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出版人的不懈追求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a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多元文化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对任何一家出版社来说,在时代浪潮中抢占先机,追求精品出版、多出书、出好书的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出版业内的共识。如此之目标定位虽然清晰,但究竟如何实现,却并非易事。近来,笔者拜读了聂震宁先生撰写的《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一书。书中指出:“所谓精品图书,就是有着一流的内容、一流的编辑、一流的校对、一流的印装、一流的推广、一流的评价的标志性图书。精品图书应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传播得开来,留存得下去。”本书作者在呈现和分析大量编辑出版真实案例的基础上展开理论分析,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如何提升出版力、打造精品图书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得出了不少成体系的经验总结,对编辑出版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在笔者饶有兴致地阅读全书的过程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始终萦绕心头,那就是“新时代出版人应当具有一种怎样的价值追求”。笔者结合书中内容与个人的工作体会,谈谈对这个命题的认识,愿求教于方家。

一、专业敏感,慧眼识珠


  按照作者的理解,所谓出版力,“就是出版好书的能力”。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书、出好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出版人的眼光。他们一方面要有识别好作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在选稿过程中注重对优秀作者的发掘和培育。作者在书中曾列举过不少出版史上佳话予以说明,读后颇受启发。比如在第二十一讲《沙里淘金做出精品书》中,作者就详细讲述了两则这样的案例。一则是当年在商务印书馆担任《小说月报》主编的叶圣陶从一大堆来稿中发现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认为是一篇好作品,决定在头条位置上发表。当时的丁玲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女青年,作品一经发出,引起文坛的关注。正是因为作为编辑的叶圣陶的慧眼识珠,才成就了丁玲后来的文学事业。另一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龙世辉对作家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的指导与修改,并建议作者在小说中增加“小白鸽”白茹这个人物,还将小说原名《林海雪原荡匪记》改为《林海雪原》,从而提升了全书的格调,使书名显得大气且富有诗意。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此外,叶圣陶对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施蛰存的处女作《绢子》、戴望舒的名诗《雨巷》的发表;《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对青年作者艾寒松的赏识,《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对沈从文的发现,《文学季刊》编委巴金对曹禺所著《雷雨》的推崇,等等,这些案例无不生动地诠释了出版人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只有真正做到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作者和作品,才能实现更有效地发掘新人新作,不断丰富文化出版领域的精神世界。

二、齐心协力,精益求精


  出版工作是一项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的系统工程,仅凭单干、凸显个人英雄主义是出版领域的大忌。作者在书中多次用出版实例诠释了这一道理。比如,在第四十六讲和第四十七讲《一部超级畅销书的全程营销》中,作者用两讲的篇幅详细地介绍了出版《哈利·波特》的全过程,包括最初搜集到消息来源,陆续经历了版权引进,装帧设计,如何防盗版,如何安全印制,用什么特殊材料,举行什么样的首发仪式,销售时将会赠送什么样的礼品,等等。这些有力举措促使《哈利·波特》在我国成为一套名副其实的超级畅销书。另一则是关于《文科知识百万个为什么》的策划出版。作者当时在漓江出版社工作,他通过新华书店的业务员了解到,理科知识普及读物已经不少,市场缺乏的是文科知识普及读物,于是决定抓紧做文科知识普及读物并提出“必须以快制胜,决心一年内连组稿带编辑完成出版计划”。随后,出版社组织有关人员到北、上、广邀约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组成编写队伍。这套大型知识普及读物,全套共二十二个分册,1990年2月开始组稿,当年12月出版,首版发行两万套,1991年即获得第五届中国图书奖。如此之快节奏地组织编辑与出版工作如果没有一支有凝聚力的出版队伍,是无法实现的。应该说,在出版行业,从事“编、印、发”环节的人员,虽然都或多或少了解其他环节的一些工作,但总的说来仍比较陌生。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出版是一项需要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系统工作,处在出版工作各环节的相关人员,应当努力找准各自的具体定位,齐心协力,共同为多出书、出好书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编研相济,水滴石穿


