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冠名“生态”的经济建设示范区,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这是江西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江西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创新。规划的实施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规划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从生产力布局学角度看,是要从空间角度对城乡做出统一规划,进行系统安排;从自然生态学角度看,是要保证自然生态畅通有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城乡健康协调发展;从社会学角度看,是要打破相对发达的城市与相对落后的农村间的分割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逐步消灭城乡差别,使城乡融为一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实质上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要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宏伟目标,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就必须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一条主线,作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推行。从鄱阳湖区现状及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来分析,其“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促使城市和乡村取长补短,并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宗旨是在社会生产力发达的条件下,使城市与乡村达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生态上协调相融,在经济上持续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城乡一体化作为结果,是要创造具有城乡优点而无两者缺点、宜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生存环境。作为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空间等要素交融、协同发展的过程,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在20世纪后期已经不同程度地启动,在21世纪又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了这个过程。
城乡一体化,作为鄱阳湖区建设的一个目标,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经济内涵:城乡一体化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从事较低效率的一产业转入城市从事较高效率的二、三产业的过程,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对江西来说是实现“民富省强”的过程。
(2)社会内涵:城乡一体化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参与工业化、现代化并分享工业化成果的过程,包括享受不断提高的工资收入以及公平享受城市全面公共服务的过程,是广大农村居民向城市集中、转变生活方式并实现“全民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
(3)空间内涵: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现代城市物质、技术、人才及文明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农村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现代新农村全面建成的过程。
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城乡一体化不是传统的以城市利益为主体、较少考虑农村甚至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旧的城市化道路,而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势互补共赢的新型城市化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谋求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谋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乡村居民提供大致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当然,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城乡一体化不是要做到城市和农村完全一样毫无特色,环鄱阳湖城市应是人口高度聚集、制造业和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乡村,应是绿色、恬静、生态和低人口密度的乡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村的最大特征是不断提高的产业效率和与城市居民趋于一致的生活质量;应实现土地的产业规模经营;注重学校、医院、社会保障等软件的建设,在城乡开放的体系中谋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特征
鄱阳湖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至少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1)城乡一体化是城镇与乡村在经济和空间上的整体协调,合理布局;
(2)城乡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同步发生并相互促进的;
(3)城乡一体化是双向发展的。不是全部乡村都能变为城市,也不是城镇的乡村化,而是城镇与乡村互相吸取先进因素,摈弃落后因素的一种双向和谐演进过程;
(4)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精神、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容不可忽视;
(5)城乡一体化应消灭城乡对立和缩小城乡社会差别,但是城市与乡村在规模、形态和景观等主要方面的差别不能消灭。城乡差别应体现在特色上、产业布局上,这是永恒的,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2008年全国的城镇化率是45.68%,江西的城镇化率是41.3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率还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针对鄱阳湖区的特色和建设目标,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应突出三个方向:工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
工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是谋求聚集经济效益的有效路径。城乡一体化以“工业向园区集中”为实施路径的起点,引导产业走集约化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产业聚集过程同时也是人口聚集的过程,是市场购买力聚集的过程,是第三产业市场发育扩张的过程,生态经济区建设将为改善城市产业结构、扩大城市就业机会提供空间依托。
