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靖小传感言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hz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同窗、挚友郑平赠我《国靖的画》一册。这是他为纪念亡妻而印制的。她在生前为画册写下的话:“风风雨雨走了几十年。每一场风雨都是一次劫难,一次心力交瘁的拼搏,走得很累很累。但我胸怀坦荡,每经历一次苦难,也就增加了一份坚强,一份清醒。”她退休后钟情于作画,“谢绝一切名利的诱惑”,徜徉于壮丽河山之间,“回归自由的艺术殿堂”。结集的幅幅山水风景,即是她灵魂的寄托。
  我对画外行,引起注意的是画册末页的作者小传,一张大16开纸下端印上寥寥几行5号小字:
  李国靖 女 浙江宁波人
  1932年生 1999年卒
  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历任《旅大青年》《中国青年》和《人民文学》美术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郑平和我异地通话时,向我解释:国靖的高级职称、所获奖项和荣誉等等都不入传,所设计的共青团团徽等世人认为重要的作品都不入册。这是她生前的留言。
  此话听来令我长思。小传告诉我们:一生读书、有个职业、有个专业、做些实事而已。地位、荣誉等等不足道矣。她所取的价值观,也许是“风风雨雨几十年”的磨练换得的吧。
  我们生活在一个权力社会,讲究地位、等级。如今进入转型期,金钱也很重要。权可以换钱。至于学识、技能则只能屈居权、钱之后矣,何况还有假冒伪劣,有权有钱甚至可以换个学者、专家的头衔。以日常耳濡目染举例:传媒按参与者地位高低作为新闻的重要性次序,也作为报道次序。一位人物去世,他的种种官职、衔头成为讣闻的主要内容。
  不同职级的人,拥有不等范围的权力,同时享受举凡礼仪接待、阅读文件、工资津贴、住房、医疗、出行、直至退休、丧事等等都不等的待遇。在这种架构下,一个人要办成一件事,不顺应它也难矣。最可怕的,久而久之,人被“矮化”、“驯化”了:以追求名誉、地位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以交结、依附达官名人为荣,耻与庶民为伍。如此心态,被“驯化”者或茫然不自觉,甚或美其名日:如此可以更好地干革命云云。回顾我的平生,也常为这类意识所牵挂,悲夫。
  年来,家乡修志要我写事迹,校友出刊要我介绍自己。提起笔来,十分艰难,至今交不出卷。回顾一生所为:什么是值得珍贵的?什么是应该鄙薄的?国靖小传,给我启发良多。诚然,往事俱已矣,不能重头来过。但观念可以更新,价值可有取舍。人届老年,重审自己,此其时矣。
  深一层想,反思也许需要对时代的了解,学识的积累,哲理的领悟,以及实践的体验。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位长者最近提出,要做“独立的、自由的、尊严的”现代人,国靖庶几近之。从她那里,我们看到一个观念全新的人。
其他文献
1998年9月19日至10月3日,余赴北京访书。一日,于琉璃厂东街中国书店翻检线装旧书,偶然发现梁鸿志亲笔题诗、赠送给林思进的《大至阁诗》一册,虽已破损,封底全无,然于阅读尚无大碍,颇觉珍贵。兹对此书基本情形作一介绍,并稍述及与此书关系极为密切之诸位名流,以便于同道了解此一情况,并进行深入研究。  《大至阁诗》为诸宗元诗集,系梁鸿志在诸宗元去世之后代为刊行,一册,不分卷,版心题“爰居阁丛书”,卷首
期刊
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9月版《译注国语》,其内容完全抄自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由薛安勤和王连生注译的《国语译注》。拿这两本书相互对照,你会为抄袭者胆子之大,抄袭手法之拙劣感到吃惊,会为江西高校出版社这种欺天下读者无人识其骗的态度感到愤怒。近年来,抄袭之作多有所见,但像《译注国语》这样的明目张胆、毫不掩饰还不多见。  对于古籍,各出版社都有开发的权利。同一古籍被多家出版社译注,本也是很
期刊
我们说《灵魂的归宿》瑰奇迷人、罕见珍贵,那是因为作者在这本书里,以地质勘测队员那样一种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求实精神,寻找到建立俄中文化之交的先辈们的辛苦足迹;以诗人般炽烈的激情和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事实,讴歌了中俄、中苏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不消说,著名汉学家雅·比丘林远在十九世纪初用俄语撰写了汉语语法,写成《北京志》、《蒙古志》、《西藏志》,翻译了《三字经》和《四书》;被郭沫若称赞为“苏联首屈一