  新时代出版人如果仅仅立足于把书编好,还与成名成家有一定距离,努力成为学者型编辑应当成为每一位出版人的不懈追求。比如,在第四十讲《潜心专业成为著名编辑和作家》中,作者介绍了唐浩明的事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时任岳麓书社编辑的唐浩明为了真实感受《曾国藩全集》的深浅,他亲自做曾国藩家书的整理校点工作,整理出的曾国藩家书近百万字并为每封家书写了提要,又在书后附上名人索引和内容主题索引。在潜心编辑、仔细阅读校点了曾国藩的一千多封家书之后,唐浩明发现曾国藩的思想见解非同一般,决定不只是做一个伏案看稿、改正错别字的文字匠,还要开展独立研究,做一个有学问、有思想的优秀编辑家。他一边编辑全集,一边潜心于近代史与曾国藩的研究,用心啃读曾国藩留下的一千多萬字的原始材料。不久,唐浩明陆续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研究曾国藩的文章,在史学界产生了良好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进入不惑之年后,他决定开始写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于是上班时间编《曾国藩全集》,其他时间写小说,每天写作到凌晨一两点。为了减轻编辑以外的工作负担,他还辞去岳麓书社副总编辑的职务。经过三年的焚膏继晷,终于写出了百万字的小说初稿。唐浩明在潜心做编辑之余,还能产生写作的冲动,业余创作出三部长篇小说,可以称之为“编学相长、编创相依”。这则案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对编辑职业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很有启发意义。本书作者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社长时,曾在大会上公开表示:“我希望咱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队伍里多出几位作家和名翻译家,大家要为此感到高兴才对。就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有很多名作家、名诗人、名翻译家,比如严文井、楼适夷、韦君宜、牛汉、绿原,等等,五六十年代,甚至还有萧乾、周作人,他们既是编辑,又是著名作家。”我们体会,在编辑工作中,真正做到“编写相结合”、“编研相结合”是出版人应当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脚踏实地,挤时间,下功夫,多操练,勤动笔,才能实现预期的理想效果。
  以上所谈,是笔者阅读完全书后,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所生发的几点想法。这些内容,与其说是读后感,倒不如说是对编辑出版日常工作的反思,而这些都得益于这本书中翔实的案例与接地气的理论分析。笔者体会,作为出版人,不论是刚入行的新人,还是长期从事出版工作的行家里手,《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都可以成为工作之余常常翻阅的案头书。这五十讲内容中的每一部分都不长,大部分文章在千字左右。只要花上十到二十分钟就可以看完一讲的内容。这本书的行文语言通俗活泼、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内容充实、案例丰富、论证合情合理。正如作者在“导语”中所言:“我这本书也不打算重复那些教科书的观点和论断,而是从实际案例中找寻实感和经验。”让读者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我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只有对它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觉追求,才能把工作做好。若是仅仅把它当作是不得不去完成的硬性任务,那么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问世。个人体会,读者朋友在阅读这本书时,不妨尝试将书中所提及的案例及其理论分析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书中所记述的内容,增强情境性体验的介入,想必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本书的封底印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出版创新有可能是前无古人,也有可能是老歌新唱;有可能是旧瓶装新酒,也有可能是新瓶装旧酒;有可能是焕然一新,而更多时候是持续的改进。精品出版许多时候是对出版物生产与传播的全面的或某种独特的安排;许多时候却是沙里淘金、慧眼识珠、捷足先登、突发奇想、点铁成金。精品出版的关键就在于切忌简单行事。总之,精品出版,一事当前,不要忘记创新;一书在前,记住匠心独运!”这既是做好精品出版的宣言书,更是指导新时代出版人不懈奋斗的方法论。概括起来,专业敏感、慧眼识珠说的是工作策略;齐心协力、精益求精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编研相济、水滴石穿讲的是自我修炼。这便是我对“新时代出版人应当具有一种怎样的价值追求”这一命题的回答。
其他文献
