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时与空的艺术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676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广播剧是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物,是音响的综合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时与空的艺术。
   时间与空间构成了广播剧的四维世界,赋予了广播剧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当事件、人物、情节这些广播剧的内容元素成功地驾驭了时间与空间这种广播剧的艺术形式时,才能完成广播剧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同时,由于广播剧的艺术形象的欣赏是靠听觉完成的,因此,给广播剧独特的艺术形式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自由。我们知道,电视所制造的画面,把时间与空间融合成一个特定的形象。相反,广播剧的时间与空间所塑造的形象却是不定的。广播剧中的一个形象在一百个人的听觉欣赏中会有一百种想象。因此,广播剧中的时间与空间为广播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潜力。
   一年四季,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无论是大海边,还是高山上;无论是太阳系,还是银河系;无论是远古,还是今朝…等等万事万物,都可尽在广播剧中达到最充分的表现。这是针对自然界而言。针对人的思想意识这种精神世界而言,广播剧中的时空更是最拿手的表现形式。在广播剧的时空中,人类的思想与心灵这些无形的状态可以拥有它自身固有的动人的意象。例如,在广播剧《流星》的一开始,主人公在面对浩瀚的星空时,抒发了一段内心精彩的独白。我们选择了既能烘托出主人公那种真诚感情,又能描述出星空那辽远、空旷、深邃的音乐作为背景,加上演员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力塑造出少年英雄彭明强那美好的心灵瞬间的意象。这种意象加深了广播剧中时与空的模糊性。这种意象虽没有具体特定的时间、地点,但又确有其存在的时间和地点。这种时与空的模糊性象文学中的白描手法,也象绘画中的素描手法:淡化背景,突出事件的中心主题。在用简洁的手法加深事物的时空感觉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即使广播剧所述的事件有具体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但在广播剧的时空中仍然不会失去这种时空的模糊性的魅力。在广播剧《流星》中,有一个情节描述秋季某日下午时分,少年英雄彭明强在双洎河边发现了落水儿童并奋力抢救的英勇行为。我们可以用鸟鸣、用水声来提示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但这段河有多宽?周围环境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表达方式的独特,并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表现更多的内容,我们必然地淡化去了事物的一部分原貌,把生活中的事件升华到一个艺术的空间,去获得更为丰满的形象,以更好地突出事件的中心主题。正是广播剧时与空的模糊性,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强化了艺术的创造力。广播剧时与空的模糊性的存在,也从一方面说明了生活中模糊哲学的存在。
   又如,广播剧《低碳生活》中,我们用一个30秒的音频来渲染主题。创意描述是这样的:
   第一层次(15秒)
   由萨克斯传递出一种沉重、一种压抑的主调。伴随着汽车和火车的交通音响背景,一个声音在焦虑地不停呼唤“低碳生活、低碳 ”,象征着人类面对温室效应已经觉醒,表达着人类顽强的探索精神。
   第二层次(5秒)
   叠加出的木鱼声走出喧嚣强化着一种宁静和思考,在冷静地思考中蕴育着人类坚定的智慧力量。酿出静则慧的意境。在巨大的环境压力面前,淡定而不急躁是决胜的前提。
   第三层次(10秒)
   在由远而近的马蹄声和马的嘶鸣声中推出主题——人类的呐喊“低碳生活 我先行”。
   一马当先,意味深长。铿锵的语言宣告着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试图表现出从远古到现在人类永不停歇的和大自然搏斗地英雄主义精神。
   人类的想象力是无尽的宝藏。广播剧这门艺术在开发人类的想象力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广播剧的时与空给了想象力一个可以驰骋的四维世界。在生活中,视觉艺术自古以来从不会被人们所忽视;听觉艺术则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才进一步得到开发。广播剧作为听觉艺术,需要展开时与空的翅膀,飞到凡生命存在的各个地方: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去捕捉生命的色彩、去反映生命的真实、去编织生命最迷人的梦幻、去高歌生命的辉煌、去剖析生命的无奈,飞到一切生活中的大众还来不及看到、感知与思考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去反映,让人们的听觉世界象视觉世界一样丰满。那些存在于视觉世界里的色彩、形体,在听觉世界中一定能呈现出非凡的表现力,给人类的感知力带来崭新的经验。广播剧做到了这些,才能使这门尚显稚嫩的艺术茁壮成长起来,直到长成参天的艺术大树,形成自己的艺术体系。
   我们知道,事物的存在是事物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对广播剧的创作来说,我们一方面依靠思想带来的敏锐的洞察力来正确地选择题材丰富广播剧的内容;一方面,则要努力探索广播剧那独特的时空形式并出色地驾驭它。
   驾驭广播剧时空形式的手段是现代录音技术。从碳粒传声器、爱迪生圆筒这些早期原始的录音器材,到今天的电动传声器、电容传声器、调音台、延时器、效果器、噪声门、录音机、扩音机、扬声器等等组合成录音工程的先进录音器材,声音的形象日臻完美,以至于现代音响学已把声音的审美提到音响学的首要位置 。在二十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录音是用可以得到的声能来进行的。爱迪生圆筒是一种最早的机械录音形式:演员们都在一个号筒装配体前,一个振膜接到号筒的咽喉上,振膜驱动唱片刻纹针。这就是原始的录音。这样的录音作品噪音很大。早期的碳粒传声器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它的噪音也大、动态范围有限、失真也大。就是这样的传声器也是直到它出现50年之后,在电气录音出现时,才成为录音的一部分。二十世纪20年代中期出生现的电气录音因为有较宽的频带和较高的动态范围而令人信服。同时,第一台实用电气录音系统也出现了,有了它,我们今天仍在探讨着的电子创作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至少被部分地打开了。在放音方面,直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声学的“手摇”唱机仍是主要的欣赏方式。从本世纪20年代到现在,时间仅仅过去了70多年,电脑的运用、激光的运用已经出现在现代录音系统中。从拾音、调音到录音、放音,新的电子技术、新的电器品牌以飞快的速度出现:电脑跟踪调音台、无反馈话筒、数码激光多轨录音机等等技术发明令人目不暇接;从单声道录音到立体声录音、四方声录音,伴随着录音工艺的不断完善,录音理论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体系。
