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营养VS味道;科学VS艺术(下)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派和艺术派的激烈争吵
  
  1991年盛大的“首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究会”在北京举行,主持分组讨论的美籍华人汤富翔先生跟北京仿膳饭庄田经理之间发生了激烈争论,分歧在于:如今中餐重在传统,还是重在改革创新?汤先生是美国中餐业界领袖,推广中餐不遗余力,他认为必须适应时代才能生存。他对眼界未开的国内同行讲了不少海外情况。使我最感惊奇的是,几次国际奥林匹克烹饪大赛,号称“烹饪王国”的中国都名落孙山。原来评判标准根本不同,比方说,对菜品的“热量”有精确的要求,而中国大师们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卡路里”。
  2002年,我有幸结识了当年参赛的中国烹饪代表团团长、上海的李耀云大师。他说,那次第十七届世界奥林匹克烹饪大赛,是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比赛只提供电磁炉,不提供明火,理由是“明火落后”。李大师说博大精深的中餐跟西餐根本不同,后来经市长批准破例提供明火,同时也搬去大型灭火器。尽管获得的辉煌成绩令世界餐界对他刮目相看,李大师现今已是世界厨师联合会的国际评委,但回想当年还是觉得极为窝火。他说,中餐跟西餐比赛,就像让中国的太极拳参加洋人的“捣皮拳”比赛,标准就很成问题。
  比国际烹饪大赛上的争执还要激烈的,是国内业界、研究圈里关于“营养和味道”的争论。每次研讨会,两派都辩论得不可开交。简单说,一派强调营养和科学,一派强调味道和艺术。这实质上是中、西两种饮食文化根本差异的反映。分析起来,对立者的观点跟出身很有关系:有餐饮业经历的研究者强调味道、强调艺术;理科出身的研究者强调营养、强调科学。我是半路闯入的,觉得两派的争论大有益处,他们各有道理。我曾建议大家都试着站在对方立场上来个换位思考。
  我的兴趣很杂,艺术科学都喜欢。我的观点是必须大力强调营养和科学,中餐带着几千年积淀的很多糟粕。例如讲究吃珍禽异兽。某县拿地龙(穿山甲)招待外国投资者,洋人大怒。这是足以引起国际制裁的问题。再如由于过去国人缺乏“油水”导致中餐用油过量,连日韩等东方食客吃了都要吐。这些都是“饥饿文化”的表现,因循不改,只能丢人现眼。然而,从两派争论的展望来看,我觉得“营养派”趁上了文化全球化的强大潮流,迅速占了压倒优势,他们的烹饪借助设备比较省力,而“艺术派”依靠手工非常费心。从长远来看,文化瑰宝容易自然流失。
  
  美食家梁实秋有个营养学家女儿
  
  任何对立的学派都有代表人物,饮食文化中的“科学派”和“艺术派”也不例外。谁有资格当“艺术派”的代表?非大美食家梁实秋先生莫属。林语堂先生也热衷于谈吃,但他总爱在吃的现象里找出点道理来。梁先生则一味沉溺在对美食的津津乐道中。
  饮食文化的“科学派”,则举不出个代表人物来,因为很晚才听到重视科学的呼声。扬州商学院烹饪系的季鸿昆先生最早开设了营养学专业,但没想到培养出来的首批“营养师”竟分配不出去——星级宾馆都说用不着,只有两名毕业生在医院里找到位置。
  代表人物必须是大众熟悉的。有一位美国华裔营养学家倒是可以做科学派的代表,就是梁实秋先生的女儿梁文蔷女士。她是美国“食物与营养学”教授,有几部专著,其中包括风靡华人女性世界的《曲线救美》一书。书中显示了与其父讲吃家风的密切渊源。饮食文化两大派分别由梁实秋先生和他女儿来代表,激烈的争论就会像亲情一样和谐。假设你是个顽固的“营养VS科学派”,当你否定“味道VS艺术派”时,必然会强调说“他们都是不懂营养学的老中国人”。梁文蔷教授是精通营养学的新美国人吧?她对自己的营养学立场当然无比坚定,但同时又对老爸迷恋美味的那一套非常尊重。可见,用洋人的“营养”来否定华人的“味道”,实属浅薄之见。营养、味道压根儿不属同一个范畴,就像父亲跟女儿不是同辈儿一样。
  梁、林两先生都喜欢谈论“生活艺术”。林不如梁懂得吃,但更喜欢哲学的思辩。我忽然有了一个念头:假设营养学家梁女士是林语堂的女儿,也许她会像林先生一样总想“在吃的现象中找出道理”,那她就不会满足于捉摸女人“曲线救美”的小事儿,而会深入一步,担当起“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研究”这个重大的课题。
  