一个初涉社会的年轻人遭遇了一连串措手不及的打击,而此时,他喂养多年的宠物狗也病死了。他趴在窗台上,看到窗外仆人正在埋葬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痛不已。  他的外公撞见了,连忙引他到另外一个窗口,让他欣赏满院的各色鲜花。果然,他的心情顿时轻松、明朗起来。  老人拍着他的肩说:“孩子,人生有很多窗户,别开错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当今全球首富——比尔·盖茨。  感悟: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你就能看到
我一寸一寸地摸进佩索阿所建构的《不安之书》,在这座一百年前冷峻、尖硬的建筑物里,陌生人差一点就迷路回转不来。  佩索阿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信仰斯多葛主义,这让我想起终身未娶的安徒生。他封闭的寫作、对自由的渴望,又让我想到奥地利的卡夫卡。而他推崇梦幻的写作方式,又使我想到刘亮程。他独创的多重自我立体观照之法,还使我联想到金庸小说中周伯通双手互搏那绝世武功。  据《不安之书》英文译者介绍,佩索阿(188
梅森(Marin Mersenne,1588~1648年),法国业余数学家,正式职业是神父,但酷爱数学,长期坚持业余研究.  1640年6月,法国大数学家费马在给梅森的一封信中写道:“在艰深的理论研究中,我发现了三个重要的数学性质,其中一个性质就是关于形如2p-1的数(p为素数——素数也叫做质数[编者注])的研究.”费马提出的这个问题极大地引起了梅森的兴趣,于是,他便开始对它进行研究.    参考
群体何以需要?  是生存的需要结成了“群”。这是最基本的功能论解释。动物界中的蜜蜂和蚂蚁是典型的分工合作的群体生活。接着上一章的“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分析,为了说明乡土社会的特征,费孝通比较了乡土社会的结构与游牧民族不同,也从需要着手。比如,“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因为“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  可是在乡土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因晚年隐居衡阳市湘江西岸的石船山下,专心从事著述,自称船山老人,世称船山先生。他是中国明末清初时期产生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史论家和文学家,于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皆博极精深,于天文、历数、医理、兵法及卜筮、星象等旁涉兼通,且留心当时传入的西学。  船山先生的学问是有家学传承的,因为他从小就接受了父亲王朝聘、叔父王廷聘和长兄王介之的教育。他的祖先是
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我们愿同父母分享,他们永远是我们躲避风浪的港湾。你从心里感激父母创造并呵护了你,他们让你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可是,有时你也会对父母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理解,甚至会怨恨他们。这样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Sometimes kids don’t think their parents are fair to them.When you want to dress in a moder
蒋碧微堪称二十世纪的奇女子:奇就奇在当时定亲已五年的这位名门小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十八岁时怀着“钦佩和同情兼而有之的复杂情感”,与相识不久的青年画师徐悲鸿私奔日本,在古老守旧的苏、沪两地引发轩然大波;奇就奇在烽火遍地的抗日流亡岁月中,她领着一双儿女辗转南北,奔波于不断迁徙的高校和教育机构之间,谋求自身的经济独立,勉力撑持风雨飘摇中的家;最为奇特的是,她对自己与前夫、著名画家徐悲鸿以及和情人、国
很多人现在都不知晓屈万里此人,更不知道他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让我们先从《载书漂流记》谈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济南形势危急,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谋划将馆藏重要图书文物南迁,当时屈万里为该馆馆藏部主任。之后,王献唐与屈万里两人历时一年七个月,行程七千余里,历尽艰险,直到1939年5月,才将这批图书文物妥存于四川乐山。抗战胜利后,这批图书文物又完璧归赵,现完好无损地保存
有兴趣续写故事的同学请在写作前与责任编辑联系(电子邮件guotianhong2007@163.com,电话025-83700935),或直接登录西祠胡同“快乐链”版(http://b682481.xici.net)。    高寒走了过来,正欲与三人组打声招呼,那个男孩突然松开桌腿,抱住了高寒的腿,使劲地摇:“听见没有?你……你以后不准再……再去我爸的网吧!”  “他是谁?”高寒轻轻推开男孩,问他们
一  我就职的学校操场,每到放寒暑假时,总会有狗狗来光顾,少则三、四只。学生爱心泛滥却欠责任心,一时冲动把狗狗买回,放假就不管不顾了,于是这些狗狗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丧家犬,也成了寒暑假中操场的活动风景。  今年1月底,放寒假了,我在学校操场上遇到两只狗,棕色的那只长着普通的狗模狗样,我叫它小黄(Browny);另一只长着白色卷毛,我称其小白(Whity)。小白体型中等(绝非那种娇小型),一看就知道是