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笔下的“中秋”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95990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月色如水,空气中散着桂花的清香。月亮在缓缓运行,姿态曼妙,一会被云遮住了,隐隐露着羞涩的脸,微微露出点金黄。中秋赏月,着实让人心情愉悦舒畅。
  余光中有一首《中秋》:一刀向人间,剖开了月饼/一刀向时间,等分了昼夜/为什么圆晶晶的中秋月/要一刀挥成了残缺?自古以来,明月寄托着思念,寄托着对亲人对故土的绵绵深情,它成了一种文化的积淀。
  周作人曾在《中秋》诗中写着:“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虽然惯吃红绫饼,却爱神前素夹沙。”中秋夜供素月饼及老南瓜,和一碗凉水,祭祀完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周作人记述了江浙一带中秋的风俗,在绍兴吃月饼重过看月亮。
  “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中秋时节是北京最美丽的时候,老舍笔下的中秋,充满了旧日北平的味道。
  賞月,是中秋主题。月色如水,大地像都沉浸在银色的海洋里,月光犹如一支优雅的月光奏鸣曲。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写道:在中秋,螃蟹正肥,吃螃蟹不同于吃别的饭那样由仆人伺候,由仆人端送,而是每个人都得自己忙,自己动。吃螃蟹本身倒还不如准备吃时,那份忙乱热闹有趣,经过自己一阵子忙乱,就使每一口螃蟹吃到嘴里越发觉得味美。
  明代宫廷就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蟹”与“谢”同音,游子归来、好友小聚,一个“谢”字再合适不过,“谢”怎么说出口送出手?作为谐音“蟹”再合适不过了。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汴京的中秋:中秋时节虾蟹正肥,石榴、梨、枣、栗子、葡萄、橘子等果品争先上市。中秋之夜,富贵人家把亭台楼榭打扮得很漂亮,普通百姓也到酒楼占好位置以赏月。到处是丝竹之声,直到夜深时分,在家未出门的人们听着远处传来的音乐声,像从云外飘来。孩子们在街头通宵嬉戏。夜市人声鼎沸,直到天亮。
  一捧满月心若兰,让我们在文字里感受中秋之美,情景交融地咀嚼着无尽的韵味,绵长而古老。窗外月色如水,大地像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宁静而又安详。又是一个美好的中秋之夜。
其他文献
2021年8月10日,一封“情书”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工作人员的朋友圈里热传。“情书”很短,只有77个字,是写在药盒背面上的,但朴实的文字凝聚了真挚的爱。“情书”是这样的:  老太婆:这几天天气不好,但总归是要过去。我们也是没有办法,望你要克服困难,协助医生的工作。你生我的气,我不怪你。等过了这个时候,回家给你赔礼道歉吧。把手机打开,孩子们很急。落款是“死老头”。  写“情书”的“死老头”是李
期刊
有這样一群人,他们追赶着日月星辰,扛起千万家庭的生生不息,他们是临危不惧的逆行者,他们是性命相托时的那道光,他们是亿万人身体健康的守护者,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国医师。  “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在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之际,致敬中国医务工作者!
期刊
我自民国四年进清华学校读书,民国十二年毕业,整整八年的工夫在清华园里度过。人的一生没有几个八年,何况是正在宝贵的青春?四十多年前的事,现在回想已经有些模糊,如梦如烟,但是较为突出的印象则尚未磨灭。有人说,人在开始喜欢回忆的时候便是开始老的时候。我现在开始回忆了。  我不想上清华,我要回家  八月末,北京已是初秋天气,我带着铺盖到清华去报到,出家门时母亲直哭,我心里也很难过。我以后读英诗人Cowpe
期刊
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无论男女老少,所有人都要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蚊子。当代人灭蚊子方法很多,有蚊香、电蚊香等,那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如何防止蚊虫的叮咬呢?其实,为了躲避蚊子的叮咬,古人早就使用蚊帐、纱窗等器具防蚊。  物理隔离——蚊帐  汉代《说文解字》给蚊子下的定义是“啮人飞虫”,首先肯定蚊子是咬人的昆虫。对其分类,《列子》首有蚊蚋的区别。  《本草纲目》引元稹《长庆集》云:“蜀中小蚊名蚋子,又
期刊
驚鸿破记震全场,豆蔻年华绽异芒。  三个满分身手显,蟾宫折桂美名扬!
期刊
你拉着我的手  我挽着你的肩  前方有一道道障碍  挡不住我们向理想跨越  前进路上有一道道鸿沟  它便是一个个时代的考验  攀登,从起点直到终点  在多少艰险尝尽了甘苦  我们插上坚毅的翅膀  展现开拓者的英雄本色  向着新的目标起航  伴隨着一阵阵心跳  感知新时代前进的节拍  虽有淅淅的风雨相随  更有汗水在脸庞挥洒  我们从来都是一群奋斗者  不断向理想的高度跨越  用双手创造美丽的家园 
期刊
梦里回回忆母亲,往事历历泪沾襟。  起早贪黑忙农活,省吃俭用操碎心。  正是人间换新景,积劳成疾留遗恨。  歲月流逝音容在,最是勿忘养育恩。
期刊
花似雪,  花满天。  花香溢,  花浪掀。  花开盛世花如海,  花海花涌花娇艳。  花娇艳,  花娇丽,  花丽千山,  花醉九天。  霞飘逸,  风和熙。  蜂蝶舞,  鸟歌喧。  花海花丛涌朝日,  日映花灿耀天阙。  耀天阙,  耀天脊,  花醉天迷,  鷹醉天旋。  人潮溢,  车涌连。  笑语喧,  歌舞翩。  千家万户争来赏,  花赏心醉心荡激。
期刊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中央宣传部在8月20日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李桓英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  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
期刊
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东方1929年,18岁的钱学森以优异成绩从北师大附中毕业。从蒙养园到小学再到中学,钱学森基本上是由父亲钱家治安排,走着一条循规蹈矩的路。  现在,中学毕业了,下一步路该怎么走?上什么样的大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钱学森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毕业之前,语文老师董鲁安希望钱学森读大学时改学文科,他认为钱学森具有文学天赋,可以成为一个作家。数学老师傅仲孙则叮嘱钱学森,一定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