,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具有维持生命机体所必不可少的自然需要,也具有与自然界从事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自然物质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人是物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其从中发展而来的动物界具有密切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的连续性,这样才不至于把人说成某种可以脱离自然而存在的超自然的东西,或说成是上帝或神的创造物。
  人同时又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情欲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这是表现和证实他的本质力量所必要的、重要的对象。”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怪物。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的活动,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进行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像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
  “自然存在物”和“对象性的存在物”又是辩证统一的。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他还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这就是说,人有自然力、生命力、物质力,他有别于其他动物的自然生命,他通过对象性活动去创造或设定对象,从而使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通过创造物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是人满足自己需要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方式显示了人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对象性的存在物本来就是自然界。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的这种“对象性活动”,“并不是它在创立活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向对象之创造,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的存在物的活动”。
  
  二、人的生存发展是有机身体与无机身体的统一
  
  说人是“自然存在物”和“对象性的存在物”的统一,是从人的有机身体部分来阐述的,而作为完整的人,必须是有机身体与无机身体的统一。无论是作为有自然力、生命力、物质力的自然存在物,还是作为对象性创造活动的存在物,都必须以人的无机身体,也就是自然界为依托,否则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外部自然界当作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第一,无机的自然界是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无论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的生活从物质方面来说都表现于:人(和动物一样)依赖无机自然界来生活,而人较之于动物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无机自然界不仅提供了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且提供了人进行创造活动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人类的劳动工具则经历了从自身的身体器官到天然存在物,从手工工具到机器大生产的不断发展过程,这些劳动资料无论经过多少次深加工,制造的材料都是来源于自然界的。所以,马克思认为,“没有自然界”人类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类正是在利用自然界提供的外部条件中不断发展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前提。
  第二,无机的自然界还是人精神生活的基础。“从理论方面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是人为了能够宴乐和消化而必须事先准备好的精神食粮……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就是说,自然界不仅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而且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利用与被利用的实践关系,而且存在一种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人们不应只从效用性审视自然界对人的意义,而要看到自然界多样性的价值。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又是直接的同一
  
  “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因此,这种关系以一种感性的形式、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明属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属人的本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人的感性生活中、特别是在人的感官的发展中实现的。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正像人的眼睛和野性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和野性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一样,它们都是以往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
  第二,说“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说“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属人的本质”。自然界不是与人类无关的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在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产生活动——中生成着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而形成——尽管以一种异化的形式——的那种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而“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整个人类历史就是这样一幅人通过人的劳动诞生的历史,自然界经过人类的实践不断生成的历史。
  第三,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就是表明“属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了自然界”。那么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了自然的本质呢? “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末,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这就是说,自然的人化过程和人的自然化过程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同时进行的,工业在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时候,就是在展现自然的本质力量。人类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不是离自然渐行渐远,而是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复归”,把自然的属性、本质、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提高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四、自然科学今后也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
  
  自然科学是人文科学的基础,这是因为“自然界却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的对象”。关于人的科学的第一个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那些特殊的、属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一样,只有在一般的关于自然界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就是说,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正是通过自然科学而获得实现的。在马克思看来,工业的历史及其对象性的存在,最明确不过地表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工业是自然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在古代社会,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去推动社会前进;而现在却可以凭借自然科学这个强有力的武器,凭借自然科学给人们带来的愈来愈先进的物质设备和技术手段,就能成千上万倍地把社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正是因为自然科学是人文科学的基础,今后人文科学的研究也将把自然科学包含在内,这将是一门科学。就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也是一样。自然科学为语言学的实验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例如,语言学与生理学合作,建立了生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与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合作,促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存语言理论的发展。总之,自然科学使语言学向精确化、形式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人文科学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依托,这又是因为“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的对象”。自然科学研究的第一个对象是自然界,但自然界又是“直接的感性的自然界”,这与“人的感性”是同一个说法。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从前哲学对自然科学说来始终是毫不相干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毫不相干一样。现在自然科学正失去它的抽象物质,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倾向,往后它将包含关于人的科学,这又将是一门科学。随着自然科学的日益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人文科学的重要。科学技术是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越强大,掌握它的人对自然界、社会和整个人类所负的责任也就越重大。如果掌握科学技术的科技人员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科学技术就可能变为危害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力量。今天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人类在享受科学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包括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人口膨胀,人类在科学技术的驱使下也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因此,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对科学技术时拥有如此之多的道义与责任,当人们通过科学技术而获得对外部世界的巨大主体能力时,同时也隐藏着另一种可能,任何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失误,都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影响。
  