  宇航员食品的周折
  
  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科学、民主后,“科学主义”在中国日渐风行。西方人早已认识到片面强调这种“主义”的负面作用。吃的方面,科学带来的进步无法估量,但也不能完全无视人文。关于宇航员食品的认识,就提供了典型的教训。
  最早研制太空食品时人们认为,太空食品要高度浓缩。这些食品应能吸食,进入肠胃后要很快被吸收,产生的残渣要尽量少,因为空间站盛放排泄物的空间十分有限。研究人员曾设想把食品制成片剂,以便宇航员随时取用,又不会影响工作。后来制出了用软管装的三道菜:蔬菜汤,肝泥,浆果汁。1961年苏联太空人季托夫首先食用了这种新食品,结果他感到头晕,营养学家断定是因为吃不饱。如今俄国的太空食品中已包括了牛舌、鲱鱼馅饼、乌克兰红菜汤、煎肉饼、鸡排、水果泥和蔬菜沙司。
  美国航天局营养生物化学部的负责人斯科特·史密斯说:“在实施阿波罗空间计划时代,宇航员食用的是装在类似牙膏盒中的鸡肉色拉。今天,我们试图提供尽可能像平常食用的那种食品。” 他们报告说,宇航员在飞行中有“拒绝进食”的情况,只能摄取正常需要热量的一半。结论是,“食品做得越香,他们就会越想吃,就能从食品中摄取足够的热量。”
  现在美俄合作的太空飞行,宇航员吃的几乎同地面上一样:黑面包、蜜饼、火腿、酸甜汁的猪肉、鹌鹑、波兰式梭鱼、奶酪、蔬菜汤和红菜汤、草莓、饼干、巧克力、茶和咖啡。宇航员再也不用从软管中吸食了。美国人爱吃洋橙、橘子或柠檬,俄国人喜欢苹果、西红柿和葱蒜。刀叉等全套餐具也代替了软管。
  中国的“神五”航天时,宇航员杨利伟携带的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最近升空的“神六”又有了很大的改进,不但可以吃到热食热饮,品种也从神舟五号的二三十种增加到四五十种,其中包括 “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墨鱼丸”等美味佳肴。更有意义的是再现了作为中餐灵魂的“饭”与“菜”的配合。在漫长的飞行中,可口的饭菜增加了人性化的生活乐趣。
  经过这样一番周折,关于太空饮食这一命题,才达到了营养和味道的完美结合。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从长远来看,民族文化的很多成分将要趋于消失。可以预见,中餐将成为中华文化最后的坚强堡垒,因为它在开放年代表现出惟一的逆潮流而动的强大生命力。对此孙中山先生早有预见,他承认中国近代“事事皆落人后”,但同时断言,只有饮食文化领先于文明各国,并“将为人类之师导”。
  季羡林先生曾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有人认为他的观点有些大而无当。汤富翔先生则从餐饮角度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中餐可以成为“21世纪为中国世纪”的现实依托。这是对季先生预言的具体诠释。实现之道,无疑要把营养和味道完美地结合起来。
其他文献
弓虽    【汉语词典】无此词。  【魔鬼含义】弓和虽放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强”字。把字分开,多占点地盘,有利于视觉效果。与此类似的写法,还有“走召弓虽”,意思就是“超强”。但很多时候只是反讽。    败    【汉语词典】 在战争或竞赛中失败(跟“胜”相对)。  【魔鬼含义】英文“buy”的音译。意为购买。语气中有“败家”的意味,但只是自嘲的说法,并无贬义。    烘焙鸡    【汉语词典】一种
期刊
收到朋友发来的“友情测验”,里面是一些关于他的题卧。逐题选出正确的一项,最后会有分数。所幸他的题目不难,被我轻而易举做了个100分,证明了我们的友情货真价实。于是,我也设计了这样一个友情问卷,转发他人,随即收到了更多的问卷。我想,对于测试友谊感兴趣的人为数并不少。  做过几份这样的测验之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所有人的题目里,都有“我最不喜欢的食物是什么”这一问句。并在后面的选项中,逐一列举
期刊
包子    [汉语词典]食品。用菜、肉或糖等做馅,多用发面做皮;包成后,蒸熟。  [魔鬼含义]形容某人笨,或者长相欠佳。    白骨精    [汉语词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常用来比喻极为阴险毒辣的女人。  [魔鬼含义]白领+骨干+精英。    麻辣    [汉语词典]既麻且辣。  [魔鬼含义]与平庸乏味相反,指一些特立独行、吸引眼球、火辣的言语和行为,用语有:“