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是中国21世纪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不仅缘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适应农村人口转型避免土地荒废和农业萧条的需要,而后者正构成中国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潜在危机。当前,江西的农村人口结构正在面临着重大转型: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人口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劳动力的流失,加之人均占有土地少,耕作农业变得无利可图。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江西农村大量土地处于低产率运作状态。如何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是江西这个农业大省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引进市场机制,促进农业企业及农业合作社发展,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是江西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是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提前解决失地农民及其家属的就业与生活问题,避免“城中村”产生的重要途径。失地农民问题是中国城市进程中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城中村”是江西已经城市化的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最后堡垒,失地农民问题和“城中村”共同构成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难点问题。在湖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将探索出一条加快三农问题和“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的最佳途径。
3.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措施
(1)从生态循环的目标出发优化湖区功能布局,构建特色生态经济区。
湖区内各市应从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和内在经济联系的生态循环目标出发,恰当寻找自身定位。湖区可以依托“沿路、环湖、滨江”三大优势,构建“一线、两心、四带”的功能布局。
“集聚一线”,就是将昌九工业走廊沿线地区作为湖区发展主轴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集中力量进行高强度、高品位开发,推动南昌与九江进行相向互动、集聚优质资源、拓展产业空间、提升城市能级,使昌九工业走廊成为鄱阳湖经济区“城镇人口集聚最为密集、城市服务功能最为完善、基础设施最为先进、主导产业升级最为快速”的黄金发展轴线,带动其他市县的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
“形成两心”,即积极培育南昌、九江一正一副两个中心城市,发挥南昌经济、技术、科研等较为发达的优势和九江通江达海的港口优势,利用两个极点的双向经济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构筑四带”,就是重点开发沿江、九景、昌鹰饶、景鹰等四条经济带,集中培植几个城镇密集区,培育壮大石化、纺织、建材、造船业、陶瓷、航空、家电业、铜冶炼业等重大工业,形成经济区域的强大支撑。
(2)从争夺竞争制高点的目的出发突出中心城市的建设,构建湖区“经济高地”。
把南昌、九江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摆到全局性位置,在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上,各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城市的基础上,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增强辐射带动功能。要强化南昌、九江等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使其在生态经济区开发中真正承担起增长极的作用。其次,还应积极发展潜在的中心城市如景德镇、上饶、新余、鹰潭等,使其辐射功能覆盖全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经济控制力、能够带动生态经济区走向世界的国际城市,抢占国际化地域分工和资源配置的制高点,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全球化进程与国内区域分工中的地位和战略竞争力。
(3)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出发谋划大中小城市发展,构建湖区生态城镇体系。
在推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促进区域内县级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配套的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要使中心城市真正能带动湖区经济发展。应尽量依托县级政府所在地发展小城市,依托有条件的重点中心镇集中发展小城镇,以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分散投资和重复建设,促进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发挥。
(4)从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角度出发设计基础设施框架,构建湖区便捷交通网络。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可能而且最容易实现的当属基础设施一体化。通过提高湖区水、电、道路、港口和空港的支撑能力,形成有利于产业创新的外围条件优势。
首先,统一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建设,按照便于从业、一小时车程集群的要求,完善湖区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港口与铁路、公路联合运输系统。同时,探索揽货集运、快速通关等运行机制,使港口功能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发挥港口在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依托昌九城际铁路建设契机,推动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性经济发展。建成区域公共交通网,逐步实现湖区城市客运公交化,使用湖区城市通用 IC卡。县级市与中心城市之间要有高速公路连接,湖区内部县级市之间都应以高速公路为主要形式,形成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网络。
其次,共享公共服务业。加强医疗合作,实现优质医疗设施共享,加快实现医疗保障卡的无障碍使用;建立卫生防疫协作机制,协同疫病防控,组织开展疫病防治联合攻关;加强电信方面的合作,逐步实现异城同区号、减免长途话费等。
(5)从合作竞争共赢出发搭建湖区城市协调协调平台,构建湖区城市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区域合作;建立湖区各市政府秘书长定期会议制度;建立跨行政区的专项事务协调委员会,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交通、环保、信息、社保、医疗、教育等专项事务委员会,研究、制定区域政策,协商处理湖区城市之间专项领域中需要协调的问题。
二是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作为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并与联席会议有机结合。
三是按市场经济原则培育区域性民间组织,建立各类区域性中介服务和行业协会组织。
四是建立部门衔接、落实制度和监督机制。各方责成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区域间的协商与衔接落实;建立监督咨询机构,为区域间的重大合作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各行政区政府执行协调合作事项的情况进行监督,以此作为公众反映相关意见的重要渠道。