  五、人的活动遵循的是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对人与动物的活动规律进行了比较,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衡量对象”。
  动物的活动只是与它本身的肉体需要相联系的,它对周围事物的取舍也仅仅限于其生命活动本身。这是因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它只生产自身。
  而人类的活动遵循的是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的价值取向。所谓内在尺度,就是人“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是人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尺度,这和动物有一定的相似性。马克思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当作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和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因为个人的肉体组织决定了他们随后的生产实践活动。既然动物维持生存的活动有“滥用资源”之嫌,而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无论是广度还是强度都远远胜过动物,那对自然界的“滥用”和“破坏”就是巨大的了。的确,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对自然界的索取速度越来越加快了,所以“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如果人类仅仅以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塑造物体的话,那外部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早已无法生存了。对动物来说,它与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对人类来说,生命活动不过是满足其需要即维持肉体生活的需要的手段,其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所以说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也就是外在尺度。马克思的“外在尺度理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一,“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就是要承认生物物种的生存权。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殊方式又称为生物的种族特征。生物的种族特征是自然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使得生物在自然界中占据着属于它们自己的应有的位置,即“生态位”。“生态位”概念的提出承认和说明了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合理性,而且生物存在的资格应当用生物自身的种族特征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人类的种族特征为尺度来加以否定。
  第二,“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还要承认生物物种的发展权。自然界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平衡的机能,它遵循自身内在的固有的规律,自我维持和不断地再生产,维护整个系统的完整、稳定、有序。
  第三,“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关键是“按照”,这就要求人类对保障生物物种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有一种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而“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且“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他掌握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动权,因此人类就有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 主义的统一,看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这种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在这里,马克思把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分为这样三个阶段:未完成的(未实现的)自然主义阶段,未完成的(未实现的)人本主义阶段,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阶段。
  第一,未完成的(未实现的)自然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自然界未实现人本主义,人类本身完全依赖于自然、归属于自然、融化于自然之中。人完全受自然力的支配和摆布,无力与自然相对抗。只能依靠自然界所提供的现成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维持生存。马克思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这个阶段时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第二,未完成的(未实现的)人本主义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人又未实现自然主义,自然界又完全服从于人类的意志和自由,成了人类的工具和奴隶。人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去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异化劳动把人的这种本质力量、“仅仅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把自然界仅仅看作是生产的对象,占有的对象,看作是满足生存需要的工具。“劳动本身——不仅在它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地说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是有害的、造孽的。”本来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异化劳动却把它从人那里剥夺走了,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第三,完成了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复归和自然界的全面复活。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废除了私有财产,意味着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活、对对象化了的人和属人的创造物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对物的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所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对属人的现实的占有,属人的现实同对象的关系,是属人的现实的实际上的实现;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因为按人的含义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这样,就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复归,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得到了“真正解决”。同样也由于废除了私有财产,人们对物的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性质,自然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而展现出其多样性的价值来,从而实现了自然界的全面复活。
  
  [责任编辑:文 义]
其他文献
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中国改革研究会、《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编辑部拟于8月7-8日在吉林省长春市联合召开“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研讨会,同时召开全国第12次真理讨论会,全国第8次改革理论讨论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期刊
以道德作为立法价值的取向是自然法学长期以来坚守的共同信念,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仅仅将立法的价值确立在单一的道德层面上是不够的,立法者在进行立法行为时,除将道德作为当然的、核心的立法价值外,还应选择对立法价值也有着重要的或一定影响的社会规范对其进行有益的补充,建立多元的、系统的立法价值体系。  陈雪平所著的《立法价值研究——以精益学理论为视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期刊
[内容提要]为解决气候问题,国际社会启动了以制定和形成全球气候保护规则为主要目的的气候谈判。气候谈判是一场国际博弈,各个国家都想从博弈中获得自己的利益。事实上,气候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围绕气候问题进行的谈判是经济战、政治战。解决包括气候变暖问题在内的环境问题需要热情和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耐心。  [关键词]气候问题 国际行动 启示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内容提要]在中东欧国家的入盟进程中,欧盟以“哥本哈根入盟标准”和“定期评估报告”作为两个制度性工具,建构和形塑中东欧入盟申请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这种制度性建构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视程度存在等级差别;评估缺乏明确参照标准并存在自相矛盾之处;评估报告的落实存在执行困境。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平等无疑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但外部力量的参与并不
期刊
[内容提要]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掌控工作,其采取的措施呈现出明显的特征:整合各种力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掌控体系;显性方式与隐形方式交叉结合,隐形方式更为突出;软硬兼施,正向引导与反向制约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方法并用,掌控手段日益严密;对内掌控与对外瓦解并举。西方国家的做法有效地强化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对提高我们对意识形态的掌控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方国家
期刊
[内容提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安徽围绕“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安徽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硬指标与软任务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文化生产力”的思想和大文化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经营发展战略。 
期刊
[内容提要]在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条件下,科学发展城镇梯度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意义较大。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实现城市群城镇梯度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社保制度,科学规划城镇梯度,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关键词]城镇梯度 城市群 辐射效应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2-0169-05    一、关于城镇梯度和城市群的理解  
期刊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含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在设立四年多的时间里,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7个。理论
期刊
党的十六大以来,成都市作为国务院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单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为保障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逐步形成了一种“成都模式”。本研究报告将围绕成都市在乡镇机构改革、党内民主、基层民主、城乡统筹、政务公开、公共服务和农村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制度创新,对“成都模式”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和理论总结。    一、乡镇机构改革:重塑国家与乡村
期刊
[内容提要]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丰富、深刻的科学内涵: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价值上,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制度上,就是创建了能承载理想政治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这四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书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