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 曾经是个尴尬人

来源 :名汇FAMOUS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d_5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王跃文发表了长篇小说《国画》,他完全没有想到第一部长篇就给自己打响了名号,有人说《国画》开启了中国当代官场小说的先河。 文坛中人说他是官人,官场中人说他是作家,他称自己曾经只是个尴尬人。
  十五年来,王跃文写过乡村、写过知青、写过历史、也写过情感,可人们还是给他冠以“官场小说家”的称谓。但无论如何,王跃文始终都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他自己说:“一方面我很自信,因为我知道我有读者,要写一本读者不喜欢的书,我写不出来。另一方面我又非常不自信,因为我心目中有那么多伟大的文学大家立在那里,我觉得终其一生都达不到他们的境界。但是文学是我的爱好,是我的生活,是我存在的意义。”
  社会太实际,消磨掉英雄气
  去年年底,王跃文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一度因王岐山的推荐成为话题。这本创作于2007年的历史小说,头一两年畅销三四十万册,之后进入长销状态,今年上半年又加印了五十万册,算起来发行量超过百万。但他的作品中,隐形的销售冠军其实是他的“成名作”—《国画》,据说各种盗版超过了五百万册。
  那是王跃文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溆浦县政府的那一年。这是个令所有人羡慕不已的铁饭碗,他自己也有着平实的理想,“当时根本没有仕途的概念,我也从来没有所谓的政治野心。我就相信,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自然就会有所提升,以后有机会按自己的理想做些有益的工作。”
  在机关里,王跃文主要负责写公文,一类是领导讲话,一类是调研材料。在学校的时候,王跃文曾经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山娘娘》,登在了同学们办的油印文学刊物上,从那时起文学梦想就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了。但进入机关后,文学梦被一摞摞公文压在了下面,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提笔写点儿东西。
  机关公文的写作自有一套规范,与文学创作完全不同。最初四年,他努力学习磨炼公文写作,文学梦想就只能暂且搁置了。从县政府到市政府又到省政府,王跃文的业务能力越来越强,却发现要想在这条仕途上有所发展,很多情况好像是“功夫在诗外”的。感到迷茫的王跃文,那会儿行有余力,文学梦想便随之复苏了。
  1988年8月8日,是生意人开业的吉祥日子,这一天王跃文的第一篇散文《书房小记》发表在了《湖南日报》上,这篇不足千字的小文章如今他自己都找不到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文学界半个朋友都没有,不到半年就在《湖南日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三篇文章。王跃文总是开玩笑说,大概是因为自己“开张”的日子选得好,所以“文运”一直不错。
  他称自己的文学之路几乎是一帆风顺的:别人写散文长于文字空灵,而他的散文里总有些故事性,于是1989年他写了自己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无头无尾的故事》。中篇小说写得味道很足,编辑就尝试约他写个长篇,于是,1999年《国画》出版了。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轰动,有人觉得耳目一新,官场和生活都写得好,更有人认为小说颠覆了旧有的官员高大上的形象。
  或许因为小说太成功,王跃文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不一般的压力,于是,写作更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国画》之后,王跃文又写了《梅次故事》《朝夕之间》,他在小说里探究人性最隐秘之处,而撕掉了概念化的官场人物的面纱,并且用反讽的手法映射了荒诞的现实社会。“我们当下这个社会,到处都能看到的是,表面庄严神圣之下的庸碌世俗,冠冕堂皇之下的阴暗卑劣,一本正经之下的滑稽可笑。你想不反讽也难,想不荒诞也难。”
  “我是个看得到做不到的人,所以就都写在小说里吧。”一个官场里的人,把官场百态写得细致入微,周围的人难免对号入座。在《国画》出版后的第三年,随着政府机关的改革大潮,王跃文去了湖南省作协。“现在回想起来,在政府机关里干了十九年,我一点都不后悔,只不过是不堪回首。”
  “年轻的时候很单纯、有抱负,但是这个社会太实际,也太无奈,它会消磨年轻人的英雄气。”如今偶尔见到年轻时一起在机关食堂排队打饭的同事,王跃文时常不敢相认,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也许在世俗的标准下,他们过得不错,谋了个一官半职,有房有车、家庭美满。但这个人只是一具逐渐老去的皮囊,内心早已经完全不同了。”
  尽管如此,身为作家的王跃文依旧感谢这段经历,“任何生活都是作家的财富,哪怕去乞讨、去坐牢。”那些苦难在经历的时候都是痛苦,但是在创作的时候就都变成了财富。正是这十九年的官场生涯,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面孔、思考各种问题,最终才写出洞见如此深刻的“官场小说”。
  因为官场经历,王跃文建议儿子不要当公务员。“中国人对官场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他们仇官仇富,已经发展成一种盲目的不健康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又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往里面塞,好像那里很体面、很稳定。”现在,他的儿子和朋友一起,在长沙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在王跃文看来,这样的生活是自在的,就好像他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一样安稳。
  我只是说出了国王没有穿衣服
  1962年,王跃文出生在湖南溆浦县,那里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在他的童年记忆里,除了广袤的田野,就是夕阳下奶奶和村里其他老人讲各种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同一个故事,在不同老人口中都有着不同的韵味,这让年幼的王跃文觉得迷人不已。“那时候我不仅喜欢听故事,听完了还喜欢给别的小朋友讲,这大概就是小时候的一种表达欲。”
  王跃文的奶奶目不识丁,却总是出口成章,还能背诵不少诗词。四五岁的时候,奶奶就教育他说:“六儿啊,你要读书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王跃文那时候并不理解奶奶的话,他心想:大哥才是老大,我为什么要伤悲?
