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点教学法”中的媒体使用策略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J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正在不断向前推进。现代教学媒体不仅是功能强大的知识呈现工具和教学辅助工具,而且还具有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作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的功能。部分教师由于对现代教学媒体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媒体使用策略,有些是为了使用媒体而使用媒体,有些甚至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在运用中大量存在着滥、乱、散等现象。这不但不能起到对教学的促进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反而影响学生的某些思维能力的发展。
  “布点教学法”是特级教师姚湘仁创立的一种优化的课堂教学法,是一种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动态的发展的“已知”为教师教学行为依据的。与问题解决模式同构的现代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独创性地引入具有全息性、结构性、互动性、过程性的“布点图”模式。采用“整体感知——布点呈图——分层推进——贯通评价”四步操作完成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因为“布点法”根植于其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能给予“整合”理论上有力的支撑。根据“布点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结构,经过大量研究和实验,我们对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并且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媒体使用策略。
  
  一、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这是“整合”首先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北师大何克抗教授提出的“四要素”理论和华南师大黄甫全老师提出了“课程材料”的观念。
  何克抗教授的“四要素”理论认为: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又增加了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所以现代课堂教学应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组成。
  华南师大黄甫全老师“课程材料”观念认为:“课程材料”是对教材的超越,既包括教材,还包括“学材”,既包括课本,还包括课本分析、教学指南、学习指南、补充材料、多媒体材料和网络材料等。这也可以叫做“教学材料”。但是不能简称为“教材”。
  何克抗教授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把现代教学媒体提升为一种进行知识建构的平台,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要素”。但实际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课本、板书、教学语言等一样,都是记录、存储、传输信息的介质,只不过表现形式和物理形态不同而已,应该仍然属于建构的材料和客体。黄甫全老师从大课程论角度出发,认为“课程材料”可以叫做“教学材料”,但不能简称为“教材”。而从现代教学理论来看,所有的“教学材料”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是学生建构的客体,“教材”不应仅看成是“课本”的狭义教材。而应是包括现有的课本,资料、课件、实验、Internet资源、情境等的广义教材。
  布点教学法也提出了“四要素”理论: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布点图四要素组成,课堂教学过程是四要素互动的过程。“布点图”是布点教学法的灵魂,是外显和监控建构过程的重要工具。我们认为:现代教学媒体是教材的扩展,是教材的不同表现形态,运用现代媒体就是运用教材。对现代媒体的运用策略也就是对教材的运用策略。
  
  二、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如果从传统教学法的理论出发。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中的主要作用有:(1)通过现代媒体能把更多的教学内容更快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增大课堂容量。(2)现代媒体的形象性有利于直观化教学,通过多媒体动画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3)现代媒体的生动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布点法”理论认为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有:(1)现代媒体作为广义教材的一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广义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广义阅读”活动可以不断提高自身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2)为学生形成全息性结构性的瞬时认知状态提供更充实、丰富的信息资源基础。(3)有利于实现“自主、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整合。(4)有利于实现“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整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全新的,只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新的知识发育点,成为研究性学习课题。(5)有利于学生科学地组织信息和管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布点法”还认为,现代媒体使用的策略是现代媒体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关键,媒体使用过多,过频虽会使媒体变成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有力的辅助工具,但过多的形象、直观会剥夺学生形象思维的权力和机会,必将扼杀学生的符号操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策略性地使用现代媒体。
  
  三、媒体使用的策略分析
  
  这里笔者以高一物理《匀速圆周运动》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布点教学法”中的媒体使用策略。
  
  1 整体感知中的媒体使用策略
  本节课中,在点明课题后,阅读课本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人造卫星、月地运动、车轮转动、电子绕核运动等不同形式的圆周运动。操作方法是只演示不解释,让学生自主地观察、思考、想象。操作目的是增加信息量,加强对圆周运动的感性认识。为即将进行的结构性布点作好信息铺垫。
  
  2 布点呈图中的媒体使用策略
  因为布点呈图的过程是外显和规范学生瞬时认知状态的过程,为了客观、真实地反应学生的瞬时认知状态,一般不进行课件展示,但如果需要提高点的分化水平和引出新的知识目标,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或操作。本节课中为了提高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点的分化水平,使用了多媒体对匀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进行动画演示。为了引出“共轴转动”和“皮带传动”问题,通过多媒体对皮带传动进行了动画演示。
  
  3 分层推进中的媒体使用策略
  在分层推进过程中是为了提高“未知”和“已知”、“知识”和“能力”的转化速度和深度而使用媒体。在使用时要注意操作的次序。媒体使用的操作次序有二种:先演示后思考和先思考后演示。—般情况下应尽可能多的使用后者。因为先提出问题,等学生思考后再演示,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认知、想象的过程。演示起到一个对其思维结果的验证和规范的作用,不会产生对其相关能力的发展的遏制效果,前者则不然。演示中教师不要过多讲解,可由学生根据演示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也可在演示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见解。从而培养其“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中在分层推进阶段分别用多媒体演示了圆心角、半径、弧长之间的关系,共轴转动的特点,皮带传动的特点,同步卫星等问题。
  
  4 贯通评价中的媒体使用策略
  此阶段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的超文本实现对整节课教学信息的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培养学生科学地组织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媒体对当堂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挖掘,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整合。本节课中运用超文本的形式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进行概括和整理。并且提出了“月球运动中绕地球转动的角速度和其自转角速度关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是课程和学生,而非现代教学媒体,我们应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媒体为教学服务,对媒体的使用要有策略性,不要生硬地、随意地不加选择地使用现代媒体。
  
  (责任编辑:陈光明)
其他文献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分析后提出的问题。它不仅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有所发现的前提,是创新的开端。创造发明的第一步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共识。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就此,笔者作了一点探索。    一、增强学生的质
  地质灾害引起的动态冲击载荷是导致高压埋地输气管道动态破坏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高钢级管线钢X80的动态力学行为,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以下简称SHPB)测量了X80钢在多
风力机监测系统对风力发电机的研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垂直轴风力机(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VAWT)监测系统发展不够成熟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
生动活泼的情景,可以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富有哲理的情景,可以诱发遐想激发探究,尤其是面对处于上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如果能创设恰如其分的问题情景,把枯燥无味的定义概念激活,必能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科学探究的欲望。所谓问题情景,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或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且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或学习任务)。任何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而探究式学习则是从学科或现
物理习题教学在高三复习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习题的数量多,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举一反三的创新推理能力至关重要。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举一些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 目前各个学科都在探讨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本文就生物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实践体会作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整合;体会    “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三个基本任务之一。笔者在几年的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程的整合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它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培养学生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革课程实施中过分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实现从“读化学”、“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中考化学科评估方案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百分制评分改为等级制评估。这一变动,初中化学教学更需要提高45分钟教学效益,教学中努力做到,教学有趣,充满情感,不断创新
自通过2004年暑假在我市参加初中物理新课程培训班后,经过一个多学期八年级物理新课程(沪科版)的教学.我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理念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传统诗词创作,发掘当代优秀诗篇,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由中华书局发起,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