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实验能让学生手脑协同,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中,从而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观察世界,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用折纸实验创设情境,在“做”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折纸实验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做”中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用折纸实验反思操作过程,在“做”中悟出研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折纸;数学实验;数学素养
一、数学实验的教育价值
传统数学课堂,以“想数学”“听数学”为主,所谓的“做”指做大量的习题,这是一种学习方式单一,过分依赖模仿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而初中数学实验是在数学思维活动参与下,经过某种预先的组织、设计,创设一些利于观察的数学对象和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操作中产生归纳假设,在分析、修改、验证猜想中形成认知体验,从而实现在做(建构)数学中学(理解)数学、用(解释)数学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活动.
数学实验工具分实物工具和技术工具.白纸作为一种教具,获得途径简单,学生人手可得.白纸本身没有意义,教师赋予它意义后,它就可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利用一张白纸,开展各种折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
数学实验能让学生手脑协同,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数学的学习中,从而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观察世界,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无理数的学习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这样的概念课上,教师可以利用纸片设计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
实验操作:如图1所示,将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4个完全一样的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重新拼成如图2所示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
思考1:a2=.思考2:你认为a可能是整数吗?为什么?
思考3:你认为a可能是分数吗?为什么?
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感受客观存在的无理数,从“数”和“形”两个角度体会和理解无理数.
(二)建构学生以“做”为支架的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实验是借助学生以往经验,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通过动手、动脑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做”为支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变统一学习为个性化学习、变半脑学习为全脑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才能有效地主动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二、做思结合,提升数学素养
(一)用折纸实验创设情境,在“做”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对某一个学习材料感兴趣的时候,才会从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动中去.用折纸实验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而且能引导学生对直观的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等思维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这一课时,课前教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长方形白纸,提出问题1:不度量,只用一把剪刀在白纸上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根据学习经验知道等腰三角形至少有两条边相等,通过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大脑中对等腰三角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如图3所示,先折后剪出等腰△ABC.这样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的实验,具有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继续提出问题2:用一张非等腰三角形纸片只剪一剪刀如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发现.可以利用底边高线与中线重合,经过折叠,剪出等腰三角形;也可以利用顶角平分线与底边高线重合,经过折叠,剪出等腰三角形……每一种实验方法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冲击性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
(二)用折纸实验探究知识形成过程,在“做”中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不是天生的,直觉思维的产生可以以实验问题为铺垫,让学生观察实验中的图形特征,在实验中积累几何表征的经验.只有经验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学生才会有“从天而降”的思维火花碰撞,从而激发创造潜能.
在教学“轴对称的性质”时,设计实验操作1:把一张纸折叠后,用针扎一个孔,再展开,观察对称轴与两针孔所连的线段之间存在的关系.三次操作后,学生不难发现: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学生通过折纸,亲身经历了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这样的手脑协同活动促进了学生联想、类比的能力,为实验操作2“用一张正方形纸片折出30°角的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活动经验.
思考:要折出30°角,可以先折出我们比较熟悉的60°角,那么什么图形中有60°角?
学生有了实验操作1的经验积累,不难想到先折出如图4所示的正方形的对称轴EF,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顶点G必定在EF上,这样就保证了BG=CG,要使得BG=BC,只要把顶点C通过折叠落到对称轴EF上即可.
剪下的△BGH即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通过两次折叠(如图5所示),让学生在折纸活动中,直观感知30°角所对直角边与斜边的数量关系.
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操作只是载体,是外表的东西,思维才是关键,是内在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操作中反映出来的数学本质,用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考.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积累几何表征的经验,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直观进行数学思考,借助直觉解决数学问题.下面一道操作题是中等难度题:如图6所示,在△ABC中,∠ACB=90°,∠A=30°,将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三个全等的三角形,请你画出图形,并简单描述辅助线的作用.有了前面实验的经验积累,本题中原本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可见直觉思维能让学生产生一瞬间的顿悟.
(三)用折纸实验反思操作过程,在“做”中悟出研究问题的方法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思考.纸中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这些数学知识点、方法的来龙去脉,在“做”中悟出研究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运用策略性知识的意识.
实验操作1:取一张矩形纸片,折叠这张纸片,使它成为长宽比为2 的矩形.
要想找到长度为2的线段,就要结合勾股定理,在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构造长度为2的线段.通过折纸操作,学生寻找到了“形”和“数”之间内在的关联,领悟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方法.
教师可以继续设计复杂性问题,增强挑战性.
实验操作2:取一张矩形纸片,折叠这张纸片,使它成为宽长比为5-12 的黄金矩形.
操作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联想、类比、反思上一题蕴含的思想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先思考:如果线段MN的长是2,那么怎样折出5-1的线段?怎样先折出5的线段?
学生类比、反思上一题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及勾股定理的应用,先折出如图7②所示的宽为1、长为2的矩形ACBF,从而得到图③中AB的长为5,并把AB折到图③中所示的AD处,CD=5-1,展平纸片,按照所得的点D折出DE,使DE⊥ND,则图④中的矩形BCDE为黄金矩形.
数学折纸实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做”中不断地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趣味性、探究性很浓的动手操作,帮助每名学生将“做”“思”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达成知行统一,理解数学、学会数学,再创造性地运用数学.
【参考文献】
[1]孙朝仁.初中数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8):15-18.
[2]朱建明.數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有效改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20).
[3]陈耀花.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J].小学教学参考,2019(07).
[4]魏芳.思考力,儿童数学素养发展的核心[J].教育视界.2018(16):8-12.