五是加大湖区政策一体化的协作力度。重点是在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就学、医疗和公共服务等政策、制度的衔接上有较大突破,增强湖区的凝聚力,促进湖区城乡间的协调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从生产力布局学角度看,是要从空间角度对城乡做出统一规划,进行系统安排;从自然生态学角度看,是要保证自然生态畅通有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城乡健康协调发展;从社会学角度看,是要打破相对发达的城市与相对落后的农村间的分割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逐步消灭城乡差别,使城乡融为一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实质上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要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宏伟目标,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就必须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一条主线,作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推行。从鄱阳湖区现状及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来分析,其“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促使城市和乡村取长补短,并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宗旨是在社会生产力发达的条件下,使城市与乡村达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生态上协调相融,在经济上持续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城乡一体化作为结果,是要创造具有城乡优点而无两者缺点、宜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生存环境。作为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空间等要素交融、协同发展的过程,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在20世纪后期已经不同程度地启动,在21世纪又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了这个过程。
城乡一体化,作为鄱阳湖区建设的一个目标,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经济内涵:城乡一体化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从事较低效率的一产业转入城市从事较高效率的二、三产业的过程,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对江西来说是实现“民富省强”的过程。
(2)社会内涵:城乡一体化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参与工业化、现代化并分享工业化成果的过程,包括享受不断提高的工资收入以及公平享受城市全面公共服务的过程,是广大农村居民向城市集中、转变生活方式并实现“全民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
(3)空间内涵: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现代城市物质、技术、人才及文明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农村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现代新农村全面建成的过程。
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城乡一体化不是传统的以城市利益为主体、较少考虑农村甚至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旧的城市化道路,而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势互补共赢的新型城市化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谋求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谋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乡村居民提供大致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当然,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城乡一体化不是要做到城市和农村完全一样毫无特色,环鄱阳湖城市应是人口高度聚集、制造业和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乡村,应是绿色、恬静、生态和低人口密度的乡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村的最大特征是不断提高的产业效率和与城市居民趋于一致的生活质量;应实现土地的产业规模经营;注重学校、医院、社会保障等软件的建设,在城乡开放的体系中谋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特征
鄱阳湖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至少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1)城乡一体化是城镇与乡村在经济和空间上的整体协调,合理布局;
(2)城乡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同步发生并相互促进的;
(3)城乡一体化是双向发展的。不是全部乡村都能变为城市,也不是城镇的乡村化,而是城镇与乡村互相吸取先进因素,摈弃落后因素的一种双向和谐演进过程;
(4)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精神、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容不可忽视;
(5)城乡一体化应消灭城乡对立和缩小城乡社会差别,但是城市与乡村在规模、形态和景观等主要方面的差别不能消灭。城乡差别应体现在特色上、产业布局上,这是永恒的,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2008年全国的城镇化率是45.68%,江西的城镇化率是41.3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率还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针对鄱阳湖区的特色和建设目标,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应突出三个方向:工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
工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是谋求聚集经济效益的有效路径。城乡一体化以“工业向园区集中”为实施路径的起点,引导产业走集约化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产业聚集过程同时也是人口聚集的过程,是市场购买力聚集的过程,是第三产业市场发育扩张的过程,生态经济区建设将为改善城市产业结构、扩大城市就业机会提供空间依托。
