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笛觅古韵 破竹探情理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7043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僻野幽谷,忽然间窜出来几声清笛,一下就能撞上你的腰,打湿你的眼,鼓胀你的心;可世人只醉于笛的纯音单韵,却鲜知此笛出身何竹、竹高几许、竹节多少。这犹如在寂寞的书斋,捧读中国古代散文,你总会神迷于形象、语言和修辞等,至于语言遮掩下的古典情愫和睿思,却每每让人迷惑:情思何来?
  下面试结合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进行赏析解读,并相机归纳古代散文阅读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一、影长长韵悠悠
  文章是读出来的。读什么?读文气,因为古人在创作时非常讲究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流程;怎么读?读音节字句,古人常借助于音节字句来表现文气,我们则可通过音节字句来感受作者的文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有如乐匠凿出竹孔,从其洞孔中感受音韵或气息,这就是“觅韵”。
  文章开篇“竹之始生”犹如空谷清笛,在纯净的气氛中蔓延开来,往事也趁虚而入,弥漫心头:见竹生情——画竹于胸——诗画戏谑——睹物思人。作者多用四字和五字短句,看似云淡风轻地叙说,其实当我们细细品读时,却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情感。那是一种超越亲情、友情的大情感在律动:一个艺术家对另一个艺术家的惺惺相惜和庄严致敬,从而使该文成为一篇兼具画论、回忆、缅怀等气韵的优秀散文。
  二、 千千结 累累叶
  “成竹于胸”及“神似于形”是苏轼和文与可大加推崇的艺术理论,但苏轼和文与可都没有说,似多少才叫似,怎样似才有神。艺术就是这样,千千结、累累叶,组构成一支似竹非竹的新竹。而中国古代散文的个中秘密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欣赏古散文自然也离不开解析构成它的脉络,这就是所谓的“提要”。
  如何“提要”呢?首先,我们可从文章中寻找行文线索,这有如“修节”。
  本文不是一般的绘画题记,它实际上是一篇纪念文章,是表现对一位朋友、亲戚的追怀、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绘画题记的常规写法,因此作者以画竹及两个人的情谊作为线索。
  其次,我们还须以形象来梳理层次,就好像“摘叶”。
  全文分为三组形象:由自然之竹开篇,引出画竹之道以及画家心得;由画中之竹叙及一组相关琐事——投绢于地、书信往来、诗令喷饭、睹物思人等情景。综览这些 “形象”,可以看出全文是以画竹、议竹、赠竹画、见画生情等一组组形象来组织安排结构层次的。
  三、竹空空意朦朦
  如果说,“觅韵”“修节”“摘叶”是欣赏一篇古散文的最佳方法,那么,破竹之法则是直抵散文主旨的不二选择,在这里,破竹就是古人所说的“钩玄”。
  作者在散文中的思想情感,具体表现在散文中就是情和理。有的散文侧重于抒情,如《滕王阁序》全篇激荡着作者自负才华渴望有所作为的少年朝气;有的散文章侧重于说理,如《逍遥游》便以“小大之辩”的哲思统领全文;而多数散文则是情理兼具,《文》文即围绕“画、竹”结构全篇,把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具的特征极其明显。
  文章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从竹成长之理说起,进而论及画竹之理,指出文与可 “成竹于胸”“执笔熟视”“振笔直遂”的艺术见解和成就,从而为后半部分的叙事和抒情做铺垫——苏轼晾晒书画时睹物思人,不禁感怀万千、缅思不已。作者的意趣和题旨也就昭然而出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与缅怀,便是作者在看似随意、轻松的行文中隐藏的深深的“痛”,这“痛”就是我们钩出的“玄”了。
  竹腹空空,看似一无所有,实则藏有天地玄机;散文虽散,看似信马由缰,原来牵着一情一理。欣赏古散文,犹如闻笛觅韵,破竹探旨,本文即为佐证。
其他文献
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确,一个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选择合适、方便、得心应手的工具,即“利器”。然而,《老人与海》(节选)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则“颠覆”了这一古训。请看:  1.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绳子短了,少了它割掉用来绑鱼的那一段。  2.绳一拉紧……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  3.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  4.“得,有主意
期刊
When it comes to protecting the privacy of their children, US parents give social networks a failing grade.  Three out of four parents polled by Zogby International believe social networks are not doi
期刊
看电视的时候,有人会特别投入,以至于身边的人跟他说话,他都听不见。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说这个人“钻到电视里去了”。英文中表示这个意思的方式很简单,用TV stoned这两个词就解决了。  The phrase “TV stoned” is used to describe a person who is completely deaf and blind to everything but his
期刊
天街小雨如酥,岁月如火如荼。走过61载春秋,承载32年重量,跨越世纪百年。  ——题记    最酣畅的日子最宜品味最难忘的事物。看窗外,秋色正好,伴着阳光,携起清风,轻轻擦去昨天低回沉睡的贫穷落后。大地流星,透过阴霾的云翳,想和你说说沉淀了好久的三句“新”里话。  新农村变迁巨大。我们的生活是一幅画,画面就是我的家。家在不同时候就会有不同的画面。乡村里的孩子,总喜欢跑在秋收的田野,他们捡稻谷,挖红
期刊
It’s all too easy to lose track of how much you are spending. But now an inventor has solved the problem with a set of “smart” wallets that actually tell you when you are low on cash.   The idea behin
期刊
“Funemployment” “PIIGS” and “broken society” have all made their way into the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reflecting the dominance of the economic downturn in last year’s consciousness.  The latest te
期刊
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如果所受到的力或速度大小突然改变,将如何运动?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若将物体实际受到的合外力(即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的力)称为提供的力[F提],而将根据公式[mv2r=mw2r=m4π2T2r]计算得到的值称为需要的力[F需],那么,物体是否做圆周运动,可能做怎样的运动,应取决于这“两力”的大小关系.   1. 当[F提=F需]时,供需平衡,物体做圆周运动.   2. 当[F提
期刊
“What do you make so fair and bright?”  “I make the cloak of sorrow:  O lovely to see in all men’s sight  Shall be the cloak of sorrow,  In all men’s sight.”    “What do you build with sails for fligh
期刊
以上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史事,也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倾向。  1949年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1950年1月20日,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也抵达莫斯科进行访问,两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于2月14日结束,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一系列条约,规定了新中国与苏联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这也成为
期刊
手机带给人们最大的便利就是可以随时随地保持通话,而这样的便利同时也造就了一批耳朵粘着手机不放的“手机通话狂”。  OCUD (Obsessive Cellphone Use Disorder) describes a person who continually talks on their cellphone in public, while driving, checking out, o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