[5]张桃英.培育应用意识 发展数学素养[J].福建教育,2016(27).
【关键词】折纸;数学实验;数学素养
一、数学实验的教育价值
传统数学课堂,以“想数学”“听数学”为主,所谓的“做”指做大量的习题,这是一种学习方式单一,过分依赖模仿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而初中数学实验是在数学思维活动参与下,经过某种预先的组织、设计,创设一些利于观察的数学对象和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操作中产生归纳假设,在分析、修改、验证猜想中形成认知体验,从而实现在做(建构)数学中学(理解)数学、用(解释)数学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活动.
数学实验工具分实物工具和技术工具.白纸作为一种教具,获得途径简单,学生人手可得.白纸本身没有意义,教师赋予它意义后,它就可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利用一张白纸,开展各种折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
数学实验能让学生手脑协同,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数学的学习中,从而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观察世界,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无理数的学习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这样的概念课上,教师可以利用纸片设计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
实验操作:如图1所示,将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4个完全一样的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重新拼成如图2所示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
思考1:a2=.思考2:你认为a可能是整数吗?为什么?
思考3:你认为a可能是分数吗?为什么?
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感受客观存在的无理数,从“数”和“形”两个角度体会和理解无理数.
(二)建构学生以“做”为支架的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实验是借助学生以往经验,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通过动手、动脑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做”为支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变统一学习为个性化学习、变半脑学习为全脑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才能有效地主动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二、做思结合,提升数学素养
(一)用折纸实验创设情境,在“做”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对某一个学习材料感兴趣的时候,才会从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动中去.用折纸实验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而且能引导学生对直观的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等思维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这一课时,课前教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长方形白纸,提出问题1:不度量,只用一把剪刀在白纸上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根据学习经验知道等腰三角形至少有两条边相等,通过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大脑中对等腰三角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如图3所示,先折后剪出等腰△ABC.这样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的实验,具有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继续提出问题2:用一张非等腰三角形纸片只剪一剪刀如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发现.可以利用底边高线与中线重合,经过折叠,剪出等腰三角形;也可以利用顶角平分线与底边高线重合,经过折叠,剪出等腰三角形……每一种实验方法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冲击性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
(二)用折纸实验探究知识形成过程,在“做”中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不是天生的,直觉思维的产生可以以实验问题为铺垫,让学生观察实验中的图形特征,在实验中积累几何表征的经验.只有经验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学生才会有“从天而降”的思维火花碰撞,从而激发创造潜能.
在教学“轴对称的性质”时,设计实验操作1:把一张纸折叠后,用针扎一个孔,再展开,观察对称轴与两针孔所连的线段之间存在的关系.三次操作后,学生不难发现: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学生通过折纸,亲身经历了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这样的手脑协同活动促进了学生联想、类比的能力,为实验操作2“用一张正方形纸片折出30°角的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活动经验.
思考:要折出30°角,可以先折出我们比较熟悉的60°角,那么什么图形中有60°角?
学生有了实验操作1的经验积累,不难想到先折出如图4所示的正方形的对称轴EF,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顶点G必定在EF上,这样就保证了BG=CG,要使得BG=BC,只要把顶点C通过折叠落到对称轴EF上即可.
剪下的△BGH即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通过两次折叠(如图5所示),让学生在折纸活动中,直观感知30°角所对直角边与斜边的数量关系.
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操作只是载体,是外表的东西,思维才是关键,是内在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操作中反映出来的数学本质,用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考.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积累几何表征的经验,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直观进行数学思考,借助直觉解决数学问题.下面一道操作题是中等难度题:如图6所示,在△ABC中,∠ACB=90°,∠A=30°,将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三个全等的三角形,请你画出图形,并简单描述辅助线的作用.有了前面实验的经验积累,本题中原本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可见直觉思维能让学生产生一瞬间的顿悟.
(三)用折纸实验反思操作过程,在“做”中悟出研究问题的方法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思考.纸中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这些数学知识点、方法的来龙去脉,在“做”中悟出研究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运用策略性知识的意识.
实验操作1:取一张矩形纸片,折叠这张纸片,使它成为长宽比为2 的矩形.
要想找到长度为2的线段,就要结合勾股定理,在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构造长度为2的线段.通过折纸操作,学生寻找到了“形”和“数”之间内在的关联,领悟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方法.
教师可以继续设计复杂性问题,增强挑战性.
实验操作2:取一张矩形纸片,折叠这张纸片,使它成为宽长比为5-12 的黄金矩形.
操作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联想、类比、反思上一题蕴含的思想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先思考:如果线段MN的长是2,那么怎样折出5-1的线段?怎样先折出5的线段?
学生类比、反思上一题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及勾股定理的应用,先折出如图7②所示的宽为1、长为2的矩形ACBF,从而得到图③中AB的长为5,并把AB折到图③中所示的AD处,CD=5-1,展平纸片,按照所得的点D折出DE,使DE⊥ND,则图④中的矩形BCDE为黄金矩形.
数学折纸实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做”中不断地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趣味性、探究性很浓的动手操作,帮助每名学生将“做”“思”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达成知行统一,理解数学、学会数学,再创造性地运用数学.
【参考文献】
[1]孙朝仁.初中数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8):15-18.
[2]朱建明.數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有效改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20).
[3]陈耀花.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J].小学教学参考,2019(07).
[4]魏芳.思考力,儿童数学素养发展的核心[J].教育视界.2018(16):8-12.
[5]张桃英.培育应用意识 发展数学素养[J].福建教育,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