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是中国21世纪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不仅缘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适应农村人口转型避免土地荒废和农业萧条的需要,而后者正构成中国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潜在危机。当前,江西的农村人口结构正在面临着重大转型: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人口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劳动力的流失,加之人均占有土地少,耕作农业变得无利可图。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江西农村大量土地处于低产率运作状态。如何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是江西这个农业大省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引进市场机制,促进农业企业及农业合作社发展,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是江西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是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提前解决失地农民及其家属的就业与生活问题,避免“城中村”产生的重要途径。失地农民问题是中国城市进程中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城中村”是江西已经城市化的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最后堡垒,失地农民问题和“城中村”共同构成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难点问题。在湖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将探索出一条加快三农问题和“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的最佳途径。
3.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措施
(1)从生态循环的目标出发优化湖区功能布局,构建特色生态经济区。
湖区内各市应从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和内在经济联系的生态循环目标出发,恰当寻找自身定位。湖区可以依托“沿路、环湖、滨江”三大优势,构建“一线、两心、四带”的功能布局。
“集聚一线”,就是将昌九工业走廊沿线地区作为湖区发展主轴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集中力量进行高强度、高品位开发,推动南昌与九江进行相向互动、集聚优质资源、拓展产业空间、提升城市能级,使昌九工业走廊成为鄱阳湖经济区“城镇人口集聚最为密集、城市服务功能最为完善、基础设施最为先进、主导产业升级最为快速”的黄金发展轴线,带动其他市县的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
“形成两心”,即积极培育南昌、九江一正一副两个中心城市,发挥南昌经济、技术、科研等较为发达的优势和九江通江达海的港口优势,利用两个极点的双向经济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构筑四带”,就是重点开发沿江、九景、昌鹰饶、景鹰等四条经济带,集中培植几个城镇密集区,培育壮大石化、纺织、建材、造船业、陶瓷、航空、家电业、铜冶炼业等重大工业,形成经济区域的强大支撑。
(2)从争夺竞争制高点的目的出发突出中心城市的建设,构建湖区“经济高地”。
把南昌、九江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摆到全局性位置,在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上,各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城市的基础上,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增强辐射带动功能。要强化南昌、九江等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使其在生态经济区开发中真正承担起增长极的作用。其次,还应积极发展潜在的中心城市如景德镇、上饶、新余、鹰潭等,使其辐射功能覆盖全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经济控制力、能够带动生态经济区走向世界的国际城市,抢占国际化地域分工和资源配置的制高点,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全球化进程与国内区域分工中的地位和战略竞争力。
(3)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出发谋划大中小城市发展,构建湖区生态城镇体系。
在推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促进区域内县级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配套的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要使中心城市真正能带动湖区经济发展。应尽量依托县级政府所在地发展小城市,依托有条件的重点中心镇集中发展小城镇,以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分散投资和重复建设,促进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发挥。
(4)从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角度出发设计基础设施框架,构建湖区便捷交通网络。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可能而且最容易实现的当属基础设施一体化。通过提高湖区水、电、道路、港口和空港的支撑能力,形成有利于产业创新的外围条件优势。
首先,统一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建设,按照便于从业、一小时车程集群的要求,完善湖区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港口与铁路、公路联合运输系统。同时,探索揽货集运、快速通关等运行机制,使港口功能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发挥港口在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依托昌九城际铁路建设契机,推动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性经济发展。建成区域公共交通网,逐步实现湖区城市客运公交化,使用湖区城市通用 IC卡。县级市与中心城市之间要有高速公路连接,湖区内部县级市之间都应以高速公路为主要形式,形成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网络。
其次,共享公共服务业。加强医疗合作,实现优质医疗设施共享,加快实现医疗保障卡的无障碍使用;建立卫生防疫协作机制,协同疫病防控,组织开展疫病防治联合攻关;加强电信方面的合作,逐步实现异城同区号、减免长途话费等。
(5)从合作竞争共赢出发搭建湖区城市协调协调平台,构建湖区城市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区域合作;建立湖区各市政府秘书长定期会议制度;建立跨行政区的专项事务协调委员会,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交通、环保、信息、社保、医疗、教育等专项事务委员会,研究、制定区域政策,协商处理湖区城市之间专项领域中需要协调的问题。
二是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作为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并与联席会议有机结合。
三是按市场经济原则培育区域性民间组织,建立各类区域性中介服务和行业协会组织。
四是建立部门衔接、落实制度和监督机制。各方责成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区域间的协商与衔接落实;建立监督咨询机构,为区域间的重大合作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各行政区政府执行协调合作事项的情况进行监督,以此作为公众反映相关意见的重要渠道。
五是加大湖区政策一体化的协作力度。重点是在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就学、医疗和公共服务等政策、制度的衔接上有较大突破,增强湖区的凝聚力,促进湖区城乡间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