   有了这样雄厚的物质基础,声音的艺术世界被创造了出来。这个世界的使命也在于要用来达到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塑造美好形象、陶冶人类情操、启迪人类思想的艺术境界。而广播剧作为一门音响的综合艺术,正好不辱此使命。广播剧可立足社会的制高点,洞察一切事物,充分选择题材,描摹、升华我们周围的事物,体现振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对时间与空间的驾驭是艺术梦寐以求的愿望。时间和空间在我们周围存在着,是“看得见”、“摸不着”的物质。而这种“看得见”也是通过物质变化来得到的意象。比如,植物的开花、结果,太阳的升起、落下,一年四季的变换;天与地,大房子与小房子…等等。因此,广播剧中的时空虽然看不见,但在感觉事物的抽象性上、在感觉事物的本质上,却优于视觉一步到位。人的视觉还要通过人脑的思维过程达到对事物抽象性的演绎。广播剧时空艺术的语言是简洁洗练的、立体的、活生生的。比如,一声鸟鸣、一片水声、一阵风声、一声呼喊…等等,足以描绘出事物的存在。而在人的视觉中,往往是你看到了事物,但要把此事物描绘出来,尤其是用简练的手法再现出来,却并不简单。电视艺术、绘画艺术常常被称为是“遗憾的艺术”,就是说,视觉艺术很难达到在再现事物上的“主客观完美统一”。但相对而言,听觉艺术却能轻而易举地达到“主客观的完美统一”。因为,听觉艺术在人的感觉的抽象性与事物意象的抽象性之间找到了一致点,协调了。听觉艺术是专门为事物的抽象性服务的。由于广播剧时与空的艺术形式展开了翅膀,因此,构成广播剧内容的文字语言就摆脱了“纸上谈兵”,飞了起来。中国方块字的音乐性、人类语言的音乐性在听觉艺术中仿佛被“特写”、被“放大”;所有的形容词、动词仿佛被“还原”了。比如:“红色”一词的意象是热情、热烈,我们可选择高调的、快节奏的音乐旋律烘托出“红色”的氛围;“蓝色”一词的意象是忧郁的、安静的,我们可选择低调的、慢节奏的音乐旋律烘托出“蓝色”的氛围。比如:“跑”、“开门”,我们可选择“快速的脚步声”、“门的振动声”这些生活中的音响来还原这些动词描述的对象,等等。广播剧时空艺术形式的卓越性为其内容体现开拓出一个广阔天地,在艺术世界里亮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广播剧的时空向人们的智慧提出了一种挑战:人啊,拿起你所拥有的电子科学知识,去把握人类的听觉优势,创造出精神世界的新大陆,让人的感官获得更多的自由,让人的思想与心灵获得进一步的解放,让生活与人类变得更加美好。广播剧的时空艺术要达到这种创作的自由王国,还有走不完的路──艺无止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不断的发明创造,广播剧的时空艺术也将逐步实现完美地描摹生活、再现生活、升华生活、创造新生活、从理想王国步入自由王国的艺术之梦。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其他文献
摘要:同一新闻事实可以有很多个报道角度,多角度的报道可以发现更多不为人知但是重要的信息。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角度可以报到出不同的新闻。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更不同”,正是这个道理。在选择报道角度的时候,最直接的从新闻事件本身的不同层面选择,和站在受众的角度选择。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事件   一、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其教学效果并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不同时期 ,不同国家对于
礼貌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本文旨在探究礼貌大同策略在电影《大鱼海棠》言语文本的应用.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分析Leech的礼貌大同策略在电影
“中国的失业问题是全世界最严重的”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失业问题以其失业率高、失业人口规模巨大和遍布城乡各地而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威胁社会经济稳定
摘 要:科学与艺术并置的主题、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及结局的开放性,使《冲破黑暗》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这些特征对于理解人类处于生存困境和精神荒原的现实起着重要的诠释作用,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以赢利为目的的高科技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艺术审美和人类心灵造成的限制和禁锢。说明后现代语境下唯有回归自然和本真,才能挣脱唯利是图的铁笼的束缚,进而克服生命的困惑,净化、丰富人们的心灵世界。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的加大,使得城镇失业现象日益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众多新兴的教育理念开始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合作学习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它能够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
期刊
本文主要从副词“又”的用法、语义和归类三个方面概括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副词“又”的研究情况,为“又”字的通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林纾其人,然后以林纾一生跨越两个时代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两个时代的背景,以及对林纾翻译作品的影响,从而使其作品出现了“浮”、“沉”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最后对林纾的翻译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对林纾的翻译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时代背景;林纾翻译;“沉浮”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11-0
1引言rn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