  王跃文从小跟奶奶睡,却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失眠,状况时好时坏一直持续到成年。小孩子精力旺盛,奶奶也没把这个当回事儿。他为了对付失眠,从大哥枕头底下找到一本竖排繁体、残缺不全的《红楼梦》。十一二岁的他半认半猜,把这本书翻了一遍又一遍。看着书中人的忧愁,他偶尔也掉泪,然后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于是,为了治疗失眠,他找来所有能找到的书放在床头。可是农村的阅读条件太差,能找到的不过就是几本古典名著。“听故事、看名著,这大概就算是我的文学启蒙了吧。名著里头有中国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民间传说结构简单、语言质朴,而且口头文学最大的魅力就是它在不停地被再创造。”
  那时候王跃文心中还没有文学的概念,只是不知道以后怎么生活,“那种痛苦有些没来由、无头绪。”因为父亲是右派,王家在村里属于被压制的人群,上学困难,当兵也困难。在知青宣传画上,王跃文看着戴着白草帽围着白毛巾的知青们,一派朝气蓬勃的样子,感觉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现在想起来觉得可笑,我的青春理想,就是戴一顶白色的草帽、肩膀上搭一条白毛巾,开拖拉机耕地。”
  十四五岁的时候,看电影《渡江侦察记》里有一句台词,可能任何人都不会在意,但是王跃文却记得真切。“老班长问一个小战士:小马,多大了?小马说:十八!”原来当年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说,1980年中国要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王跃文掐指一算,“那一年我刚好十八岁,十八岁我就可以开拖拉机了。”
  后来,拖拉机没有开上,王跃文进了湖南怀化师专。“我念的不是名牌大学,就是家乡的一所专科学校,唯一让我兴奋的就是学校有一个图书馆。”入学第一天,老师开了一张长长的必读书单,从这一天起王跃文才真正开始了大量的阅读,他用三年时间读完了书单上的每一本书。每天早上,他就钻进学校后面一片并不茂密的松树林背书,至今回想起来,他仍能感觉到鼻子里充溢着松树的清香。
  和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一样,王跃文入学第一年对外国文学特别痴迷,尤其是俄国文学和法国文学,第二年开始读各种美学和哲学书籍,到了第三年才回过头来钻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怀抱。他被巴尔扎克笔下宏阔而复杂的社会冲击过,托尔斯泰则用无处不在的人道主义精神打动过他,外国文学给他带来了新鲜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但是,真正能进入我血液的,还是我们民族的东西。中国古典文学给我带来的文学经验,是我内心感觉最熨帖的。”在《红楼梦》里,他重又体会了曹雪芹精致的语言,那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金瓶梅》里,兰陵笑笑生对市井生活纤毫毕现的描摹也震撼着他。而中国古典诗词对意境的渲染,更是读外国文学时无法体会的高深。
  至于现代作家,王跃文最敬重鲁迅先生。“我儿子念高中的时候跟我说,鲁迅先生的文章背不下来。我说怎么会呢?我背给你听。”说着王跃文一连背了好几段,从《故乡》到《少年闰土》再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下把儿子给镇住了。其实,王跃文从来没有认真背诵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他是真的喜欢,精彩段落就记往了。
  很难说这些伟大的作家给了王跃文怎样的启发,但在他后来的文学道路中,难免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但在创作中,王跃文从未刻意地模仿哪位大家,只是本能地刻画现实,把日常生活还原出来。“比如在进行所谓官场人物刻划时,会尽量摒弃所有概念化的束缚,真正听从内心的感受,把真实的人物形象呈现给读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说出了国王没有穿衣服。”
  乡村保留着中国的传统血脉
  《国画》之后的十五年,王跃文写官场、写历史、写知青、写情感。刚刚出版的小说《爱历元年》,写的是一对普通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有人说这本“情感小说”是他又一次的转型之作。但是王跃文说这是记者们最爱提的“偷懒问题”,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我不是官场小说家,我也没有转型。好的作家应该有足够的丰富性,老转来转去不是给转晕了?”