期刊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惊人的。总收入从1978年的1440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8350亿美元。人均收入——分别用1978年的9.56亿人和1997年的12亿人除以中国的总收入——1978年为将近150美元,相比之下1997年为680美元。这意味着平均年增长率高达7.9%  这种增长对中国各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贫困减少了。根据某种衡量标准,绝对贫困者的人数减少了2亿。中国早就有相
期刊
2000年5月6日在石家庄市举办的邮品拍卖会上,一本五十年代出版的《丰富多彩的匈牙利邮票》,以20元起拍,以140元的价格易主。在前一天上海拍卖行2000春季邮品拍卖会上,第411——420号拍品,推出了10组民国旧邮刊,都以“无底价”即100元的价格起拍,引起了热烈的争逐,结果,绝大部分以高出几倍、十几倍的价格成交。具体成交价如下:  411号,《甲戌邮刊》第1、第3卷合订本等,500元;412
期刊
我们究竟赶上了一种什么样的现代化潮流?我们究竟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风尚聚了首?结了缡?我们究竟沉浸在了一种什么样的时代氛围和心理情境之中而不自知,并且感觉良好,实则茫然懵懂?  也许,有一种什么东西已经悄然地远离我们了,也许,这种东西在我们过去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产生过,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远离。只是这种东西恰巧碰上了所谓现代生活其世俗化和外在化的潮流,命中注定,过去无以产生,今后更无可能产生,俨然
期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句可真顶万句。古今多少诗人、艺人、文人、文化人,多宗此旨,力行此境,乃得或写或绘或歌或演成“万”。今之电视人张子扬得此万万。  我何能论张子扬于万一?只因我老伴从事艺教多年,“文革”后再蹒跚上岗于影、剧学院领导一席,我乃常被称或自称“师娘”。(我素喜祝英台的师娘那一句唱:“师母为你做大媒!”)  “文革”后高考恢复的头几班,多出奇才。我决不归功于“文革”措施的“上山下乡
期刊
不同的图景    我们是有限的、易犯错误的、脆弱的宇宙片断。但由于我们具有寻求意义的内在需求,所以我们或者根据有意采纳的或者根据无意预设的宇宙特征的观念——大图景——而生活。在这样做时,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总是在凭信仰生活,亦即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们在其中没有确定的知识,也无法避免犯严重的错误的风险。  对我们大多数身处高科技的西方文化中的人来说,似乎已开始自明的是,科学对任何事
期刊
在新千年里,“新经济”、“网络经济”已逐渐成为普通中国人挂在口边的时髦话题。风险投资、纳斯达克、CEO、微软公司、比尔·盖茨更成为最能折射“新经济”耀眼光泽的热点词汇。然而,在这场风靡全国的网络经济热潮当中,人们更多地追求的是时尚,是“概念”,是各种情绪化的思想观念:忽而“数字化生存”,忽而“挑战微软霸权”,忽而“知本家风暴”……。盛极必衰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微软被推上被告席,最终必须面临被肢解
期刊
世所公知,陈寅恪系出名门世家。祖父陈宝箴(右铭),父陈三立(伯严)在晚清迄民初的政坛、学界享有清誉。陈宝箴出任湘抚,一开湖南近代新风;陈三立是“清末四大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的魁杰。书香世家的趋庭承教、启蒙先开,以及与当时清通练要之士的酬唱往还,给陈寅恪的印象是深刻的。胡适曾说,陈寅恪有“遗少”气,这话应该是不错的,但似乎太表面化了。与其说陈具“遗少”气,不如说他身上有着浓厚而深刻的“世家子”情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