期刊
受霉菌污染的食品,不仅会变色、变味,脂肪含量减少,蛋白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会显著下降。更为严重的是,霉菌在食品上的繁殖会产生霉菌毒素,通过食物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防止霉菌毒素对人体的伤害,首先要防霉。现将常见食品防霉变的几个方法介绍如下。    1.加热杀菌法对于大多数霉菌,加热至80 ℃,持续20分钟即可杀灭;霉菌抗射线能力较弱,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能
期刊
马甲  【汉语词典】背心。  【魔鬼含义】注册会员又注册了其他的名字,这些名字统称为马甲。    汗  【汉语词典】 人或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是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  【魔鬼含义】表示被吓到、惭愧、无可奈何之意。    小强  【汉语词典】带“强”字人名的昵称。  【魔鬼含义】指蟑螂,也泛指生命力特别顽强的人。    驴友  【汉语词典】无此词。  【魔鬼含义】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
期刊
米国    【汉语词典】无此词。  【魔鬼含义】指美国。    百度一下    【汉语词典】无此词。牵强附会也只能用“摆渡”来对应。  【魔鬼含义】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找东西。    猫    【汉语词典】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等色。  【魔鬼含义】英文“modem(调制解调器
期刊
误区1用甜味剂代替糖食用,可以尽情享用。    为增加食品的美味,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可适当选用甜味剂。如木糖醇、蛋白糖、阿斯巴甜、甜蜜素、甜菊糖、糖精等。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蛋白糖怕热,可做凉拌菜,或将菜炒熟后加入,也可做冷饮或其他不用加热的食品。  b 木糖醇多食后可能会造成腹泻,应避免过多食用。  c 甜菊糖、糖精等加入过多可有异味,可与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以减少用量。    
期刊
1.大麦又名饭麦、牟麦、糯麦等。性味甘,微寒。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维生素B、纤维素等。功效为清热消渴,益气宽中,补虚,壮血脉,养颜乌发等。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常食能使人体健美,还可乌发美发。《食疗本草》载:“大麦久食之头发不白。”  2.芝麻有黑、白之分,药用以黑芝麻为佳。黑芝麻性味甘平,是滋养强壮食品,有补益肝肾、填补精髓、养血益气之功效。故能乌须黑发,强壮筋骨,补虚
期刊
引子:两个相反的苏东坡    河豚是有剧毒的,大美食家苏东坡是吃河豚的先行者。同时代的笔记说,他曾“盛称河豚之美”。有人请他吃,问他“其味如何?”他回答说“值得一死!”这段记载的结论说:“由东坡之言,可谓知味。”可见中国人所谓的“知味”,不是懂得分辨,而是嗜好到不顾性命的程度。  还是这个苏东坡,有时又像是一个“味盲”,多么恶劣的吃食都能痛快地下咽。诗人陆游记载说,东坡跟同僚相遇于外地,两人在路旁
期刊
羊肉蒸丝瓜  原料:羊肉200克,丝瓜1条,咸蛋黄1个,盐、糖、味精、香油、淀粉各适量。  做法:  1.丝瓜用斜刀切片,不要切断,然后整条盘放在盘子里。  2.把羊肉剁成末,拌入盐、糖、味精、香油、淀粉,腌制15分钟入味。  3.把羊肉末放在丝瓜中间,咸蛋黄拍扁后放在羊肉上面。  4.把盘子放在蒸锅中,蒸熟即可食用。    孜然羊肉  原料:羊后腿肉300克,香菜叶30克,料酒30克,盐、味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