  所谓的“官场小说第一人”,王跃文说这是媒体爱用的“标题党”。“官场小说”,在他看来并不是一种文学界定,而是一种社会学界定。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在写官场小说,但整体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没有超越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跃文是当代官场小说的开创者,也是终结者。
  对于自己的诸多作品,王跃文最喜欢的其实是日积月累下来的随笔和杂文,还有他的乡村小说。在农村出生长大的他,跟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情感,让他更加关注那里。“到目前为止,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还是一个乡村中国。看一个社会要多看短板,农村恰恰是一个被忽略的地方,是我们现在的短板。”
  如今,王跃文一家住在长沙。有空的时候,他和家人经常开车回溆浦,“现在需要四五个小时,年底新的高速路开通只要两个多小时,明年高铁建成大概只要一个小时了。”在他看来,城市生活是格式化的,“你喝咖啡我喝茶,你吃汉堡我吃牛排,大家都差不多。”而在农村那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才能看到中国的传统血脉。
  溆浦曾经是屈原的流放地,所以这里的人对屈原有着特殊的感情,更有着曾国藩所说“血诚明强”湖湘精神的烙印。“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都在乡村里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在王跃文看来,老百姓的思维方式,是读书人一辈子也想不到的。他们的处世方式、情感方式,也都和现代都市人不一样,甚至是想象不到的。
  两年前,湖南文艺出版社将他的作品结集出版,其中有一卷《漫水》专门收录了他所有的乡村小说。作为书名的《漫水》,是他2012年年初发表的一个中篇小说,其中对地域风貌的描写和民间的表达,包括方言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我对创作乡村小说非常有信心,唯一惋惜的,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没有办法把民间语言的韵味百分之百地记录下来。”
  在《漫水》里,他写出了乡下人达观的人生态度,就像他记忆中奶奶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样。从他记事起,家里堂屋的一角就放着一副棺材。每隔一段时间,奶奶就把上面盖的棕衣拿下来,仔细地擦一遍。“我看到那个东西就怕,小时候晚上从堂屋前面经过,我都得跑过去。但是对于老人家来说,这是一件非常严肃却又非常坦然的事情。”
  这些关于农村的记忆和情感,让王跃文愿意在此投注笔墨。在年轻作家争先恐后地描摹都市生活的当下,王跃文也完全不担心自己的乡村小说没人看。他并不谦虚地说:“我的乡村小说仍然有大量的读者,只是可能置换了一批,读者群和官场小说、历史小说不一样。我很自信,因为我知道我有读者,要写一本读者不喜欢的书,我写不出来。”
  相反,他常常为年轻作家捏把汗。他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出名,也从不觉得自己的创作之路有多辛苦。“我当年就是热爱文学喜欢写,能发表就已经很高兴了。现在有些年轻作家,看上去好像很光鲜,一夜成名也令人羡慕。但是我觉得他们压力太大,要从成千上万的网络写手大军中脱颖而出,就要保持巨大的写作量。可是一天几万字的写,那东西怎么可能不粗糙呢?这个文字量光敲键盘就已经够累了,早就超过了写作的极限。”
  王跃文的小说,常被评论认为写的精致,而这种精致是慢工出细活的。写了这么多年,他最高产的时候,大概是在写《国画》的时候。“那时候年轻,写兴奋了经常通宵写个一万字。”相比之下,王跃文现在的生活和创作更加规律了,平均每天写三千字左右。“这样你有机会放一段时间,对自己写的东西产生陌生感之后,才能看出问题。必须要有节制,写作是需要慢下来的事情。”
  这样不紧不慢的写作节奏,让王跃文十五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创作状态。他认为写作最重要的两点:才华和生活。接下来的十年,他准备把才华投入到一段更长久的生命经验中去,投入到他眼中当下中国的短板所在。“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乡村小说的写作上,写一个乡村中国。”
其他文献
这样选择马场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马场、马术俱乐部就超过200家。北方由于气候、环境和氛围,马场的发展更加成熟。大部分的马术俱乐部都有条件和能力承办赛事。现如今,鞥多的马场将经营重心转移到了马术的基础教学上。而盛装舞步、场地障碍也越来越受到马术爱好者的青睐。对于初学者,硬件设施其实并非是选择马场最重要的标准和因素。马匹的质量和优秀的马房管理才是核心。马房的经理往往是一家马术俱乐部的核心人物。他管理
期刊
在投身自行车行业之前,庹笑泉在政府部门工作了十年。之所以下定决心辞去铁饭碗,是希望能把爱好和赚钱结合在一起。  庹笑泉2007年开始骑行,如今骑行不仅变成了他的爱好,还变成了他的生意。他定期的会跟着俱乐部的车友去门头沟骑行。  “我们都是为了有一个好身体,骑车不像跑步,是一种强度适中的运动。”庹笑泉说。  辞职后,庹笑泉每天早上起来陪陪女儿,玩够了再去处理一下工作室的业务。下午跟小区里的骑行爱好者
期刊
策马为术  自古,马就和人类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古代的欧洲,马更是贵族的象征。马术在古代奥运会的历史就非常悠久。公元前680年,第25届古代奥运会时,双轮马车比赛就已经被列为正式项目。最开始是由4匹马拉车,到公元前408年增加了2匹马拉车的比赛。除了马车比赛,骑士们在马背上策马奔腾的比赛也在公元前648年就开始了。公元前624年,那时马鞍尚未被发明,但是当时的古奥林匹克运动就已经记载的骑马比赛的事
期刊
通常英式马术是骑马者练习基本功的最佳选择,只有在马场里学会了动作要领及与马的简单沟通,去野外撒欢才会更加自如。初学者可以将置装重点放在自己身上,保护功能是选择时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1.马鞍  英式马鞍的种类很多,对于没有比赛需求的骑马者来说,选择一个运动马鞍或综合鞍就可以。  2.头盔  国产头盔性价比稍高一些,通常都是玻璃钢材质,价格在300元左右。买时头盔一定要试戴,许多欧洲设计的头盔并不
期刊
苏州的骑行爱好者王菲从来没有想过,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接爸爸的“班”。  王菲小时候身体不好,老是感冒,也不喜欢运动,也不爱走路。由于爸爸是在自行车厂工作,小学三年级时,王菲就学会了骑自行车。骑行让王菲第一次感觉到了运动的快乐,他说,那感觉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自由飞翔。  从小到大,王菲的生活中几乎离不开自行车。1998年大学快要毕业时,王菲决定开一家自行车店。顶着父母反对的压力,王菲跟朋友借了点钱,凑
期刊
自古良驹宝马就是男人们征服的目标,越有难度就越充满乐趣和挑战。公元4世纪时,赛马就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大地上诸侯贵族们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而千年之后的这片土地,现代英式马术又再次春暖花开。
期刊
小时候住在复兴公园旁。复兴公园,旧称“法国花园”,是20世纪初上海公董局修建的一处法式花园。最吸引我的是马恩像前的下沉式花坛,花坛如地毯铺开,围绕着一个喷水池,喷水池中央有个骑鲸鱼男孩的雕塑,外国人的面孔—那是我对于欧洲的最初想象。  后来外公给我讲了一段传奇故事。话说在1911年,飞机还是非常稀奇的东西。一位名叫环龙(Vallon)的法国飞行员携山麻式单叶及双叶飞机来沪表演。5月8日,他从江湾起
期刊
莫奈笔下的这些《睡莲》,在外行人眼里会觉得大同小异,有人甚至戏谑地称印象派画作都是“视网膜游戏”,看不清楚细节的明暗,只是一些模糊的轮廓和人形。但是,如今印象派画作的价值却越炒越高,不断刺激着藏家的收藏野心。  今年5月初,在纽约克里斯蒂春拍中,莫奈的一幅《睡莲》于1907年以超过2700万美元的价格被拍卖。随后,莫奈于1906年画的《睡莲》又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5500万美元成交,创下其作品的
期刊
联想控股下的弘毅投资收购了一家英国“比萨店”,却斥资 9 亿英镑(约15亿美元)。Pizza Express英国著名连锁品牌,此次并购是欧洲餐饮行业过去五年中金额最大的事件,但这只是越来越多青睐英国资产和品牌的中国投资案例之一。  弘毅投资是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联想控股)成立于 2003 年的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下称PE),是中国市场上最早的国内背景的知名 PE
期刊
当自行车从简单的代步工具变成了健身方式,当参与骑行的人有了消费能力和欲望,骑行在中国成为了一门大生意。一辆动辄几万、几十万的自行车,变得司空见惯。生产商、  车行、行业主办方,都希望从这个新兴的高端运动中获得更多收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